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濒危非遗浒浦花鼓在儿童交互游戏中的设计探索

2020-12-05 03:34李嵇扬
关键词:花鼓载体儿童

李嵇扬

图1-1 浒浦花鼓人物图(来源:漫画常熟非遗)

图1-2 花姑娘子与花鼓百挑(来源:漫画常熟非遗)

近几年,游戏+文化的模式成为激发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兴趣的重要方式。网易、腾讯、故宫博物院等先后发布了多款以传统文化为背景的功能性游戏,如《尼山萨满》《故宫:口袋工匠》《中国古典家具》等,使用户让对非遗文化有更加充分的了解。但是目前市场上发行的传统文化游戏大多是针对成年人,较少有针对儿童的产品。儿童是民族文化延续的基础,在当下的移动终端时代,面向儿童的非遗文化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如何将传统文化元素与交互游戏的内容、美学、游戏机制结合起来,为儿童人群带来更具有吸引力的体验感,使其更好地融入到非遗文化情境中去,为文化认知和延伸提供可能性,还需要更多的探索。本文以苏州濒危非遗浒浦花鼓为例,以交互设计方法为基础,以儿童为目标人群,提取浒浦花鼓艺术独有的设计元素与交互游戏相结合,强调“在玩中学”“在做中学”,探索非遗的“活态传承”。

一、浒浦花鼓概述及设计元素分析

(一)概述

浒浦花鼓起源于江苏常熟市碧溪浒浦一带,是具有苏南鲜明特色的民间传统舞蹈之一。20世纪初,浒浦的劳动人民以苏北花鼓为基础,结合当地传统民俗舞蹈“龙灯舞”“跑灯舞”“麒麟舞”等,再加上江南地区尤其是浒浦自身的民间特色,创造出刚柔并济,流畅婉转,兼江南之柔美与苏北之豪放并存的浒浦花鼓[1]。浒浦花鼓历经传承与发展,在乐曲、唱腔、故事、动作等方面均具特色。(图1)

图2 浒浦花鼓非遗资料分类整理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浒浦花鼓的传承越来越困难。虽然在常熟市政府和有关部门,以及常熟碧溪新区管委会的大力支持下,在传承人的努力下,出版了《浒浦花鼓》,改编了《浒浦花鼓》,拍摄了纪录片《永远的花鼓》等,为保存和传承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仍然在2017年被列入苏州市第一批濒危非物质遗产项目。所以,在时代快速发展的语境下,浒浦花鼓的传承和保护越来越迫切。如何在保留原貌的前提下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建立非遗文化生态圈,形成另一种文化生存状态,是非遗文化实现活态传承的重中之重。

(二)浒浦花鼓设计要素分析

浒浦花鼓属于传统表演类非遗项目,传承者通过表演与观众进行交流,在传承过程中更多的是对其背后文化内涵和精神的展示。对待表演类非遗项目直接提取设计元素是较为有效的方式。

1.浒浦花鼓非遗资料分类整理

根据对现有浒浦花鼓的资料整理,可将其内容分类为人物、功能、动作、道具、服装、乐器、情节故事等多个方面。浒浦花鼓的人物分类并不复杂,根据人物功能可以分为:花鼓大哥(引路领唱)、花鼓百挑(活跃气氛)、花鼓娘子(柔和娟秀)、花鼓妈妈(挑逗打趣)、顽童(活泼顽皮)五种人物。虽然人物种类不多,但是每种人物设定都极具特色。例如花姑娘子独有的“颠颤”是区别于苏北、安徽花鼓的重要特征;花鼓百挑的道具莲湘是浒浦花鼓中的一大特点,人物与道具配合,演绎出极具特点的花鼓动作;花鼓大哥的服饰通常为头戴白色头巾,箍上有红色绒球和黄金珠子,身穿白底压宝蓝色边的上衣和裤子,极具辨识度。由于浒浦花鼓的早期传承人多为劳动者,表演时可根据演出环境、演出对象即兴发挥的特点,所以留存下来的曲目并不多,目前舞台节目主要有《浒浦花鼓》和《花鼓乐》等。在唱词上,多以古代人名和传说故事为主,具有说唱特点。乐器主要使用二胡、杨琴、琵琶、笛子等。(图2)

