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赛促研、信息共享”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2020-12-06 10:50孙永松金延露
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 2020年11期

孙永松 金延露

摘 要:以赛促研是新时期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特别是高职院校如何利用科创竞赛提升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科创竞赛能够牵引教师授以致用、循序渐进、在实践中检验理论成果。在竞赛实践中的科研成果要服务区域经济,驱动教师深入到行业、企业中去实践。然后高职院校要建立科研成果过程激励管理制度,保障教师科研成果不断转化升级。从而打通本校“学术围墙”,研以致用转化升级,改变科研激励单一,实现科研信息共享的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提升新途径。

关键词:以赛促研;研以致用;科研激励

教师是以培养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为使命,但是高职院校如今处于什么现状呢?整体科研氛围不浓,有的甚至没有科研。高职教师大都处于知识的搬运工、教书匠,几乎没有科研意识。部分高职院校虽然有科研的激励机制,但都是单一的、补贴式的激励机制,学术科研能力低、信息闭塞。然而教育科研又是教师提升自我的最有效途径,也是高职院校保障师资稳定、培养师资能力的最有效方式。大多数高职教师对科研是盼之爱之又望而却步。

一、高职院校教师对科研望而却步

(一)高职教师对科研认识不足,不知道如何做科研

由于在高职院校没有像本科院校那样的师资,师资主要为刚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及高级工程师和返聘教授。缺乏专业带头人,难以形成老带新的科研队伍结构。这使得高职教师失去了获取科研认识最直接的方式,即使有想做科研的教师从返聘教授那里得到一些信息和思路,但是不能够带着做,也是隔纱挠痒。加之返聘教授年龄普遍高,到学院也是承担着大量的行政工作及教师工作。没有学术科研的氛围是高职院校教师对科研认识不足的主要原因。

(二)只知道做科研需要创新和发表论文,不知道如何转化科研成果

高职教师通过自己的努力申请课题,能够申请立项的是极少数,大多数被拒绝在了科研的门外。对于没有成功立项的教师就只能看着少数人搞创新、发表论文。在异样的眼神和光环下终于发表了论文、完成了课题,以为大功告成了,但是在科研的路上,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如何把科研的成果落地,深入实践检验成果,进一步的研究升级,是科研路上长久的道路。

(三)科研激励机制不健全,教师只知道评职称需要科研成果

高职院校的科研激励机制处于补贴式的状态,做科研立项、发表论文到结题。有些院校仅给了文字上的表彰,口头上的鼓励。好像科研是教师自己个人的事情,因为评职称需要,甚至发表论文的版面费都不能报销。也有一些院校激励机制很死板,每个课题固定奖励多少钱,没有根据课题的具体层次来奖励,也没有区分科研奖励的费用和论文出版的费用。

(四)没有形成科研管理制度,缺少科研相关的信息共享方式

缺乏学术交流讲座及交流平台,得不到学术研究的培养提升,同时收集资料时上中国知网都是使用其他学校的VPN账户或者直接花钱买文章。在研究课题的过程管理上没有专门的人负责,发表论文的途径也是临时去寻找,难以甄别发表刊物的真实性和正规程度。

二、授以致用到研以致用,激励单一、信息闭塞

(一)结合创新创业教育,逐步了解科研活动

创新创业教育体现在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竞赛、电子商务三创竞赛和一些其它的科创竞赛。在高职院校现有的条件和教育活动基础上,从教学走向竞赛,从知识点的讲解走向知识点的运用,在竞赛中实践总结、循序渐进、创新发展。科研与科创竞赛最根本的共同点就是创新,及人之所不能及。从传统的知识搬运工转变为知识使用人和创新者,这便为科研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每一个科创竞赛项目都可以当做一个科研课题来做,每完成一次竞赛、一次应用都是一次科研的检验,牵引着高职教师从中得出结论和成果。

(二)科研如何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

在这里我们去思考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对大多数的高职教师来说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换个思维方式就是院校每年都有各种各样的科创竞赛,把做好的科创竞赛项目拿到现实生活中来运用,放到行业里面去对比,能否真正意义上的指导行业、企业的服务发展或者产品的创新改进。能在竞赛中获奖、能在行业企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是驱动高职教师参与科研最内在的原动力。

