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之天籁 新的起点
——对天津音乐学院“十三五”综合投资出版资助项目的认识与思考

2020-12-06 02:28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作曲家十三五音乐

天津音乐学院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早的一批专业音乐院校之一,迄今建院六十余载。作为北方地区重要的高等音乐学府,承担着我国北方乃至全国音乐专业人才的培养,在以缪天瑞、许勇三等老一辈音乐家的努力下,天津音乐学院曾先后培养出施光南、田青、姚盛昌、杨通八、谭利华、曹晓青、曲比阿乌、腾格尔等众多各领域音乐家。近年来,天津音乐学院更依托京津冀区域发展战略,积极发挥自身人才优势,不断深化教学体制改革,致力于全面提升教学水平和质量,取得了较好成果。2015年,天津音乐学院携手美国茱莉亚学院成立天津音乐学院茱莉亚研究院,开启了中外合作办学在专业音乐领域的全新模式。2018年,该院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在教育部组织的全国首次专业学位水平评估中获评A类(A-)。2019年,该院传统专业“音乐表演”和“音乐学”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为了及时总结音乐创作经验、梳理学术研究成果,天津音乐学院于2018年设立了“十三五”综合投资出版资助项目,特从教师自主申报的学术性成果中遴选出十部书谱:《徐昌俊作品选》《东方慧光》《赛乃姆狂想曲》《汉鼓乐舞》《津沽乐缘寻踪——天津近现代音乐史料研究》《音乐考古学研究》《夕照下的诘问——郭树群音乐学文集(续编)》《艺海探真——石惟正文集》《乐偶拾贝——管谨义音乐文集(二)》《明言的音乐批评》,并与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合作。在双方的努力下,这些书谱于2019年正式出版。笔者有幸担任了这套书谱的出版统筹工作,亲历整个出版过程, 深切感受到了作曲家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民族音乐)的钟爱与执着、对民族乐器演奏技法上的大胆创新与开发,以及音乐学者们笔耕不辍、在各自研究领域所取得的骄人成绩,也因此促使笔者对其进行深入解析, 将心得汇编成文, 以供学界同仁参考。

一、项目概述

这十部书谱可以说是天津音乐学院“十三五”期间的音乐创作及音乐学研究成果的总结,具有代表性且涉及内容广泛,主要包括现代音乐作品创作及区域音乐研究、音乐考古学、律学、音乐批评学与歌者的自我思考等。其中,《徐昌俊作品选》《东方慧光》《赛乃姆狂想曲》《汉鼓乐舞》艺术特色鲜明,虽然个别作品创作时间或出版时间较早,但此次出版的是根据作品多年实践演出沉淀后进行修订、完善的版本,题材丰富,体裁多样,体裁多样具有浓郁的东方气质;由靳学东教授带领他的硕士生学术团队共同完成的《津沽乐缘寻踪——天津近现代音乐史料研究》是一项“城市音乐史研究”的专题研究,是“地方音乐史”或“地方音乐志”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之一;《音乐考古学研究》是音乐考古学资深学者方建军教授从近十年以来他撰写的论文中精选而成的专题文集;郭树群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古代音乐史的教学和研究,《夕照下的诘问——郭树群音乐学文集(续编)》汇集的是他在古代律学史方面的研究成果,尤其是朱载堉和江永的研究成果,以及“钟律”理论和京房的理论律学研究;《艺海探真——石惟正文集》《乐偶拾贝——管谨义音乐文集(二)》则收集了石惟正与管谨义两位声乐艺术家、教育家对于声乐教学的论文及音乐会评论、随笔、杂记等;《明言的音乐批评》是明言教授在音乐批评领域耕耘的一次全方位展示,也是让读者走进音乐批评世界的一扇大门。

二、 项目详细情况

(一)致力于中国民族器乐创作 塑“民族魂” 发“世界音”——《徐昌俊作品选》(全8册)

