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背景下地方高校音乐人才素养的现状分析

2020-12-06 15:24杨芳郑州西亚斯学院
黄河之声 2020年22期
关键词:转型人才素养

◎杨芳 (郑州西亚斯学院)

早在2014年,我国就针对“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做出了相关部署,教育部也紧接着提出六百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此后,面对国内国际形式的深刻变化,各大高校积极转变发展战略,积极探索如何发展和提升高校人才素养。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向高校音乐人才的发展方向指明了道路,只有强化了人才素养,才能在面对迅猛发展的社会时不惧怕、不恐慌,只有强化了人才素养,才能在走出校门之后更快的适应社会,用所学知识为社会贡献更多了力量。

一、转型背景下地方高校音乐人才素养的现状

(一)学科培养目标不清晰

转型背景下,地方高校在培养高校人才素养时,往往存在着目标不清晰的问题。于很多二线或是三线城市来说,可能一座城市仅有一所高校,在人才素养培养时,一般以培养服务于当地的音乐教师为主,教学内容以提升高校学生音乐综合能力和教育水平为主。但在课程设置和实际教学中,往往就偏向了研究型高校或是学术性高校的教学方式,以单科学术研究和考研为目标,演唱、演奏、欣赏的作品难度系数往往超出学生实际水平太多,以至于在人才素养提升方面存在脱离客观实际的现象,进而出现学生对于很多知识一知半解,也无法设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第二,很多教师、家长以及学生对于地方高校人才的培养目标不清晰,大家都希望毕业后能去大城市从事着看上去很高端的音乐研究工作,认为地方应用型人才相对而言不那么光鲜亮丽。可由于近年来高校的快速扩招,精英教育也逐渐发展成大众教育,现阶段我国高校音乐学专业毕业的学生走向社会时,市场上已经趋于饱和,处于211、985等研究型高校和高职专科学校的中间地带的地方普通高校,和研究型高校相比,专业和综合素养存在很大差距,常常会感觉自己高不成,低不就。地方高校人才素质培养目标不清晰,学生在毕业找工作时对自己的定位也很难把握方向,以至于大量学生面对社会都会目盲、困顿。

(二)师资力量分配不科学

在我国还有很多院校的音乐专业存在师资力量分配不合理的问题,很多高校都是通过参考专业艺术学院或是音乐学院来设置课程,在人才素养的培养方面,没有根据学生特点合理安排课程和老师。另外,还有很多高校教师教学的方向存在非精准对口的问题,例如:萨克斯专业毕业的老师教授西方音乐史,小提琴主专业毕业的老师教授曲式分析课程等等,而这些非精准对口的授课,是很多老师本身不愿意接受的,常常是没有完全准备好就登上了讲台。而现下高水平、经验丰富的教师比较少且稳定性较低,很多老师都需一人身兼多门课程,极大地加重了教师的备课任务,知识教师无法专心研究如何提升教学质量。除此之外,音乐学科中很多技能技巧课程只有通过“一对一”手把手教的方式才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教师面对人数众多的学生群体,工作量时非常大的。但纵观我国所有的地方高校不难看出,老师们平时都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写科研论文和职称评选上,上课时将原本应该“一对一”的课程改成了“一对多”,更谈不上花很多时间和心思去研究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为每一位学生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了。以上所述,对于转型背景下地方高校音乐人才素养的提升都具有消极影响。

(三)学生缺少创新实践的机会和能力

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在中国各大地方高校已经运行多年,现阶段,我国高校音乐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时大多也只注重自己专业技能技巧的提升,而没有将眼光放长远,或是对于音乐的理解处于比较浅薄的层面,平时大多只是勤学苦练课堂上学习的内容以及老师布置的课后任务,缺少创新的激情和实践的勇气。如今的社会,是一个包容性的社会,但同时又是一个瞬息万变的社会,对于各个领域的文化大家都在不断探索和创新,为的就是迎合市场和大众的需求。学生在稳定基础知识后,将综合知识游刃有余的运用于技能技巧中,才能让艺术之美闪闪发光,但如果想要在众多闪闪发光的艺术之美中成为最独特的那一颗星,就必须不断思考,勇于创新,通过音乐带给大家不一样的审美体验和感悟。

