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佳 内蒙古大学
进入21世纪,艺术教育已成为公共文化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文化创新的资源动力。其根本任务和目标是培养具有文化自信的艺术创作人才,以及具有对本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掌握、传承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那么,进入新时代的内蒙古高等艺术院校如何把自身的民族文化传统进行现代性的转换,使民族民间艺术的精神动力、文化特色成为当代培养艺术人才的教学资源,从而走出一条具有民族特色的当代艺术教学之路,是艺术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建设的发展,民间美术的保护和研究工作逐渐受到广泛重视,如何开发与利用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已成为专家和学者关注的重要课题。随着民间美术的发展,国内一些院校开始致力于高等教育中的民族民间美术融合与应用的实践探索,力图将这种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加以吸收和利用,并借鉴其创作观念,为新时代的艺术教学提供文化灵感和设计元素。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艺术类课程与民间美术相结合,开发课程资源,可以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帮助学生理解民族艺术的多样性,促进学生艺术个性的发展。由此可见,选择恰当的内容与课程标准相结合,从表现与造型、制造与创新等多种形式展现民族本土文化,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如今,内蒙古高校艺术教育虽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培养模式等方面不断探索并取得长足的进步,但仍存在一些有待改进和提升的地方,如重技巧轻理论、创新能力不足等。民族地区高等艺术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虽对民族民间艺术有一些相关课程的设置,但民族民间的传统艺术资源在学校艺术教学中未能得到有机整合。如何有效利用这些资源,使其在艺术教学中有效渗透还有待高校去发掘、整理。因此,将民族民间艺术资源与艺术教学相结合,是新时代的内蒙古高校艺术教育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蒙古族民间美术资源是艺术教学中的重要资源,体现出北方历代各族人民的精神价值和审美情趣。其创作方法及精神内涵都是进行艺术教学所需的宝贵资源素材,对它的开发与利用意味着对民族文化的延续和传承,是振兴和发展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因此,内蒙古高校艺术教育应让艺术实践与创作获得多种表现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民间艺术和高校艺术教学的结合[1]。
内蒙古高校应把握艺术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根植于教育本源与民族文化来指导实践,建立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教学方法体系,并为建构民族地区艺术教学的新模式提供良好的发展思路,从而使蒙古族民间美术这个典型的艺术符号通过教育传承的方式发扬下去。
蒙古族民间美术体现了草原民族的审美追求,是蒙古族人民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生产活动中,创造出的一种审美文化,其以独特的视觉图式寄托着人们的祈愿和情感,并对民族文化的内涵特征与审美意蕴进行表现。可见,蒙古族民间美术既是艺术创造的过程,也是积累民族审美意识的过程,是本民族审美理念与民众思想结合的产物,体现出对生命的敬畏及对自然的尊敬。
蒙古族民间美术不仅具有图式的悦目之美,其内在意蕴所产生的悦心之美更能打动观者。蒙古族人民结合自己的审美意识将头脑中积淀的民族图像进行提炼升华,并形成了较为统一的民间图案模式,他们通过对不同纹样进行巧妙组合,创造出极具视觉美感的作品,呈现出无穷的审美意蕴。同时,蒙古族民间美术色彩鲜明、识别性强,其用色法则体现出本民族质朴包容、和谐单纯的审美规律,展现出蒙古族人民对色彩搭配的极致概括,是其审美思维的典型体现[2]。
蒙古族民间美术突破了传统的造型方式,在造型上具有明显的识别度,在具体方式上不受时间、空间、透视等的限制。民间艺人运用各类形象来象征和比喻不同的隐意,通过极具美感的视觉图案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约定俗成的感觉体验赋予内在的精神意义呈现出来,进而表达美好、吉祥的祈愿。
蒙古族民间美术在造型上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与艺术魅力,其表现内容丰富,具有很强的视觉装饰性。蒙古族民间艺人通常会运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来诠释民间对生命敬仰的观念,图案造型多选择自然界中的动植物、日月星辰及各种吉祥纹样,其典型图案有犄纹、盘肠、万字纹、兰萨纹、方胜、牡丹花纹、杏花纹、鸟兽、五畜、龙凤纹、云纹、火纹等,这些图案既富有形式美感和装饰意趣,又富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是蒙古族民间美术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蒙古族民间美术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并蕴含着特有的精神价值和文化意识。蒙古族民间艺人从自身民族文化的角度出发,在民间美术作品中以不同的图案形态表达对幸福、吉祥的诉求,这些图案保留着形成该群体身份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是蒙古族传统文化与民族智慧的外在体现,具有较强的民族文化内涵[3]。
