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雪霏 安徽省马鞍山市惊鸿美术馆
马宗霍在《书林藻鉴》中指出:“惟唐初胎晋为息,终属寄人篱下,未能自立,逮颜鲁公出,纳古法于新意中,生新法于古意之外,陶铸万象,隐括众长,于是卓然成为唐代之书。”苏东坡曾高度总结了颜真卿在唐代的地位,称“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画至于吴道子,书至于颜鲁公”。鲁公一生不以书自命,而有书名,在书法史上留下丰功伟绩。笔者从盛唐的时代背景,鲁公人品书品之辩,鲁公楷行书的书法样式,鲁公留给后人的影响和启示几个方面依次探讨和研究颜真卿书法的奥秘。
颜真卿出生于历代儒家传家、精通文字训诂、擅长书法的名门世族。其《草篆帖》自言:“自南朝以来,上祖多以草隶篆籀为当代所称。”颜真卿法承家学,由初唐诸家上追二王,曾得张旭亲授,传其笔法,他还曾留意民间书法,唐人写经,都对他书风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1]。
盛唐造就了颜真卿,颜真卿也通过自身的努力点缀了盛唐气象。盛唐有别于初唐,初唐之时百业待兴,唐太宗通过强大的行政手段,立王羲之为书学楷模,继承隋代科举制,以书取仕,为唐代书法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过初唐一百多年的准备和酝酿,至开元年间,唐代进入全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兴盛,政策开明。这一时期涌现出众多才华横溢的诗人、画家、书法家,共同开辟了一个气象恢宏的黄金时代。
受到盛唐气象熏陶的颜真卿,从盛唐时代环境中汲取、学习,如苏轼所言“雄秀独出,一变古法”。其在楷书和行书二体皆创变出独树一帜的风格。
鲁公存世楷书较多,前后书风变化大,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呈现环形发展的特点。早期以《多宝塔碑》为典型,是颜真卿四十四岁所书,字体清俊遒美、浑厚圆诨,用笔起落顿按分明,结字上紧下松,笔画粗细适中,大致相同,已有外拓的趋势,虽是早期的书风,但从字里行间透露颜氏楷书笔势雄浑、体势宽博的气象。
颜真卿中期的楷书作品以《麻姑仙坛记》为代表,当时颜真卿已过六旬,这也是后人创变颜体最常借鉴的颜氏经典作品之一。该作品用笔质朴凝重、沉稳端凝,起收笔和转折处减弱了早期华饰顿挫的用笔,结字重心下移,单字的体势更趋外拓,将碑版的界栏填充得更加饱满,因此呈现出单字内疏外密的特点,即“神光炳峙,朴逸厚远”。
颜真卿晚年的楷书风格已经十分成熟,以《颜勤礼碑》《颜家庙碑》为代表,是颜真卿70 岁之后的作品。此时的颜楷已经完全显露雄浑宽博、沉厚稳健的书风特色,用笔横细而竖粗,对比明显,中锋用笔,华饰顿挫现象增强。结字中宫舒朗,外部收敛,框型结构成环抱之态,整体上体现雍容华丽的韵味[2]。
鲁公的行书作品主要以“鲁公三稿”为代表,分别是《祭侄文稿》《告伯父稿》《争座位稿》,三幅作品鲁公匠心独运,摆脱前人秀逸温雅书风的藩篱,融入篆隶的笔意,在典雅的二王书风的基础上融入北朝刚烈的气质。《祭侄文稿》在书法史上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作品是颜鲁公得知自己的侄子抗击叛贼,英勇就义,满怀悲愤和痛苦为侄儿写下的一篇祭文,其用笔苍劲浑穆,遒劲有力,纵笔直书,富有篆籀之气,结字大小错落,点画错落,真行草掺杂,可视为鲁公“破体书法”的代表。其章法起初较为平缓,随着感情的宣泄,增删涂改,随意而就,心如刀割、悲痛欲绝的情感跃然纸上,创造了一种率真自然、朴拙凝重的书法典型。
鲁公的《告伯父稿》是奠告于伯父墓前的祭文稿本,但是心情则略显和平舒缓,故别有一番风味。此稿在用笔上中锋运转,以沉着凛然为崇尚,不取侧锋之妍,王世贞曾将帖与《祭侄文稿》作对比,认为其虽“顿挫郁勃”稍逊,但是“风神奕奕”更佳。
《争座位帖》是颜真卿为了维护谨严的大唐政治制度而书写的一篇批评文章,用笔从颜书楷体演化而来,写得更为疾速,更为放逸,结体以行书为体,草书辅之天真率意,米芾曾评价此帖“字字意相连属飞动,诡形异状,得于意外也”。作品自然优雅,书初无意于佳,字里行间中流露出忠义之士、尽瘁之臣无力改变现状但又从不放弃的一点忠魂。
宋黄庭坚曾言“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变法何在?变二王法也。颜真卿服膺家学,上追二王,同时对民间书法的汲取,使其书法面貌一新。颜公师二王而又不囿于二王,故得新意。但颜真卿之所以能在书法史留名千古,不仅在于其恣肆雄浑的书法,也在于其书如其人的人格形象。
