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苏宁 天津荣耀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2018 年,影片《侏罗纪世界2》上映时,电影公司发布了部分花絮片段,展示了特效公司为影片制作的一些等比例的实体机械恐龙模型,并用这些恐龙模型拍摄了很多重要镜头。这部影片使用了大量机械恐龙模型来拍摄特效镜头,这在当今数字技术极其发达的好莱坞已经很少见了,而在中国科幻类型的电影制作中,电子机械模型才刚刚开始被人们认知。
电子动画技术的英文原文为Animatronics,是由Animation(动画)和Electronics(电子学)组成的合成词。电子机械模型通常与特效化装技术相结合,在逼真的表面皮肤内安装机械结构,再利用电子、电气控制及机械传动等手段来模拟这些动物或生物角色的肢体动作及表情动作[1]。这项技术还会用来制作一些其他可动模型,如植物、怪物、机器人或一些特殊道具等。《大白鲨》《星球大战》《异形》《侏罗纪公园》等经典的科幻影片,都使用了大量的模型道具和机械模型。
电子机械模型的优点在于它是真实存在的实体,在拍摄时,真实度和配合度都是很高的,而缺点是它并不能完全模拟出生物的细微动作[2]。所以,机械模型怎样拍摄是至关重要的问题,这就需要导演熟练掌握对于模型的拍摄方法,从而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
好莱坞在影片中使用电子机械模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第一,好莱坞对于影片拍摄所使用的动物演员都会有很严格的拍摄要求和监管。例如,美国人道组织发布的《影视媒体安全使用动物指南》详细列出了所有对于动物演员的“吃、住、行和工作”等的明确要求。一些影片中可能危及动物演员安全的镜头,也会使用外表仿真的机械动物模型来拍摄,或者结合数字技术来制作这些画面。因此,其电影拍摄就需要制作可以模拟真实动物外表和动作的模型动物来替代动物表演。
第二,科幻电影是好莱坞商业电影的主流类型。很多科幻影片会有幻想生物角色,在动作捕捉技术和数字技术还不发达的时代,这类角色通常使用特效化装技术和电子机械模型来拍摄,如我们熟悉的异形、铁血战士、E.T.外星人、侏罗纪恐龙等。这些特殊角色会由演员经过特效化装后来扮演,并在头部加入电子机械结构来模拟角色的表情动作。
在数字技术发展早期,电影公司通常先会使用真实的场景、道具、角色来拍摄,现实无法拍摄的镜头会优先选择模型来拍摄,包括微缩场景模型和机械生物模型,最后才会使用数字技术在后期进行处理。另外,在某些特殊镜头中,如果演员要和数字角色有接触,这样的镜头单纯使用数字技术就很难处理,所以需要制作真实的角色模型来配合演员的表演,并在后期使用数字技术进行调整[3]。这些就是机械模型的主要应用之处。
1911 年,伟大的电影先驱者乔治•梅里爱为影片《征服极地》创造了一个7.5 米高的巨大冰怪的半身像,冰怪的眼睛、眉毛、嘴巴、手臂都可以活动,还可以不停地眨眼。1924 年,德国导演弗里茨•朗的影片《尼伯龙根之歌》中使用了长18米的巨龙模型,它的身体和四肢能够自然地弯曲。1933 年,影片《金刚》融动画、真人和模型为一体,开创了特技片的先河。剧组在摄影棚里搭建了一个4.6 米高、与原物一样大小的金刚半身模型,有三个人挤在金刚的头部来控制金刚的眼睛、眉毛、鼻子、嘴唇的活动。
1968 年,斯坦利•库布里克的电影《2001 太空漫游》使用了史前类人猿的表演服,并在猿人头部安装了机械结构,由演员自己来控制。1977 年《星球大战》中的楚巴卡、尤达大师等外星角色也都使用了这一技术。
1975 年,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的《大白鲨》上映,影片共使用了三只机械鲨鱼模型来拍摄,这部影片奠定了斯皮尔伯格在电影史上的地位。1993 年的《侏罗纪公园》中,斯皮尔伯格再次使用了机械恐龙模型来拍摄,由温斯顿工作室设计制作了大量可动的等比例尺寸恐龙模型。这些机械恐龙外观制作精良,动作模拟细致入微,这对于斯皮尔伯格的拍摄来说如虎添翼。这部影片真实展现了这些庞大的史前动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斯坦•温斯顿也因此得到了他人生中第四个奥斯卡奖——最佳视觉效果奖。
另外,《侏罗纪公园》作为电影视觉效果的里程碑,除了使用大量的恐龙模型来拍摄,它还是第一部使用CGI 技术制作生物的影片,这为机械模型与数字特效相结合的制作方法开了先河,也标志着数字特效技术开始在电影领域应用。