《徐昌俊作品选》共包括8本乐谱(按创作时间先后排序):柳琴独奏《剑器》(1986);交响诗《雪域高原》(1986);《我们的祖国》(为女高音、混声合唱与管弦乐队而作,1999);《凤点头》(为扬琴独奏与民族管弦乐队而作,2002);阮族八重奏《剑器》(2005);民乐合奏《融》(2009);管弦乐合奏《节日狂想》(2014);《凤点头》(为扬琴独奏与管弦乐队而作,2016)。

1.柳琴独奏版与阮族八重奏版《剑器》(Swords, Liuqin Solo and Octet for Ruans)

柳琴独奏版《剑器》创作于1986年,是作曲家根据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而作的现代柳琴独奏曲,音乐风格自然清新、婉转雅致且富有张力。1988年,《剑器》获得第六届全国音乐作品比赛二等奖第一名(一等奖空缺)。作品专注柳琴艺术表现力的挖掘,也探索着高难度的演奏技术。作品对于柳琴音乐创作、表演与教学的专业性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已成为柳琴专业最具标志性曲目和各项柳琴大赛中的规定曲目之一”(1)吴强:《来如雷霆去似江绛唇珠袖传芬芳——柳琴曲〈剑器〉音乐与演奏解析》,《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第111页。。 作曲家王震亚先生曾这样评价这部作品:“《剑器》以其清新的笔调、明晰的结构,将列入柳琴曲的典范文献。”(2)张一:《学术 育人 使命 担当——记作曲家、天津音乐学院院长徐昌俊》,《音乐生活》2018年第2期,第8页。2005年,作曲家应阮演奏家徐阳女士的邀请,改编创作了《剑器》阮族八重奏版本(高音阮、小阮、中阮、大阮各两把),首演由其组建的中央音乐学院“阮族室内乐团”担任,夏小汤指挥。作曲家改编时着意探索民族器乐创作之路,在保留总体结构布局的基础上,重奏版本在乐思的发展与变化、整体气息节奏、音色、声部关系以及作品规模等方面都有新的处理,更重要的是,作曲家将潜藏于作品中但限于独奏形式而无法体现的音乐内涵作了进一步挖掘,使得版本之间既存统一性又具延伸性。本乐谱集收录了上述两个版本。鉴于柳琴独奏版的《剑器》原始版本曾被演出过无数场,外面流传的不尽相同的简谱版本不少,但一直没有正式出版标记指法的五线谱版。为此,作曲家特邀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吴强教授专门为柳琴独奏版《剑器》编订了指法,并以五线谱的形式呈现,《剑器》此次权威性版本的出版对于日后该作品的流传是有意义的。

2. 交响诗《雪域高原》(Snowy Plateau, Symphonic Poem)

作品创作于1986年,是徐昌俊就读上海音乐学院本科时期的毕业作品,也是作曲家用音乐表达对青藏高原采风时光的美好回忆。描绘性是这部作品给人最深刻的印象,音乐从对自然景观的远景式描绘引出主题,逐一呈现具有仪式感的音乐主题、传统马术与歌舞表演的主题等等,以期通过多段落多样化的音乐语言展现青藏高原独特的地貌风光、文化节庆场景,以及康巴藏族人民淳朴、热情、温和、豪放、坚韧的性格特征。

3.《我们的祖国——为女高音、混声合唱与管弦乐队而作》(Our Motherland,for Soprano,Chorus and Orchestra)

交响大合唱《我们的祖国》创作于1999年,由瞿琮作词,同年10月由俞峰指挥中央音乐学院青年交响乐团、青年合唱团首演于北京音乐厅。全曲由引子、尾声及四个乐章组成,首尾音乐遥相呼应,气势恢弘庄严,奠定及巩固了作品的颂歌性质。合唱部分为分节歌,音乐将西方和声语汇与民族风格旋律相结合,同时依据歌词以方整性结构陈述为主。此次新版本较之先前公开的版本在合唱和配器方面有进一步完善。

4.民族管弦乐版与管弦乐版《凤点头》(Phoenix,for Yangqin Solo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Orchestra;for Yangqin Solo and Orchestra)

