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暖阳

2020-12-05 01:47蛰黎
壹读 2020年11期
关键词:养殖

◆蛰黎

一条河在山谷里日夜不息地往金沙江里淌去,时光把河里的石头冲刷得特别光滑。守在河岸边的村庄,在水声里伴随着庄稼的一岁一枯荣,走进属于它的岁月。六德,在河水的流淌中,跟群山里所有的村庄一样,没有太大的区别。它们有太多的往事,被河水洗涤过后,跟水边的沙滩一起,沉睡在时光深处。有些被人们遗忘了,有些却被人们铭记着,携在生命的行囊里,走进新的生活。

二十年前,去六德,最终的目的地是他留山。都说去他留山的路很难走,还没出发,心里就有些担心。但是,听去过的人眉飞色舞地介绍,他留山上的古墓群是如何的壮观,他留人的少男少女谈恋爱“过七关”是如何的浪漫,他留乌骨鸡是如何的美味,他留古战场遗址是如何的让人荡气回肠。于是,就带着一群记者,兴冲冲地往六德乡飞奔而去了。

到了六德乡,首先进入六德村。六德村在河谷里,他留山在河对岸的山上,一条山路通往山里。因为路况太差,我们换了乡政府的一辆吉普车,沿着泥泞的山路前去。二十年前,那条山路还是一条泥土路,几天的秋雨过后,一路上都是水坑,坐在车里,一路摇摇晃晃,坐在车里总是磕磕碰碰的。更让人担心的是,山路狭窄,每到拐弯的时候,车还要往回倒。人在车里,心都是悬着的,真担心车轮打滑,滑到什么地方去。好不容易到了他留山上,在他留坟林管理站前面的草坪上停了车,进村入户的采访,却一路都是步行了。村子零零落落地散布在松林间、缓坡上、山箐里,远远地看去,那是旧瓦、矮墙、窄门。走进院子,往往都是泥院,院子里散放着家具,畜圈里弥漫着浓浓的粪便味道,站在院子里就可以闻得到。采访了半天,吃了晚饭,乘着夜色,还要去采访他留人青年男女“过七关”的场景。七八个人打着火把去邻村一户人家。那时候,脚下都是泥土铺成的村道,路上还有大大小小的石块,一不小心踩偏了,一脚踩进稀泥里,鞋子里都是泥浆,湿漉漉的,走起路来,扑哧扑哧地响。第二天中午,采访结束了,吉普车载着我们往回走。一路又是泥泞,车子在积满泥水的坑坑洼洼中间艰难地向着河对岸的乡政府缓慢地驶去。经过一片稻田的时候,吉普车终于还是陷进泥坑里了。发动机一阵接一阵地咆哮,车轮不停地打滑,泥浆飞溅,最后,车轮越陷越深,彻底出不来了。实在没办法,留一个女记者在车上打稳方向,所有的男人站到泥坑里抬车,另外的一个女记者搬来石头不停地垫进坑里。七手八脚一阵慌乱之后,终于把车子弄出泥坑,大家满身泥水地赶到乡政府,换回小轿车,赶回县城。此后,我曾经去过他留山十多次,但是再不敢在雨水季节去他留山了。

在我的印象里,不仅仅是他留山,整个六德乡都是很艰难的。在很早以前,六德乡就是永胜县最贫困的几个乡镇当中的一个。在实施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六德乡作为深度贫困地区,一直是永胜县扶贫工作中的重点,也是全省挂得上号的扶贫乡。这里的贫困,也不仅仅是交通的落后。因为山高坡陡,一些村子常年缺水,连淘米洗菜的水都要节省着用。因为贫穷,这条河谷两岸的人曾经衣衫褴缕。因为缺少文化的滋养,这里的人们曾经借酒浇愁。在六德乡六德村委会,12 个自然村855 户3462 人,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18 户1620 人,贫困发生率45.7%;玉水村委会5 个自然村318 户1201 人,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61 户622 人,贫困发生率51.7%;两个村的贫困发生率均占到一半以上。团结村委会是深度贫困村,有9 个自然村224 户840 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04户788 人,贫困发生率高达93.8%。整个六德乡农村常驻13205 人口当中,建档立卡户达到2165 户8587 人,贫困发生率达到65%。全乡8 个村委会中,就有7 个村委会是贫困发生率较高的深度贫困村。一个有着漫长贫困历史的山区,要想走进梦里渴望着的富足生活,似乎同样需要一段漫长的时光。二十年来,我多次路过六德,眺望那一片连绵起伏的群山,总是会想起山里的人们梦魇一样挥之不去的萎顿与困苦。无奈来去匆匆,总没有机会深入地了解这一方水土和人烟。

