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中的形式美

2020-12-06 10:32梁骏
大观·东京文学 2020年10期
关键词:形式美环境设计

梁骏

摘 要:文章从格式塔心理学角度阐述了形式美产生的视知觉原理:人的知觉具有将环境要素组织起来,形成整体结构加以认知的趋势;形式美感来源于知觉达成整体印象过程中对异质刺激的克服。在此基础上,文章阐释了格式塔心理学整体优先、完形、对比、图底分离等原则在环境设计中的运用。

关键词:格式塔心理学;环境设计;形式美;整体优先

格式塔心理学揭示了美感产生的心理机制,它是人们在长期审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规律——多样与统一、对比与协调、节奏与韵律、对称与均衡、主从与重点等,落在了实证科学的理性基础之上。形式美法则也因此从经验层面上升为科学的定律与原理。在环境设计领域,它使设计者在创造美的形式时,不再只是依靠自身的艺术天赋、灵感与感悟,还以方法论去经营、把控,使艺术设计的结果建立在更为精确的科学秩序之上。

一、整体优先原则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的视知觉具有整体优先的倾向,人们对环境进行感知,总是倾向于第一时间对其做出整体判断,而不是首先关注其中的局部要素。在观察物象时,知觉系统并非只是将其要素简单摄入视野,而是在无意识中做一种主动的探索、组织、解释,力图在各局部要素之间建立关联,进行整合,形成总体印象。例如,当人们看见一栋建筑,不是独立地看到色彩、线条、材料或是门窗等局部,然后再将它们一一拼加起来得出“这是建筑”的结论,而是首先就会迅速形成对这栋建筑的总体感观(形态、氛围等)。因此,环境设计的第一要义不在于局部要素如景墙、铺装、家具、饰品等本身应如何出彩,而在于如何调配、组织这些要素,使之彼此关联,形成易于识别的有机整体,以符合知觉的趋合性要求。在格式塔心理学中,关于整体性的原则有简洁律、邻近原则、结合原则等。

(一)简洁律

研究表明,知觉对外界信息的处理能力存在阈值,当一个空间中要素过多且各自独立,彼此缺乏联系时,知觉便难以应对,其趋合求同的过程也无法完成,这将使人们的心理始终处于一种不安定、不舒适的状态。因此,减少无关联要素的数量,使空间保持简洁,是获得空间整体感的最简单方法。例如,极简主义室内设计将符号、要素、装饰减少到极致,以凸显空间的纯粹和整一。现代主义建筑同样遵循简洁律的原则,密斯的“少就是多”体现着极简空间、结构理性、精美材料三者的同构和统一。在构图形式中,作为基本几何图形的方形、三角形、圆形因其简单、清晰、明確的形态,被赞誉为最美的图形。这些图式在古代很早就被运用于建筑外观及空间造型,如埃及金字塔、罗马万神庙,它们也常出现在现当代建筑大师贝聿铭、安藤忠雄、路易斯·康等的建筑形态中,其单纯肃穆的形式,配合着建筑体量,强化了空间的纪念性,给人以深刻印象。

(二)邻近原则

比起独立而分散,空间要素彼此靠近时,更容易被视作一个整体。在室内环境设计中,常以“相片墙”作为装饰。在“相片墙”中,尽管要素(相框)数量众多,却不会给人以繁杂之感,这是因为它们彼此的距离足够接近,人们的知觉很容易将其视为一个整体。此外,景观设计中植物的“丛植”法,也是通过归类聚合的方式,在局部将植物聚拢在一起,从而减少了整个环境中人们实际感知到的要素数量,强化了场景的整体感。

(三)结合原则

将原本分散、独立的形式要素通过连接、包含、咬合(交错、穿插)等方法组织、联系在一起,可以形成知觉上新的有机结构,达成空间的整体性。例如,在卫生间设计中,常将浴室柜的台面延伸到马桶上方,将马桶包含在其下部空间中,使浴室柜与马桶组合成一个有机结构,相较于浴室柜、马桶彼此独立且互不关联的设计,具有更强的空间整体性。

二、完形原则

依据格式塔心理学理论,知觉总是希望被感知的场景图式趋向于一种完整有力的闭合结构。在审美过程中,当人们感知到一个图形即将闭合,却被某种缺口意外打断,就会感受到强烈的刺激,产生紧张、兴奋感,并力图在心理上主动填补这个空缺,对之进行“完形”。

