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沫乙 李维立
随着互联网时代、物联网时代、5G时代等多个时代弄潮儿的新兴趋势的产生与蓬勃发展,大众对生活方式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设计作为艺术形式的一种也逐渐被大众所熟知并运用。发展到今天,设计所产出的作品在市场上是以用户或者消费者的需求为出发点而“量身定做”的,设计产品也更多地表现出商业的特质,设计的逻辑也更多是基于“设计”这一艺术性标签下的分支。如果说设计本身就带有动作性质的话,设计的逻辑可能相对偏重于设计在前期规划过程中的架构,而这种架构也是相对理性的。
设计,在广义上是指一切将规划、方案、设想都付诸实践的视觉化活动的统称。日常生活中,大到大型基建工程,小到家用产品的创造过程,都可以称为设计。在此,设计包括机械设计、航空航天的设计等大型器物产品的设计,不单单只是艺术性设计。狭义上来看,设计包括建筑设计、产品设计、视觉设计、摄影等多种形式。本文以论述艺术性产品设计为主,其他形式暂不赘述。产品设计还包括服装设计、工业设计等方面。本文主要以工业产品设计的相关讨论为重。在设计产品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从功能、材料、结构等方面展开,也意味着设计逻辑的着眼点也与这三个方面相关。安全,对于以上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也不言而喻。保证使用的功能安全、材料的安全以及结构的安全都是产品设计的重要前提。没有安全,这些方面将没有意义。不只是功能、材料、结构这三个方面,一个产品的出发点没有意义,整个产品设计的逻辑也自然无从谈起。
设计在中国最开始的表现形式其实主要体现在工艺美术作品上。在国人最初的理解中,设计就是传统工艺品等装饰物的形式上的变化。形式语言在这一时期是设计物品的主要表现特征,而功能的地位与形式自然不能同日而语。此时的工艺设计,将装饰与美观的形态特征置于物品的功能特征之前,产品在外观基础上加点功能的设计已经是很稀奇的事情了。对比今日,设计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工业革命之后新兴产品更是层出不穷,其中影响很大的一个因素就是技术的进步对于现代设计的推动。互联网事业的发展,先进技术的喷涌而出,使大众的生活日益被科技所包围。例如,支付方式的改变,使老百姓出门购物只需携带手机;外卖、物流的方便快捷,使老百姓不出门就能享受到上门到家的服务;新能源汽车的不断问世,高铁、基建等设施的完善,几乎改变了人们原有的生活方式。人们开始对科技越来越崇拜,有的已经接近盲目的程度,相信技术可以改变一切,认为技术的逻辑与流程就是正确的、完美的、毋庸置疑的,甚至可以取代设计原本的逻辑规律。殊不知技术也是人造的,人造产品就不一定完全安全。可见,技术并不能完全解决产品安全问题。
安全,顾名思义就是给人一种安定、安稳,没有伤害和危险的感觉。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受限于自然条件的约束,没有安全的环境,往往无法控制周围对自身产生威胁的因素。时至今日,技术的进步已经给予了人类很多的安全保障,人类不再过着衣不蔽体、风餐露宿、颠沛流离的不稳定生活。但是,人类的安全也只是相对的。每年有多少人死于人类的创造性发明——汽车等交通事故之中,多少人受到台风、泥石流、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影响而又像我们的祖先一样被迫离开家乡,远离亲朋!所以到今天为止,说我们是绝对安全的,这确实是片面的观点。即使我们大多数人身处和平年代,过着貌似衣食无忧的生活,但安全问题却还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重要事项。
事实上,目前人类对于安全问题的关注大多还局限于食品安全等问题,对于产品安全的关注少之又少,以至于相关的著作与论文也相对较少。产品安全问题如果深入探究下去可能是一个无底之洞,因为没有一件产品是可以保证绝对安全的。非但如此,科技无法给予我们保障,机器等看似“理性”的物品更是无法给予我们安全性保障,因为我们生活中的所有产品都是人造的,人造物或者人工物皆是带有感性属性的。当目前市场上大多单一的物品无法给予我们安全保障时,我们往往制作出另外一件产品来给予监督。如汽车驾驶易出现危险,我们便研制出安全气囊、安全带等汽车配件给汽车提供安全保障。还有一些大型游乐设施,对于配套安全设备更是要求甚高。如今,对于安全的定义也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对于安全的要求也明显在提高。除却安全的终极目标——产品本身能够保障安全以外,产品还要能够应对危险的发生,能够在危险发生时发挥保护作用。
在对安全的观念进行阐述之后,我们再回到设计逻辑与安全观念的关系上来。设计是以解决大众生活中的问题为宗旨的,而大众生活中的问题皆是围绕人们的衣食住行而展开的。因此,相较于物品的功能、形态、结构、材质等老生常谈的问题,安全确是设计的前提和重要的因素之一了。没有安全的保障,任何考虑都是浮于表面的。所以,安全的观念是深入设计之中的,也是设计逻辑的首要前提。而反过来讲,安全的观念也规划了设计逻辑的重要一环。
设计逻辑,就是整个设计过程所具有的逻辑性,包括设计前的调研分析,设计过程中的分析判断、确定方案、方案的落地执行,以及产品投产之后的反馈与反思。江牧教授谈到安全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技术层面,其次是心理层面,最后是文化层面。在我们看来,这三方面就是设计前要思考的安全问题。正如江牧在《设计的逻辑》文中所言:“技术的存在意义解决了,于是技术安全性的问题浮现出来,这就是技术的异化问题,现代技术存在的主要安全缺陷就是它的一整套系统,当然也包括产品,有偏离本位而控制人类的倾向,这使得人类面临物役性的物质和精神双重困惑。现在人类已经普遍地意识到这一点,如何克服产品给人类带来的安全问题也应该成为设计师对于产品安全考量的主要内容。”[1]252除了要考虑技术层面的问题,还要考虑心理和人文层面的问题,“安全的范畴由此也从纯技术和心理的层面上升到人文的层面。当产品设计师乃至各国政策的制定者都能够站在人文关怀的高度,悲天悯人,许多安全隐患就可以在其源头被制止,因为从纯技术的角度和手段来分析和解决安全问题,终究是亡羊补牢,而人类对于自身需要的安全选择和权衡才是防微杜渐、正本清源的终极措施。但作为产品设计师,目前也只能‘戴着镣铐跳舞’,在存在安全隐患的情况下,尽量运用设计的手段将之减至最小”[1]253。还有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也要注意产品安全问题。具体而言,“这种分析首先需要明确产品的类型和特点,其次要明确产品需要完成的功能和使用环境,再次要明确国家有关该产品的安全标准和法规,最后要明确产品与人关系中涉及的生理、心理、伦理问题”[1]231。另外,需要考虑产品在使用中可能面临的安全问题——“一方面要关注产品在正常使用时可能发生的危险,另一方面也要防止产品在错误使用时的安全隐患”[1]32。当然,即使在整个设计流程中始终注意产品安全问题,也不可能完全避免隐患的存在。目前来说,针对市场上的产品安全问题的解决方法大多还停留在通过安装额外的产品以预防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
本文主要探讨了设计逻辑与安全观念的问题。设计逻辑可以理解为设计过程、设计流程中的理性思维。安全问题虽然无处不在,但在设计领域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不是不重视安全观念的重要性,而是并没有将其单独成文。安全不仅应该是设计逻辑的前提,同时其对设计领域乃至各行各业的影响都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所以探讨设计逻辑与安全观念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