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芳梦 张玉花 北京化工大学
本文从文渊阁作为清宫的藏书阁的功能出发,对其建筑的形式和设计风格进行探究,探寻设计背后蕴含的古代能工巧匠的智慧和以人为本的理念。
坐落于故宫文华殿后侧的文渊阁,颜色别致,古朴深沉。不同于故宫内大多数明亮的黄瓦、红瓦顶建筑,此建筑的瓦顶和剪边分别运用了黑色和绿色,其设计蕴含了柳冠中先生常说的事理学的道理:“功能和形式均是围绕人的事(需求和矛盾)所产生的。”
文渊阁作为清宫的藏书阁,收纳了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部丛书——《四库全书》。该书共花费了4403位学者及抄书匠10多年的时间编撰完成,搜罗了当时所有的善本古籍。成书时达到了79000多卷,36000多册。乾隆皇帝为储存《四库全书》,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下诏修筑一座“四库全书馆”,选址在文华殿后规度适宜方位,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建成,这就是文渊阁的由来。
文渊阁的功能定位是一座皇家藏书楼,所以文渊阁从建筑设计的各个方面,从上到下,从大的布局到小的细节,都是与它的建筑功能息息相关的,处处体现了藏书楼需要防火的硬性需求。
文渊阁屋顶最上方绿色的屋脊上有翻腾的海水,海水的中间还有龙穿过,这个纹饰被称作海水云龙纹。
从屋顶继续往下看,围绕了多扇红色的窗户,但这并不意味着文渊阁顶层有许多间房,其实顶层就只有一间房。在古代一间房并不一定要有墙壁的遮挡,所谓一间房的意思是四根柱子合围的一个空间。底层里面的两个柱子加上外面的两根柱子,这四根柱子就好像正方形的四个点,四个点所围成的小小空间就是一间房。所以,文渊阁底层一共有六间房。顶层一间房,底层六间房,这意味着天上一间房,地下六间房。这与《周易》里记载的“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是相符的,这句话也再次强调了文渊阁的防火要求。
在建筑上绘制彩画,最初是为了保护木构古建,直到后来明清时期,彩画慢慢演变出了各种各样的功能,其中一条是标识建筑的功能。所以文渊阁上面的大幅彩画也与它的防火,以及其藏书楼的定位是息息相关的。例如,其上的彩画,有荷花、水草的纹饰叫作金荷水草纹。其采用荷花和水草等水生植物,也跟防火有关。房梁上的彩画,上面有卷云纹,中间的一行一行的书册是图书博古纹。这两种纹饰都暗示了文渊阁是具有藏书阁的功能。
文渊阁上水的装饰元素也反映出了其非常强烈的克火的意愿。例如,文渊阁正中间的两根柱子的梁枋彩画,中间是它的主体纹饰,两侧被回字形轮廓所包裹,轮廓里面填充了大量的海水纹。主体纹饰底下是一行波涛汹涌的海水,主体图案是一座仙亭,两侧分别有一匹驮着书函的白马。这个图案来自上古时的一个童话——河图洛书(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历来被认为是河洛文化的滥觞)。它讲述了上古时候,有龙马和神龟从黄河和洛水中浮起,身上背负着河图和洛书,其中蕴含了宇宙的奥秘。它们把河图和洛书献给了黄帝和大禹,黄帝和大禹得到了河图和洛书,不仅从中悟出了治理国家的道理,还悟出了治水的道理。所以在梁枋上装饰的彩画不仅强调该建筑的藏书功能,还暗示藏在此处的《四库全书》是非常重要的资料。文渊阁阁前水池的装饰也蕴含了丰富的水元素,栏板上的纹样是海水里不同类型的水生动物:海龟、鱼、扇贝、海螺……这也与该建筑的功能一致。
从屋顶的设计中可以看出,不同于故宫大部分建筑所覆盖的黄瓦,文渊阁覆盖了大面积的黑瓦。原因在于,在阴阳五行学说里,黑代表的是水,水能克火,强调防火。
值得一提的还有文渊阁侧面的建筑细节。灰色的砖墙底部有圆形的拱门,拱门上还有伸出的小屋檐。屋檐顶端也遍布着海水纹,在浪花的顶端还有许多小小的书函,既是水又是书,这再一次强调了文渊阁的功能属性。除上面的云龙纹、水波纹及图书的图案外,这个阁体的色调还有大面积的灰色、绿色和黑色。冷色调是为了避开故宫建筑常用的红色,红墙的颜色(红红火火)是文渊阁避之不及的。
从屋顶的纹饰到六间房的设置,从各式各样各种主题的纹样再到建筑上琉璃瓦的细节,以及整体上的色彩,设计者都传达出了对文渊阁作为藏书阁的考虑。其形式追随功能却又不失古代宫廷建筑的风骨,与故宫的整体搭配风格统一而不失唯一性,可见,这种人性化的设计理念依然可以作为现代设计的依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