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展形象”的核心内容与具体路径

2020-12-06 12:20:14黄良奇韩丽蓉
传媒评论 2020年2期

文_黄良奇 韩丽蓉

一、新时代“展形象”的核心内容

2018年8月21-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必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展形象即展示中国良好的国家形象。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国际社会越来越关注中国,越来越想探究中国治国理政的奥秘,那么当代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以及应该展示一个怎样的形象?习近平总书记分别从历史文化、国情特色、外交政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四个角度概况了当代中国形象: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做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1]这四种形象的综合体,是国际传播必须建构与塑造的中国形象。十九大胜利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新的历史起点,国际传播工作面临着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好机遇,具有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好条件,也担负着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责任使命。国际传播要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就要满怀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高度自信,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独特的文化传统、坎坷的历史命运、发展中的基本国情等,阐述好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传播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深受爱戴,中国政府为什么能治理好国家,中国人民为什么热爱自己的祖国。

因此,国际传播要有效展示新时代中国的良好国家形象,其核心内容是指要采取特定的方法与手段,不断推进国际传播能力与实力建设,打造外宣旗舰媒体,构建全新的现代传播体系;选择恰当的内容与文本,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加强“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四全一体化融合发展,培养人人开展对外传播的公共外交意识,构建政府、媒体、社会组织、企业、个人等行为主体多音齐鸣、协同创新的“复调传播”,卓有成效地向国际社会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二、新时代“展形象”的具体路径

(一)真实地展示中国形象

国际传播展示中国形象须建立在提供真实而权威信息的基础之上。

展示真实的中国形象就要对中国形象进行真实展示,即据实展示、如实展示。例如:2018年1月和6月,上海市政府新闻办联合多家中外机构在纽约、维也纳、利物浦、贝尔格莱德、布达佩斯和萨格勒布等国际知名城市举办“魅力上海”城市形象推广活动,并通过“魅力上海”摄影展、“360度上海”体验型图片展、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海派作家精选作品展等精心布展,真实展示上海城市文化的气度和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的魅力。[2]新华社2018年3月播发《中国在大气污染防治中取得进展》等16篇英文稿件,将大气污染防治的限建燃煤发电厂、机动车限号、削减钢铁制造产能、关停煤矿等具体措施置于“美丽中国”目标的背景下解读,讲述政府主导、企业落实、社会参与的有中国特色的防治模式,从推广新能源汽车实行低碳出行到对重污染型企业采取限产,从防雾霾口罩滞销到冬天取暖季环境改善,从京津冀防治协作机制到长三角区域应急联动,“蓝天保卫战”树立起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围绕“环境与经济影响、国际合作、生态环保部成立、地方治理空气污染、绿色出行”等议题,[3]真实地展示了中国致力于环境治理和绿色发展的大国形象。

(二)立体地展示中国形象

中国形象是立体多面的。正面是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在有序的治国理政措施下取得了辉煌的业绩,日益靠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侧面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所在,精准扶贫和脱贫任务艰巨;底座是中国是一个经历了深重苦难的国家,经过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谋求发展,但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顶端是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一如既往地本着平等、互利、共商、共建的原则同世界各国友好合作,积极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展示立体的中国形象,就要对中国形象进行立体展示,即全方位、多层次、多侧面地展示中国形象,既要让世人看到中国形象的正面,又要看到中国形象的侧面,既要看到中国形象的底座,又要看到中国形象的顶端。

