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双一流”大学背景下的档案学本科专业教学方法研究

2020-12-14 03:00:02刘漫漫李沐妍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浙江档案 2020年11期
关键词:档案学双一流学科

王 平 刘漫漫 李沐妍/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工作持续推进。本科教育作为大学教学的根本,其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是双一流建设的核心任务和必经之路,引发诸多思考和重视[1][2]。处于双一流建设形势下的档案学本科教学如何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其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满足其未来发展需求;如何培养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层次档案人才,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专业建设需求;如何针对档案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的变化,为档案行业市场提供兼具人文、管理、与技术知识的复合型学生人才队伍[3],满足行业发展需求,是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PBL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是一种倡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新型教学方法[4],具有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以问题为导向、以项目为形式等优势,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具有主动性、探索性、问题性、参与性,在档案学本科教学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优势。在已有的关于档案学教育的研究中,对教学方法的研究较少,主要有“翻转课堂”[5]“参与式教学”[6]“案例教学”[7]“参观教学”[8]等。本文创新引入PBL方法系统提出档案学本科教学方法和实施策略,以期为实现双一流背景下档案学本科融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科研能力、数据素养、创新能力为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提供有益参考。

1 基于PBL的档案学本科教学方法

基于PBL教学法的优势特点,结合双一流背景下的档案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特点,笔者初步构建了基于PBL的档案学本科教学方法模型,如图1所示。

图1:基于PBL的档案学本科教学方法模型

其中,学生是主体中心,教师是关键引导,问题是重要导向,项目是实现形式。学生可以通过自主与合作两种形式开展学习,需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的原则。问题可以是以基础理论学习、学术研究为特征的理论模块,也可以是以档案行业领域内的实际工作问题为特征的实践模块。除了科研项目之外,还可以通过学科与行业对接形式为学生提供项目参与机会。教师在此过程中,扮演着参与者、咨询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基于课程知识、行业问题和研究内容,合理设置与课程有关的问题场景,将科研项目引入课堂,并在此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关键指导。学生、教师、问题、项目这四大节点相互联系、相互促进,通过相互作用实现良性循环,最终构成了基于PBL的档案学本科教学方法模型。

1.1 参与与引导相结合

我国档案学本科人才培养的长期实践中,受到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和教学思维模式等因素的影响[9],加之在所有专业领域都存在的师生知识水平差距悬殊现象[10],形成了以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学习为主的教学现状,知识呈单向传递。这些现象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趣不足、参与度不高、创新能力不够等问题。

PBL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教师作为参与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形成双向知识对话模式,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现状。教师可以将与所授专业课程有关的行业问题或研究项目作为教学资料引入课堂教学,学生也可以和教师一起讨论设计档案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情境,引导和激发学生更多地探索和学习解决该问题所需要的知识,这使得学生学习的目标和为达成该目标所进行的工作来源于学生本身。由于个人学习兴趣的驱动和解决问题的需要,学生对于如何进行调查分析、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会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从而激发了内在学习动力,有助于提高学生思考、分析、解决、设计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在自主学习知识和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拥有了更多自主权,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主性,学习的参与积极性得到提高。教师作为引导者,能够提醒学生在问题解决和项目开展的每个阶段的重点问题和注意事项,关注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程度,对最终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同时不断调整教学进度,提高教学效果。

1.2 自主与合作相结合

传统的以个人为主的学习方式,受到学生性格特征、能力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加上缺乏监督和约束的自由学习环境,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不愿思考或主动寻求帮助,造成知识盲区扩大,对于新知识的接受程度降低,长此以往导致个人学习能力下降,丧失学习兴趣。同时这种学习方式也易产生应考心理,造成人才的“高分低能”甚至“低分低能”的现象,与档案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背道而驰。

