叶公超与他的弟子及学生

2020-12-07 06:21
爱尚书香 2020年6期
关键词:叶公超弟子诗人

眉 睫

最近读到傅国涌先生的《叶公超传》,不由得想起他的得意弟子梁遇春,还有他另外几个弟子和学生,如早年在北大的石民和废名,后来在清华的钱钟书、常风。无论中国现代文学史还是文化史,抑或外交史,记载叶公超的痕迹都显得若有若无。他的弟子及学生也有着同样的命运,虽然废名、钱钟书后来受到学界相当的关注。但长期以来,他们蒙历史的尘垢,早已淡出学人的视野。当中又尤以石民、常风为甚,何曾有人知道有个诗人叫石民,有个书评家叫常风?即以《叶公超传》为例,其中对于石民只字未提,可见石民被遗忘的程度,而傅先生关于其他诸人也只是片言只语,显得语焉未详,这对于读者未免是件憾事。

废名出生于湖北黄梅县城东门,不久父亲做了当地劝学所视学,是个小官,但家道由此中兴。那时叶公超的父亲在九江做知府,叶公超便生于九江。九江与黄梅一江之隔,古时同属浔阳郡。1917 年他们都离开了家乡,废名往武昌启黄( 黄冈)中学读书,叶公超去了南开中学。后来,叶公超赴美国、英国攻读外国文学,并在法国巴黎大学做过短期研究工作,后到北京大学教书,成为北大历史上最年轻的教授。

废名考进北京大学的时候,梁遇春、石民也赶来了,他们是同班同学。最初,他们并没有太多的交往,都沉迷于新文学和外国文学。对于初进全国最高学府的青年学子来说,积累知识和学问肯定是最重要的,交朋友往往会疏忽。何况他们都是后来梁遇春所说的有 “不随和的癖气” 之特色,他们的特立独行在北大校园是很著称的。相形之下,废名还是要活跃得多,显现出名士之气。他的文艺活动很早,刚进大学就发表诗歌和小说,引起胡适、陈衡哲等一些师生的注意。他还加入浅草社和语丝社,并且常常登门拜访周作人、鲁迅、胡适等人。五十多年后,叶公超在台湾回忆说:“冯文炳(废名)经常旷课,有一种名士风度;梁遇春则有课必到,非常用功。” 这样,废名在北大成为较早脱颖而出的文学才子,而梁遇春、石民还在刻苦用功地学习,感染着外国文学的风致和精神。

废名以小说《竹林的故事》驰名于文坛后,梁遇春、石民也开始分别以散文和诗歌名世,而且他们两人还是翻译的好手。梁遇春成为人生派散文的青春才子型作家,石民成为象征诗派骁将,就是在那时形成的。他们三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在那时开始奠定,又因相似、共通的审美观和文学趣味,再加上北大同学的关系成名后走在一起也是必然的。叶公超和梁遇春的关系异常密切,梁遇春也因叶公超的关系喜好英美小品文,二人尤嗜兰姆。1928 年,叶公超到暨南大学任教,便约请刚刚毕业的梁遇春做他的助教。于是梁遇春获得了 “少年教授” 的美誉,这很令人想起叶公超初到北大。

叶公超、废名、梁遇春和石民的友情在废名主编《骆驼草》时期和梁遇春逝世前后表现得最令人羡慕和感叹。那时废名、梁遇春因叶公超的缘故与《新月》关系密切,以致叶公超晚年还说废名是 “新月派小说家”。叶公超与废名的关系早就突破了单纯的师生之谊,他很尊重废名不一般的文学才华和影响,在北平他多次向苦雨斋老人询问废名的情况,并登门拜访废名,还将自己的《桂游半月记》手迹赠与他。

梁遇春在上海真茹的时候,与石民通信颇多。1930 年初返回北大之后,几乎天天与废名在一起,与石民的通信也更加地多起来。这些信件成为后世文人接触梁遇春的文字和他们之间的友谊的最直接和最原始的资料。记得废名曾在《悼秋心》中就盛赞梁遇春的书信洒脱的文风和优美的意蕴。这些书信,真是一篇篇好散文,让我们接触到更真实的梁遇春和他的文字。世人都说梁遇春是青春才子,风度翩翩。其实这是诗人应有的气质,而石民正是这样的一个诗人。温源宁曾对废名和梁遇春说:“石民漂亮得很,生得像Angel!”梁遇春也说石民具有“彻底的青春”,而一般人想象的少年公子形象的梁遇春却以暮气满面的 “中年人” 自居。废名则有隐士之气,梁遇春连连在致石民信中佩服废名的静坐工夫。三人的性格有些不同,各自的文体偏好也不同,而能走到一起,这真是文坛佳话。

