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芳辛 刘圆圆
(1.常熟理工学院师范学院音乐系,江苏 常熟 215500;2.苏州市振华中学,江苏 苏州 215006)
201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新的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以来,实践(体现综合性与创造性)导向业已成为引导音教专业课程改革的理念,21世纪初,我国高师本科音乐教育专业要完成为大中专院校提供师资到为中小学提供师资的转型,在师范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上,如何体现实践导向的理念,现有高师音乐人才培养存在哪些问题?为方便整体化考察,本文提出“即兴弹唱”课程群概念,主要指高师本科四年开设的与即兴弹唱技能相关或产生影响的课程总和,包括《视唱》《钢琴》《声乐》《和声》《弹唱》《即兴伴奏》共六门课程,并放眼江苏12所师范音乐院校①进行调研,以期能客观而真实地呈现并反映问题。
笔者首先通过电子问卷形式选取了江苏12所师范院校音乐专业大四在校生②与毕业5年内的学生,分别对其即兴伴奏能力进行了多维度调研,取得有效问卷663份,分别是512名在校生和151名中小学教师。被调研的512名在校生中,可以驾驭原调四升四降及以上、三升三降、两升两降与一升一降的学生分别是15人、34人、194人和237人,只会弹C大调的有32人;针对24个大小调,存在右手旋律音找键困难的有478人;具有24个大小调移调弹奏能力的有5人;有491人表示即兴伴奏能力缺乏并特别害怕即兴伴奏;被调研的151名中小学教师有145人认为钢琴即兴伴奏能力欠缺;126名教师认为目前师范教学针对即兴伴奏能力培养与课程设计上存在欠缺。
以上是学生的调研情况,下面将呈现的是江苏12所高师音乐院校相关课程的开设情况。
《视唱》是音乐师范的基础课程,课程主要训练眼观的同时,大脑积极反应音高、节奏等并马上把乐谱唱出来的能力,这种能力也是即兴弹唱技能的基础要求。所以首先呈现各高校《视唱》③课程的调查情况。
本人主要从训练方式(唱首调还是固定调)、调性选择(涉及几升几降)两方面进行了调研。调研的12所院校《视唱》都采用线谱形式,苏州大学(固定调、三升三降);苏州科技大学(固定调、三升三降);常熟理工学院(首调、七升七降);南京师范大学(固定调、七升七降);南京晓庄学院(固定调、两升两降);江苏第二师范(首调+固定调、三升三降);徐州师范大学(固定调、七升七降);淮阴师范学院(首调+固定调、三升三降);盐城师范学院(首调+固定调、七升七降);江南大学(首调+固定调、三升三降);扬州大学(首调+固定调、三升三降);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固定调、三升三降)。
《钢琴》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必备课程,即兴弹唱中不可或缺的乐器,具备扎实的钢琴演奏技术是学好钢琴即兴的基础。本人主要从《钢琴》教学内容这方面进行调研。12所调研院校中钢琴课的授课内容基本类似,主要有五指练习、音阶琶音、练习曲、乐曲等,教师主要是通过五线谱,谱键对应,忠实地实现线谱要求与准确的情感表达为目标,从手指手型的强健稳定、跑动的速度、乐曲处理等技术要求出发展开教学。
和声是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各种和弦进行在键盘上的实现能力,将决定即兴弹唱中乐曲的编配能力。本人从《和声》课程是常规纯理论课,还是理论教学中兼顾键盘和声这个方面进行了调研。12所被调研的师范院校中,苏州大学、苏州科技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第二师范、徐州师范大学、盐城师范学院6所学校的《和声》课涉及键盘和声,其余6所被调研学校主要是传统理论教学。
声乐是以人的声带为主,配合口腔、舌头、鼻腔作用于气息,发出悦耳、连续、有节奏的声音。在即兴弹唱中,歌唱是必不可少的,歌唱能力高低关乎着即兴弹唱整体水平的高下。本人主要从《声乐》课程的教学内容、演唱方法两方面展开调研,调研情况基本类似。在实际师范声乐教学中,声乐曲目选择是因人而异的,教师主要根据学生的音色、音域及自身条件不同选择适合他们演唱的作品。因此,被调研的12所院校虽有相关的声乐教材,但又不依托教材选曲(选曲自由度高,但基本都不选择初中音乐教材中的歌唱曲目)现象较为普遍,且都是依照音乐学院的教学模式分为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主要追求科学的发声,作品的情感处理等。
《即兴伴奏》是省内高师必修的一门课程,它是在无准备情况下,短时间内运用各科知识根据主旋律编配和声音型,并用钢琴表现出来,是一门集钢琴演奏技巧、键盘和声技术以及伴奏创编能力为一体的综合课程。
①本文系2015年江西省高等学校教改课题“基础教育新课改背景下高师《数学史》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XJG-15-23-7)系列成果之一.