PBL教学方法重视团队合作解决问题,形成自主和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首先,学生带着具体问题自主学习有关的专业知识、技术方法,变被动学习为有兴趣解决问题、积极主动探索问题解决方案,通过对数据、信息、知识的理解、质疑、判断、比较、选择、分析、综合等认识活动,逐步提高学生综合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根据具体问题场景和项目课题特点,学生需要融入项目团队。以团队为单位开展学习可以发挥成员各自特长,实现优势互补,全过程参与也增加了师生交流互动,锻炼个人的沟通表达、组织合作等能力,多方面提高学习效果。并且,团队人员的数量可以根据班级人数和问题项目的复杂性自由、灵活调整,学习变得更加灵活。此外,合作学习也可以让学生提前进入项目模式,通过开展小组讨论、组会汇报等形式,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科研习惯,在一定程度上为部分本科生未来进入研究生学习提前做好准备。

1.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档案学本科教学主要以理论知识的分析、总结为主,与现实行业领域内遇到的问题的结合度不够,甚至所采取的分析案例过于陈旧。同时,档案学本科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科研能力的训练,导致部分学生不适应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总体来看,档案学本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社会行业需求存在脱节现象。

PBL教学方法把问题场景设置、科研项目参与作为教学重点。教师有意识地将当下档案行业所遇实际问题和档案学科研究课题融入教学过程中,将专业知识与学科研究、档案工作更好地结合起来,真正实现教学、研究、实践三者的统一,凸显档案学科的价值与特色。一方面,通过项目参与型教学将档案学科学术研究项目引入课堂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关注领域热点研究话题,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契合双一流建设要求下的研究型人才培养需求。比如思考如何构建中国档案学的话语权体系、文件档案管理的数字转型之路等。另一方面,通过问题导向型教学将档案行业所遇实际问题融入课程教学,推动教师思考学生的能力培养体系,以适应档案行业的发展需求,推动学生主动思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及解决当下档案行业问题的实际方案。比如针对数据形态档案所产生的档案数据人才需求,要加强对学生数据技能与数据素养的训练;学生在学习档案利用服务知识的过程中应打破传统思维,探索如何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结合其他学科优势,充分挖掘和展现档案价值。通过问题导向型和项目参与型教学既有助于提高档案专业教学与档案科学研究、档案行业工作的结合度,又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多学科知识体系,增加专业弹性,顺应学科交叉与融合趋势,最终促进档案学科和档案行业的发展。

2 基于PBL的档案学本科教学方法实施策略

2.1 准确把握档案学问题场景

档案学本科专业知识体系覆盖范围广泛,兼具理论、实践和技术课程,不同课程又具有不同特点。因此,在基于PBL教学法开展教学时,需要准确把握档案学问题场景。档案学问题场景的设置应具备以下三个要求:一是问题明确,建立一个相对完整、可行的实践范畴;二是专业导向,问题与档案工作或档案研究相关;三是实践锻炼,能够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获得知识与能力的提升。基于档案学专业本科课程特点,可以将问题场景设置为理论和实践两大模块。

其中,理论模块包括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学术研究两个方面,基础理论知识涉及档案学基本概念和原则的课程问题设置,如档案学基础与法规。这些问题的设置能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同时较为简单的知识学习可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学术研究指与学科最新动态和研究热点有关的课程问题场景设置,如电子文件管理,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加深学生对课程知识理解,帮助学生把握专业发展趋势,学习科研流程和技术方法,还有利于其发现专业兴趣所在,做好发展规划。实践模块指与档案行业领域有关的实际问题设置,如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档案行业问题的解决,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契合度。

