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带你跨越600年

2020-12-06 10:26王菁菁
中国收藏 2020年10期
关键词:咸丰紫禁城故宫博物院

王菁菁

金九银十的秋天,是公认的一年之中北京最为舒适的季节。9月10日,让众多文博迷期盼已久的故宫博物院“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大展终于拉开了帷幕。“晒一晒,我在故宫看展览”,更是随之成为了近段时间以来社交媒体中的流行。

据悉,此次大展以紫禁城建成600年的时间轴为主线,选取了18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以“宫城一体”“有容乃大”“生生不息”为主题,站在建筑的角度,从明代、清代、近代一路走來,用450余件文物及史料图片为观众生动地还原了600岁紫禁城的风雨兼程。

面对如此规模宏大的展览,如何迅速地抓住其中的要点?诸如石雕、琉璃等文物背后,蕴藏着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还有哪些文物又是首次展出与大家见面?就在观众对于展览的热情一浪高过一浪之际,目前,本刊记者独家专访了故宫博物院古建部副研究馆员、策展人张杰。相信当我们听过她的讲述后,再去回味这些展品,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说建城——伐木采石艰辛可想而知

张杰

故宫博物院古建部副研究馆员

据了解,自殷商开始,国人就有营建都城、都城中修建王宫的历史传统,以《周礼·考工记》中提到的“国中建都,都中建城,择中立宫,以中为尊”为制度原则。虽然紫禁城建成600周年是从1420年开始,但这之前还有个时间节点同样重要,那就是1406年。

张杰:这18个时间节点当中明代只有3个,但是都非常重要,分别是1406年朱棣皇帝下令始建北京城和紫禁城、1420年紫禁城建成与1535年的嘉靖朝。因为嘉靖皇帝在位45年,这期间紫禁城宫苑内外的改造变动也非常大。

这种感觉就像是请一位七八十岁的老人来回忆他的童年。也许他对此记忆已经模糊,但只要是能回忆起来的,通常都是对他的性格形成,以及后来的人生轨迹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事件。

1406年始建的时候,都城范本有两个:一个是朱棣所在的南京故宫,这是距离最近的范本;再往前推就是明太祖朱元璋在他的老家安徽凤阳所修建的宫城,即凤阳明中都。

除了有同时代的范本可以参照,我认为之所以修建北京城和紫禁城,最重要的因素还是在于人。我们都知道,“靖难之变”朱棣登上皇位的历史有些不是很“光彩”;另一方面,当他还是燕王的时候,封地就在北京;再加上当时北元的残余势力仍然比较强大,基于这些考虑,朱棣才会态度很强硬地要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来。

其实,从1406年到1420年修建王城和都城,如此浩大的工程,这个用时真的是比较短的。通过梳理可以看到,从总负责人到工匠,整个过程有一套完整的体系,管理非常缜密。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采木和采石。紫禁城这样的建筑群木材是第一原料,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西槎汇草》一书中,就很生动地记录了当时工匠进山采木的场景。

1明晚期太和殿

选自余士、吴钺合画《徐显卿宦迹图册·皇极侍班》

故宫博物院藏(复制品)

图上可见皇极殿(太和殿)及其附属建筑的格局。

2清代神武门木合符故宫博物院藏

古建筑中选用的木材通常都是一些慢生树种,因为其质地比较坚密,适合作为梁柱等用途。而往往这样的木材都生长在长江以南的深山里,这些地方哪怕是进山都非常危险,更别说去取材了。从《西槎汇草》的描绘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想了很多应对措施,比如在两个沟壑之间架起两面大的绳索,把木材运出去等等。但无论如何,艰辛可想而知,对其中的伤亡,当时就有“进山一千,出山五百”的说法。

采石更不用说。此次展厅当中有一个对比图,是保和殿后面一件重达250吨的大石雕,相当于4000位成年男子的体重总和。且不提运输过程艰辛,就拿在上面雕刻花纹、图案来说,稍微凿错一点儿,意味着这块石料就只能被荒废,前功尽弃。

所以我们此次展览的明线是历史时间节点,但背后的暗线,实则是几百年来劳动人民的心血和智慧。

3清同治长春宫烫样

故宫博物院藏

烫样即立体模型,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特有产物,为了呈御览而制造。慈禧在长春宫居住的时候对该处进行了多次改建,大量地融入她的审美。这件烫样是当时为了搭建长春宫凉棚。其中有个戏台,屋顶上绘制的都是她喜欢的紫色藤萝图案。