至此,一个全新的数字特效时代开始了,而曾经那个电子机械模型辉煌的时代也悄然衰退。随着美国电影工业逐步成熟,数字技术不断发展,斯皮尔伯格、詹姆斯•卡梅隆、彼得•杰克逊等导演对特效技术不断进行突破,推动着行业的发展,如今,数字特效已经发展到无所不能的高度。2008 年,特效大师斯坦•温斯顿去世,温斯顿工作室就此关闭。2011年8 月,前工业光魔模型部,电影特效界最伟大的模型团队之一的Kerner Optical 集团正式宣布倒闭,标志着属于模型特效的时代就此过去。
在现代好莱坞电影中,数字特效已经变得平常,观众也早已习惯那些酷炫的视觉效果冲击。现在只有少数对模型有情怀的导演和个别特殊情况下还会使用模型特效来拍摄,我们只在极少数影片中还能看到电子机械模型的身影。
中国电影特效首先要从两个方面来看:第一,数字特效的发展。我国于1996 年在长沙举行的中国电影工作会议上,将“数字电影制作”隆重提上日程,在政策层面开始大力推进电影数字制作的发展。1997 年8 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了由中国电影科研所、清华大学联合申请的“连续图像数字处理应用技术研究”课题,制作成为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我国电影特效制作技术自此步入一个新的阶段。之后,随着国家的大力支持,并不断培养特效人才,我国数字特效技术发展突飞猛进。但是,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现今我国的数字特效技术与好莱坞水平还有相当一段距离。第二,特效化装技术的发展。1982 年拍摄的电视剧《西游记》塑造了大量的神魔鬼怪角色,成为我国特效化装的里程碑作品。然而,由于人才的匮乏,刚刚起步的特效化装行业戛然而止。直到 2012 年,由乌尔善导演执导的影片《画皮Ⅱ》上映,特效化装又重新回到我们的视野中。随着一定数量同类型影片的拍摄,大批优秀的特效化妆师涌现出来。现今,许多国产影片使用特效化装技术来塑造不同形象的角色。这一技术的重新兴起也带动了整个特效化装产业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对模型特效热爱的影视工作者也开始摸索、研究电子机械模型技术,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然而,电子机械模型在我国影视行业制作中刚刚起步,成功案例还很少。一方面,一件电子机械模型需要涉及多种学科和技术,只有少数专业人才能制作。另一方面,虽然模型特效在好莱坞已经拥有相当长的历史,但在我国影视行业中,大部分电影创作者并没有亲眼见到过这种可以动的仿真机械模型,大家并不知道这类模型怎么拍摄、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另外,很多后期特效公司也对这项模型特效存在很多误区,认为使用实体模型拍摄和数字特效是相对立的[4]。这些是电子机械模型发展初期遇到的主要问题。
纵观美国电影特效发展史,好莱坞能达到现在的数字特效水平,是从模型、特效化装到数字时代慢慢实现的。而国内的特效行业更多的是“拿来主义”,这致使我们的特效技术发展如空中楼阁一般,并没有一个长久的积淀作为稳定的基础[5]。在模型特效几近消失的时代,我们才刚刚开始了特效化装和模型特效,虽然看似我们落后很多年,但笔者认为也并非不是件好事。然而,对于电子机械模型的发展,虽然我们没有必要沿着好莱坞特效发展的脚印再从头走一遍,但是这些不可或缺的阶段是我们必须经历的。
因此,特效制作者要想利用电子机械模型在电影拍摄中有所作为,就需要经历一段十分艰难的过渡期,争取更多机会将电子机械模型应用到影片拍摄中,让更多人了解它。值得庆幸的是,现在国内一些导演也开始尝试使用电子机械模型来拍摄部分特效镜头,如邵晓黎导演的影片《我的宠物是大象》使用了电子机械象、管虎导演的《八佰》使用了电子机械马、乌尔善导演的《封神》也使用了部分电子机械模型来拍摄等。另外,新一代导演已经开始试水科幻片,如作为真正意义上中国自己的科幻片《流浪地球》就使用了很多道具模型去拍摄,这对于这个行业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在未来,数字特效必将完全取代模型特效,这是历史进步的必然选择。虽然我们的技术晚了好莱坞几十年,但笔者相信处于刚起步的模型特效还会经历一段鼎盛时期,这是中国电影特效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国的模型制作者们如能认真踏实地走好这段时期,将其发展起来,必定会对中国电影及电影工业产生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