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
摘 要:适度设计不仅是一种设计理念,也是我们认识世界、处理人与物之间关系的一种基本原则。文章对适度设计的概念以及意识流变进行分析,阐述适度设计与当代中国家庭的关系以及适度设计的身心合一本质,探讨适度设计对限制、包容、多样化等以人为本的理念诠释。
关键词:适度设计;家庭结构;身心合一
一、适度设计的概念
“适度设计,是指为避免设计的过度与浪费所进行的恰如其分的设计。”“适”理解为合适的,恰当的;“度”是一种界线,是一种限制。只有在一定限制之内才能成为合适的。我们讨论适度设计即是在讨论如何限制。“度”在古代经典文献中的提法很多,但大都有尺度的含义。例如,《墨子·法仪》中说“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也”,“百工从事,皆有法所度”。而在西方的美学传统中,与“适度”一词意义相近的词有限定性、目的性、得体等。适度设计不仅仅是一种设计理念,而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规律和处理人与物关系的基本原则。
二、适度设计的意识流变
设计发展至今,从未停止过对装饰与功能之间“度”的讨论。这是适度意识的萌发,也是适度设计最初讨论的两个要点。普金在《尖拱门建筑或基督教建筑的真实原理》一书中,写道:“建筑的特色应该从属于便利、结构或者正当的需求。”威廉·莫里斯和约翰·罗斯金则从大机器生产带来的弊端提倡设计要遵从人内心的多样化需求和对温情的依恋,虽然后期发展为“过度装饰”,但其提出的设计理念却是对设计理论做出贡献的。凡·德·威尔德提倡要遵从材料的自然本性,提倡清除设计中的“障碍”。从某种程度上说,现代设计史也是寻求适度的设计史。但是,如果只把适度设计理解为装饰与功能之间的左右调和,是片面的,也是不具有发展观的。我们必须承认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地域环境下产生的适度设计观是有相似性也有不同的,适度设计是在相应的社会语境中动态发展的,而不是在前后踱步。
三、适度设计与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关系
家庭结构属社会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动主要是指家庭结构、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动。”当代中国社会的家庭形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无论是婚恋观还是自我价值观都不再遵从传统观念。空巢家庭、丁克家庭等家庭形式在中国家庭中占有很大一部分比例。尤其在农村,农民进城打工已成普遍现象,导致农村家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分离”:父母与子女的“陪伴分离”,夫妻的“异地分离”,家与工作的“身心分离”。一家三口的核心家庭正在逐步被多元家庭所取代。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单位,家庭形式的变化必将引起设计理念的变化。
小巧、便携是针对分离式家庭所设计的产品应具备的特点。这种设计同时也附带了一种“漂流”的基因,具有“易”和“变”的特征。同时,这类产品的限定性非常小,可根据主人随时随地的要求而进行相应变化,具有超强的可塑性。设计着眼于最大化满足人们的需求,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一书中谈到资产阶级社会的特征是“它所要满足的不是需求,而是欲求”。资产阶级社会中承担设计事务的人会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将设计的“欲求”发挥得淋漓尽致,矫揉且非人性化。而现今,中国社会当前的公共服务设施落后于老百姓的需求,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我国主要社会矛盾。现阶段,中国家庭形式多样,设计材料的选用要符合大众的购买力,设计造型的大小要考虑到家庭空间的大小,在物美价廉的设计基础上满足现阶段家庭形式的需求,例如,无印良品的自由组合式收纳家具可根据空间大小自由组合。 适度设计不仅仅解构了传统的设计形式,促进了设计内部的发展,而且产生了良性的社会意义。适度设计缓解了社会矛盾,弱化了城乡差异、家庭模式差异和居民收入差异,有利于培养大众形成合理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