《凤点头》是作曲家徐昌俊2002年应新加坡华乐团委约,创作完成于2003年初的扬琴协奏曲,同年1月由指挥家叶聪执棒,首演于在新加坡举行的世界扬琴大会,乐团扬琴首席瞿建青女士担任独奏。2016年6月,扬琴和管弦乐队版《凤点头》在台湾首演。

“凤点头”是京剧打击乐的特定术语,作曲家受中国京剧打击乐和西方现代音乐的启发,有意识地实践着京剧元素在当代音乐创作语境中的重构,力求营造出传统京剧“武场”的热烈效果与独特的现代风格。无论何种身份的感受者,都需要反复聆听并深入探求创作细节,才能发现隐藏在作品中的密码,捕捉其与传统文化的内在关联。

作为一部经典作品,《凤点头》有多个版本,本次收录的两个版本分别是民族管弦乐版和管弦乐版,由于东西方乐器构造的不同,使版本之间的关系不仅为“改编”,而是在细节处倾注了作曲家更多创作智慧的重新写作,譬如和声、乐队织体音型等,都有针对乐器语言特点的“创作”。

5. 民乐合奏《融》(Fusion,for Chinese Orchestra)

民乐合奏《融》创作于2009年,是作曲家应澳门文化局演艺学院委约,为庆祝澳门回归祖国十周年音乐会而作。“作曲家在作品中结合运用东西方不同风格的音乐元素(如节奏、音色等),以民族性为主线,借鉴性为辅助,力求做到两者(东西方风格)在更高层面上的‘相融’……(作曲家)在观念上亦有着澳门地区和谐共存、多元一体的社会文化现象的赞美。”(3)景作人:《乐境欣然,乐意悠然——听徐昌俊作品音乐会有感》,《音乐爱好者》2017年第5期,第24页。

作曲家以叙述者的视角,通过音乐引领听者感受澳门从一个小渔村,逐渐发展至与祖国共繁荣的心路历程。作品由节节递减的三个段落组成,从帕萨卡利亚的层层递进,到闯入的京剧元素,再到民歌《茉莉花》。作曲家赋予了结构一种线性的渐进的时间感,通过作品所包含的不同风格的音乐材料的逐一呈现,以及适度的变化发展与千回百转般的叙述方式,唤起强烈的听觉期待,当这种感受接近“临界”时,创作的笔锋蓦地一转,《茉莉花》曲调悠然响起,这里也恰为第一部分打击乐主题再现的起点。至此,温暖亲切之感、融合包容之意油然而生。

6. 管弦乐合奏《节日狂想》(Rhapfest,for Orchestra)

管弦乐合奏《节日狂想》完成于2014年,作品创编自大型民族管弦乐合奏《龙舞》,原作的创作灵感来自中国农历正月十五传统妆艺游行中的开场锣鼓。作品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气氛,亦将民族管弦乐特有的文化美感与充满生机的恢弘气势展露无疑。《龙舞》自1999年首演至今已有20年的时间,至少已经在各种音乐会出演数百场。

《节日狂想》是以西洋管弦乐的形式呈现中国作曲家对于节日的“狂想”。相比较而言,作曲家对已有作品内涵加以进一步挖掘,赋予其崭新的面貌,以呈现效果看,基本素材、结构一脉相通,西洋乐器(包含人声)被充分调动以不失原作的气度和格局。此外,在打击乐器(如京剧打击乐、牛铃与邦戈鼓等)的保留与置换中亦可以读解出些许多元(不止东方、西方)文化碰撞的意味。

