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树发 张 萌 吉林艺术学院
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是作家对社会生产生活和人类命运的观察、思考的结果。舞蹈创作对这些作品进行了深度挖掘,用舞蹈将其思想内涵和故事内容展现出来。这样创作出来的舞蹈作品具有很强的思想性、艺术性和文学性。
早期的舞蹈是文学的产物,将诗词改成歌谣,然后配上相应的动作,就是舞蹈的雏形。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舞蹈动作与语言艺术结合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歌舞相伴,既增强了歌曲的魅力,又增强了舞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今,歌舞表演已经成为大众最喜爱的艺术形式之一。很多时候,为了表现歌曲,还会围绕歌曲内容、意境和旋律进行舞蹈编排。舞蹈语言有“意”和“象”。其中,舞蹈的“意”指舞蹈肢体动作包括呼气、身段、步法等所传达的内涵。舞蹈语言的“象”指舞蹈肢体动作的外在形态,动作是“象”的基本因子,舞蹈的技巧、风格决定了舞蹈的“象”。舞蹈艺术用“意”“象”代替文字进行情感表达。舞蹈“意”“象”的表达都要以歌词意境为基础。作为一种肢体艺术,从本质上讲,舞蹈就是舞蹈演员将编导的想象和创作成果借助肢体语言表达出来。舞蹈编导要根据舞蹈的性质、风格来进行舞蹈动作编排,同时要认真考虑如何借助肢体语言去准确表达舞蹈的情感和意义,然后提炼、编排动作,借助可视的肢体语言将舞蹈内涵和意蕴表达出来。例如,改编自文学作品《雷雨》的舞剧《繁漪》,通过准确的舞蹈动作将作品人物挣扎痛苦的情绪传递给了观众,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舞蹈艺术来源于生活,每个舞蹈都有其明确而特定的内涵,即舞蹈的产生由叙事开始,终止于表演。舞蹈也是一种抒情方式,舞蹈情感无论是悲是喜、是爱是恨,都要借助舞蹈动作表现出来。舞蹈动作,是舞蹈编导加工、创作的结果,也是舞蹈抒情、叙事的二次转化。在创作舞蹈中,创作者要以舞蹈的眼睛去观察生活,要善于想象舞蹈内容、意境的动作感,还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超强的模仿能力,要善于将自己对舞蹈的感受以动作的形式进行转化和表现。由于舞蹈编导所能应用的道具非常简单,加上人体具有极限性,舞蹈编导只能借助象征和比拟的手法赋予一些动作更多的意义,舞蹈艺术也因此具有了虚拟和象征特征。例如,在舞蹈《咱爸咱妈》中,舞蹈编导赋予了“一根竹竿”精神担子的象征意义,夫妻从青丝到白发,贯穿着他们的生活的始终是那根竹竿——那副人生的担子和责任,这份虚拟并具有象征意义的竹竿在平凡中给人以震撼。又如,三人舞《绳波》采用的道具是一条绳子,随着舞蹈情节的发展,它比拟、象征着不同的事件和意义。舞蹈虽然只有几分钟,却用虚拟、象征的手法激起了观众感情的波澜:父母离异,孩子怎么办?身为父母的观众,应该怎样去尽自己的义务?其舞蹈构思哲理诗般的立意,耐人寻味。
舞蹈是美的艺术,很多舞蹈作品有着深刻的哲理内涵。舞蹈也是一种人文语言,舞蹈自诞生之日起,就以自己独特的形式讲述着人间沧桑。在古老的发展历程中,在汲取了丰富的智慧后,舞蹈艺术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也肩负起了以情启真、以情扬善、以情唤美的文化使命。真、善、美是舞蹈艺术的最高境界,也是舞蹈创作的意义。以舞蹈艺术为载体弘扬真、善、美,是人们最易于接受的说教形式之一。在舞蹈创作中,舞蹈编导应根据舞蹈的价值追求,讲述能唤起美的期望和想象的故事,将生活中的真、善、美凝聚到一起,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道德评价渗透到舞蹈艺术作品中,从而赋予舞蹈丰富的哲理和寓意。用文学的语言来讲,这就是托物言志。例如,舞蹈《饥火》讲述了一位骨瘦如柴的饥民被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剥夺得一无所有,不仅不甘屈服反而嗤之以鼻,最终倒在了富人窗下的故事。这部作品之所以感人至深,就是因为它以真实、鲜明的人物形象再现了唐代诗人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深刻思想。又如,在蒙古族《马刀舞》中,舞者以豪迈、刚劲而充满民族气质的舞姿,在刀光剑影的群舞构图中刻画了民族英雄形象。
人类历史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更加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这些不同的艺术形式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不能被替代,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依存。舞蹈和文学作品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都以各自不同的形态和方式反映着社会生活,发挥着各自的艺术价值,起着各自不同的社会作用,满足着人民群众的欣赏需求。因此,在发展舞蹈艺术时,创作者要重视舞蹈和文学作品之间的这种关系,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从而游刃有余地将二者结合起来,为舞蹈艺术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