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2020-12-06 10:19
黄梅戏艺术 2020年4期
关键词:黄梅戏排练剧目

□ 唐 萍

我于1990年从当涂县黄梅戏剧团考进安徽省安庆黄梅戏学校表演班,1995年毕业后我回到当涂县黄梅戏剧团继续从事我喜爱的黄梅戏表演。期间参加了传统黄梅戏《女驸马》的演出,在剧中扮演了冯素珍,后来还参加了《泪洒相思地》《孟姜女》《哑女告状》《窦娥冤》《七仙女》等一系列黄梅戏传统剧目的演出,分别饰演王怜娟、孟姜女、掌上珠、窦娥、二姐等主要角色。

黄梅戏这个剧种最大的优势在于唱腔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韵味丰富,具有非常丰富的艺术表现力。黄梅戏唱词具有独特的音乐、音律、诗词之美。黄梅戏的气质既柔美、优雅、大气,同时又青春活泼、具有亲和力、感染力。

但由于时代的发展,黄梅戏生存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观众分流了。如果我们不去适应市场,可能连剧团的生存都会发生困难。

面对艺术市场残酷的竞争环境,我们如何既保留传统黄梅戏艺术的独特之美,同时又能使黄梅戏这种艺术形式在不断前进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如何做到不仅能够留住原有的观众,还能进一步扩大黄梅戏艺术新的欣赏群体呢?我们的经验表明,只有通过不断的艺术创新,用黄梅戏这种古老的戏剧艺术形式来表现新时代的各种新生事物,才是传承和创新黄梅戏最有效的途径。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统黄梅戏的传承和坚守上,我们要尽量争取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而对于开拓未来的市场,我们则需要在创作上拉近与现实生活的距离,真实地反映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生活,同时融入多种艺术形式,让观众有真实感、亲近感、熟悉感、代入感。这样才能够不仅继承和发扬自身的历史文化底蕴,也能集现代优秀的新文学、流行音乐、现代舞蹈包括西方美术和声光电等各种艺术形式之大成,做到与时俱进,创作出符合当代人审美情趣的作品,从而发扬光大我们喜爱的黄梅戏艺术。

黄梅戏的表现力是很强的。对于喜爱黄梅戏艺术的观众来讲,他们期盼既能听到亲切自然的传统黄梅戏唱腔,又能看到贴近生活,讲述身边人、身边事、传播正能量、关心经济发展和民生的黄梅戏现代剧目。与此同时,政府所搭建的文化建设平台,也更需要有新的黄梅戏作品来丰富政策宣传的文艺节目形式,从而不会让观众在观看了众多文艺演出后出现审美疲劳的现象。这些有利因素,都需要我们去发掘。

我们经过深入生活、集思广益、反复推敲、精心构思后,创作了现代黄梅戏《桃花谣》。《桃花谣》取材于改革开放四十年之后现代农村发生的现实故事。这样的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新农村故事,用传统黄梅戏的艺术形式来表现,我们在创作之前是经过反反复复认真研究的。在剧本创作成功的前提下,如何将之立上舞台呢?我们用各种黄梅戏的表演手段分别展现故事的剧情,从而使故事的开始、推进、冲突、升华更加符合戏剧表演的规律,使得黄梅戏艺术形式和故事本身的结合浑然融为一体,最终创作出一场精彩的现代黄梅戏剧目。

《桃花谣》的创作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特别是在二度创作中,我们各角色之间对剧本的理解是不同的。这个和我们平时排练传统剧本大不一样,传统剧目的排练和表演,是一种艺术传承,有先辈提炼和总结出来的艺术经验,各角色之间都有约定俗成的默契,大家做好自己角色分内的事情,基本上就能够出色地完成剧目的排练和演出。但是新创剧目就不同了,新的故事、重新组合的表演和唱腔,完全不熟悉的角色,缺乏表演的配合,还没有完全定性的表演风格和方式,这都需要我们的创作团队去精心打磨。有的时候,演员们由于过于投入,连吃饭睡觉都在琢磨戏,我们在团内,大家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可是到了外边,不熟悉我们这个行当的人,会很惊讶地看着我们如痴如醉地自言自语讲台词,可能会认为这个人是不是脑子有病。

事实上,现代黄梅戏的精品就是这样磨练出来的。《桃花谣》经过2016年的排练、不断打磨,最后整台戏终于成型,最终获得了演出的成功。2017年11月,在第八届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赛中,我被评为优秀演员。2018年5月,安徽省第八届优秀小品小戏展演在马鞍山举行,我们创作的现代黄梅戏《桃花谣》,被选入其中。2018年7月,《桃花谣》又进京演出,为全国的戏剧观众献上了一道原汁原味、内容贴近时代、故事生动感人的现代黄梅小戏,得到了全国观众的一致好评。

如果说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坚守不容易,那么传统艺术的创新之路就更加不平坦。作为中年黄梅戏演员,我有信心投入自己全部的激情去做好这个承上启下的工作,因为这是我的责任,也是一个新时代黄梅戏艺术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猜你喜欢
黄梅戏排练剧目
舞动未来
新编黄梅戏《鸭儿嫂》舞美设计
黄梅戏《白蛇传》选段
舞台剧目
A quieter world during the lockdown
黄梅戏《中国梦》
黄梅戏《祝福》
两个大忙人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剧目十一种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