(二)“中国弥赛亚”:姚盛昌大型交响音乐史诗《东方慧光》

《东方慧光》创作于1992—1994年,是一部大型交响音乐史诗。作品首演由天津歌舞剧院交响乐团与合唱团演出,曾先后在北京、天津、深圳、香港等地多次演出。“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这部作品以佛教为题材,以弘扬世界和平为主旨,对现今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从音乐学的角度来看,用交响音乐来诠释佛教音乐,为中西音乐结合树立典范。”(4)王芸:《姚盛昌交响音乐史诗〈东方慧光〉的音乐学研究》,天津音乐学院硕士论文,2013年。该作品通过六个乐章叙写了佛教东传而来的感召力,分别以菩提树下、白马东来、地藏王菩萨、慈航普度、普贤文殊、祈祝世界和平有层次地展开,娓娓道来。末乐章“祈祝世界和平”钟鼓齐鸣、歌声响亮,气势豪迈,至为感人,用汉、藏、蒙、日、英、俄、德、意等12种语言,唱出世界人民祈盼和平的心声,感人至深,北京、香港的很多观众都称之为“中国的欢乐颂”。(5)王巍:《祈祝世界和平——大型交响音乐史诗〈东方慧光〉评介》,《人民音乐》1997年第2期,第15页。乐章的歌词,除第一乐章由田青先生撰写,其余五个乐章均来自佛经和佛教用语。

音乐评论家叶纯之先生听完这部作品的音乐会后,专门写文章《佛教音乐的新发展——听〈东方慧光〉有感》如是评价:“这部作品是一部运用佛乐素材写成,它以多乐章的套曲形式表现了佛教文化,题材新颖,很有创意。”(6)叶纯之:《叶纯之音乐评论集》,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6年版,第573页。更有作曲家金湘先生将这部作品誉为“中国弥赛亚”。

(三)唐朴林《汉鼓乐舞》

被认为是“大音希声 大器晚成”(7)王建欣:《大音希声 大器晚成——贺唐朴林教授从艺60年》,《人民音乐》2008年第11期,第23页。的作曲家唐朴林于2013年底至2014年初创作了《汉鼓乐舞》,主要是以汉朝为创作背景的民族管乐、弹拨乐、打击乐乐曲,并且具有一定的舞蹈舞剧形式。《汉鼓乐舞》以汉代为时段,以乐舞为平台,以鼓乐为中心,以汉武帝为主角,旨在展现华夏艺术风格,演绎汉鼓乐舞盛况;弘扬中华先进音乐(乐舞)文化,振奋中华民族精神;颂扬各族人民和谐共处;凝聚天下华人之情。《汉鼓乐舞》共分七个场次:鼓乐颂大汉、建鼓百戏舞、飞燕七盘舞、雄伟太平鼓、书鼓唱廉歌、夔鼓玄女舞和鼓颂武帝。

(四)丝路古韵 当代狂想——陈乐昌《赛乃姆狂想曲》

陈乐昌教授于1991年创作的《赛乃姆狂想曲》以其浓郁的民族风情打动人心。大约在1990年前后,时任天津交响乐团团长、音乐总监的指挥家王钧时受新疆交响乐团之邀,到新疆指挥交响音乐会。音乐会结束后,新疆音乐界朋友为表示感谢之情,向王钧时赠送了六册新疆各族民歌乐谱。后来,王钧时把这六册乐谱转赠给了时任天津交响乐团担任驻团作曲的陈乐昌。在此之前,作曲家虽然零星听过一些新疆各族民间音乐,但得到如此大量的乐谱还是第一次,因此作曲家如获至宝。经过反复研究,作曲家从这六册乐谱中选出其中维吾尔族套曲十二木卡姆中的三首作为乐曲主题,创作了这首《赛乃姆狂想曲》。

“赛乃姆”是新疆维吾尔族人民热爱的一种民间舞蹈,广泛流传于天山南北的城镇乡村。它历史悠久,与古龟兹乐舞有密切关系,同时影响广泛,既以独立的形式成为维吾尔古典舞蹈的典型代表之一,又是维吾尔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中“琼乃克曼”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木卡姆是一个庞大的歌舞音乐体系,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曲家陈乐昌以“赛乃姆”的几段音乐中的元素作为“种子”,通过创造性的精心“培育”,创作完成了这部极富维吾尔族音乐特色的管弦乐作品。它的结构自由,极具幻想色彩,使庄严的宣告、倾心的诉说、青年男女热烈的爱情,以及老人沧桑而深情的回顾犹如画卷般呈现于听众面前。也正是由于上述特征,使得这部作品成为同类题材的器乐曲中较受欢迎的一部。全曲分为引子、抒情的第一主题、舞蹈的第二主题、狂欢的第三主题、安宁的第四主题,以及再现的第三主题和第一主题几个部分。