蒙古族民间美术作为记录历史和生活的一种文化载体被世代传承,民间艺人用理性的观念率性地表达内心情感,使形象在心灵的感受中被融合为一个活的精神实体,同时包含着更多观念性的文化内涵。民间艺人将其造型因素与文化内在含义相结合,使其同时具有了理性和感性因素,并以图案中蕴含的深刻内涵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以丰富的寓意平衡调剂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并智慧地将这种理念在和谐、统一的美学境界中进行寓意化的呈现。我们可以透过蒙古族民间美术显性的形象特征,感知到其深层文化结构下所蕴含的文化价值。
蒙古族民间美术资源体现出本民族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发展踪迹,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教育价值。在当今世界性文化融合的大趋势下,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更加重视民族文化,并积极开发利用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资源优势,使其发挥积极的作用。在这种背景下,内蒙古高校有必要将蒙古族民间美术资源作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通过各种教育途径和方式进行传播,在艺术教学中拓展其教育价值,努力探索新形式、新内容、新题材,来实现对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4]。
蒙古族民间美术资源在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播、开发与利用上具有重要的价值。首先,它为高校艺术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是高校现有教学资源的一种延伸。在艺术教学中对其进行开发和利用,可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民间美术所具有的人文内涵,从而发现其蕴含的真善美的元素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其次,对其进行开发利用有利于完善高校现有教学体系,进而促进民间艺术与艺术教育的良性互动。再次,它是传递民族文化精神的基因,既能开拓学生的创造思维,又能培养学生独特的艺术感悟力,对于艺术专业的师生来说是无形的精神财富,对学生精神品质的感染与审美观点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其同时还有益于传承民族文化。
蒙古族民间美术多彩的艺术形式是艺术类课程建设的巨大宝库,内蒙古高校应充分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校本课程,将具有教育价值的蒙古族民间美术资源,按照教育目的的预设,针对其蕴含的教育因素进行提炼、整理,进而转化为教学资源纳入课堂教学内容,并充分挖掘其教学价值。因此,内蒙古高校对蒙古族民间美术资源进行具体的课程设置,是对其进行开发与利用的重要环节,如开设《蒙古族民间美术鉴赏》《蒙古族民间绘画》《蒙古族民间美术图案》等相关课程,逐步建构适合本地区高校艺术发展的课程体系。这种把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渗透于教学的方式,对于学生来说不仅仅是一种审美教育,同时也是对其思想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教育过程。
蒙古族民间美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创造出一套独特的造型方法和体系,并形成一套与本民族文化和情感相联系的固定图式。在艺术教学中对其审美思想和造型方法进行借鉴、运用,可以丰富艺术设计的视觉语言。教师应通过多种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树立起将民间美术资源融入现代设计中的观念;也应在教材的基础上将资源进行筛选、优化,挖掘出资源背后所具有的隐性价值。例如,在艺术类专业开设的“图案”课中,教师可以选取蒙古族民间刺绣、剪纸、鞍马饰具及岩画壁画中的图案元素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提炼、创新,运用民间艺术的造型方式不断发展新的构成意念,从中寻找灵感和审美的融合点,使作品体现出现代思维的特点与民族文化的特性。
内蒙古高校艺术教学可以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来创设教学环境,这将有助于学生拓展审美视野、深入理解民族文化、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高校可建立校内的蒙古族民间美术专项工作室,如成立蒙古族民间剪纸、民间刺绣工作室等,并不定期地邀请民间艺人进校园举办讲座,向学生介绍蒙古族民间艺术的历史和制作工序,帮助学生把对传统民间艺术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还可以在校外创建民间艺术考察基地,让学生以实践教学方式深入民间,通过写生、访谈等方式获得直接的创作素材,在实践中获得不同的艺术体验,从中更直观、深切地体会到传统技艺的传承与演变过程,在参与和体验的过程中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现代信息技术为蒙古族民间美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更好的契机,同时数字化技术对蒙古族民间美术资源可以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挖掘,可以弥补艺术教学时空资源、教师资源不足的缺憾。师生可以运用多种数字资源感悟蒙古族民间美术的发展轨迹。在对蒙古族民间美术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师生可以尝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资源数据库,其中包含文字资料的数据库、图片资料的数据库、视频资料的数据库等。这些都为教学提供了媒体资源,实现了便捷化的资源查询,为师生的专业学习提供了最充分、快捷的交流平台。
蒙古族民间美术资源既能够丰富内蒙古高校艺术教学的内涵,又能使该民族的根源文化得到发扬,对其开发与利用不仅可以优化内蒙古高校的艺术教学模式,还可以使其发展到新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