美感,恰恰来源于这种心理趋合过程中因克服异质刺激而产生的满足和平衡。例如,苹果公司商标,正是“苹果”上那缺失的一块,使之成为一个传世经典。完形原则揭示出人们的审美偏好,是在“安定性”与“刺激性”两种矛盾倾向间找到平衡,制造审美刺激(张力)并将其控制在最恰当的程度,是设计成功的关键。

依据完形原理,形式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首先,不完整的图式在完整时应呈现简单形状。其次,不完整图形应倾向于闭合,且能够被知觉复原为完整图形[1]。在环境设计中,设计电视背景墙与衣柜造型时,可在普通矩形的基础上进行局部的破除,形成可“完形”图形:虽然局部被挖空,却并不妨碍人们对其矩形整体的认知。同时,因为其不完整,又引发人们知觉上的“完形”冲动,具有更丰富的审美内涵。同样,形式设计中应避免使用一些外形过于复杂的图形——“E”形、“山”字形等,这些图形中被破除的部分不只一处,知觉无法判断其在完整时到底是什么基本图形,审美的瞬间判断便无法完成。例如中世纪哥特式教堂,尽管细节构件往往精美绝伦,整体外观却因复杂的形态而遭人诟病。

三、对比原则

正如弗洛伊德所说,一个心理事件的发动是由一种不愉快的张力刺激引发,然后便向着减少这种不愉快的张力的方向发展[2]。审美过程也是如此,刺激引发不安,但却造成兴奋,当刺激造成的张力被克服,内心便能保持平衡与安定,而美感也得以产生。在环境设计中,任何异质要素的并置都会造成张力,形成刺激,如不同材质、色彩、意象之间的对比。设计中常用控制对比双方体量大小、以微差形成过渡等方法来平衡、消解过强的刺激。例如,一个豪华富丽的酒店大堂设计中,如果地面、墙面完全铺贴光滑的大理石恐怕会显得有些“油腻”,局部施以小面积粗犷的毛面石材点缀,造成一点刺激和兴奋,将会更为出彩。在环境设计中,“微差”意味着较小的差异,它的作用是在对比的两个极端间形成过渡,缓解刺激带来的不适感。环境设计中,若将同等面积的“圆”与“方”并置,将造成心理上强烈的不适感,因为这正是对比的两个极端。如在“圆”“方”之间以折线、不同曲率的弧线逐次过渡,将削弱要素间的差异性,达成整体的协调感。

四、图底分离原则

依据格式塔心理学,知觉对环境要素的感知并非均等对待,而是有所侧重,一些要素会从环境中凸显出来,成为关注的重点——“图”,另一些要素则向后退隐,成为背景——“底”。要素一旦被感知为图形,与背景分离,就会取得对背景的支配权,整个图形就会形成主次、等级关系[3]。一个具有图底关系的场景主次分明、重点突出,更易于为知觉所把握。如果环境中图底关系混淆不清,就会造成图、底各自对视觉焦点的争夺,在知觉中呈现出强烈的张力与刺激,让人困惑不安。例如,著名的两可图形——“鲁宾之杯”。当人们盯住画面,一会儿看到的是白色的杯子,这时黑色成为背景;一会儿看到的是人脸轮廓,这时白色成为背景。在这里,黑白二色性质相反,面积却相差不大,因而无法分清主次与图、底。类似的图式如果出现于环境设计中,则极易引起视觉的不适,如黑白竖条相间的电视背景、黑白相间的地砖等,明与暗二色彼此争抢,造成视觉上的跳跃、闪烁感,令人晕眩。因此,环境设计中,应预先对场景中各要素的形状、色彩、质感进行研究,做出合理规划,明确哪些是图,哪些是底。要使一个元素成为图,则应对其精心处理,让其形、色、质等与其他元素形成显著的对比,成为视觉关注的焦点。对于背景,则需弱化处理,使其暗淡、模糊,处于从属地位。

五、结语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的视知觉具有趋向整体及闭合图形的先天倾向。形式美来源于知觉趋合过程中克服异质刺激所达成的心理平衡。在环境设计中,这意味着环境多样性与整体性的辩证统一。整体优先、完形、对比、图底分离等原则的运用,可以帮助设计者在知觉安定感与刺激性之间取得平衡,创造出符合视觉规律的形式秩序。

参考文献:

[1][3]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26,23.

[2]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朱疆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37-38.

作者单位:

南昌航空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猜你喜欢
形式美环境设计
现代室内空间照明设计形式美的探析
论庆阳香包的图案设计特色
环境设计中的装置艺术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艺术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研究
浅析形式美在装饰画中的重要性
乡村传统民居环境设计改造与保护略谈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探讨
包装设计中字体的形式美研究
环境设计理念下的城市中心建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