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要实现内涵式发展就必须注重精神文明建设,针对高校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部析了“三风”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整改思路和措施。“铁军精神”所包含的理想信念、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等精神具有时代意义,高校如何继承、开发和利用“铁军精神”,发挥“铁军精神”对“三风”建设的促进作用,对院校传承红色基因和加强“三风”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铁军精神”;“三风”建设;文化传承;校园文化
[作者简介]王俊(1991-),男,江苏盐城人,盐城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辅导员,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课题] 2019年盐城工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立项课题弘扬“铁军精神”与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研究——以盐城工学院为例(XSJ201902)。
[中图分类号] D64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8031(2020)11-0066-02
高校是人才聚集地,人才的培养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学校“三风”建设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发展,人才的培养。校风体现着一所学校的风气,是学校精神和灵魂的象征,是所有教职工及学生经长期努力所凝聚的结晶,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潜移默化的优良传统。通过对校风的建设,能够使学校的定位更加明确、促进师生在思想等方面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可以同化、促进并同时约束着教风和学风。教风是指在教师或者教师集体在教学和育人过程中所体现的工作方式和作风,可以体现教师群体的教学品质和教学能力等多个方面。①学风是凝聚在教与学过程中的精神动力,让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优良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三风”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与作为红色文化分支的“铁军精神”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一、优良“三风”建设的重要性
校风、教风、学风展现的是一所高校治学、教师教学、学生求学的精神面貌,其关乎着学校的长远发展,优良的“三风”可以带动整个学校的风气,促进全院教职工以立德树人为目的开展工作,激发教师的责任感和教书育人的热情,尽其所能的投身到教育教学中去,为培育出更多优秀的人才打下基礎。浓厚的学风可以使身处其中的学生受到熏陶,自觉养成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科学知识水平和素养。
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有利于提升学校综合排名和影响力。一所高校的综合实力不仅要看硬性的指标,而且受学校的文化软实力影响。校风、教风、学风是一所高校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人们去认识、认知、认可一所学校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增长高校的社会认可度和知名度,形成品牌效应。
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是高校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强高校“三风”建设是弘扬校园文化的主旋律,对于学生的发展、教书育人的任务以及学校人才的培养有着巨大的推动力。不仅有利于最大程度地凝聚学校办学合力,而且还能推动学校各项事业朝着科学、健康、持续的方向发展。
二、高校在“三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校风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思想认知不够。部分高校认为校风建设可有可无,往往停留在口头上,不落实具体的行动,形式主义比较严重。二是管理作风落后。部分高校的领导者思想保守,缺乏创新意识,不求有功,但求平稳。三是团结协作不够。校风建设是一个系统全面的工程,要求领导决策有力、勇于当担,各职能部门协同配合、精诚团结,但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有勾心斗角、推诿扯皮、心胸狭隘等问题。四是责任心不强,奉献意识淡薄。身处在学校里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有“主人翁”的意识,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建设中去,但现实中部分教师存在个人利益至上,不愿奉献,忽视教育教学等问题,部分学生不遵守校纪校规,出现种种破坏校园文化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都是源于校风建设的不完善,因此,学校应该加强规范性、增强执行力和提高校风建设的意识。
教风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教学管理和责任心不强。主要表现在部分教师教学责任心不强,所教内容比较陈旧,缺少新意,不能做到常教常新;课上照本宣科,缺少与学生的交流互动环节;课前未与学生明确上课纪律,对学生在课堂上讲话、玩手机视而不见。二是固步自封,未有改革求进步的思想。主要表现在不注重自我能力的提升以及业务知识的学习,不愿意付出大量的精力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仍然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缺少对学生的调查、研究。三是眼界窄和格局小。具体表现在只注重科研任务,忽视教学质量问题;未把“四有教师”作为自己的职业目标而终身奋斗;未能做好立德树人培养学生成人成才的根本任务。
