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卓
摘 要:进入大学阶段,学生的性格逐渐变得沉稳,相比较一些动作幅度较大,运动强度较高的体育项目,学生更喜欢一些相对安静,同时具备多重美感的运动。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的体育锻炼项目,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在矫正学生形体、培养学生意志力、帮助学生平和心态等多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但因认知误区,很多学生对太极拳的兴趣不是非常浓厚。本文从太极拳兼具多重审美的角度出发,浅谈如何培养大学生学习和锻炼太极拳的浓厚兴趣。
关键词:大学生 审美 太极拳 兴趣
中图分类号:G85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20)10(a)-0223-03
Abstract: Entering the university stage, the students' character gradually becomes calm, compared with some sports with larger movement range and higher sports intensity, students prefer some relatively quiet sports with multiple aesthetic sense at the same time. Tai Chi, as a traditional physical exercise project in china, not only has profound cultural background, but also has important value in correcting students' physique, cultivating students' willpower and helping students to have peace of mind. But because of the misunderstanding, many students are not very interested in Tai Chi.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 strong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exercising Tai Ch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ltiple aesthetics of Tai Chi.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Aesthetics; Tai Chi; Interest
大學阶段学生的年龄一般处于18~25岁,这个阶段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在生理上,学生都已经日渐成熟。正值青春年华的他们不仅对于文化知识非常渴求,同时对于自身的美好形体和良好精神面貌要求也比较高[1]。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优秀知识分子,他们对于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充满兴趣,因此太极拳成为广受大学生喜爱的一项运动项目。但在教学中可以发现在太极拳运动接触的初期,学生学习和训练热情还比较高,但随着教学的逐步深入,很多学生会因为太极拳运动过于柔和,对于形体塑造的短期效果不是很明显而使运动参与的兴趣逐步减弱。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仅要完成对太极拳动作的教学,更应该从美育的角度引导他们正视太极拳这一优秀古典运动。
1 从审美角度认知太极拳
太极拳是中国武术拳法的一种,2006年被列入中国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太极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中国传统拳术。太极拳运动本身包含多重审美价值。
1.1 太极动作形态之美
太极拳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以柔克刚,在太极运动训练的整体过程中,其节奏都是柔和而轻盈的。所以从动作形态方面来分析,太极本身动作要求是“运动如抽丝,迈步如猫行[2]”,整体动作柔韧绵长且轻盈连贯。在整个动作过程中,看似轻柔的每个动作背后又积蓄着力量,在每个动作落点同时转化为下一个力量的起点,整套动作表现出阳刚之气,展示出了力与美的完美融合。
1.2 太极动作名称之美
太极拳是极富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运动形式,这一点从太极拳动作的命名就可以充分体现出来。太极拳共分四段,每段自成一体,每个动作都有一个精彩的名字,形、神、意、气兼备,整套动作浑然天成,打出来可以充分彰显出中华文化的意蕴之美[3]。以经典动作“白鹤亮翅”为例,整个动作从外形上看非常舒展,而攻防能力却相当强,动作拆解非常灵活。此外,还有一些动作名称,如“手挥琵琶”“双风贯耳”“金鸡独立”“上步七星”“左揽雀尾”“野马分鬃”“弯弓射虎”等均采用的四字命名,非常符合中华文化的工整与平仄,名称诗意贴切,动作过程行云流水,充分彰显出中华武术深厚的文化底蕴。
1.3 太极动作意境之美
太极训练讲究平心静气,从起势到收势,脚步变换中正安舒,手势变换绵延不绝,整套动作既没有鲜明的停顿,也不存在生硬的衔接,在练习过程中,可以使人精神集中,气血通畅,将自我与外界有机融合在一起。在连贯柔和动作之外,更多彰显出太极意境之美。在训练过程中练习者不仅要记住各个招式,同时还要提高自身的修养,不断增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平和心态[4]。只有将太极的动作要领与个人对太极的领悟结合在一起才能够打出行云流水之感。
2 多元渗透激发学生学习太极拳的兴趣
针对大学生对太极拳学习兴趣难以长久持续的现状,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多元渗透,使学生可以逐步了解太极文化,慢慢沉醉其中。
2.1 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太极训练意识