《即兴伴奏》这门课程本人主要从课程用书、考核方式、原调与移调弹奏这三个方面进行了调研。苏州大学(无课程用书、传统考核④、原调弹奏);苏州科技大学(无课程用书、实践考核⑤、原调弹奏);常熟理工学院(《钢琴即兴伴奏新编》、传统考核、原调弹奏);南京师范大学(无课程用书、传统考核、原调弹奏);南京晓庄学院(《钢琴即兴伴奏新编》、实践考核、原调弹奏);江苏第二师范(《钢琴即兴伴奏新编》、实践考核、原调弹奏);徐州师范大学(《即兴伴奏》、传统考核、原调弹奏);淮阴师范学院(《即兴伴奏》、传统考核、原调弹奏);江南大学(无课程用书、传统考核、原调弹奏),扬州大学(《钢琴即兴伴奏》、实践考核、原调弹奏),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小学课本,黄忠编、传统考核、原调弹奏)。
《弹唱》是近几年部分师范院校针对中小学音乐教师“弹+唱”综合技能要求而开发的新兴课程,与《即兴伴奏》课程最大的区别在于弹的过程加入演唱,实现即兴创编,弹唱结合,唱为主,弹为辅的表现形式。本人从是否开设《弹唱》课程,原调与移调弹奏这两方面进行了调研。其中苏州科技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第二师范、徐州师范大学、盐城师范学院、江南大学、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院这七所学校开设了《弹唱》课程,课程内容主要来自中小学教材,原调弹奏。
以上是本人针对“即兴弹唱”课程群六门课程的省内调研,下面将对调研信息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
针对以上调研数据,可以归纳出3大问题。
通过调研可以看出,目前各音乐师范院校的《视唱》《和声》《钢琴》《声乐》教学中“学院化”倾向还是较明显的。《钢琴》《声乐》从教材、上课形式与授课内容来说都采取几乎雷同的方式,即以小组课为主,追求技能为目标,围绕曲目展开教学,模仿音乐学院单项课程要求,忽略师范性能力培养与纵向音乐课程的内在联结,这与音乐学院教学模式基本类似。《视唱》《和声》作为师范独立的大班课,教学也存在“学院化”的烙印。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上,都是追求课程本位论,虽然调研中有5家单位《和声》中渗透有键盘和声,但其教学比重在整体课程中占比小,从学生调研数据显示来看,效果不甚理想。
通过调研数据可以看出,目前各学校在相关课程中的调性选择和方式方法上缺乏统一设计,除了《和声》属于线谱首调思维,其它课程普遍存在前期基础课程使用线谱固定调,后期综合课程使用简谱首调,在实际键盘中,如果缺乏教学内容的统一贯穿,很容易产生思维混乱,导致学生在《即兴伴奏》中找首调音较困难,更不要说移调弹奏了。如《视唱》程度范围在三升三降以内的学校有8所,涉及所有调性的学校有4所。这8所高校对视唱课程的调性选择看似有师范针对性⑥,但缺乏前瞻性,且都是线谱固定调演唱,与后续课程存在首调与固定调的碰撞。如《钢琴》课程是线谱固定调思维、《弹唱》与《即兴伴奏》是简谱首调思维。
目前高师音乐院校的专业课主要分两大块,即单一专业性课程和综合师范性课程。本文考察的六门课程中,《视唱》《声乐》《钢琴》《和声》属于单一专业性课程,《弹唱》和《即兴伴奏》属于综合师范性课程。通过调研可以看出,众高校在培养方案中考虑到了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在教授内容上缺乏延续性与内在联结和主轴设计。各科目在开设中都以各自的专业要求为标准,各为其政,这是最大的弊端所在,缺乏师范性设计。
