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斯贝尔斯的学科观及其对一流学科建设的启示

2020-12-05 03:59马千淳
教书育人 2020年36期
关键词:雅斯贝尔斯基础学科

鲁 婵 马千淳

(1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与文化研究院;2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当前,一流学科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界的工作重点。在《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和《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等文件中,一流学科是指以学科为基础,通过引导和支持高校优化学科结构、创新学科组织模式和深化产教融合等方式建成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学科体系[1-2]。要落实学科建设的诸多工作、实现学科一流化的最终目标,就要剖析学科发展的本质与内在要求,并以此为原则开展建设工作。德国哲学家和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在《大学的理念》和《什么是教育》等著作中论述了他对现代学科发展的见解,提出其关键在于注重知识整体性和学科系统性、形成独具特色的学科文化。具体来看,雅斯贝尔斯认为学科发展依赖于学科内外的充分交流,要通过交流促进知识积累、生产,进而实现各学科的更新与优化。学界目前大多强调雅斯贝尔斯的教育理念、师生交往观和大学制度观等主题,还未明确关注过他的学科观。故此,本文将总结雅斯贝尔斯有关学科的基本观念,再据此对我国一流学科建设中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建议。

一 雅斯贝尔斯的学科观的提出

雅斯贝尔斯的学科观与他对大学的定位紧密相关。从大学与人的关系来看,他认为大学是“实现人类基本求知意志的一种法团组织”[3],是将以探索和传播真理为志业的人们联合起来的机构;从大学与社会的关系来看,雅斯贝尔斯认为大学要“以一身兼备职业学校、文化中心和研究机构三重身份”[4];从大学与学科的关系来看,他提出大学是所有学科的统一体,是知识演化的组织载体[5]。雅斯贝尔斯将大学定位为人们求知的平台和生产文化知识的社会服务站,各学科是教学和科研职能的实际承担者,是人才培养和知识演化的分支。大学与人、与社会的关系要在学科逻辑中得到实践。大学的特性要融于学科发展的过程中。对此,雅斯贝尔斯进一步强调了大学的两个特性——大学追求人的整体性发展和大学的精神生活以学术交流为特征。这两点是其学科观的重要依托。

第一,大学追求人的整体性发展。大学运行的动力在于人的求知意志。“统一性与整体性是人的求知意志的精髓所在”[6]。这意味着人类求知的本性就是广泛地寻求各类知识,也意味着人自身就有整体性发展的倾向。所以,大学对人的整体性的追求与人的本性相契合,是学校运行的根本。雅斯贝尔斯认为大学主要通过传授科学知识和生活理念来实现人的整体性发展。科学知识将生活中的事物学理化,蕴含理性思维的态度和方式。大学师生在探索科学的同时也在培养对事物的洞察力和判断力,从而在理性的指引下全面发展。科学知识并非直接提供生活的目标和方向,而是以理性赋予人自我教化的能力。此外,大学还通过传授哲学式的生活理念促使人持续地整体发展。雅斯贝尔斯认为“一所真正的学校是传授哲学生活的联系者”[7]。哲学生活引导人关注自己的存在,遵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趋向,不断扩充认知,直至成长为“整全的人”。

第二,学术交流是大学精神生活的特征。大学“是由学者和学生组成的追寻真理的共同体”[8]。追寻真理的精神生活是大学的生命力所在。其核心就在于学术交流。学术交流是大学教育的手段之一,是大学发挥科研职能的重要途径。对于大学中的学者和学生而言,因为能力和精力所限,他们往往只能专攻少数特定的领域。而学术交流能在个体与个体、领域与领域之间建立联系,为所有人呈现出知识的统一性。因此,学术交流也将塑造出学者们更加开放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雅斯贝尔斯认为,学术交流以学术自由为前提、要有苏格拉底式的问答精神。这种以真理为旨归的学术交流能促进大学师生建立起共同的思想基础和科学观念。

雅斯贝尔斯将大学视为学科的有机统一体。大学的特性即所有学科的共性。所以,学科要契合人的整体性发展,形成以交流为特征的精神生活状态。雅斯贝尔斯有关学科的具体论断即以此为中心展开。

二 雅斯贝尔斯的学科观的具体内容

一流的学科建设源于一流的学科理念。雅斯贝尔斯身处现代学科理念的发源地,常年浸润于研习高深知识的文化环境中,对大学中的学科划分和学科教育都有独特的见解。他从学科生成的源头来理解学科的发展机制。在大学的特性的依托下,雅斯贝尔斯提出学科扩张与更新的实质是大学有机体的各个分支的生长。这一认识蕴含三重指涉:首先,学科具有生命力,是大学有机体的一部分。而知识的统一性是学科成熟优化的根基;其次,学科之间有相关性和边界性。学科间的边界反映出各学科不同的生成逻辑和内在秩序;最后,学科生长是渐进的历史过程。学科内的文化精神和教育理念是历史积淀的产物。基于以上认识,雅斯贝尔斯着重强调了学科建设中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重视基础学科