(五)一项“城市音乐史研究”的专题研究:靳学东《津沽乐缘寻踪——天津近现代音乐史料研究》

《津沽乐缘寻踪——天津近现代音乐史料研究》共分上、下两册,由靳学东教授主编,共收录了他和他的十几位硕士研究生近十年来有关天津近现代音乐研究的相关论文(不包括音乐家专题研究)。天津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十分重要而独特的地位,具有丰富多样的音乐现象和成果,但在中国近现代音乐的研究中,却多被人忽视,相关研究成果也相对较少。而《津沽乐缘》收录的14篇硕士论文对天津近现代各时期的音乐创作、表演、教学、研究、活动、传播等做了梳理和研究,既是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的丰富与充实,是天津近现代音乐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也为未来他们及其他研究者研究天津音乐史提供了更广阔更丰富的研究资料。书中许多历史资料是首次被发现或使用,包括历史档案、《大公报》《益世报》《庸报》《天津日报》等报刊资料,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更有许多口述史者今或已年迈,或已离世,这些更增加了史料的稀缺性和权威性。

(六)集通论与个案性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方建军《音乐考古学研究》

《音乐考古学研究》由音乐考古学资深学者方建军教授从他2010年以后撰写的论文中精选而成,是继2011年其著作《音乐考古与音乐史》出版后,作者选编的另一本音乐考古学的专题文集。

本书共分为“通论”“出土乐器研究”“出土音乐文献研究”“古代音乐史研究”“学术史研究”五部分,内容涉及音乐考古学研究的诸多重要与核心问题:“通论”是对“音乐考古学”这一交叉学科称谓、定义、学科属性、研究对象与方法等基本问题的解读;“出土乐器研究”与“出土音乐文献研究”两部分内含一系列个案研究的实例,既深入地研究了中国音乐史发展历程中的多个重要问题,又为初学者提供了音乐考古学专题性研究的经典范本;“古代音乐史研究”中呈现的成果主要是在综合使用音乐考古学与传统文献学的基础上形成的,体现了两种研究方法互为补充、共同促进音乐史学研究的学术发展趋势;“学术史研究”包含的文章形式多样,既有作者回顾自己学术成长历程的回忆性文论,也有其他媒体对于他的访谈纪实,从更多侧面进一步反映出作者的学术思想与见解。基于学术的准确性与科学性,该著作中还配有多幅珍贵且精美的图片,为读者认知论文所涉及的音乐考古文物提供了直观的参考。

(七)汇集学术成果 感悟前辈足迹:郭树群《夕照下的诘问——郭树群音乐学文集(续编)》

《夕照下的诘问——郭树群音乐学文集(续编)》是继郭树群教授于2008年天津音乐学院建院50周年之际出版的论文集《诘问黄钟大吕》之后的又一本论文集,集结了作者自2008年至2018年十年间撰写的24篇文论,以续前集,反映了作者近十年来的学术成果。本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关于中国古代律学史的研究、对于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科理论的思考、面临老一辈音乐学家陆续在学界“谢幕”而产生的纪念性文字。

综合来看,本书所辑文稿中,关于古代律学史的研究成果居多。在“理论律学”与“应用律学”思维互补的层面上,作者着重关注了朱载堉和江永的研究成果,感悟到这两种律学理论体系在中国古老的乐律学传统中共存共荣,赓续不断;在理论律学的研究层面,作者更多关注到“钟律”理论和京房的理论律学研究。

在对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科理论的思考部分,作者关注了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古代音乐史史料研究工作的现状,关注了关于中国古代音乐史历史分期的讨论以及中国古代音乐史学术领域中其他学术前沿问题的探讨。作者认为,“新轴心时代的文化发展”应当成为音乐理论界重视的宏观学术背景。

