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亚萍 泰州市第二中学附属初中
本文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对风格性的舞蹈语言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分别对风格、舞蹈风格、舞蹈语言等名词展开描述,其中针对舞蹈语言列举了杨丽萍的孔雀舞、东北二人转等舞蹈案例来补充说明;第二部分对风格性舞蹈语言的运用进行了分析,主要归纳为舞蹈的地域风格和舞蹈中的创新元素两方面。
舞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身体语言,可以传递和宣泄情感,因此,舞蹈也可以被称为身体语言的特殊符号。舞蹈除直观地宣泄情感外,也体现着人类的精神与文化,在精神、思想感情、文化内涵的表达中跨越了地域、种族和语言之间的障碍。舞蹈艺术没有国界与民族之分,但它有文化性、风格性、地域性等明显特征。
风格指在物体所呈现出来的整体效果上具有的独特面貌,风格的差异是无限的。舞蹈风格即舞蹈作品所展现的风格,除舞蹈风格外,也包含舞者的风格,舞蹈往往会映射出舞者日常生活中的状态。舞蹈艺术的风格性是指舞蹈作品中呈现出来的个性化和特色化,它是集思想、形象、文化、形式于一体的艺术作品。例如,杨丽萍的孔雀舞,从指甲、神情、身材、姿态等多方面诠释了她的舞蹈风格。舞蹈演员想要呈现作品的思想、形象和特色,要先深入了解作品的内容,随即通过舞蹈技巧将舞蹈的神韵与风格展现给观众。
艺术源于生活。舞蹈艺术也在方方面面渗透着生活中的内容和元素,这说明舞蹈风格来源于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舞者通过风格性舞蹈语言的展现为观众带来感官体验,烘托现场氛围,让观众直接感受到舞蹈所呈现出来的文化气息和思想情感。例如,众所周知,东北人热情好客、积极乐观,这一特质在东北二人转舞蹈中也得以体现,二人转舞蹈中有丢扇子、扭秧歌、互相拥抱等动作,这充分表现出了东北人的好交友、自信、乐观的性格特点。
中国南北方的地域差异导致了饮食上的不同,舞蹈风格也受到地域的影响。首先,从舞蹈动作上来说,南方人身材较小,因此重心在上的舞种偏多,大多以跳跃、飞跃为主,如壮族和苗族;北方人身材高大、威猛,舞蹈的重心多以下沉为主,如蒙古族舞和藏族舞。其次,从舞台造型来说,南方阴雨天气多,在舞台表演时演员的雨伞等道具的运用频率比北方舞种多。
我国是一个有着56 个民族的大家庭,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习俗和习惯。舞蹈表演中的很多动作都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包括人做事情时的体态和动律。例如,藏族人民大多生活在高原上,并且能歌善舞,藏族舞蹈体现了藏族的民族文化、信仰和地域特征,而且舞蹈动作与藏族人民的生活习惯是密不可分的。藏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有朝拜时低首俯身的动作,藏族舞蹈艺术作品《母亲》中也设计了类似的动作,如将身体向前倾斜90°来打造老母亲的人物形象,表演中母亲的体态、动作、前倾的姿势充分展现出了藏族人民心中母亲的伟大形象。又如,壮族的《火猫舞》来源于壮族的历史,秦王统一六国后,壮族人民以捕鱼为生,随着农耕的发展,壮族人民开始种植水稻,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他们将青蛙作为祭拜对象,之后每遇干旱时节,便敲击青蛙塑型的铜鼓进行歌舞祭祀。丰收后,人们担心农作物会被老鼠破坏,而猫是老鼠的克星,所以壮族人民便编排了《火猫舞》来祈求粮食安全。因此,《火猫舞》的创作过程充分体现出了壮族人民的地域特色和生活习俗。
任何一种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创新,舞蹈艺术也是如此。风格性舞蹈语言在舞蹈创新中的应用,有助于舞蹈顺应现代化发展,也是提升舞蹈影响力的重要因素。在舞蹈的创新方面,应该强调创新元素要在不影响原有的舞蹈风格上酌情添加,在不破坏舞蹈语言的同时融入现代元素。例如,广场舞深受广大中老年人的喜爱,在创作这类舞蹈时,要随音乐原有的风格添加现代舞蹈元素,换言之,加入的动作、神态等创新因素要伴随着音乐的曲调来设计,不可让音乐随舞蹈而改变原有的韵味。例如,在蒙古舞《安代舞》中,可添加一些转圈的形态动作。随着创新元素的添加,传统风格与现代化的时尚语言得以充分融合,在完善舞蹈技巧的同时,为舞动作品注入了新的活力。又如,在藏族舞蹈《母亲》中,为了表现心灵接受洗礼后的宁静透彻的思想,运用了颤、开、顺、左、绕、弯曲六种动作形式,观众通过这些创新动作感受到了人类生命的延伸及整个民族的精神品格。
每一支舞蹈都蕴含着舞者的思想,会渗透出地域、文化、习俗等多方面的风格特征。在舞蹈创作中的运用风格化的舞蹈语言,除能够体现舞蹈作品的风格外,还应融入创新元素,要顺应现代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