雅斯贝尔斯在著作中多次论述了发展基础学科的重要性。他用对举的方式将学科划分为基础学科与辅助学科[9]。其中,基础学科是指参照知识整体来分析事物的学科;辅助学科是针对某些特定对象的学科。相对于辅助学科,基础学科不限于某种封闭的知识体系,注重凝练本领域的发展概况和动向,与更广范围的知识产生联系。雅斯贝尔斯认为基础学科对大学师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所以大学应当重视基础学科的发展。他建议基础学科内的资深学者都要总结自己的科研贡献,开设概论性质的讲座。这些讲座囊括所有研究进展,向人们展示出学科全貌。资深学者开设的讲座一般以完整的思想架构来奠基。对于学生,基础学科的概论式讲座能培养知识整体意识,锻炼思维能力,为之后的专业学习和科研训练做铺垫。从长远角度看,基础学科的高度概括性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理性精神,提升学生对事物的敏锐度,助力学生的人生发展。总而言之,基础学科衔接知识生产中细化出的各种分支,强化分支与整体的关系,滋养大学师生的科研精神,是大学教育的理论支柱,要放在首要的发展地位。

(二)强化学科系统性

雅斯贝尔斯对学科间关系也颇为关注,提出要强化各学科的系统性。孤立的学科无法拥有长久的生命力。只有在成为大学有机体的一部分时,学科才能持续拥有活力、不陷入僵死的体系中。他相信各类学科应当相互融合协调,且要凝聚为完整的学科系统[10]。学科系统以真理信念为支撑,是各学科持续运转的保障。在学科精神层面,这种保障表现为各学科在学科系统支持下产生的不竭的探索精神。学科间的合作与竞争促使所有学科不断向未知开拓,将有限的知识范围延伸到未知的区域。这是所有学科在方向上的一致性。对某一具体学科而言,学者们有各自不同的研究课题和问题意识。他们通过研究活动去解决特定的问题,改变学科现状。这些行动会在学科系统获得更为深远的影响和意义。不过,系统性并不等于同一性。学科的系统性发展要以学术自由为本,尊重每个学科的独立性和发展进程。

(三)发展学科文化

雅斯贝尔斯鼓励发展学科文化。学科文化是学科领域内数代学者们科研和教学的结晶,超越了具象知识,包含更深层次的思想传统和学术热情。这种思想传统和学术热情具有连贯性,常常以思想流派的形式展现出来。思想流派的形成有两种路径:一种是以学科领域内的大师为中心,通过发扬大师们的言论和著作使其思想流传得更为久远;另一种是围绕固定的学者群体形成派别,再发展成延续几代人的文化思潮[11]。思想流派是铸造学科文化的理论基石。此外,雅斯贝尔斯还提出要为师生提供学术交流的特定场所和所需资源,规范科研和教学制度,从而保证学科文化形成的物质和制度基础。值得注意的是,雅斯贝尔斯所认同的学科文化要独具特色。这也是他秉承学术自由理念的表现[12]。学科文化的特色蕴含本学科的思维和方法特性,无法在短时间内堆砌资源而成,只能依循学科自身的生成逻辑逐渐累积。文化特色是学科发展方向的标示。对此,雅斯贝尔斯曾专门指出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文化区别与特征。他认为自然科学依靠实验室培养人的理性认识和追根究底的精神,相关学科的文化导向常表现为精确性和应用性;人文科学借助书籍让人参悟历史、了解传统、发掘潜能,相关学科的文化导向常具有综合性和贯通性。

(四)完善学科教育

雅斯贝尔斯在全面分析学科发展机制的前提下提出要不断完善学科教育。学科教育的质量决定学科在大学中的生存状况和大学的教育品质。雅斯贝尔斯从实用和理想两个层面论述了提升学科教育质量的必要性及其途径。在实用层面,学科包含相应的社会职业的原理。社会职业对人才的要求应当融合到学科教育之中。换言之,学科教育要考虑到学生的择业需求,吸收提炼实践知识,具有一定程度的实用导向。在理想层面,学科教育要遵从追寻真理、唤醒生命的大学理想,贯彻学术交流和精神交往的理念。在实际教学时,各学科要将本领域的研究成果作为教学内容,让业内优秀的研究者来授课。雅斯贝尔斯坚信最好的研究者才是最好的教师。他们能带领学生求知,激发学生兴趣,用真理帮助生命成长。提升学科教育质量的核心就是努力促进师生、生生间的平等交流。在此过程中,可以灵活运用演讲、练习、实验、研讨会、小组讨论、两人对话等多种交流形式[13]。通过交流,师生能够相互启发,加快知识生产、传播的速度,不断改善教学和科研,以“学科人”的身份共同构建学科系统和大学有机体。