2.浒浦花鼓设计信息的提取与转化

在具体的设计实施之前,通过使用抽象、解构、简化、视觉转意等设计方法将浒浦花鼓的非遗资料提取成更为具象的设计信息,这部分包含了造型、色彩、动作、题材和情境5个内容的设计信息,其中色彩、造型、动作偏向于视觉表征,题材、情境则偏向于浒浦花鼓表演特征。非遗元素信息的提取固然重要,但在实践时,设计信息的转换则更为关键。这种转化并非是某种符号或者文化意义的单一表达,而是一个多维度的转化,也就是将设计信息通过设计方法与实际生活相连接,通过系统整合,赋予其包括美学、文学在内的各种价值,可以是外在层次的视觉表达,也可以是深层次的情境记忆、意识形态等,使用者通过操作、观看、触摸感受到设计师所传达的文化概念,探求产品使用后的精神层面的满足,并唤起对非遗文化的共识。(图3)

图3 非遗设计元素的提取与转化

图4 美国视觉艺术教育核心标准(图片来源 :改绘自参考文献[3])

二、儿童成长与交互游戏

(一)儿童与交互游戏产品

游戏作为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活动,在培育儿童动手、动脑、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因此良好的交互游戏产品不仅可以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更能极大地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审美能力,以及产生持久记忆和关注。本文所涉及的面向儿童的交互游戏并非等同于适用于儿童人群的app游戏界面设计。交互设计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在互联网时代背景的冲击下,界面设计被无限放大。但实际应用中,儿童交互游戏涉及到儿童与产品之间的多层次多方面的感官互动,无论是五感中哪一个层面的感官的调动,都存在交互的可能性。

(二)关于儿童交互游戏的设计参考标准

儿童是一个不断生长发育的个体,除了身体上的成长,还有心理上的成熟。不同阶段的儿童行为、认知等特点也不尽相同。根据美国最新视觉艺术的教育标准可以将儿童年龄段细分为幼儿园前、幼儿园、一年级到八年级、高中熟练、高中完成、高中进阶等认知阶段,并且该标准为各年龄段儿童制定了总共包括了创作、展示、反馈和关联四个方面11条锚定标准[2]。例如针对幼儿园阶段的儿童在创造方面就划分了尝试、想象和发现三个层次的标准范围,以及每个层次中的具体能力要求和借助材料进行探索并想象性地操作材料进行创造性艺术制作的具体内容。(图4)

(三)面向儿童的非遗交互游戏可行性分析

儿童阶段是了解并记忆各类学科的重要阶段,甚至是对某项事物产生终身学习兴趣的阶段,所以面向儿童群体的非遗文化传播有利于丰富儿童的知识体系,切实推动非遗文化对儿童用户的“活态”传承。但是当下非遗的传承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体知,即关注身体性的体验,这种体验包含了对非遗文化精髓的理解,从一定程度上说,儿童很难真正理解非遗的相关文化。而交互游戏的方式,可以帮助儿童以更加新颖有趣的体验找到合适的文化学习方式,最终解决时代背景下非遗所涉及产品的科技对接、交互对接、思维对接及转化方式对接。

三、浒浦花鼓在儿童交互游戏中的创新探索

传统非遗文化的传承活化需要结合现代市场和用户需求。由于儿童群体的特殊性,非遗文化的传播必须把握传承资源形式的可用性以及传承资源路径的有效性,即在浒浦花鼓设计信息中挖掘适合于儿童的教育资源。首先,要尊重浒浦花鼓本身的内容,在传播目的、内容结构、相关信息的阐释上进行设计;其次,设计主体需要从保护非遗主体向以儿童为主体转移,尊重儿童认知特征、行为特征、思维方式特征和差异化特征;最后,是寻求合适的人机交互模式创新,采用适合儿童体验的交互载体,激发儿童边学边玩的兴趣。

(一)信息传达关注主题内容

好玩好动是儿童的天性,然而传统艺术的内容大多是儿童无法理解的。在没有经过相应的知识普及情况下,需要为儿童选择能玩能看能摸的传统艺术启发式内容,提供积极灵活的学习引导。

