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雪 颜祥林/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自1998年学者阿迪提出“档案文化”[1]一词至今,我国档案学界从未停止对“档案文化”概念、意义和功能等的讨论,即已有的研究多数为理论形态的“档案文化”,研究的是“档案文化”本身,关注的重点是“档案文化到底是何物”等问题。而各级各类档案部门更多的是关注应用形态的“档案文化”,即以解决具体现实的“档案文化”建设为价值取向,关注的是“档案文化”建设的实施范围和过程。已有的档案文化理论研究虽层出不穷,但面向实施的档案文化建设内容的研究还不太多见,档案部门还处于“各自为政”的摸索阶段。基于此,本文将研究视角转到档案业务实践部门,针对我国31个省级档案网站中的“档案文化”专栏或相关栏目开展调查研究,试图揭示应用形态的“档案文化”建设内容及其特征,以期为我国档案业务部门实施档案文化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以我国31个省级档案网站为调查对象,调研时间截至2020年5月30日,发现其中16个网站设有档案文化专栏,15个网站未设有档案文化专栏。
在调研的31个省级档案网站首页中,一级栏目的数量在5—12个之间,6—8个居多;在这些一级栏目中,出现频次较多的栏目有政务信息、查询利用、业务指导、公众互动、档案文化、省馆概况及法律法规。其中,政务信息栏目占比最多,可以方便用户及时查询了解最新公开的政府信息政策;档案查询利用栏目可以帮助用户提前对所需档案进行了解;业务指导和公众互动栏目可以拉近用户与档案之间的距离;档案文化栏目则是对馆藏档案资源的深入挖掘与传播,以提高用户对档案的兴趣。总之,上述栏目均为档案网站基础性栏目,档案文化栏目与这些栏目并列,可见档案文化在档案网站中的重要性。
各省级档案文化栏目下二级栏目的设置虽各有千秋,但其部分内容却大同小异,因此笔者根据二级栏目的内容并参考其名称,对相同或相似的二级类目进行归纳,并对归纳后的二级栏目进行数量统计和内容分析。
一是网上展厅。网上展厅出现的频次最多,主要以线上展览和专题展览为主,从形式上看主要以图片展示及视频展示为主,还有省份如浙江应用了VR技术展示全景展厅,用户可以根据习惯选择不同的视角进行浏览,如正常视角、小行星视角等。从内容上看,网上展厅主要以馆藏资源及专题档案展览为主,用户可以手动查看网站所提供的图片,不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进行选择,用户被动性较强。
二是编研成果。该栏目主要以出版物(书籍、期刊)为主,涉及各馆所编纂的地方志、年鉴及大事记等,更新频率较为频繁。如浙江省和福建省的书籍与期刊可以在线翻阅,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选择手动翻阅或自动翻阅,但不能自行下载;但四川等省份只有简单介绍,需要用户根据自身需求购买或到档案馆查阅。
三是珍品博览。主要以本馆档案珍品展示为主,如陕西省展示了明清时代珍贵历史档案,河南省则展示了镇馆之宝——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二十八周年邮票(孤品邮票),内蒙古自治区则将档案珍品编纂成报刊进行传播。但还有许多省份只是对馆藏进行了介绍,并没有突出本馆的特色馆藏,这一点还有待加强。
四是档案与历史。大多数以档案的视角讲述历史故事,或追溯历史,或揭秘历史,或通过历史展望今朝。江苏省会定期更新“历史上的今天”,并结合历史讲述档案故事。天津市则通过城市样貌、风俗民情、市民生活、市政建设等展示档案与历史的联系,形式上主要以文字和图片为主,更新频率快,内容新颖有趣,浏览量较大。
五是地方特色档案。这一栏目虽占比较小,但却是各省级网站的建设亮点。如甘肃省推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专题档案,里面介绍了安平手工艺剪纸、医学瑰宝灵台县皇甫谧针灸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浙江省设置了浙江方言、乡音的呼唤等栏目,通过政策号召、出版书籍、视频展示等方式唤起公众对家的思念,以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共鸣。
事实上,实践中的档案文化远不止于上述五大类。浙江省档案部门从全面实施浙江记忆工程、推进档案文化精品创作、推进档案文化阵地工程、强化档案文化建设组织保障等方面出发,要求各市、县(市、区)档案局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档案文化实施方案[2]。受其启发,我们可以从档案文化资源的建设、开发与传播三个角度出发,将档案文化建设范围简化归类为:档案文化记忆项目(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档案文化精品(档案文化资源的建设)、档案文化阵地(档案文化资源的传播与利用)。如浙江档案文化栏目下16个二级栏目中,杰出人才、记忆浙江、浙江方言、档案文献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范畴,可归类为档案文化记忆项目;档案公布、历史追踪、珍品博览、档案故事、浙江之最、历史聚焦、编研成果、电子书刊、视频荟萃则和档案文化资源建设有关,可归类为档案文化精品的创作;网上展厅、乡音的呼唤则是对档案文化的传播,可归类为档案文化的传播阵地。