本书的纪念性文字部分收录了对缪天瑞、汪毓和、刘再生、宋国生、李纯一、项阳、赵宋光、黄翔鹏8位学术大师的研究成果及学术精神的感悟性文章。

(八)《艺海探真——石惟正文集》

《艺海探真——石惟正文集》是石惟正教授的第六本书,集专业性和文学性于一身,内容涵盖声乐理论论文、声乐和其他音乐演出的评论以及对人生感悟的散文、杂文。这些文章折射出20世纪后期和21世纪初北京、天津音乐舞台演出和音乐教育观念的现状,也可读到作者对声乐艺术和社会百态的独到见解。该书可读性强,既有对声乐专业教学领域里普遍存在的问题的剖析,如对如何判断好声音、如何用正确的方法塑造适合角色的演唱等,也有作者在艺术海洋里的所思、所想,文笔生动,情感至深。

(九)采撷音乐学术珍珠:管谨义《乐偶拾贝——管谨义音乐文集(二)》

本书是继管谨义教授2006年出版的《乐苑偶踪——管谨义音乐文集》之后的又一册音乐文集,主要收集了管谨义教授近十余年来在音乐领域的研究文章、随笔、杂记、评论。其中有对音乐教育家、音乐学家缪天瑞先生的治学论述,有关于声乐教学的论述,有音乐会评论,有部分俄罗斯声乐家与作曲家的辞典编译,有对名曲的介绍、音乐知识的漫谈。这些文章都体现出管谨义教授对音乐及音乐教育事业的热爱。

书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作者对缪天瑞先生治学的论述文章。从文章里不仅能看到缪天瑞先生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的品德,还能看到缪先生的治学精神对管谨义教授的学术道路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书中还收录了管谨义教授论述中国古代声乐艺术的文章,分别论述了远古时期的乐歌、乐舞,周代、秦汉的雅乐,唐宋的词体歌曲,元代散曲,明清小曲,琴歌,并介绍了古代有名的歌唱家。文章内容翔实,对各个朝代音乐历史发展脉络的阐述清晰,对历代音乐产生的背景以及音乐风格特点、作曲家及作品进行了介绍。

(十)用文字丈量音乐:明言《明言的音乐批评》

《明言的音乐批评》分为五大部分:作品批评、人物批评、事项批评、历史批评、原理批评,基本上涵盖了纷繁复杂的音乐世界。这些文章从个体到总体、从现象层面到学理层面,辐射了音乐批评的外在和内核,是作者在音乐批评领域耕耘的一次全方位展示,也是让读者走进音乐批评世界的一扇大门。

《明言的音乐批评》兼具宽广的论域与批评的深度,观点犀利,剖析问题程度深入。无论是音乐表演还是音乐创作,无论是流行音乐现象还是艺术音乐分析,作者的写作总是能够回到音乐及其环绕的相关论域中去,引领读者不会被纷繁的外在表现遮蔽了视野。批评离不开思考,作者对音乐批评的历史发展和任务有着深刻的关切,总能将包括音乐批评本身所批评的事项,带入到历史的语境当中加以审视。

结 语

立足天津、服务我国艺术教育与音乐文化发展一直都是天津音乐学院秉持的原则。改革开放以来,天津音乐学院办学规模得到有序的扩张,吸纳了不少国际、国内精英加入学院师资队伍,尤其是天津音乐学院茱莉亚研究院的成立更是提升了师资队伍的国际性与专业性,教学质量因此有了长足的进步,学科建设成果也是日益丰厚,如陆续与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合作开展了“天津音乐学院学术丛书”“天津音乐学院建院50周年学术资助项目系列图书”出版项目,将这些学术成果社会化。作为学院最新的社会化创作与学术成果,此次天津音乐学院“十三五”综合投资出版资助项目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音乐创作坚持追求民族性与艺术性:徐昌俊创作的《剑器》《凤点头》等作品因为作曲家对柳琴、阮和扬琴等民族乐器演奏技法的创新性运用与开发成为同类作品中的佼佼者;姚盛昌创作的《东方慧光》以佛教为题材,大量采用佛经里的内容和佛教用语为歌词;唐朴林基于对鼓这个中国传统乐器中使用较早且发展较充分的乐器的研究,力图在《汉鼓乐舞》中再现汉鼓乐舞盛况;陈乐昌创作的《赛乃姆狂想曲》更是因取材于新疆民歌散发着浓浓的少数民族风情。