四、适度设计与使用者的身心合一
从设计理论发展史不难看出,简约是我们遵从的审美标准与评判标准。以中国传统造物为例,堪属经典的应该是宋代瓷器。两宋时期,空灵、素简的美学观和禅学观使宋代瓷器呈现简约但实用的特征。日本就曾流行过以宋代瓷器审美为标准的简约设计,含蓄但精致。但是日本的设计并没有在中国的影响下迷失自己,而是发展为一种禅宗式的设计,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使用者的关注。禅宗认为,个人的心性是有所差异的,也就是觉悟不同。只有觉悟到一定层次的,才能在器物上见到真我。如山水、草木一样,桌椅、碗筷都是最为平淡和平常的事物,但是不同的人在关照这些日常事物的时候是有差别的,正如僧人们所用器物简单朴素,绝非像宋代瓷器般精美,这并不是说“精美的简约”不属于寺院,问题不在于精美与否,而在于这种至简的包容性和非限定性。这种包容性与非限定性也是对适度设计的另一种阐释。针对使用者而言,同一产品具有多样化的使用途径是最好不过了。“日本禅看重打坐修行,重视身心一体的修行体验”,将身体与精神合二为一是日本适度设计的本质所在。对于使用者身体和行为的关注成为日本设计最显著的特征,与设计师预先设定的多样性不同,日式适度设计是由使用者来赋予的,所设计的产品处于一种基础状态。比如,一个布包,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下被用来盛书、盛水果和菜、盛尤克里里,而不需要设计师单独分出盛书的包、盛水果和菜的包、盛尤克里里的包,包的功能是在使用时被激发的,也就是在使用者有所行动时才发生,并非由设计师所规定的。设计师一旦用非常明显的设计手法限定物品的使用场景,就是一种多余,也是一种过度。就像深泽直人所说:“好的设计通常在毫不自觉被撷取出来的affordance中,包藏了在某种状况下特别显著的性质,并融于不自觉的行为流程中,很少和印象之类的主观性挂钩。在不知不觉中被使用而达到它的功能,诉求意识的印象并不强烈。”例如深泽直人的KOISHI家具,简约的外形可以让使用者充分挖掘它的价值,既可以当座椅也可以当桌子。这个家具设计之所以既能当桌子又能当椅子是因为它把握住了“承载之躯”的最基础和最本质的东西,同时把握住了在使用者行动中才能确定使用场景的这一原则。因此,也就满足了多样化的需求。
进入信息社会,适度设计则体现了以用户为中心,也可以解释为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体验。这一时期的设计并不追求给用户最大的可塑性,而是功能和操作精准化,并且又要求是自然的,不是逆思維的。比如,苹果公司的产品,提倡弱化设计,而以更合理地引导用户操作为核心目标。信息化时代,我们要做的不是提供更多的信息而是将信息以合理的方式归类整合,过多的信息就等于没有信息,因为用户不能聚焦自己最想要的。如果焦点信息或功能没有清晰地展示出来,我们就无法理解界面,也就无法找到自己的需求,因此展示信息需要层级化和循序渐进。例如,邮件应用的最主要的操作是写信和读信,除此之外,垃圾箱和草稿箱都是次要的。
五、结语
适度设计作为一种设计理念,为建设和谐社会,解决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提供了重要方向,但是仍需要国家政策对其进行宣传和提倡,更需要设计师将推广适度设计作为一种社会责任运用于设计工作中。同时,也需要大众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优化消费概念,合理安排消费计划,将身心合一的生活方式与适度设计紧密结合起来。随着时代的发展,适度设计的外延和内涵还将继续更新,但是终究是在特殊时代语境下的人与物的适度的把握与调节。
参考文献:
[1]刘佳.当代中国社会解构下的设计艺术[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1446,1325.
[2]瑞兹曼.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42.
[3]傅丽叶.现代设计史中的适度设计与相关反思[J].艺术与设计(理论版),2011(3):12.
[4]丁朝虹,郑林欣.“极简”的背后:德式、北欧、日式“极简”设计溯源[J].装饰,2017(9):80.
[5]后藤武,佐佐木正人,深泽直人.不为设计而设计=最好的设计[M].黄有玫,译.台北:漫游者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8:156.
作者单位:
衡水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