2.2 合理引导技术方法的应用

档案学本科课程既包含基础理论课程,也包含社会实践课程,同时又包含信息技术应用课程。在学生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有限的现实情况下,教师的引导十分重要。比如针对问题场景和科研项目中所需要调研和解决的档案学问题,在数据资料的收集阶段,是采用文献调研、问卷调查、质性研究或实地访谈,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数据资料的分析阶段,是采用多元统计分析、层次分析、机器学习还是结构方程模型,也应当根据研究内容和数据特征类型选取合适的数据分析技术。一方面,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研究实践经验,合理引导以问题为导向的社会调查方法和数据分析技术的使用与结合,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需求和专业发展需要,开设相应的研究方法与技术学习课程,可以通过具体项目案例分析的形式帮助学生了解各种调查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技术的特点和应用范围。

2.3 增加学科行业的合作交互

档案学本科的具体教学和研究工作越来越泛化,同一个问题会涉及多个学科,很多高校的档案学专业在其教学课程中设置了图书馆学、统计学、信息科学等方面的课程[11]。为了更好地发挥PBL教学法在档案学本科人才培养中的价值,应该继续增加档案学与相关学科、档案行业的合作交互。在学科的交互方面,除了鼓励学生学习和应用相关学科的技术方法解决档案问题之外,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参与跨学科项目的形式加强档案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流合作。如武汉大学周耀林教授与城市设计学院教师联合开展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项目调查,为学生提供了接触不同档案资料的机会。在行业的交互方面,第一,要科学规划、合理安排实习教学内容,建立实践课程实习、假期自主实习、毕业实习等多层次的实习体系;第二,与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建立长期稳定的校政企合作平台,如山东大学[12]、上海大学[13]、北京联合大学[14]通过与档案馆、企事业单位等合作建立档案专业人才培养实践平台。学校提供知识和人才,这些机构提供学习实践场所,实现校政企三方的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从根本上解决档案学教学培养与档案行业发展脱节的问题。第三,开展教学实践参观活动,使学生切身接触档案工作,增加学习的真实感。如郑州大学依据不同的档案学课程学习内容,制定不同的参观方案;武汉大学每年也会组织学生前往湖北省档案馆参观学习等。

2.4 创新成果输出的形式载体

学习成果是检验学习方法有效性的直观形式。学生在解决问题、参与项目课题的过程中,也会形成实实在在的各类成果,如论文、报告等。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提高其创新能力,要鼓励和启发学生结合新媒体等感兴趣的领域,尝试输出多种类且应用更广泛的创新型学习成果。如四川大学依托课程“档案学概论”开设了基于新媒体的“未来档案员”专业素养“训练营”,通过微信公众号设计与实施课程模块,融入数字化场景增强教学互动,展现档案专业的特色与价值[15],给予学生更多的启发。此外,还包括以APP形式为代表的移动应用成果,以表情包、公众号、视频、游戏等形式为代表的新媒体成果,以绘本、水墨动画、画卷、歌曲、门票、地图形式为代表的文创产品成果[16]等。应用档案学专业知识去解决档案行业实际问题,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征,且具有鲜明的档案特色,丰富多样的成果形式兼具知识内容和娱乐交互,不仅可以在教学中使用,还可以向社会公众推广,实现档案文化传承。因此,应用PBL方法开展档案学本科教学实践过程中,应当探索多样化载体平台在档案学本科教学与科研中的多重价值,引导和支持学生创新思维,尝试输出不同形式、多种载体的档案学习成果,促进教与学的双边互动和整合双赢,形成课堂知识教学与多形式实用性成果输出相互补充、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使教学工作更好地落地、接地,为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更好地贡献学科价值。

猜你喜欢
档案学双一流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超学科”来啦
关于档案学会工作的几点思考
兰台内外(2017年5期)2017-06-06 02:24:11
吉林省档案学会召开换届大会
兰台内外(2017年6期)2017-05-30 06:46:29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财经(2016年22期)2016-08-30 10:51:34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南方周末(2016-07-07)2016-07-07 07:59:31
历史主义是档案学不变的灵魂和宗旨
——《魂系历史主义——西方档案学支柱理论发展研究》述评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省档案学会六届二次常务理事会议在南京召开
档案与建设(2013年3期)2013-08-15 00:4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