(三)分析与科研有共性的教育活动,建立双重科研激励机制

与科研有共性的教育活动主要指的是科创竞赛,在科创竞赛中有一套竞赛的激励机制,如指导学生、参加评审和竞赛获奖都会有相应的激励办法。对于科研有单独的课题立项、论文发表的激励机制。要保证两个相对独立的激励过程,形成双重激励机制,保障科研顺利完成。

(四)建立科研管理制度,实施专人负责科研相关工作

高职院校没有一个专门的科研管理机構就没有适合院校的科研管理制度。需要专门的人员来引导、指导科学研究,在繁重的高校工作中,流程化、分工化、阶段化的,服务教师把课题立项前后的工作梳理好,方便教师查阅资料、学术交流和论文发表。

三、“以赛促研、信息共享”提升高职院校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路径

(一)积极参加及举办科创竞赛,利用竞赛平台牵引教师宣传转化科研成果

以赛促研,对于高职院校应当积极鼓励教师参加科创竞赛,有条件的积极承办相关层次的科创竞赛。比如高职院校首先可以承办校级的电子商务三创竞赛和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竞赛,这两项创新创业竞赛都可以邀请企业指导老师参与其中,也可以申请赞助、协助、冠名单位合作。直接把竞赛科研项目深入到行业、企业中去,也可以引入相关企业的科研成果取得学术研究上的交流。牵引高职教师宣传转化自己的竞赛科研成果。

参加科创竞赛从纵向来看,进入上一级竞赛活动的时候可以参考吸纳其它院校的优秀科研作品,同时与他们进行学术交流,还能通过这个竞赛平台宣传推广自己的竞赛科研成果。

(二)扎根本地、服务区域经济,驱动高职教师深入行业、企业去升级科研成果

教师参加的科研及竞赛项目要扎根本地,根据本地区的产业内容、产业特点,做对应的科研项目,做出来的科研项目通过竞赛的形式逐步完善,形成科研成果再服务地方的经济。科研项目在符合本地区域经济行业的发展要求,深入到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当中去实践检验的同时做进一步的科研成果升级。在行业及企业中积攒价值和荣誉是驱动高职教师做科研的有效途径,所有高职院校要做好院校周边经济体及企业的对接,帮助教师去做科研成果的转化升级。

(三)融合科研与竞赛的双重激励制度,保障科研成果转化升级的过程化激励与管理

科研和科创竞赛作为两条独立的激励机制,更重要的是如何融合在一条从起初的构思项目到竞赛项目完成,从形成科研成果展开实践检验到科研成果转化升级。整个过程中不断激励项目的完成、升级、再完成,过程化的激励机制。如项目在构思参加竞赛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资金的预算及相应的报销制度和程序。然后在参加各级科创竞赛的过程中,每一级都有对应的奖励和报销途径。逐步完善项目在形成科研课题的同時又能申请课题研究,无缝对接资金的预算、报销和奖金奖励的机制。如此以往,直到把一个科研项目越做越大,保障科研项目成果的转化升级。

(四)建设好科研收集材料、学术交流、研究课题、论文发表信息化平台

信息共享,在科研管理部门从高职教师准备做科研开始,就做好了如何给教师提供一个便利的收集材料平台,如拥有公用的中国知网账号。还要有学术交流平台,包括提供学术讲座、课题技巧、资料整理、资料分析。给课题小团队和院校大团队提供一个信息共享平台,促进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提升。

在新时期对高职院校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新的要求下,通过参加及举办科创竞赛;扎根本地服务区域经济;融合科研、竞赛双重激励机制,形成科研成果转化升级过程化激励与管理;建设科研收集材料、学术交流、研究课题、论文发表信息化平台四项有力举措。

参考文献

[1] 袁年英.新时期高职教师教科研能力提升探究[J].职业,2019(4):68-69.

[2] 岳本勇,杨飞志.我国高校教师在职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出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4):85-88.

[3] 尹慧平.民办高校教师科研能力提升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7(8):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