其次,地方区域研究、音乐考古学与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成果显著:靳学东带领他的学术团队完成了一项富有逻辑结构的“地方音乐史系统研究工程”(8)靳学东主编:《津沽乐缘寻踪——天津近现代音乐史料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9年版,梁茂春序。,书中论文“或侧重于租界文化中的西方音乐生活,或侧重于津沽卫所的传统音乐生活”(9)同注释,郭树群序。,但都“普遍涵盖了西方音乐、戏曲与曲艺、民族器乐、校园文化生活、音乐学术活动等内容”(10)同注释,郭树群序。。作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李纯一先生的第一个音乐考古专业硕士研究生,《音乐考古学研究》的作者方建军在书中主要以实例展示了自己在出土乐器研究与出土音乐文献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践行民族音乐学与音乐考古学统一的研究方法,并建议其他学者应突出自己学科的研究优势和特色,拓展自己的视野和知识结构,积极借鉴、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念,以认识人类音乐文化发展历程及其规律。郭树群在书中展示的主要是他在古代律学史、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如古代律学大师朱载堉所构建的“约律”理论“成为其由‘旧法’到‘新法’,从‘旧率’到‘新率’理论律学思维实现跃迁的重要思维连接点”(11)郭树群:《夕照下的诘问——郭树群音乐学文集(续编)》,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9年版,第2页。;关于“钟律”“京房六十律”“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的一系列研究成果;“从学科理论的视角看,关于中国古代音乐历史分期的讨论应属于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理论中观层面上的学术问题,但中观史学理论成果的繁荣则依赖于微观层面音乐史学成果基础的丰厚,还有待于宏观层面史学方法论的有力支撑”(12)同注释,第4页。等,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再次,反映了音乐批评学者与歌者深入的自我思考:《明言的音乐批评》除了对作品、人物、事项的批评,还对音乐批评学科的历史、基本概念与内涵、改革开放以来的音乐批评历程、自媒体时代音乐批评生存发展等问题做了较深入、全面的理论探讨;石惟正和管谨义在书中虽各有侧重,但他们的文字让读者感受到了他们对声乐表演艺术的热爱与追求,还有他们对声乐教育观念、古代声乐艺术的深度研究与思考。

还有,体现了天津音乐学院师资队伍较高的学术水平和综合素质,发挥了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学(市级重点学科)等重点学科的优势与引领作用,以期带动全院整体水平的提高。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该出版项目是中央音乐学院与天津音乐学院两大兄弟专业音乐院校紧密合作的成果:1950年成立于天津的中央音乐学院在1958年迁往北京时,留下了一批高水平的教师,如缪天瑞、吕水深、许勇三等,他们成为天津音乐学院成立与发展的“星星之火”,两大院校有着亲密的“血缘”。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自2003年成立以来,不但依托中央音乐学院的优势,还注意充分挖掘像天津音乐学院这样的专业音乐院校的创作与学术资源,调动全国音乐领域老中青专家的积极性,实现教学、研究与出版的相互促进。无论是专业性或是普及性的出版物都具有较高的学术质量和出版质量,其中代表出版物有《马思聪全集》《江文也全集》《赵沨全集》《廖辅叔全集》《丝绸之路的回响——中国作曲家新作品选》等,更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来自田野的声音——中国传统音乐乐谱汇编》荣获“2019年度十大音乐出版物”称号等。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有义务、有决心、也有能力将更多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音乐文化精品和学术成果源源不断地奉献给社会。

相信天津音乐学院“十三五”综合投资出版资助项目的十部书谱所汇集的优秀成果,不仅体现了学院新时代新风貌,同时也能成为学院发展的新起点,其彰显的专业创作水平与学术价值,对我国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学等学科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作曲技术理论、音乐学的探索等方面给予读者更多的思考与启发。

猜你喜欢
作曲家十三五音乐
“身必由己”的艺术家——旅美中国作曲家梁雷的艺术人生阅读
长大可当作曲家
程诺:我想成为钢琴作曲家
音乐
作曲家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