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小学校本课程的迭代升级

2020-12-06 10:34王延军孙文奎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20年11期
关键词:校本课程体系学校

王延军 孙文奎

校本课程是国家三级课程体系的重要一级,在时代发展中体现了课程开发与实施中以校为本的特点,在教育体系完善、学校课程发展、服务学生身心方面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课程作用。近十年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状况,总体向好,健康发展,但学校发展不均衡、学校重视程度不均衡导致课程发展不均衡,个别学校出现课程理念落后,课程管理粗放、脱节,课程内容陈旧、单一,课程效果不显著的问题,同时区域整体管理有待加强。

呈现出积极的特点

校本课程开发走向理性化、规范化。新课程改革初期,一些学校为了快速建立起三级课程体系,进行了一些非理性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虽然在一个时期内发挥了补充课程资源、完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特长等方面的作用,但不能不说确实存在着盲目性、粗放性、短视性等明显的不足。经过十年的沉淀,校本课程的开发已不再是一轰而起、一轰而散、一阵风过的非理性阶段,而是经过科学研判,与学校的办学理念、文化背景、学校特色、发展愿景紧密融合,努力开发与利用人力资源、社区资源、物质资源、人文资源开发与实施与学校发展相匹配的校本课程。在开发与实施过程中有明确的开发方案、前期调研、科学规划、管理模式、过程监控、保障机制以及奖惩制度,是一个系统性的、规范化的开发与实施的工程,起点较高、运行规范,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课程系统。

课程科目、种类、样态更加丰富。教育主管部门的行政网点布局调整、教育市场的调解、学校办学水平的变化,有多所学校撤并或退出教育市场,与此相反的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走向丰富性和多校化。紧紧围绕三级课程体系构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一课程目标,课程的科目更加丰富。

由社会实践类、特长培养类、科技创新类、学科延伸类、心理健康类、习惯养成类6大类课程发展为科普创新类、体育健康类、手工美术类、音乐舞蹈类、益智类、实践探索类、励志教育类、古典文化类、行为礼仪类、知识拓展类、技能特长等11类课程。除常态化课程样态外,出现了博物馆课程、实验室课程、创客课程、STEAM课程、项目式学习、名师工作室课程等多样态呈现;特别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情况下,各个学校的校本课程管理者和校本课程的学科教师创造性地运用线上教学手段,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需制宜有效改进校本课程实施的要求、策略,有力地推进了“停课不停学”的“战疫”举措,有力保障了“战疫时期”广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课程内容呈现人文性、时代性。课程不再是更多地指向课堂教学的延伸、特长的培养、兴趣的培养,更多地关注人的生命成长,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突出时代的责任担当、科技进步、文化创新,鼓励学校根据自身特点、校内外资源,开发与实施有强烈时代气息的校本课程。

实施效果呈现特色化、层递化。在长期的课程实践中,学校的课程文化得以优化、沉淀、凝结,一些优秀的校本课程成为学校发展的鲜明特色,成为学校的知名品牌。哈尔滨市第三十九中学的足球校本课程成果丰硕、哈尔滨市第四十六中学的美术校本课程已经成为学校的新的增长点、哈尔滨市公滨小学构建了“三学一做”课程体系。校本课程作为拓展课程和活动课程的主体,学校科学架构基于学龄段生命发展要求的课程体系,保障了课程的有效落实。

音乐课学会一种音乐技能。让戏曲和排笛、竖笛等乐器走进课堂,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置不同的戏曲剧种:一年级学习黄梅戏,二年级学习花鼓戏,三年级学习样板戏,四年级学习京剧,五年级学习豫剧;利用体育课开展篮球课程,有利于跑、跳、投运动能力的提高,发展身体素质的同时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美术课实践一种艺术技能,通过重组教材,利用部分美术课程开设陶艺课程;种植课程上形成一种生活技能,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每人要精心种植一棵小苗,陪伴学生成长;劳动课程上养成一种劳动习惯。

打破学科界限,挖掘课程本质,达到学科的创新性融合,旨在培养学生科学创新能力、科技实操能力的整合课程。学校将筹建创客教室,满足课程整合的需要。航模、无人机、机器人课程也在有序实施中。通过课程让学生能够了解科技前沿知识,掌握智能化设计与操控的基础知识并形成初步能力;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利用大数据进行分析、判断、决策,在未来智能化发展之路上,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的核心素养。

管理机制走向校本化、制度化。各个学校都初步建立了一整套管理制度,使校本课程的论证、开发、实施、管理、评价有法可依、有据可考,保障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有序、有效、有度,提升了校本课程的科学性、实效性、持续性,让校本课程在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中运营,对于校本课程的健康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呈现出消极的特点

课程理念呈现陈旧落后,跟不上学校发展的节奏和步伐。十年的时代进步、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民族教育的深刻变革,要求课程理念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服务于学生身心发展需求,但一些学校的课程理念还停留在只关注校本课程对课程内容的补充与延伸,关注的核心不在“人”,只在“课”,对于已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获得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获得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广泛、获得知识的能力越来越强大的师生现状关注不够,甚至是无视。有的学校的校本课程理念十年没有发展、没有更新、没有提升。有的学校的校本课程称为“美术小组”“电子琴”,在学校校本課程开发与实施的方案中没有指导思想或者没有符合学校校情、师生现状的理念,这便是课程观的落后,如果不去关注学生的诉求,改革就会离教育的本质越来越远。建立以学生为核心、以学生生命发展为目的的课程观,才能让校本课程与时俱进,发挥真正的育人功能。