书如其人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论断,也是中国书法理论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晚唐书家柳公权回答唐穆宗关于用笔的问题时有云:“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乃可为法。”明代项穆《书法雅言》有论断“人正则书正。心为人之帅,心正则人正矣。笔为书之充,笔正则事正矣。人由心正,书由笔正”。清代刘熙载《书概》做了更为详尽的阐述:“书者,如也,如其才,如其学,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这些书如其人的观点实际上是以儒家的道德修养,个人气节为评判标准,来观照人与书之间,道德和艺术之间的对应关系。
颜真卿向来被认为是“书如其人”的典范。朱长文《续书断》有言:“鲁公可谓忠烈之臣也。”颜鲁公一生不以书自命,而是把为国尽忠报效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安史之乱发生后,他奉命驻守平原,征战沙场,凯旋而归,后因刚正遭嫉,率遭贬谪,最后惨遭叛贼杀害。北宋时期他的书法大行其道与其高尚的人品人格息息相关,文人士大夫通过学习颜鲁公的书法,获得精神的慰藉和心灵的寄托。明清交际之时的傅山也极为推崇颜真卿,“平原气在中,毛颖足吞虏”。对颜鲁公人格的崇尚促使傅山产生“作字先做人”“四宁四毋”的书学思想[3]。
正如汉代扬雄“书为心画”论,颜真卿在书法中也情不自禁地透过他那平和单纯的书风体现其忠义之气,晚年《颜勤礼碑》是颜真卿七十一岁时为其曾祖颜勤礼撰写并立此碑,碑文记述了颜勤礼的生平履历,碑文追述颜氏祖辈功德,叙述后世子孙在唐王朝的业绩。其用笔横细竖粗,藏头护尾,方圆并用;结体端庄大方,宽绰舒展,拙中见巧;气息浑厚雄强,生机郁勃,代表盛唐气象,布局彰显气势之美,给人一种伟岸的大丈夫气概,包含着丰富的审美容量,为人们提供了广阔的审美联想的天地。此时的颜真卿已达到一种人书俱老的境界,书品和人品相辅相成。
宋代是颜真卿书法接收的第一个高潮,宋人对颜真卿的推崇如上文所提,一方面是对人品学养的追求,颜真卿刚正不阿的形象成为宋代文人士大夫的精神领袖,欧阳修赞其“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苏轼亦云:“古人论书者,兼论其人生平,苟非其人,虽工不贵。”苏轼楷书主要得颜书之神妙,取法多为鲁公俊逸清雄的作品,以《丰乐亭记》为例,用笔清俊遒美,结体方整端庄,字势雄浑飞动,楷法严谨,多得颜鲁公《东方朔画赞》笔意。黄庭坚也是学颜的代表,其有诗赞称:“大字无过《瘗鹤铭》,晚有名崖《中兴颂》”,他主要师法雄强宽博一路的作品,得颜真卿篆籀之气,遂形成生涩老辣,笔势开张的书风特点。宋代以“宋四家”为首倡导抒发己意的尚意书风,故而摆脱唐人藩篱,避开法度森严楷书而突破更能表达性情的行书成为一种必然选择,所以颜鲁公的行草在宋代引起很大的波澜。
颜真卿在学书过程中有过对民间书法的取法,并且相比于二王的妍美书风增添了篆籀的古朴之气,因此清代碑学家将其作品看作是北朝刻石书法的一部分,也成为碑学书法创变的源头。清代书家很多都对颜书进行了深入研究,如傅山、赵之谦、何绍基等。由于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傅山内心苦闷茫然,通过学颜来抒发心绪,不过其把颜体写得很奇姿,不拘陈法之约;赵之谦楷书师法北朝刻石,又吸收颜法,化刚为柔,其行书熔铸北碑和颜氏行书,并有“魏七颜三”的说法;何绍基楷书行书皆服膺于颜,楷书以颜楷为基,融入篆隶的结构和笔法,其行书使用回腕涩行的方式,结合颜氏恣肆烂漫的书风,形成浑厚雄强的书风。由于颜书雍容华贵的特点,纵使其放大也不失其丰神,因此在清代成为“碑帖融合”借鉴的范本。
综上所述,颜真卿是中国书法史上不可多得的德艺双馨的伟大书法艺术家,人格上的“德高望重”及书法艺术史上树立起的“第二座里程碑”,给后世留下了灿烂的文化宝藏。他在楷行上的探索提醒着我们在书学过程中始终要铭记“自成一家始逼真”,他的凛然正气也告诫着后世的人“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因此,当今的书法专业学生应深入挖掘颜真卿书法新的历史价值,不仅要学习颜体率真隽逸的书风,更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人品修养,只有做到技道并举,才能创作出真正有内涵、有深度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