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凡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化妆源于生活。在远古时代,人类便有了最原始、最无意识的美的需求。考古学家在原始人类遗址上,发现了用动物的牙齿、骨头穿成的“项链”,并且种种迹象也表明原始人类会用天然的颜料涂抹面孔和身体,这便逐步形成了最原始的化妆。李泽厚的《美丽的历程》中写道:“原始人群之所以染红穿戴、撒抹红粉,已不是对鲜明夺目的红颜色的动物性的生理反应,而开始有其社会性的巫术礼仪的符合象征所在。”这就是人类最早意义上的化妆。随后,自商周时代开始,人就有了往脸上涂脂抹粉的记载,后兴于殷商,盛于唐宋,宋代以后,虽然由于礼学的盛行,妆饰不再像唐代那样异彩纷呈、浓妆艳抹,但“女为悦己者容”,妆饰的发展依然似一股涓涓清流奔涌向前,从未止息。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表演艺术形式越来越多元化,不仅保存着戏曲、话剧、歌剧、舞剧和芭蕾剧,同时还出现了音乐剧、哑剧等舞台演出样式,近代又出现了电影、电视、时装表演艺术等。随着这些新的表演艺术种类不断丰富舞台、丰富银幕,化妆技法更加多样,化妆材料更加科学,化妆人员更加专业,同时艺术表演的化妆形式与种类也更加丰富。如今,人物的化妆造型工作早已经不再像早期艺术表演中那样,由演员自己兼任,而是出现了专职的化妆师、造型设计师、服装设计师,而且这些化妆师、设计师也已经和编剧导演一样,成为表演艺术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国内越来越多的综合类大学、艺术类大学也开设了许多关于化妆美容、服装设计、人物造型的专业。在中国和世界上所有重要的表演艺术评奖中,化妆、服装设计、人物造型都已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尤其是进入20世纪50年代末,计算机的出现和逐步普及,使信息对整个社会的影响逐步提高到一种绝对重要的地位,人类从此进入了E时代。随着信息化、科技化的不断壮大,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给我们全人类带来了颠覆性的变革,化妆行业也由原来传统的、规范的、千篇一律的职业模式转变成自媒体式的、不拘一格的、更注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模式,从而形成当下多业态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伴随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作为发现美、创造美和享受美的行业,近十几年来,化妆服务业已由单一的生活化妆发展成为涉及婚纱摄影服务、私人定制、荧屏舞台造型设计、教育培训等多种业态的朝阳产业,并从原来的影视文艺等专业机构走进大众生活,随着人们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并追求精神层面的消费,出现了普通人走进形象设计工作室为自己装点门面;公关人士参加商务活动需要形象设计;时尚人士组织聚会需要形象顾问;白领参加招聘面试需要形象培训的新生现象。成立于1998年的西蔓色彩,是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先行军,开创了中国两个全新的行业:色彩咨询行业和形象咨询行业。这对于处在新时代萌芽状态的中国而言,好似灰色大地上的一缕阳光,给人们带来了关于美的新理念、新认知和新希望。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化妆师成为新兴的时尚职业,行业涌现出毛戈平、李东田、吉米等多位社会知名造型师,细分领域的造型工作室更是应运而生,时至今日,中国的新锐造型师和时尚造型工作室百花齐放,使得化妆从一份普通的、不被人们重视的职业,转型成了属于越来越多化妆师心目中一份永垂不朽的事业。正如吉米在采访中所说:“那个时候,很多化妆师对于自己职业的定位就是谋生的职业,但对于我,这份职业还有更深的含义:是创造美、传播美的时尚艺术。所以,我慢慢地从化妆师行业里剥离出来,走上电视荧幕,给杂志报纸写时尚专栏,越来越多的人慢慢开始知道我。”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网络上更是涌现出无数的美妆博主和网红主播,网络成为化妆师实现自我价值的新途径,他们更是商业化的产物。月入7位数的李佳奇作为网红界的一个传奇人物,凭借自己卓越的销售才华和敏锐的行业觉知创下了令人叹为观止的销售奇迹:一秒钟卖出8000个套装,销售额228万;在“6·18”,3分钟为资生堂创造了销售额600多万元的奇迹;曾经仅用了3秒,就售完十万件商品,单场直播销售额上亿元等。而他最初踏入化妆行业时,只是欧莱雅公司一名名不见经传的美妆导购员,在21世纪新一轮的商业模式来临之际,其不仅把握住了这次机遇,同时也为各大品牌创造了巨大的商业价值。
第三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其特有的服务功能推动着第一、第二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并通过新模式、新平台、新业态、新领域、新优势的深刻内涵创新,推动全面开放的新格局的形成。化妆服务作为美容美发行业的重要分支,同时涵盖了生活服务和文化创意产业两种属性,吸纳了从业人数两百多万,年营收近2000亿元,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成为近几年来第三产业经济发展的新亮点。未来几年,新技术研发、新业态培育将成为化妆行业发展的热点,专业技术能力和细分个性化供给,将成为企业和化妆师立足的根本。图像技术、人脸识别VR、AR等技术将与传统化妆服务进一步融合,成为驱动行业创新发展的关键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