课程内容单一、随意。部分学校的校本课程目的不明确,课程内容描述模糊,缺乏行之有效的运营模式。有的学校的校本课程命名为“读书”(教师自找材料)、“心理”“阅读”“《弟子规》”,这样的课程让人不能理解,到底是活动还是课程,到底是定期、不定期的活动还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课程?有的甚至是学科课程的辅导课,是赤裸裸的“挂羊头卖狗肉”;还有的拿一本读物进行松散的自读,充其量就是学生的自修、自读活动。用活动替代校本课程,既没有长远的规划,又缺乏完整的课程体系。可以从校本课程开设与实施这个侧面反映出一个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课程领导力。课程是学校最为重要的产品,也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必须着眼未来,立足实际,通过对国家课程的开发和学校课程的建设,系统设计满足学生需求,充分落实学校培养目标的学校课程体系。

管理制度的执行缺乏有效性。缺乏评价的科学工具、考核的有效手段和有力度的奖惩机制。学校是校本课程管理的现场,学校管理者和管理组织是校本课程的管理主体,如果学校的管理制度不能被管理者和管理组织有效落实,那校本课程的发展必然是一场灾难。一些学校的管理制度本身就责权不清、责任不明;有的规章制度装祯精美,只能成为迎检的座上宾;有的内容丰富完备,但是纸上谈兵,没有被认真执行过。建立制度是一个基础,但必须同时建立起一个有效的执行机构、督导机构,发挥管理的促进与保障的作用。

学校的校型不同、校本课程的形态不同,只有学校才能有一把或多把尺子对校本课程进行评价,这把尺子可以是借来的,或是旧尺子改造来的,或者是自主研发出来的,完全不用照搬照抄传统的考试评价、成绩评价,只要是以学生为中心,能够促进学生身心成长的行之有效的形式都可以,一次展演、一场竞赛、一个成果集(纸质、电子板报、公众微信号、网页、APP)、一次家长会、一次奖励表彰、一次调查问卷、成长记录袋等形式都可以成为校本课程的评价工具,关键是在于过程管理中的监控。

传承与创新

立足新时代,把握新契机,践行“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的发言中指出:“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校本课程的迭代升级必须立足于新时代,把握好新契机,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让校本课程建设与管理与时俱进,真正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践行“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加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为了更好地增强课程对于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确定了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提出国家、地方和学校共同建设课程的思路。学校层面的课程实施就不仅仅是一个执行的过程,还是一个更为重要的创造和丰富的过程。创生取向的课程实施模式受到了重视,走向合法化了。把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执行国家课程的过程称为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一方面是对课程实施的概念进行逻辑分析后得出的结论,也是对于长期以来的课程事实进行梳理后得出的结论。”校本课程从提出和走向繁荣从来都不是单一存在的,它一直存在着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校本化这一不变的主题,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教材版本的更迭,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内容更新、教学策略的更新、辅助體系的更新、评价体系的更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就是课程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必然,也是一种极为必要的补充。

北京十一学校联盟总校校长李希贵,致力于新学校行动研究,在实践中构建了课程多样、可选择的生长型学校生态系统,让教育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唤醒自己、发现自己、成为自己,初步形成了学生自主生长的学校生态。在北京十一学校,4000多名学生就有4000多张课表,300多种可选择的课程,形成了1430个教学班。他认为“课程是学校最为重要的产品,也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必须着眼未来,立足实际,通过对国家课程的开发和学校课程的建设,系统设计满足学生需求、充分落实学校培养目标的学校课程体系”。在本区域的校本课程中,一些学校非常注重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但是从整个区域发展来看,还是极不均衡:名优学校、民办学校做得好,小规模学校、发展中的学校做得稍差。小规模学校和发展中的学校更应该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做为学校发展的增长点,转变教育思想,厘清学校的办学理念,在正确的方向引领下做好课程校本化工作,使课程的实施更适合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

整体规划,高位设计,构建生长型学校课程体系。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学校应该依据学校的办学思想,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整体构建学校的课程体系,让校本课程成为学校整个课程体系最有活力、最具特色的一部分。这需要学校从长远发展出发,根据科学的研判,做出顶层设计,并有组织地进行开发与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走融合与互补的发展之路。香坊区教育主管部门和业务指导部门,聘请课程专家和资深校长组成课程体系检查指导组,对全区所有学校的课程体系建设进行督导。各个学校的课程体系建设渐成规模,有力地提炼了学校的办学特色,也极大地促进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水平的提升。

管理下移,明确主体,加强以校为本的管理机制的监控与运行。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宏观管理,出台区域管理制度,建立并运行考评机制。但校本课程的管理主体应该以校为本。首先是有效的管理体制的建立,学校成立由学校主要领导或主管校长任组长的校本课程领导小组,小组成员应由校级领导、中层领导、教师代表、家长代表、专业人士、第三方合作机构代表构成,由教务处(教导处)为常设机构办公室。其次做出五年为周期的科学规划,对学校校本课程进行长远规划和顶层设计,每学年度要有工作务实有效的计划和总结,并纳入学校整体工作计划和总结。最后要有长效的考评体制,学校定期进行考评,将考评结果公示并与教师的奖惩和绩效挂钩,形成重视校本课程、抓实校本课程、助力校本课程的良好氛围,为校本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著名教育家顾明远说:“如果对不同天赋、不同兴趣、不同爱好的学生施加一样的教育,应当是对学生最大的不公平。”提供什么样的课程资源就决定了我们施加什么样的教育,因此,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新时代民族教育发展的要求,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立足于传承创新,自觉投身于校本课程的迭代升级,为培养“四有”时代新人而努力,是责任,更是使命。

猜你喜欢
校本课程体系学校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学校推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