学风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精神懈怠。主要表现在经历了高中高强度、高压力、辛苦的学习之后,对大学的学习表现出思想懈怠、目的缺失、动力不足、安于享受,上课经常迟到、早退,课堂出勤率、抬头率、听课率低,自主学习意识差,不上课时间就呆在宿舍玩游戏、看小说、吃零食。二是投机取巧、功利主义色彩浓厚,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欠缺。具体表现在上课不认真听讲、笔记潦草、作业应付了事,考前突击做题。
三、“铁军精神”的内涵
新四军是“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的简称,1937年10月,南方八省十四个地区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陆军新编第四军。1941年1月发生皖南事变使得新四军遭受重大损失,军长叶挺被扣,副军长项英牺牲,九千余人只有两千多人分散突围成功,随后任命陈毅和张云逸为代理正副军长。在此生死攸关之际,中共中央站在总览全局战略的角度提出政治上取攻势、军事上取守势,对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有力的声讨,同时整合部队在盐城重建军部。重建后的新四军坚决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日本侵略者、伪军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并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一支所向披靡的“铁军”雄师。
“铁军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精神一脉相承,都是应当学习与传承的宝贵精神财富,它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从新四军发展历程和抗日战争实践出发,“铁军精神”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百折不挠、顽强斗争、纪律严明、勇于创新。进入新时代,要继续传承和弘扬“铁军精神”,奋力拼搏,锐意进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及中国梦做出贡献。
四、发挥“铁军精神”与高校“三风”建设的联动机制
“铁军精神”可以赋予学校独特的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校园师生的精神、信念和信仰,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一)利用好红色资源,为“三风”建设添砖加瓦
红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以红色文化纪念馆为重要载体。要把本地红色文化资源中蕴含的革命文化所展现的内在驱动力和向上的精神力量与“三风”建设相融合,发挥好红色文化直抵人心的警醒作用、团结奋斗凝心聚力的作用,将红色基因传承下去,让“铁军精神”折射出新时代教人、育人功能,为学校“三风”建设助力。
(二)打造“铁军精神”现实文化形态,奠定“三风”建设基础
优良“三风”建设的形成依赖于“铁军精神”的现实文化载体,为了使“铁军精神”内化于学生心中,高校就必须利用好已有资源开展广泛的宣传,例如校园广播、教室宣传栏、宿舍宣传栏、校内报纸和期刊等宣传阵地,安排专人管理,定期更换内容。成立文学相关社团,定期开展“铁军精神”校园宣传活动,开展“铁军精神”宣传周活动,切实让学生能感受到“铁军精神”的重要意義与深刻的文化内涵;此外还可以收集各地红色文化素材在校内成立红色文化主题教育文化角,可以用图画、展板、实物的形式展现新四军的发展历程、抗争历史、先进人物事迹等,让这些素材成为校园文化的有力支撑。②
(三)发挥党员旗帜作用,展现“三风”建设新容新貌
必须充分发挥“铁军精神”所凝聚的精神风貌、理想信念及价值追求,团结广大师生,万众一心,为促进学校“三风”建设的发展提供力量。③做好党性教育工作是做好思想工作的前提,形成优良党风是一个党持久发展的保障,广大师生党员作为基层党组织的重要堡垒,必须发挥其先进性和引领性作用。广大师生党员需要加强党员的理论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内涵及思想道德水平,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同时,鼓励党员积极参与“三风”建设,学生党员具有学生和党员双重身份,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周围学生自觉、主动的参与进来,借助学校党建和思政教育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学校的“三风”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五、结语
目前,高校在“铁军精神”传承、建设中仍面临着一些现实问题,使其无法与“三风”建设相融。为此,各高校应该利用好现有资源以及加大对红色文化实体的建设、开发、宣传和利用,重视党建工作,发挥党员的先进性、影响力,坚持问题导向,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关理论为指导,推动“三风”建设的发展并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以优良的校风、严谨的教风和浓厚的学风推动学校事业全面发展,推动学校培养品学兼优、德才兼备、各个方面均衡发展的人才。
[注释]
①刘东.论教风、学风、校风和校训[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②蔡云晨.新时期下铁军精神与高校文化融合建设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9,393(07):163-164.
③宋锦韬.高校党建促学校“三风”建设的策略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10):228-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