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长云
“真人教育”思想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其教育目标是以“真教育”培养“真人”。什么是“真教育”?什么是“真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甚至在同一个历史时期,不同的人也会对 “真教育” “真人”有不同的理解,但教育教学要“符合学生认知实际、培养学科素养、培育新时代公民”却是公认的“真人教育”。武汉市光谷第一小学(以下简称“光谷一小”)围绕“真人教育”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
小学生因年龄原因,人生经历不会特别丰富,且表达能力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较弱;在写作中驾驭素材的能力不够,特别是在写作中缺乏细节描写,文章往往出现描写笼统、不具体等毛病。教师应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感悟、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借鉴和积累基本的细节描写方法。
在写作教学中,笔者结合“真人教育”思想,从诵读古诗、感悟文本、专项训练和抓住典型几个方面进行描写训练,以此提高学生细节描写能力。
一、诵读古诗,感受细节
日常生活中,细节无处不在,文学作品最能打动人心的也是细节描写,因为细节能触动人的心灵,激发读者情感的共鸣。在古诗教学中,笔者刻意要求学生从古诗的细节描写中习得方法。比如,笔者在执教《泊船瓜洲》时,为了让学生从这首诗中借鉴描写方法,笔者采用了换词法,让学生在对比欣赏中体会诗人细节描写的技巧。
当学生结合注释、工具书了解了古诗的大意、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后,笔者引导学生:诗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名句。其中“绿”字是经过王安石十几次的修改后才确定的。你认为哪一个字能替换“绿”呢?学生跃跃欲试,换了“来、临、吹、过、入、满”等,都觉得无法超越“绿”。因为“绿”字形象鲜活,春意盎然,读起来仿佛春风拂面。笔者趁机对学生说:“古诗短小凝练、意蕴悠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古人对语言的感知,对细节的捕捉。”学生再带着理解诵读诗歌,也能初步感知细节描写的魅力了。
二、感悟文本,体会细节
小学生初学写作,作文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模仿的过程。语文课上,学生接触最多的是教材。教材中的选文不乏精彩的细节描写,引导学生品味文本中细腻传神的细节描写,揣摩、体味、解读文本中的细节描写,不仅能让材料重现鲜活生命力,而且能够让学生借鉴、模仿细节描写。
学生“细节描写”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听教师讲讲方法、技巧就能形成的。培养学生细节描写能力的方法多种多样,而立足课本,赏析并借鉴课文中的细节描写,以阅读带写作,在长期的阅读体验中形成细节描写的能力,则是一种操作性极强的做法。
在执教《军神》时,笔者把教学聚焦到刘伯承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上,借此感受军神的伟大与坚强。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先给学生分享了刘伯承的生平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刘伯承其人;接着要求学生根据默读提示,找出了描写刘伯承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并谈谈自己的感受。大部分学生能从开头刘伯承和沃克医生简短的对话中感受到刘伯承的小心谨慎。于是,笔者继续发问“刘伯承为什么用刘大川这个假名,还要隐瞒右眼失明的真相呢?”学生一时语塞,笔者相机补充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刘伯承眼部受伤的经历及其革命历程,感受其坚强的意志。学生从相关资料中体会到:刘伯承在忍受痛苦后还能淡然和医生交谈,表现了他的坚韧。最后,笔者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进一步深化对刘伯承“军神”形象的认知。这样,笔者引导学生聚焦细节描写,再辅以相关背景资料,学生在朗读中就走进了刘伯承所处的时代,军神形象就巍然屹立在学生心中。
现行教材中,许多课文都有精彩的细节描写,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细节反复朗读,细细品味,这对学生认识细节描写、体会细节描写妙处、掌握细节描写技巧,都是非常有效的。
三、专项训练,领悟细节
五年级学生对人物描写有了一定的认识,基本上能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各方面进行描写,但对于抓住和捕捉最能表现人物的心理和性格的动作进行生动、具体、形象的描写还有不足,专题指导与训练有助于学生掌握细节描写的方法和必要的写作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笔者在执教《把一个人物写具体》时,把写出人物特征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把抓住人物典型的动作进行准确、具体、形象的描写作为切入点;把对经典材料的动作描写与赏析作为借鉴点,让学生在赏析经典材料中领悟遣词造句要准确,外貌、动作、神态、语言尤其是动作需要修饰,修辞手法可综合运用等描写技巧;以学生能够准确运用描写方法进行写作为目标,要求学生在借鉴的基础上进行情境练笔,综合运用所学方法,以达到通过动作描写凸显人物个性的目的。
为了让学生亲身体验方法习得的过程,笔者搜集了一组人物动作描写的经典材料——武松景阳冈打虎的动作、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少年闰土刺猹的动作,让学生在对每则材料的赏析品味中发现材料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并通过学生最喜欢的闯关游戏,巧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从中探寻动词的使用特点,发现使用规律,总结运用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动词运用的准确性。
四、独具慧眼,找准细节
細节描写在文章中并不是越多越好,细节选材要典型,需写出特点。典型,通俗地说,就是有代表性,要服从中心思想表达的需要,能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出色的作家之所以能让笔下的人物彰显个性并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是因为他们抓住了人物典型的细节描写。
笔者在执教《开国大典》“阅兵式”这个经典场景时,把“由点到面,以点带面”的场面描写方法当作教学重点,以提高学生细节描写的能力。笔者先让学生默读11~13自然段,再指名分别读阅兵式“点”和“面”的描写内容:先总写受检阅的部队由聂将军率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乐曲声中,由东向西,缓缓进场,这是“面”的描写;再具体写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和骑兵师,这些都是“点”的描写。弄清了这些,笔者进一步追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经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很快明确:“面”的描写可以让读者从总体上感受到整个阅兵式的庄严、肃穆;“点”的描写可以让读者对具体事物的特点有深刻印象。从本文看,“点”的描写表现了各兵种的特色。弄清了这些,笔者引导学生分层次阅读,以此体会场面描写的妙处,进而总结“由点到面、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描写特点:“面”是对整个场面上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进行的概括性描述,而“点”则是对“面”中有代表性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进行的具体描写。点面结合,既渲染了气氛,让我们看到了整个场面的情景,感受到整个场面的氛围,又让我们对具体的人、物等特点有了深刻印象。
(作者单位:武汉市光谷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