三 雅斯贝尔斯的学科观对一流学科建设的启示

(一)立足基础学科,关注交叉学科的培养与发展

从“985”“211”工程到“双一流建设”的政策转型昭示着我国高校建设从注重粗放型的资源投入转为关注学科建设的精细化管理。当前,学科建设面临着知识高度融合,专业高度分化,学科之间的交流不断加深的情况。因此,在高校学科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应加强基础学科所奠定的坚实基础,另一方面,也应利用基础学科优势,促进高校交叉学科的纵深发展。雅斯贝尔斯认为基础学科与各专业领域均存在联系,具有概括性和原理性。在基础学科的支持下,交叉学科可以灵活定位,持续拓展研究领域。目前,无论是一流学科建设,还是国家的学科评估项目,均以学科为大类划分再进行水平等级的排名。这会导致部分被归属其他学科大类但却有强大潜力的交叉学科难以得到重视的尴尬局面。因此,在高校学科建设中,不应因学科的建设名单、学科评估等级的束缚,导致交叉学科难以受到应有的重视。我国应该在夯实基础学科的前提下加强对交叉学科的关注与重视,加大对交叉学科的培养,打破学科壁垒,推动学科知识融合,为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知识动力。

(二)建立多学科、跨区域的学术交流网络机制

无论是雅斯贝尔斯提及的学科系统性,还是知识统一性,本质上都是在强调学术交流在推动学术领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高校从古老的社会边缘体发展为当今社会核心组织的同时,也从一座座学术孤岛转型为学术群落。学术交流在其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学者们通过交流不仅能在校际间建立联系,还能在此之上进一步形成学术交叉网络。类似于经济学中的规模经济能够促进完整产业链和效益的提升,高校同样可以通过学科之间、高校之间乃至地区之间的协同构建学术网络,提高学术生产力。构建学术网络需注意两方面。首先,要以学科的交融为中心,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联合,用学科共同体带动知识深化;其次,要以地域联系为纽带,加强学术研究的全面性,关注全球化趋势。随着全球化在教育领域的深入,跨越国界的国际学术合作是今后学术研究的重要方向。在这一方向的引领下,政府可以运用雄厚资金和尖端技术支持,为学术网络的构建提供充足资源;高校也可开展更多的国际项目活动,为学者的跨区域交流提供平台;学者则应加强与同行之间的交流,通过校际乃至国际之间的合作,共同促进学术发展。

(三)坚定学科传统,培育特色学科文化

学科文化代表学科的软实力,彰显一个学科的理念与视野,是“学科建设的思想基础、精神动力、智力支撑、行为和道德规范”[14]。雅斯贝尔斯指出学科文化包含思想传统、学术热情和学科特性,认为学科文化要有特色。所以,一流学科的学科文化应当具有深厚的传统底蕴和鲜明的学科特色。这种底蕴和特色正是学科一流化的标志。学科如果失去文化基因和自身独特性,就只能处于模仿的行列,无法达到真正的一流。坚定学科传统、培育特色学科文化对于一流学科的建设极为重要。学科文化起源于一代又一代学人的共同需要,经过了不同时期、不同个体的理念叠加,规定了未来学科发展的基本模式。在每个时期,学科文化都反映了当时的学术和社会需求,体现出学者的生存取向。各个学科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在时代境况中不断孕育新的文化。坚定学科传统是培育特色学科文化的前提。学科传统奠定了学科文化的独特性和内在秩序,影响到文化特色的变化走向。基于传统来发展特色学科文化也就是在塑造适应本土环境的稳定学科形态,完善学术传播机制,增强本学科的影响力。

(四)优化学科教育,突破学科发展瓶颈

交叉学科发展和学术交流网络机制是对学科建设的外延探索,而学科教育涉及学科有生力量的培养,与科研、师资和课程多方联动,属于学科建设的内涵层面。聚焦学科建设内涵,优化学科教育,才能从根本上突破学科发展的瓶颈,解决人才储备、师资建设、科研攻关等诸多难题。雅斯贝尔斯认为,科研与教学是一体的,能够在师生、生生的学术交往间促进。学科教育是传播、检验和更新科研成果的有效方式,也是学科应对社会知识和人才需求的主要途径。完善科研与教学结合制度,从学科教育出发加快建设脚步是一流学科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学科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影响学科发展的储备力量与研究成果,奠定未来学科发展的基础。关注学科内涵式建设,优化学科教育,突破学科瓶颈,学科才能真正得到发展。

猜你喜欢
雅斯贝尔斯基础学科
暮年左宗棠
智珠二则
卡瑞雅斯CURIOS品牌发布1800万宝石亮相
关于小学科学新课程背景下引领学生合作学习的研究
中职机械制图教学方法探讨
荷兰74岁前首相仰面摔在红毯上
“因为孤独几乎是完美的”
美媒狂揭“屠村”士兵老底
教授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