4清雍正养心殿铜质符板及五供

故宫博物院藏

其放置在养心殿明间梁架内藻井正上方,有守护宫室之意。此次是首次展出。

5从左至右依次为南京博物院藏明代绿琉璃龙纹滴水、凤阳县博物馆藏明洪武凤纹滴水(明中都宫城遗址出土)、南京博物院藏黄琉璃龙纹滴水。南京故宫与凤阳明中都,都是1406年开始建紫禁城时很好的范本。

说对比——防火安全太重要了

建成后的紫禁城,从布局上来说堪称完美的艺术品。其秉承传统宫殿营建的基本原则,比如“前朝后寝,左祖右社,居中为尊”。从明代流传下来的一些绘画中,我们能一览当时紫禁城的壮美景象;进一步做今昔对比,更能发现一些很有意思的变化。

张杰:有一件展品是故宫博物院藏明代徐显卿《宦迹图》册。徐显卿是明代的翰林官,他喜欢把自己升迁的历程用不同宫殿的绘画作品表现出来。此次展览我们选择了其中的《皇极侍班》。皇极殿就是今天的太和殿,图中显示,当时的太和殿与其旁边的中左门之间是一道连廊,但实际上我们现在看到的却是一段红墙。

据推测,之所以会有这种改造,是因为连廊这种结构的存在,对于防火来说并不利,一旦有一头着火,马上就可能会通过连廊波及到另一边的建筑上。因此在清代康熙皇帝重建太和殿的时候,已经把这一连廊改成了红墙,它能够起到一个隔火墙的作用。

说到防火这个话题,我要特别提一下武英殿。在我看来,这个建筑很有意思,总是在历史交替时期有着它很重要的一笔。比如明末清初李自成登基就是在这里;多尔衮入关以后,也是在武英殿升座;还有清王朝覆灭后,1914年古物陈列所成立,办公地点同样是在武英殿。

关于它有过的辉煌我们暂且不多加叙述,要说的是同治八年和光绪二十七年的两次大火,武英殿基本上被焚烧殆尽。实际上,两次大火当中的间隔只有33年。所以在此次展览中,配合这部分内容展出了一些消防设施文物,比如消防头盔、机桶等等。我们想给观众传达的是,作为如此庞大的木结构建筑群,600年间防火一直都是紫禁城最为重要的安全工作;倘若做得不好,它不可能传承至今。所以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防火仍然会是我们最为重要的工作,也借此呼吁大家共同重視和努力。

说考古——它们都是第一次展出

实际上,早于1406年之前,在金元两朝,北京就已经是作为都城而存在了。只不过当时皇宫大内的位置与紫禁城不大一样,相对更偏西北方向一些。据悉,近年来故宫博物院陆续进行了不少考古发掘工作,这些故事在此次的展览中都一一有所呈现。

张杰:考古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建筑构件,主要以琉璃瓦、石类为多。通过进一步辨识,能确认其中有一部分分别属于金代和元代,这印证了北京城本身也是一个经历了多朝代意识叠加的产物。

1420年紫禁城建成后,它的北门,即神武门,是紫禁城现存的体量最大的明代建筑。此次展厅里有一件展品,是清代神武门的木合符,它体现了当时的宫禁制度,特别有意思。这件木合符分为阳文和阴文各一块,是当时的一个出入凭证。其阴文一面在神武门守军手中,阳文一面则放在大内。如果大内发生紧急情况,夜晚需要从神武门出宫,奉旨出宫的那个人就会拿着阳文这面木牌,到神武门跟守军两相合对。只要两块牌合在一起严丝合缝、没有问题,就能放行了。

还有一件展品——清代神武门的唐卡,它与另一套展品——养心殿的符牌和五供都是首次展出。它们都属于古建筑当中的镇物,这就牵涉到古建筑当中的讲究和知识。当年建筑修缮完毕,如何标志着它竣工了呢?仪式感就在它最后一块正脊正中的瓦,把这块瓦盖上。而盖上之前,中间的脊筒子里头,要留出一个放置装有该建筑镇物的宝匣的位置。宝匣里面所放的物品,常见的有金钱、五色丝、五色线、五药、经卷等等。因为这次展览是古建展,于是我们又把两种不太常见、鲜为人知的镇物也拿了出来,就是刚提到的这两件了。

神武门上的唐卡,我们发现它的时候,是藏在一个大概15厘米×15厘米见方的紫檀长木匣子里,单放在神武门明间后檐檩上,系天花上面的部分,一般是看不到的,保存得非常好。这样的文物故宫唯两件,另一件在西华门,但那件保存状况就不是很好了。这次展览,我们专程从神武门上把它给“请”了下来,展览结束后还要“请”回去。