二、探究如何在转型背景下培养地方高校音乐人才素养

(一)明确高校音乐人才素养培养目标

转型背景下,地方高校应该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特点培养音乐人才,首先要明确本校要培养什么类型的音乐人才,这样的培养方式下,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哪些方面的工作。同时,地方性高校音乐人才培养转型还要根据当地的经济、社会、教育发展水平、地方文化特色等,与转型背景下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相结合,创设适合本校学生发展的基础教育体系和实践教学系统,以此强化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学习效果,为成为高素质的音乐人才付出努力。除此之外,转型背景下,非常强调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高校要探索出一套全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传统音乐人才的培养方式,围绕“应用型”这一关键词开展教学工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尤其是理论课的学习,学校要选择适合的教材,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学习,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和解释理论知识,这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理论知识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并让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现在的音乐市场,人才趋于饱和,很多单位和企业都会优先选择“一专多用”型人才,于学生而言,在校期间掌握的技能越多,基础越扎实,竞争优势也就更加明显。高校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能仅仅停留在声乐、器乐、舞蹈、音乐史等层面,还应该根据市场发展,引进配器、节目编导、音乐制作等课程,只有拓宽学习内容与专业口径,交叉融合相关专业,才能从知识层面出发加法学生的时间和创作热情。

近年来,伴随着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相关改革,高校面临着很多挑战,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新一轮发展的机遇。地方高校要牢牢把握音乐学科人才素养发展的准确目标,探索出相匹配的培养目标,充分结合相关学科、相关专业的可借鉴经验,围绕如何培养全方位、高素质的音乐人才重新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

(二)加强建设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转型背景下培养地方高校音乐人才素养,其核心是教师,其基础也是教师,高校应该引进高学历、高素质、经验丰富的教学人才,并建设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在转型背景下,教师团队应该顺应当下形势做出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培养骨干教师、专业精英教师、学科领头人,并鼓励和倡导本校教师去往国内外知名院校进修、学习,不断强化专业技能,探索先进的教学方式,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中心,在评价教学成绩时,不仅要有本校教师的评价,还应该与校外专家建立联系,多种方式齐头并进促进教学成果实现质的飞跃。教师在不断提升自身小专业方向的同时,还应该向“双师”型教师方向努力,及时转变教学理念,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习兴趣,以此提升教学效果。新时代背景下,双师型教师是地方高校人才素养培养的中流砥柱。而对于新进教师,要提倡多去外校听课和学习,在间接经验中积累经验,并不断创新,促使自身的教学水平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大的提升。如果地方高校创建了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在齐心协力之下,学校音乐人才的培养便能水到渠成。

(三)深挖地方文化特色,鼓励在实践中大胆创新

结合转型背景下的高校音乐人才培养目标,从全面发展音乐人才的角度出发,学校需及时调整教学大纲,综合分析与设计教学计划,将理论与实践之间充分融合,快速拓展学生实训渠道,考察市场需求,实践内容既要有自己的情怀和特色,也要符合大众艺术审美,进一步完善导师制与音乐专业教研室,密切社会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将社会项目适当引入课堂,以此促使学生更好的了解社会真实情况,并能够根据自己的特长设计符合自身发展的方向,尽量做到“教、学、做相融通,产、学、研一体化”。另外,高校应该根据现有实践成果的情况,查漏补缺,多举办音乐会、汇报演出、专项比赛,以及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往社会舞台,鼓励学生多参与政府、机关、电视台、企业、社会公益等演出活动。对于学校举办的声乐、器乐、舞蹈、作品创作等比赛,学校辅导员和班主任应该多多宣传,让学生在演出和赛事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那些在学校成绩突出的学生,还可以提供一定的机会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加强师生之间科研项目合作研究,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索欲望。简言之,就是要通过各种丰富多样的形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并在实践中强化学生思维,找到自身不足,引导学生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向和状态,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成为全面型、自主性、创新型、应用型的音乐人才。

结 语

总的来说,转型背景下,培养高校地方音乐人才素养需在传统音乐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大胆改革和创新,我们所培养的学生都是音乐实践与音乐理论相结合的音乐人才,毕业后大部分将投身于地方文化发展和音乐教育,高校只有紧紧围绕这些内容进行科学转型,才能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当然,这一过程可能需要经历一些挫折,但我们相信,只要用开放的眼光去看待和应对,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未来发展放在第一位,便能实现较好的转型效果。

猜你喜欢
转型人才素养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人才云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集合学习中的数学素养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