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早期意识形态宣传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2020-12-06 10:26赵树才朱静波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赵树才 朱静波

[摘要]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不断进行意识形态理论创新的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宣传经验,并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意识形态的最新理论成果作为党的宣传工作的主要内容。中国共产党早期在意识形态宣传工作的探索与实践中,不断完善强调意识形态宣传工作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把社会实践作为宣传的重要途径,对社会主义新时期党的意识形态宣传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与指导。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宣传工作;马克思主义

[作者简介]赵树才(1969-),男,满族,河北承德人,中共承德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本科工学学士,研究方向:中共党史。朱静波(1992-),女,满族,河北承德人,中共承德市委党史研究室科员,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共党史。

[中图分类号] D2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20)11-0011-03

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初,近代中国社会面临着文化认同到道德秩序、意识形态的全方位思想危机,为救亡图存,洋务思潮、维新立宪思潮、民主主义革命思潮等你方唱罢我登场,但因为没有抓住当时中国最主要的矛盾和根本性问题纷纷以失败告终。“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①马克思主义所批判的充满剥削和强权压迫的资本主义社会现状与近代中国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这也就决定了它相较于资本主义或者社会主义理论更能满足中国革命的需求。以李大钊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基本原理与近代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以《新青年》等期刊为阵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阐述,特别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和全人类解放的学说,为中国知识分子认识中国社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野,也为中国革命提供了一种新的革命方向。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逐步完善宣传组织机构建设,突出强调党的意志和严肃纪律性,从而在与国民党和其他党派意识形态的碰撞角逐中脱颖而出,获得主导革命的话语权。

一、马克思主义对中共早期意识形态工作的正确指导

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②马克思主义能够在纷繁复杂的思潮中脱颖而出,开花结果,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它注重掌握群众的力量,注重通过理论对群众进行引导。1844年10月,恩格斯在给马克思的信中曾提到宣传工作对无产阶级的重要鼓动作用“超乎想象”,强调了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重要作用。“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③他们对共产主义者同盟成员宣传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明确要求,要具备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要有充沛的热情与活力,同时还要掌握相应的技巧,这体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意识形态宣传工作的认可和推崇。列宁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他认为每个阶级都有自己的意识形态,无产阶级也不例外,无产阶级想要发展壮大自身,需要加强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联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引下,开展宣传和组织工作。

之所以能通过宣传马克思主义获得群众的支持,是因为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通常会与话语权结合在一起而形成意识形态话语权。意识形态话语权主要是指在社会思潮中,引导民心,决定社会舆论走向等方面的能力,使人们自愿地按照某种既定的方式去思想和行动。这对于凝聚革命力量,实现反帝反封建的目标是至关重要的。而中国共产党也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正确的指引下逐渐完成宣传体系的建构,并发展壮大,最终在与国民党和其他民主党派的激荡角逐中脱颖而出,获得主导革命的话语权。

二、中共早期意识形态宣传组织机构形式的形成与确立

(一)以报刊发行为核心的中共宣传体系雏形

中共“三大”之前,中国共产党没有设立专司宣传的机构,一方面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在建党初期力量还比较薄弱,人数较少,不具备建立专职的条件。另一方面更主要的原因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雏形是以报纸期刊媒介为中心的知识分子群体,宣传工作也主要通过刊物的宣传和领袖的声望来完成。正如毛泽东曾追忆:“那个时候有《新青年》杂志,是陈独秀主编的。被这个杂志和五四运动警醒起来的人,后來有一部分进了共产党。这些人受陈独秀和他周围一群人的影响很大,可以说由他们集合起来,这才成立了党。”④因此中共“三大”之前,以《新青年》为核心的机关报刊系统,《劳动周刊》为核心的工人报刊系统,《共产党》为核心的理论报刊系统和人民出版社发展为代表的发行系统四个部分组成了中共宣传体系的雏形,党的宣传工作也主要通过刊物的宣传和主要领袖的声望来完成。