受当前社会风气影响,很多大学生具有急功近利的心理,在太极训练过程中亦是如此。学生短期看不到太极拳在形体矫正方面的作用,就认为太极运动训练意义不大,这是非常片面的。对一件事物的了解,不能单纯从功利的价值来衡量,而应该具备基本的自然审美意识,可以从动作形态、动作名称、动作意境等方面来实现基础审美[5],接着再以平和的心态走近太极、了解太极,最终灵活打出一整套太极,由内而外散出自信与活力,彰显出大学生应有的青春姿态。在太极拳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动作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多为学生讲解丰富的太极拳历史,同时结合一些历史人物、现代明星等作为榜样,以更好地带动大学生训练太极拳的热情。同时,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直接演示和示范,以深入浅出的语言指导学生,欣赏太极拳的韵律。
2.2 坚持持续训练示范培养学生意志力
太极拳是一种高雅的运动,对太极拳的训练不应该浅尝辄止,而是要让学生坚持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使学生可以在实践中逐步感悟太极拳运动的美。在日常训练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优美的动作示范给学生良好的视觉刺激,使学生在动作模仿中产生愉悦的心理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鼓励学生打卡签到坚持训练,在持续运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毅力品质。督促学生对太极拳进行连续性实践,使学生从心底萌生要把太极练好的强烈愿望。在训练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将动作与音乐融合,借助音乐舒缓学生的心理,使学生可以产生美好的心灵感悟。在配乐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沉浸到音乐所营造的氛围之中,放松身心,舒展动作,这样才能更好地一气呵成[6]。学生静心投入到太极拳训练的过程中时,才可以增强对其动作的感悟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练太极拳的兴趣。
2.3 提倡普遍训练帮助学生平和心态
人类普遍具有从众心理,趋向于让自我的认知、判断或行为可以受到大众的认可,因此在太极拳教学中教师要需要借助学生的这一心理来帮助学生平和心态。不能只针对某几个学生开展太极教学,而是要鼓励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进来,以团体训练使学生的心态可以更加平和,参与意识显著增强。同时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团体性表演活动,使全体学生都可以观摩和学习,充分感受到太极之美,使大多数学生都可以对太极拳训练抱有充分的尊重。太极拳本身就具有使人心态平和的能力,但是由于大学生极易受到外界影响,因而不能有效坚持,但全员参与的大环境形成之后,所有学生对待太极训练的心态都能更加平和。这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单纯的动作训练中超脱出来,进而可以更好地从审美的角度出发欣赏和感悟太极文化。
2.4 因材施教兼顾学生个性差异
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其本身具有多变性、融合性、技巧性的特点,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能够留意班内学生对于太极的认知情况,并结合学生自身在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差异性,有策略地进行引导。如有的学生本身在柔韧性和动作协调性方面表现就非常好,这时教师就要提升他们对太极拳动作掌握的要求。而有的学生本身对于太极拳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但是身体的柔韧性,动作协调性方面都不是非常优秀,这个时候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好学生对于太极拳运动的兴趣,引导学生掌握太极运动的一些基本套路动作,加深学生对于动作的感悟和理解。在学生打太极的过程中,让学生把自己对太极拳的理解表现出来,不要单纯片面追求动作的统一和美观,而是要将自己对太极的理解表现出来,这样不仅能够降低学生太极拳学习的机械心理,同时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太极拳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另外,太极拳本身作为一个武术项目,它还具有养生、健身、攻击等多项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对拳法的讲解,让学生两两相对,结合套路动作开展攻防练习。让学生两两交手,掌握应该如何更好地控力和发力,这样可以使学生对于太极拳的动作有更好的理解和记忆,同时还能够促进学生学以致用,从更深层面增强学生的体质,提升学生对太极运动的兴趣。
3 结语
总之,太极拳是中华传统的运动训练项目,其本身具有多重美育价值,亦非常符合当前大学生的文化审美。针对大学生不能长期坚持训练的问题,教师要从意识引导、意志力培养、心态调整等多个角度着手,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太极拳训练兴趣。
参考文献
[1] 李怀续,黄康辉,刘宁宁,等.新规则下太极拳推手技术的运用特点及发展趋势[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8,41(1):140-144.
[2] 杜亚星,司红玉.太极拳对大学生审美创造力的价值研究[J].美与时代,2019(2):50-52.
[3] 张长念,张长思.日韩武技现代化对我国学校武术的启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0,54(3):63-69,91.
[4] 焦胜立,耿玉标.太极拳课程教学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6(6):112-113.
[5] 刘西洋.太极课程中青少年太极拳呼吸方法教学的策略探析[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23):33-35.
[6] 陳胜,冉建,肖蕊,等.太极拳进小学的现状、问题与破解[J].教学与管理,2019(15):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