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日报社社长、总编辑 李振中: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来势凶猛,涉及范围广,影响面大。媒体要把宣传报道当作一次真正的战役对待。对于疫情的讨论和关注直接影响着每个人的心态。毋庸置疑,通过媒体的连续报道和科学引导,已经迅速增强了全国人民对于少出门、戴口罩、少聚会、勤洗手等一系列有利于防止疫情传播的习惯养成。
@《湖北日报》武汉新闻中心 余瑾毅:媒体在疫情报道中具有一种无形的力量,采访中我看到无数普通人的伟大。我是湖北日报首位进入隔离病房采访的女记者,1月24日是武汉市统一集中收治发热病人的第一天,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是7家定点收治医院之一。当时我想要深入一线病区探访,让更多读者了解神秘的隔离病房。进入隔离病房前必须穿上防护服,护士们帮我穿得很仔细,连露出来的一点点领口也用胶布缠好。
@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主持人 康 辉:说到《新闻联播》主播的压力,这个节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想用12个字评价:“字字千钧、秒秒政治、天天考试”。这个团队当中每一个人都不可能不面临着这样的压力,怎么样去化解这个压力,首先还是靠我们的职业规范和职责使命。因为你既然干这一行,就必须要做到这个标准,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所以按照这个标准来,你就能够扛住这种压力。
@《河南日报》总编辑 刘雅鸣:1月20日至2月11日,《河南日报》平均每日刊发抗疫新闻相关稿件23篇,共506篇。而河南日报客户端平均每日推送记者原创稿件90篇,共1980篇,再加上转发稿件,总数突破3000篇,是纸媒的6倍。显然,新媒体平台已成为打好战“疫”报道的主阵地。从跟着版面转到围着端、微走,采编人员感受到通过多终端、多渠道传播的魅力,体会到增强内容易读性、感染力的力量,移动优先从意识转向具体实在的行动,喊了许久的采编流程再造在战“疫”中悄然改变。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李之牧:美食纪录片别再烹蛇宰鼠了!近两年,关于美食的纪录片和综艺节目越来越多、越来越火了。从总体上看,这些节目大多制作精良、“秀色可餐”,看后不止令人食指大动,还大饱眼福,增长见识。但令人遗憾的是,在个别的美食节目中,出现了烹蛇、宰鼠等吃野味镜头,这就不仅有违公序良俗,而且还会对观众产生错误的引导。
@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朱星辰:这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元宵节,这是一台与众不同的文艺特别节目。在2020庚子年正月十五的夜晚,中央电视台《2020年元宵节特别节目》为海内外亿万观众带来一个凝聚人心、众志成城、彰显中国精神与力量的元宵之夜,在特殊的抗疫时刻谱写了新时代的动人篇章,体现了主流媒体的强大传播力和影响力。
@新京报媒体人 柏 扬:抗疫无疑需要那些奔劳在一线的医护人员,他们是直接与病毒作战。伴随着疫情的产生和蔓延,舆论场中关于疫情的各类信息过载,许多谣言也掺杂其中,客观上更加剧了很多人的焦虑与恐慌。其实,抗击那些跟疫情伴生的谣言也很重要,许多谣言也是“有毒”的,随时可能诱导公众,误导人们降低警惕、弱化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