(二)中共宣传体系的初步建立

1923年6月,中共“三大”召开,党员人数达到420人,基本达到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纲领》中提出的“委员会的党员人数超过五百,或同一地方设有五个委员会时,……应成立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⑤的基本要求。同时,《共产党》《新青年》的相继停刊和机关报《向导》的发行推广也逐渐将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力由个人向党组织转移,中国共产党宣传机构的设立条件已经基本具备。1923年10月中共颁布《教育宣传委员会组织法》,成立了教育宣传委员会,委员会人员由机关刊物主编组成,主要由书记罗章龙,委员蔡和森、瞿秋白、萧楚女等组成。委员会职能涵盖党中央的党员教育工作和材料编译、报刊出版发行等方面,同时指导各地方委员会的宣传工作。教育宣传委员会下设编辑部、函授部、通讯部、印行部、图书馆等。编辑部负责统筹机关刊物差异化定位,构建立体化宣传格局,定期检查各类出版物刊发情况,管理机关刊物和各类宣传手册;函授部、通讯部、印行部、图书馆相互协同,一方面完成机关报刊宣传材料的出版发行工作,另一方面承担了党内党员教育的职责。“教育宣传委员会每月至少开会一次,审查各部成绩并讨论进行方法”,及时掌握宣传工作情况并给予指导。至此中共早期宣传工作的内涵、职任、架构与机制基本明晰,宣传体系的整体建构基本完成。

(三)中共宣传常设机构的建立

1924年5月,中共三届第一次执行委员会扩大会议提出了在宣传和鼓动方面需要“更明显的组织形式”“中央及区亦应分设宣传、组织、工农等部分担责任”,对党的宣传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是因为中央教育宣传委员会是由会议召集的非常设机构,与下属业务部门之间缺少一个中层的常设机构,且委员会成员大多身兼数职,四处奔走,例会制度难以真正执行,存在执行力不足的天然缺陷;二是因为此时国民党与共产党“党内有党”的合作方式要求中共加强自身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规避中共党员“身份迷失”的问题。为解决党的宣传工作面临的问题,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通过报刊发行实现的意识形态话语权有利条件,争取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中共决定增设中央机关报的编辑委员会,实行报刊系统与宣传系统并立的稳定架构。中央机关报编辑委员会“以七人组织之,其中四人必须在中央所在地。中央机关报的编辑委员会只对中央全体大会报告,遇有必要时,更可以向全国大会报告”。⑥委员会主任为蔡和森,委员有瞿秋白、恽代英、彭述之等。规定委员会7人中必须有4人在中央所在地,同时指导各地参与国民党报纸的同志,这一规定克服了此前因机关人员不在驻地而无法有效履行职责的弊端,保证委员会正常开展工作。同时,中共三届第一次执行委员会扩大会还设立中央宣传部为中层常设执行机构,中央宣传部的首要职能受中央机关报编辑委员会指导,其他职能受中央教育宣传委员会指导,是落实两委决策的执行部门。中央宣传部同时指导各地方宣传部工作开展,确保宣传工作的组织性和科学性。此外,还设立了编译委员会负责编译党内外手册、马克思列宁主义、国际政策材料等。

三、中国共产党早期意识形态宣传工作的严肃纪律性

相较于包括国民党在内其他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宣传工作还有一个突出的先进特性,那就是更强调严肃的纪律性和体现党的统一意志。孙中山曾说过,“光复以来,共和与自由之声甚嚣尘上,实则其中误解甚多。……倘军人与官吏借口于共和与自由,机关不统一,则执事者无专责,势如一盘散沙,又何能为国民办事?是故所贵夫机关者,全在服从纪律。如机械然,百轮相错,一丝不乱,而机械之行动乃臻圆满。”⑦敏锐指出了当时大多数革命团体过于推崇西方所谓的自由与民主,缺少基本的组织性与纪律性的问题。但遗憾的是,即使是国民党自身对此也未能免俗,有国民党员失望地声称:“共产党有铁的纪律,国民党除了几条具文的纪律而外,泥的纪律也配不上。”相比而言,中国共产党很早就认识到了“保持党的团结统一和实现无产阶级先锋队意志的统一是保证无产阶级专政胜利的基本条件”。⑧

中共“一大”在党纲明确要求“党采取苏维埃的形式,把工农劳动者和士兵组织起来,宣传共产主义,承认社会革命为我党的首要政策”。⑨将宣传共产主义作为党的首要工作。中共“二大”通过的《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指出:“凡一个革命的党,若是缺少严密的、集权的、有纪律的组织与训练,那就只有革命的愿望,便不能够有力量去做革命的运动。”1924年5月中央扩大执行委员会会议通过的《党内组织及宣传教育问题决议案》指出“中央的各部之中应当特别注意宣传部和工农部。为运动起见中央的各部得从任何机关里征调最有力的同志。中央宣传部应当在党报上加重党内教育的工作,并且指导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这种研究会不要纯粹由智识阶级分子组织”。这里提出的“不要纯粹由智识阶级分子组织”也是在强调中国共产党并不是一个“书生团体”,而是在党的统一领导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1924年9月19日陈独秀和毛泽东二人共同署名发表了《中央通告第十号——反对江浙军阀战争问题》,明确要求所有党员要依中央通告和宣言更努力的来宣传国民革命,并强调:“若任何机关或个人有独立的言动者,一律以破坏本党纪律论。”