一是文化记忆项目。在档案学界和业界的通常认识中,档案的文化应该构成社会记忆的有机部分[3]。参与社会记忆的项目,不仅是对档案本身的一次整合,更是一种“演练”,而“整合”“演练”不仅是社会记忆的要旨,还是档案文化的精髓[4]。在上述省级档案网站中,有许多省份都有自己文化项目,如浙江省档案网站中的浙江方言、记忆浙江、档案非物质文化遗产;甘肃省档案网站中的丝路风情、甘肃记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档案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开发离不开项目的依托,档案文化记忆项目不仅能够挖掘、开发档案文化资源,同时起到社会记忆保存、传承文明的作用。
二是文化精品创作。档案文化精品是对档案资源进行精心加工而来的。在设有档案文化专栏的省级档案网站中,编研成果栏目最为常见,档案编研成品的传播是档案文化输出的重要方式。档案文化精品不仅包括优秀的档案编研成品,也包括档案部门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将档案文化隐性的价值内涵挖掘出来,建立档案文化专题资源库。如江苏省在“文化精品”栏目中推出国内首套青少年档案类书籍《我是档案迷》、疫情期间推出“精神化‘疫’春山可望”系列线上专题展览;云南省结合节日举办主题党日活动。这些都是以丰富的线上与线下活动来充实档案文化精品。
三是文化传播阵地。实体档案馆作为传统的档案文化阵地,有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城市文化与档案文化宣传的重要作用。档案网站能使民众足不出户便可以查询与浏览档案文化内容。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档案网站可以以更多的方式呈现档案文化。其中,网上展厅的运用使得档案文化的展示与传播更加方便快捷。网上展厅从形式上看主要以图片展示及视频展示为主,从内容上看主要以馆藏资源及专题档案展览为主,如浙江档案网站利用VR技术为用户展示馆藏,使用户在线上也可以近距离感受档案。
一是丰富性。这是各档案馆丰富的馆藏特点和不断增长的用户需求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多数网站既包括本馆所拥有的丰富馆藏,也有基于馆藏的编研成果,还有反映地域特色的资料,文化的内容要远远大于本馆档案资源内容。档案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有图片、文字、视频、期刊出版物等。档案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上存在着不同层次,每一层次都反映着不同时期由各种文化要素所连接起来的平面分布特征。而在不同时期、地域的文化生态环境中,也表现出各自不同地区和民族以及时代的文化特征。
二是趋同性。各省级网站档案文化在不断丰富的过程中,出现很多相似的地方。首先,名人化现象普遍,很多网站会推出名人专题等展览内容,如浙江档案网中的杰出人才栏目中推出的杭州名人篇等,使其更具说服力及教育意义;其次,亲民性更强,如浙江省让档案文化走进农村文化礼堂、社区文化家园、企业文化俱乐部和校园学生活动室等,档案文化不再束之高阁,而是积极主动走进民众生活,贴近民众并服务民众;再次,公益性更强,如浙江省档案馆推出档案馆开放日、档案主题展、馆藏档案精品赏析、家庭档案建档指导等一系列公益性的活动,让档案文化更加贴近公众,让更多公众了解档案、认识档案、利用档案。
三是独特性。具体表现在其地域特色与时代特色上。如甘肃省推出丝路风情、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专题档案展示栏目,浙江省设置浙江方言、记忆浙江、乡音的呼唤等栏目,富有地方特色。多数网站能够倾听时代的声音,顺应时代的发展,反映时代的脉搏。档案文化已不止步于对历史的记载和固化,更增添了“建构”意义,并且这种对过去的建构,受控于现在而影响却在未来,因为所涉因素更复杂,所具有的意义更深远[5],现阶段档案文化在不断加强其教育功能,为人民与社会服务,正是当今时代性最好的见证。
总而言之,档案文化建设内容既有趋同的一面,又不失自己独特的一面;档案文化内容的相似性正是“档案文化”建设内在逻辑的自然结果,而差异性则是各档案馆适应不同馆藏环境和地区文化需求的产物。上述三个特征共同构成了我国档案文化建设外在表现和未来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