废名主编《骆驼草》的时候,常催梁遇春写稿,其中有几篇关于失恋的文章是背着妻子写的,偷偷拿给废名发表。《骆驼草》是个小型周刊,由废名主编,冯至做助手。这是一个同仁刊物,著名的京派发轫于此。只可惜,不到半年就停刊了。废名对《骆驼草》颇有感情,这是他北大毕业后亲自主持筹办的刊物,但终因冯至出国和其他原因,未能维持下来。1930 年12 月5 日,也就是在停刊后一个月,废名又有了复兴《骆驼草》的念头,并邀请梁遇春担任些职务,可惜梁遇春固辞。这个刊物,算是永久停了,但他们之间的友谊之花并不因此而凋谢。

1931 年初,石民因与北新书局老板李小峰吵架而失业,梁遇春托叶公超和废名在暨南大学、北京大学谋教书或办公处的职务,更希望废名能够成功,让石民在北京大学办公处做事,这样兄弟三人就 “大团圆” 了(梁遇春语)。石民失业后,愁苦了一阵子。幸亏诗人 “愁闷时也愁闷得痛快,如鱼得水,不会像走投无路的样子”(废名语),若真是如此,诗人其有幸乎?!

废名、梁遇春、石民之间最能得人和的,恐怕是废名。梁遇春说:“雁( 按:指废名)飞去后,有时就觉得人间真没有什么可以畅谈的人。雁君真是不愧为红娘,他一去,你( 按:指石民) 的信就滔滔不绝的来,愁闷如我者,自己也不知道多么欢喜。” 而对于事理的见解,梁遇春也常佩服废名的独到之处,他视废名如兄长。

1932 年6 月25 日,梁遇春逝世。叶公超、废名等人发起追悼会,并收集整理他的遗著,并为《泪与笑》出版,由废名、石民作序,叶公超作跋。这样四人师友的情谊在《泪与笑》中得到完整的保存下来。叶公超、废名、梁遇春在北平常有相聚的机会,倒是石民与他们见得少,以致梁遇春感叹说:“雁君飘然下凡,谈了一天,他面壁十年,的确有他的独到之处,你何时能北上与这班老友一话当年呢?” 没想到梁遇春先走一步,他们再没有一话当年的机会了。

石民后来在国立武汉大学谋得教职,他感念于他与废名的情谊,时常从武昌到汉口看望废名长兄冯力生先生,并以弟居。石民在1937 年还有信请周作人转交废名,但万想不到的是诗人竟死于抗战之中,而那时废名已避兵乡间,与文学界断了消息。他知道石民的逝世是在战后。关于诗人石民(1900-1941)不妨多提一些,湖南邵阳人,诗人、翻译家、编辑。著有诗集《良夜与噩梦》,译有《曼侬》( 与张友松合译)、《巴黎之烦恼》《忧郁的裘德》等。他与鲁迅、胡风也有过密切交往。梅志曾引用石民内侄女尹慧琨的回忆说:“石民有三个女儿,一个在英国,两个在美国。” 石民的太太尹蕴纬女士1992 年在美国逝世。

抗战爆发后,叶公超随学校迁到大后方,同时苦劝知堂南下,结果是不能令人满意的。知堂附逆了,接着是下狱。1946 年秋,废名和冯健男经南京到北平。途中,借叶公超的关系探望了狱中的周作人。叶公超弃文从政,恐怕这是废名始料不及的。那时他们见面会说些什么呢?

到了20 世纪70 年代末,台湾出版《新月派小说选》。叶公超在序言中说:“废名是一个极特殊的作家,他的人物,往往是在他观察过社会、人生之后,以他自己对人生,对文化的感受,综合塑造出来的,是他个人意想中的人物,对他而言,比我们一般人眼中所见的人更真实。废名也是一个文体家,他的散文与诗都别具一格。” 叶公超在半个多世纪后对废名的文学成就仍然念念不忘,甚至把他作为新月派最特别的一个代表人物。但此时废名已谢世,此前二人海天相隔,在叶公超的弟子与学生当中,当然是钱钟书成就最高,同时也为世人所熟知。他与常风交谊很深,但与骆驼草三子似乎没有交往,也几乎不曾互相提及。常风与梁遇春一样,是叶公超的弟子,而石民、废名、钱钟书则只能算是学生。

叶公超是一代文化名人、政治名人,因种种原因湮没于历史之中。但他不是一个可以埋没的人,他们师友四人都不是可以埋没的人。《叶公超传》借助他人日记、书信以及回忆文章等对叶公超的生平事迹做了详细整理、爬梳,为我们提供一种新的人物传记的书写模式。但该传对叶公超与他的弟子及学生的关系描述不清,只怕是不应该的遗憾了。

猜你喜欢
叶公超弟子诗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不给他人留下品德污点的机会
不给他人留下品德污点的机会
弟子规
弟子规
诗人与花
我是你爸爸
我是你爸爸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