立体地展示中国形象,就要把握立体化的信息传播具有呈现的主体多,涉及的领域多,呈现的形式多,解读的视角多,获得的方式多等特征,[4]遵循“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提示,在提高用户黏性中满足世界各国不同类型受众对于了解立体中国的需求,从而实现塑造立体的中国形象的传播目标。2017年9月13日,距中共十九大开幕前五天,中国外文局融媒体中心、《人民日报》(海外版)、欧美同学会联合出品系列多语种微视频《奇迹:全球院士点赞中国》(《A Miracle:China’s Changes Through the Eyes of Global Scholars》),由一支院士群像出现的主视频和28支每位院士单独出境的辅视频组成,院士们分别讲述他们与中国的渊源、与中国相关机构的合作经历、对中国整体面貌变化的感受,并就中国在其所研究领域所处的国际地位进行理性分析,对中国未来发展献言建策。[5]视频借第三方(全球院士)就“开放、成功、繁荣、创造力、复兴、自由、进步、发展、全球视野、科技水平世界领先、热情好客、环保担当”等关键词来客观、科学、准确呈现中国已经和正在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中国与世界的合作沟通、中国选择正确的道路并努力成为世界领跑者、期望中国能够为世界和平发展做出更多更大贡献、期待自己能够参与到中国未来的发展中,多语种在脸书、YouTube推特、俄罗斯VK、韩国KaKaotalk、Naverblog、Line等各大海外社交媒体平台推送,不到一小时就获得五万多观看量与千余网友评议,多侧面有序展示深受世人点赞的中国形象。

(三)全面地展示中国形象

全面展示中国形象,需要在新闻和宣传中全面提供事实材料和信息、辩证讲述道理,以供外国受众基于自己的独立思考做出准确判断。十九大以来,西方媒体以及中国周边国家媒体再次出现“中国威胁论”,并开始向“文明威胁论”“秩序威胁论”延伸。面对国际社会涉华舆论的发展态势,如何实事求是地展示全面的中国形象,揭示国际社会直白的涉华舆论是“内心深层自我焦虑”、从而鼓噪“全世界资产者联合起来”“遏制中国腾飞”的内在实质,国际传播要有效设置议题,主动发声。唯有坚持正面宣传为主,运用全球化、全媒化、全民化的思路,增加对外话语的共通点,扩大相互利益的交融点,又不一味回避客观存在的问题,不有意掩盖现实环境中的矛盾,才能打破全球新闻舆论场“英美垄断、西强我弱”的基本格局,改变国际主流媒体对中国形象根深蒂固的误解与偏见,有理有据让国际社会做出独立判断,准确认知全面的中国形象。

当前我国对外传播工作的基本矛盾,是民众对大力提升中国国家形象和全球文化领导力的美好期盼与当前我国传播内容、方式和手段上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现状间的矛盾。[6]如何解决这个基本矛盾,对外传播在展示全面的中国形象时,既要展示中国治国理政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所做出的努力与贡献,也不要回避在发展过程中存在效率不高、环境污染严重、教育不均衡、就业压力大、收入分配不公、医疗卫生短板多、民生改善困难重重、危机事件频频发生、脱贫攻坚难度大、社会安全网络脆弱等现实问题,“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采取“双面提示”的传播策略,探索打造体验式外宣平台。例如:2017年,在国新办对外推广局的指导下,由五洲传播中心牵头发起的“体验中国”外宣系列活动,采取“全球社交媒体和专业化平台、国家名人、职业精英人群和中华文化爱好者、全国主流媒体和各级地方力量”三联动的方法,通过视频拍摄、主题活动、影视项目、演出和展览等方式,带领全球观众深入感受中国的历史文化、旅游风物、社会风俗、建设成就、科技创新和民族文化图景,[7]有利于国际社会全面深度了解不一样的中国,纠偏对中国形象的曲解,澄清对中国形象的错误言论。

三、结语:“展形象”永远在路上

展形象,就是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与实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国家形象是动态变化的,是社会交往互动的产物,需要通过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相互沟通、相互融合来建构和展示。新时代展示中国的良好国家形象永远在前进的路上,国际传播要调动政府、媒体、社会组织、企业、个人等行为主体,建立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不断加强国际话语权建设,着力打造外宣旗舰媒体和借力海外华文媒体与国外媒体,在“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四全融合发展的传播趋势下,遵循新闻传播规律、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和国际传播规律,以全球视野传播中国实践,以国家站位维护核心利益,用事实说话进行平等交流,用谦虚态度接受有益建议,做到“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