本人提出的优化方案是在现有课程基础上对其教学内容与课程关系进行调整,使这六门课程具有通识部分、专业训练和个体提升三个维度的学习,突出一以贯之的师范核心能力培养,课程该有的专业素质训练,兼顾行有余力的个体专业提升需求,更好地体现师范性和专业性,下面优化方案中主要体现的是通识部分的设计与安排。
实践“联动——进阶”课程的关键点是编写一套《高师钢琴即兴弹唱曲目汇编》⑦教材,贯通使用在这六门课程中。曲目来源为(苏教版+人音版)中小学教材和经典中小型歌曲,西洋大小调和中国民族调,简谱与线谱并存方式呈现。
钢琴即兴弹唱中主要运用的是首调思维,所以围绕建设这项师范必备技能,本人倡导在各课程中渗透首调教学,通过各课程联合教学,让每位师范学生歌唱部分能唱准,唱好听;弹奏部分右手能够在钢琴上轻松找到首调音的位置,左手能熟练应用首调思维编配和声并在钢琴上弹奏出来,并且拥有24个大小调移调弹奏能力。
首先通过《视唱》课程,把《汇编》中的曲目用首调唱准;利用《声乐》课把所有曲目唱好听;进而利用《钢琴》必修课,把该教材的曲目单手在24个大小调上移调弹熟,另外配合弹奏《哈农》移调练习,Ⅰ—Ⅳ—Ⅴ—Ⅴ7—Ⅰ的和声连接,使钢琴教学具备即兴基础;《和声》课程中根据歌曲类型与课程“进阶”要求,小型曲目用正三和弦编配和声、中型乐曲在正三和弦基础上加入副三和弦编配和做好民族调式乐曲编配;再到《弹唱》课程中,把《汇编》中的小型曲目(大小调)双手(正三和弦编配)弹唱,并且实现24个大小调移调。通过以上五门课程的联动教学,可以使学生基本解决入职面试和日常课堂教学(大小调乐曲)所需的弹唱技能,体现较强的实用性。基于《钢琴》与《弹唱》的即兴技能,最后进阶到《即兴伴奏》课程,该课程是前期实用性基础上向纵向拓展的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掌握《汇编》中型乐曲(大小调)和民族调式乐曲,能准确把握乐曲风格,会运用副三和弦,能准确移调,最终拥有扎实而稳健的钢琴即兴技能,并能自觉演唱。
以上是本人为提升高师音乐专业学生钢琴即兴弹唱能力的设计,其中24个大小调移调弹奏的设计,主要考量的是今后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能力所需,而非应对目前中小学教材中歌曲三升三降的要求,大学应注重能力培养而非应试教学。希望通过贯通六门课程的通识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较扎实的即兴弹唱能力。
注释:
①调研学校分别是苏州大学、苏州科技大学、常熟理工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南京晓庄学院、江苏第二师范、徐州师范大学、盐城师范学院、淮阴师范学院、扬州大学、江南大学、南通师范高等专科院校。
②大四在校生都修完了本论文要考察的六门课程,所以作为本文调研对象。
③《视唱》:调研的12所师范院校中,4所学校是《视唱》课;8所学校是《乐学》综合课,视唱是其中一部分。本论文主要调查从视唱教学方法与要求入手,所以课程名称上的差异可以忽略。
④传统考核:指的是布置好考核范围,考核时从中选取曲目的考核方式。
⑤实践考核:指的是类似于“音乐会”形式,在声乐演唱中即兴伴奏为考察点的考核方式。
⑥师范专业对口的中小学调性程度范围以初中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音乐教材为例:全套六册书共64首演唱的歌曲,分别是C(17首)、G(6首)、F(20首)、D(12首)、bB(5首)、bE(2首)、A(1首)、B(1首)八个调。其中占比最大的是F、C、D三个调,共占73%,除一首B调歌曲外都在三升三降范围内。
⑦以下简称《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