除了思想上的科学预判与高度重视,中国共产党还将党内教育作为培养优秀党员干部和宣传党的先进理念的重要途径。早在1921年8月,毛泽东就在湖南老家创办起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所用于学习传播马克思主义、培养革命干部的正式学校——湖南自修大学。1924年5月中央扩大执行委员会会议通过的《党内组织及宣传教育问题决议案》指出,“党内教育问题非常重要,而且要急于设立党校养成指导人才。”1924年10月至11月间,中共决定“合办党校,……,按照中央的要求,講义由区供给”。在安源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党校。安源党校开课时有60名学员,所开课程包括俄国共产党党史等,后来在北洋军阀的镇压下于1925年9月被迫关闭。同时,在国共合作期间,周恩来在黄埔军校亲自主导成立了“中共黄埔军校特别党支部”,主要任务包括培养共产党员、指导党员有序地参与革命斗争、巩固和发展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等。经统计,到1926年初,黄埔军校的共产党员人数超过了150人。党校逐渐成为中国共产党开展意识形态宣传工作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成为培养高素质、严纪律的党员干部的桥头堡。

四、对当前意识形态宣传工作的启示

第一、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引领力,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拥有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活的灵魂。因此,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凝聚共识,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

第二、旗帜鲜明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宣传工作。“要加强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全面领导,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⑩要让党的声音成为时代的最强音。要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力、凝聚力和整合力,广泛凝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正能量。

第三、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领导责任制。强化党对意识形态工作全面领导,切实落实党委(党组)主体责任,树立抓意识形态工作是本职,不抓是失职,抓不好是渎职的理念,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确保意识形态宣传工作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党的手中。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②③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读[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8.

④吴敏.陈独秀新闻传播思想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

⑤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J].新湘评论,2018(01):60-61.

⑥1924年5月中共三届第一次执行委员会扩大会议:《党内组织及宣传教育问题决议案》.

⑦陆和健.孙中山的革命精神[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⑧苑秀丽.列宁加强党的统一的思想及实践[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⑨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J].新湘评论,2018(01):60-61.

⑩崔岳.加强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全面领导——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J].前进,2019(02).

[参考文献]

[1]朱庆跃.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阅兵仪式在政党文化构建中的特征及其功能价值[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8(05):86-94.

[2]任成金,刘青.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领导权面临的挑战及应对[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20(05):17-22.

[3]蔡如军,唐世纲.中国共产党早期宣传工作及其当代启示[J].前沿,2020(01):9-14.

[4]邓兰香.1924-1927年中国共产党传播马克思主义研究[D].西南大学,2019.

[5]王小月.中国共产党早期(1921—1927)新闻宣传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

[6]梅仕灿.我党早期创办的党校[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7-06-30(005).

[7]喻频莲.“两报一刊”评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

[8]张克荣,薛晓东.中共初期党内民主政治生活状况探微[J].兰台世界,2015(16):84-85.

[9]赵磊.党的早期宣传工作机制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4,30(05):62-64.

[10]赵平.中共中央集体领导制度的沿革和特点[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12,14(05):27-32.

[11]姜玉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主要社会思潮的认识和态度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12]葛传根.中共早期宣传工作研究(1921—1927)[D].中共中央党校,2012.

[13]武春野.“北京官话”与书面语的近代转变[D].复旦大学,2011.

[14]韩艳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自觉研究[D].南开大学,2010.

[15]刘苏华.中共一大至三大时期中央出版组织机构考释[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03):134-139.

[16]胡育红.早期中国共产党组织特点研究(1920—1927)[D].上海师范大学,2008.

[17]梁启超.過渡时代论[A]李华兴.梁启超选集[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18]刘苏华.中共一大至三大时期中央出版组织机构考释[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3).

[19]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在中国的传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20]王奇生.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