今年,八月十五日,又是一个雨季,我又去了一次六德。这是一年当中雨水最浓的时候,车子行驶在从县城通往六德乡的山谷里,车窗外飘着密集的雨雾,前路一片迷濛。坐在行进的车子里,我一次次想起初次去他留山的情景。雨一直下,到达六德乡的时候,我看着远处的他留山。雨小了,在濛濛细雨中,我看到一条水泥路,如同一根腰带,弯弯曲曲地向着山里延伸。路,还是原来的走向。但是,经过细雨的洗涤,远处的山坡一片翠绿,映衬得山路更加灵动,仿佛要飘动起来了。这条路,从六德乡政府旁边的公路出发,一路弯弯绕绕,过了河,开始爬山,血脉一样向着山里延伸,经过他留山,一直往群山里走。它的沿途,是一家一家散布在山里的傈僳族、彝族、他留人。其实,这些年来,六德一直在下大力气修路。近年来六德村委会4 个小组交通建设项目深入实施,投资300 多万元修通了树高坝通村公路,投资400 多万元修通了沙布佐通村公路,投资400 多万元修通了纳咱通村公路,实现了组组通达的目标。整个六德乡更是投资2480 多万元完成4 个村委会36.882 公里交通建设项目,已实现了乡通柏油路、村通硬化路、组组通达的目标。在六德,在群山与河谷之间,那些路,如同一片绿色的叶子里面的叶脉,把营养日夜不息地输送到每一个细胞里;如同身体里的血管,从不停息地把殷红的血液送到每一个跋涉的脚趾和劳作的手掌。通过那些路,山村有了看世界的一扇小小的窗口,光明和温暖,也可以顺着它们,溪水一样缓缓地流进他们的心里,未来的日子。路程,不再是那么曲折而漫长了。

聚力脱贫攻坚 推进民生工程

“厕所革命”顺利进行

光明、胜利村村民会议

严以智

严以智,1950年生于丽江市永胜县。自幼喜欢美术,爱好手工,精于石匠,木工,工艺品制作,剪纸,服装设计与制作等。永胜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百名丽江工匠人才。

作为剪纸非遗传承人,借助群众喜闻乐见的剪纸助力脱贫攻坚,创作了“脱贫攻坚”系列作品。

不愁穿

基本教育有保障

住房安全有保障

基本医疗有保障

闵文新“脱贫攻坚”书法作品

闵文新,字启明,号边地书生,生于六十年代,现供职于丽江市广播电视台,主任编辑,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云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行草横幅