图5 浒浦花鼓皮影戏盒子

浒浦花鼓作为一项优秀的非遗文化蕴含了民俗、美学、文化、情感等诸多在未来仍然珍贵的教育资源。但是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浒浦花鼓无论是内容还是表达方式都远离我们目前的生活,特别是对儿童人群来说无法产生情感的共鸣,无法将之与生活体验过程中的人或者事物联系起来。不过值得欣慰的是儿童具有丰富的视觉感知能力,容易被颜色鲜艳的事物吸引,并且对能清楚辨认的人物或其他形象的有强烈的记忆。所以在对浒浦花鼓元素进行提取时,可以将这些文化信息通过计算机转化为非结构性语言,包括造型、图案、颜色等。比如将形象活泼顽皮的顽童、特色鲜明的花鼓、莲湘等元素等,根据儿童群体的喜好与传统文化元素重组和创新,使儿童对看得见的设计物所富含的信息、内容产生联想,引起情绪反馈和情感共鸣。图5为浒浦花鼓皮影戏盒子交互游戏产品,在对人物形象卡通画处理的基础上,加入了涂色以及皮影戏的元素,小朋友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填色,并制作成可动的皮影戏人偶。盒子部分被制作成了舞台,使用时取下盒子上的窗户,装入LED灯即可。

(二)多感官融合的探索体验

儿童具有喜欢触摸新奇事物,热衷于游戏、探索发现和运动的特征,对心智尚未成熟的儿童而言,交互游戏环节具备足够的趣味点,才能引发他们的参与行为并积极探索和发现未知。[4]有研究表明,约97%的人(包括儿童)经由视觉刺激感受到意象,76%的人(包括儿童)经由触觉产生意向,听觉占到了93%。[5]由此,在游戏环节的具体设计阶段,“多感官”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工具的辅助引导优化互动,儿童可以在探索过程中锻炼艺术鉴赏力、观察力、记忆力等多方面能力。这个过程可以是由儿童独立完成、也可以是亲子协作或者多个儿童互助完成,更可以是由专业人员辅助完成等。当然在强调探索体验的同时也应保证简单易用的游戏操作、良好的感官刺激以及过程中积极的心理引导等,让儿童在游戏实践的乐趣中学习相关内容。图6为浒浦花鼓儿童音乐发声玩具,产品以常熟沙家浜为拼接模块场景,以浒浦花鼓人物元素为音乐发声部件,人物越多场景越大时,能够发出的声音也越多。通过这种视觉、触觉、听觉融合的方式,提升小朋友的探索未知的能力,又对非遗文化产品化做出了尝试。

(三)游戏载体尝试虚实结合

互联网对于载体的解释在不同领域有着不同的含义。在交互范围,载体既包含了实际的产品、环境等,也包含了数字化的技术、网站、平台等。这些载体在不同非遗项目展示,可以根据设定的目标单独或组合式地使用。虚实载体的有效结合,一方面有利于非遗走进儿童日常生活,使之成为生活的常态。另一方面也拓宽了非遗游戏的载体形式,使儿童与非遗内容之间的关系由被动转为主动,增强参与感,更加有效地建立起两者之间的联系。

图6 浒浦花鼓儿童音乐发声玩具

图7-1 浒浦花鼓人物形象的盲盒

图7-2 常熟场景模块

在儿童交互游戏范围中,这些虚实的载体也是多样的,比如实体载体可以是玩具、绘本、拼图、海报等;数字化载体可以是动画、app、数字博物馆、小程序、游戏、网站、音乐、投影等。无论是哪两种或者几种载体的结合都在一定程度上尝试了静态与动态、实景与虚景、二维与多维、陈列与互动等方法来进行传播和传承,让儿童快速融入其中,使对于传统文化不再是一个静态或者乏味的说教式教育模式,而是一个立体的充满了想象、感情、故事,体验感的立体空间。图7-1为浒浦花鼓人物盲盒手办与虚拟游戏的结合尝试。盲盒的抽取增加了购买的不确定性以及趣味性。购买后,小朋友可通过小程序扫描将其置入各种场景。图7-2为常熟地区模块场景,通过浒浦花鼓人物的带领,小朋友可以了解到常熟各类的文化信息,包括地标景点、其他非遗项目、特色美食等等。

三、结语

浒浦花鼓不仅是民俗生活的缩影和载体,也是最具地域色彩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本文通过对浒浦花鼓设计信息的吸取、转化、承载媒介的选择等,弱化其不易融入现代生活以及不易被儿童理解的部分,为濒危非遗文化在儿童交互游戏设计中的可用性提供可靠依据。通过理论与实践并行的研究证明了其研究手段和方法的可行性和科学性,为儿童交互游戏概念设计与开发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花鼓载体儿童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探访“东方芭蕾”颍上花鼓灯“老带新”接力传承
幸福花鼓
花鼓灯小唱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花鼓桥
创新德育教育载体
以活动为载体以创新为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