养心殿的符牌和五供是雍正时期制造的。对此我们查阅了档案,发现这一时期同时制造了6套符牌和五供,这与雍正皇帝信奉道教有关。一套是展出的这套,铜质,放在养心殿藻井正上方;另外5套是木质的,分别放在太和殿东、南、西、北、中五个位置。也就是说,故宫这样的文物只有这两大殿才有。现在养心殿正在修缮,完工以后,我们也会把这一套符牌五供再“请”回去。

说特例——从匾额上寻找蛛丝马迹

有趣的是,采访中《中国收藏》杂志记者了解到,在故宫,乾隆退位后所居住的宁寿全宫,无论是建筑的形制、格局,还是功能,都有着浓缩版“小紫禁城”之称。但乾隆朝往后,由于国力经济下滑得很厉害,对紫禁城的改扩建已经很少了。不过,这当中咸丰朝却发生了一个很重要的建筑事件,那就是改建西六宫中的长春宫,这又是何缘故呢?

6这是晚清时期的紫禁城防火设备。作为木结构建筑群,不管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防火安全都是紫禁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工作。

7清康熙 琉璃仙人

故宫博物院藏

在紫禁城的建筑当中,礼的概念从始至终脱离不开。不同等级的建筑,屋脊上所使用的琉璃和小兽的等级也不一样。一般来说,第一件都是仙人骑鸡,然后是龙凤、狮子、海马等等。使用的件数也是依据建筑的等级,通常在仙人骑鸡以后,分别放置一三五七九这样的单数。

张杰:东西六宫的布局是各有六个宫,分别排列在后三宫的两侧,每个宫区都独立成自己的一个小院落。但是到了咸丰九年,咸丰皇帝把太极殿后的院墙和后殿,还有紧挨着它的长春宫宫门给拆除了,建成了体元殿。也就是说,他把原来各自的两个小院落,连通成了一个四进院的大院落,打破了传统东西六宫的格局。

在筹备展览的时候,我们也在试图探寻咸丰皇帝此举的目的。由于东西六宫都是嫔妃居住的地方,一开始我们猜测,是不是出于嫔妃的居住环境需要改善?但是通过查阅档案,这个设想很快被推翻,因为当时咸丰的后妃数量不是很多,东西六宫的居所应该是可以满足居住需求的。再说从居住功能上考虑,两个独立的院落肯定要比一个连通的大院落方便一些。

后来从满文匾额上,我发现了端倪。清代建筑外檐的匾额基本都是满文和汉文合璧的,当中满文使用有一定规律,分为音译和意译。顾名思义,音译是指两种文字音调的相同或相近;而所谓意译,指的是这几个汉字在满文里面的含义,该如何表示,那么就对应去用满文来标和读。尤其是乾隆朝规范了满文使用以后,紫禁城里像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这些举行国家重要大典的地方,还有像文华殿、武英殿这些大臣入值的地方,以及乾隆潜邸“重华宫”,与奉先殿这样祭祀祖先家庙的地方,其上的满文都是意译的。而像永寿宫、钟粹宫这些后妃居住的地方,其上很多都是音译的满文。我们从档案中注意到,长春宫在咸丰此次改建之前,使用的还是音译满文,但是改建后就变成了意译。由此可以推断,它的功能已经发生了变化,这也直指改建的目的。

很幸运的是,我找到了一条档案,提到咸丰九年长春宫修缮完毕,皇帝在这里宴请了蒙古大臣,验证了前面的推测。那么他为什么会选择长春宫?其实仔细想想也很简单,因为咸丰皇帝年轻时骑马从马上坠落,以至于后来走路有点儿跛。他当时居住在成福宫,与长春宫一墙之隔,腿脚不便使得他当然希望找一个离自己居住地很近的地方。

然而,咸丰费了一番心思改造长春宫,却在第二年就带着慈禧、慈安去了热河避难,并且在热河去世。因此改造后的长春宫在同治光绪两朝实际的使用者是慈禧。她也并没有按照咸丰对于建筑功能的设想沿用下去,而是变成了她本人的一个生活区。体元殿宴请王公大臣的政治功能在同光两朝未能实现,所以令很多人也就不明白、不理解为什么要实施那次改造了。

猜你喜欢
咸丰紫禁城故宫博物院
紫禁城之旅
紫禁城在1918
咸丰帝:当庸人遇见大时代
紫禁城600年
《漫话国宝·故宫博物院》第六站(上)
《漫话国宝·故宫博物院》第五站(下)
《漫话国宝·故宫博物院》第四站(下)
《漫话国宝·故宫博物院》第五站(上)
2020年《故宫日历》发布
与曾国藩“掰手腕”的咸丰毕竟不是崇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