楷书对联

一个地方的发展,就是要让那些土地生长出茂盛的庄稼,生长出牛羊,生长出人们对新生活的希望。在六德,一直有一些新生事物在蓬勃生长。比如肉牛养殖场。在精准扶贫过程中,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模式,充分利用六德丰富的生态资源,与丽江鑫喆牧牛宝有限公司、永胜慧农养殖有限公司等6 家公司(合作社)合作,发展优质肉牛养殖覆盖贫困户119 户,通过养殖肉牛,把建档立卡户纳入到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过程中,通过扶贫资金入股合作社,每家农户可以分红2200 元,通过组织农户到养殖厂打工,每天可以收入80元左右,农户向养殖厂出售青贮饲料,每吨秸秆可以卖400 元。比如乌骨鸡养殖场。在六德,他留乌骨鸡是远近闻名的地方特产,多少年来,他留乌骨鸡一直都是人们餐桌上最受欢迎的美食。乌骨鸡养殖厂的建立,改变了以往零星养殖自给自足的状态,规模化的养殖,让一家一户有了进厂打工的机会,还有了每户2500 元的分红。那些乌骨鸡,以每年10 万只左右的规模,从六德的山野里出发,抵达丽江、昆明、上海,成为千里万里之外的人们餐桌上的美味,它们仿佛是信使,让人们记住了六德,同时也把六德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向着未来传递。比如中华蜂养殖。每户贫困户,合作社发给5 箱蜂,分户饲养,在广阔的山野、林间、庄稼地里,那些蜂的忙碌,给曾经寂静的田野和屋檐带来了生机和希望。比如食用菌种植,六德村委会、六德乡,把建档立卡户一批又一批地送到县城,送到全市最大的出口创汇企业中源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打工,学习食用菌种植技术,带动了六德乡8 个村委会的1000 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每年户均增收不低于3000 元。然后,再建立基地,带动农户种植食用菌,脱贫出列的建档立卡户,如同那些疯长的菌子,在六德把他们的生活过得日渐富裕起来。还比如本地黑猪、牛尾山药、金秋红蜜桃种植、庭院传统水果种植等,在六德,一个又一个产业,深深地植根于那一片土地,在山水之间,带领着各族群众一路前行,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变化。

在六德,还有很多事物,应该被我们深深地铭记。但是,在我的叙述里,我准备把它们隐藏,只留下一些关键词:CD 级房屋改造、劳务输出、兜底保障、控辍保学、金融扶持、易地搬迁、人饮安全保障、人居环境提升改造、“自强、诚信、感恩”教育……其实,在这场让全世界高度关注的精准扶贫工程中,每一个关键词的背后,都有着数不清的故事,它们都是一部部厚重而鲜活的旷世经典,人们用心血、汗水、艰辛、执着、责任、使命去书写。最终的目标,就是紧紧握住那些走在时代后面的人们从贫困生活里伸出来的手,带着他们一路快跑,踏进新生活,走向新时代。

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一家一户的变化,总是最引人关注的。在六德,两千多户建档立卡户,八千多贫困人口,他们在这场举世瞩目的精准扶贫战役中,紧跟时代潮流奔涌的方向,一路前行,走出了自己生命里炫目的色彩。当我把目光投向六德乡玉水村委会,发现有三户人家,已经从祖祖辈辈的贫困中走了出来。他们跟众多的村民一道脱贫出列,过上了衣食不愁的日子。回顾尚未远去的几年时光,兰正云深深地记住了一个曾经陌生的名词:以奖代补。依靠政府“以奖代补”,他家发展甜脆豌豆种植2 亩,每亩奖补300 元。推广玉米良种良法种植1 亩,每亩补助种子68 元;开展青贮玉米种植培训,扶持发展青贮玉米种植,每亩奖补资金188 元;依靠政府“以奖代补”,他家发展黑猪养殖产业7 头,土鸡40 只,扶持能繁母猪养殖1 头,毛驴1 头,同步开展养殖技术培训,通过六德中心牛场,带动发展肉牛养殖,收益2200 元,同时还享受了圈舍改造奖补;依靠政府“以奖代补”,他家发展庭院经济,菜园子30 m2,鸡50 只,他留猪2头,奖补资金2300 元。在生产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以后,他家的生活条件也不断提高,兰新华被聘用为信息员,每年工资6000 元,正在读书的孩子也每年享受“两免一补”教育政策及生活补助,帮扶单位县人大给予小学生600 元的扶持。享受城乡基本医疗保险补助、“先诊疗、后付费”和大病医疗报销比例90%以上的医疗保障政策。修缮“不遮风避雨”住房、人居环境提升改造,补助资金7413.6 元。发放节柴灶1 台,安装太阳能1 台……所有的这一切,是兰正云从来都没敢想过的。如今,所有的一切都已经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类似的关心和帮助,段云开和杨树高两家也都感受到了,比如经济作物种植、庭院经济、肉牛养殖、技术培训,比如担任生态护林员、教育补助、医疗保险,比如房屋修缮、安装太阳能、发放节柴灶。这三户人家,在玉水村委会,甚至整个六德乡,都是极为普通的建档立卡户。他们紧跟着各种帮扶政策的实施,通过扶贫工作队员进村入户,一件一件地得到落实。在一千多个日升日落的日子里,扶贫工作队员肩负着党委政府交付的责任,心怀承诺与担当,一次次踏进他们的院子,把各种政策送到他们家里,陪伴着他们一起勇往直前。在这样一段时光里,一粒特殊的种子,播撒在村民的心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在这样的一段时光里,一片温暖的阳光,照进山村,明亮,恒久,催生了一个个希望和梦想,照亮了一条条宽阔的道路。

是的,玉水,原本就是一个吉祥的村庄。当村子里的人们跟兰正云、段云开、杨树高三家人一起从贫困的泥淖里走出来,一步步向着他们的新生活迈进的时候,他留河一路流淌,跟马过河汇合,浪花欢唱,山影起舞,向着不远处的金沙江奔涌而去,它们更加遥远的目标是辽阔的大海。在六德,远远近近的人们,他们一路跋涉,甩在身后的是曾经梦魇一样困扰着他们的贫穷落后,他们脚下是坚实的饱暖,他们向往着的是渐渐贴近的小康生活。在六德,好的日子,总是鲜花盛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是善于感怀的。他们的双脚刚刚踏上好日子的边缘,就开始铭记一些人和事。他们铭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准扶贫工程,让他们一步步艰难前行,然后渐渐地步履稳健,去追求他们想要的、渴望过的、梦想着的生活。他们铭记一个个具体的、有血有肉的、可亲可近的人,那些扶贫工作队员,放弃了各自的小家庭形影不离的小康生活,来到六德,跟他们一起奋战,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扶上马,送一程。他们铭记丽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启明,每一年都要几次来到这片土地上,走村串户,嘘寒问暖,争取项目,援助资金。他们铭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艾永祥,带领一班子人捐钱捐物,送米送粮。他们铭记丽江市农业发展银行的员工,捐资修路,爱心助学。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一些挂联单位和挂联人员,带着对六德的一片深情,把山里的人们当成亲人,跟六德一起,跟玉水一起,跟河腰、北华、华祝、团结一起,用劳动和创造的双手,翻开历史新的一页,把曾经的贫穷、落后、愚昧、疾病、灾荒深深地掩埋在记忆里,把越来越真切的富足、进步、文明、健康、丰收当成新生活的日常细节,一遍又一遍地品味。

六德是一片民歌的海洋。这里的人们,喜悦的时候,用歌声来赞颂,忧伤的时候,用歌声来抒怀,幸福的时候,用歌声来讴歌,艰难的时候,用歌声来向往。旧貌换新颜的山水,总是会被歌声围绕。六德他留人的民歌里,早已为美好的未来准备好了祝福的歌。在歌声里,好日子只会越来越甜美,祝福的歌只会越来越长:远方的客人,你脚踏祥云来到他留山,神秘的他留山,盛情的他留人,打好粑粑酿好美酒欢迎你来。请举起酒杯,第一杯祝你健康长寿,第二杯祝你全家幸福美满,第三杯请你把他留人的情谊四方传扬,请举起酒杯,喝下这杯他留酒……

猜你喜欢
养殖
青山绿水 健康养殖
开发林下养殖吃上瓢鸡“产业饭”
红螯螯虾的养殖技术
搞养殖,我们都看《当代水产》
搞养殖,我们都看《当代水产》
合方鲫的养殖技术
黄颡鱼养殖,不变不通
春季肉鸡健康养殖要过六关
春季蛋鸡养殖三防
不懂消毒,莫谈养殖(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