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佳星 杨雪莹 王延松
(西安音乐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
音乐是“一种以悦耳的方式组合音调的艺术”,是人类的一项基本和独特的活动,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普遍语言,也是人们表达情感的重要载体。由于音乐和语言的表达需要人们使用听觉和发音系统,因此我们不难发现,音乐训练对第二语言的学习存在积极的关系。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我们对于乐曲的阅读、音调的感知和记忆,都会帮助我们对于语言的控制和掌握。
音乐训练可以更广泛地提高非音乐认知能力,例如智力、言语感知、听觉记忆或大脑可塑性。经过音乐训练的儿童和成年人在智力测验中的得分要高于未经训练的儿童和成年人。此外,随着训练持续时间的增加,智力也随之增加。而智力的增加对于提高学生第二语言的学习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经过长期的音乐训练会导致大脑结构和功能的神经塑化过程,进而可能在音乐家和非音乐家之间产生认知差异。研究表明,音乐家的大脑结构和功能发生了变化,涉及多个区域,例如胼胝体、运动皮层、躯体-感觉皮层、听觉皮层和海马体这都是由于长期的音乐实践而产生的。
音乐训练可以改变神经系统及对音乐声音不同方面的敏感性,也有证据表明音乐家和非音乐家的结构和功能神经存在差异。音乐家可能与非音乐家在侧脑组织方面有所不同,这表现在对称的半球间转移时间以及在在音乐特征检测期间更对称的不匹配信号。Groussard等人发现音乐家与非音乐家的灰质差异与音乐培训的持续时间和专业知识有关,这种关系表明,训练本身可能会导致一些神经差异。事实证明,长期的音乐训练可以增强脑干对音高的反应,而音乐家的听觉处理能力与音乐技能的掌握和音乐训练开始的年龄呈正相关。
在最近的科学研究中,科学家们对认知神经科学关于神经高级功能的可塑性进行了阐述,人类的不断进化得益于大脑的开发,它使人类能够适应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环境,它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接受身体内外的信息,之后再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同时快速地将这些信息反馈给身体,这样人类就可以作出有利于生存的决策和反应意识,也可以发展音乐演奏技能。而在这样一个过程中音乐训练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音乐训练能够影响脑的微观与宏观结构。因为像是乐器演奏技能这样的音乐学习,对于演奏者要求是十分严格的,演奏者需要掌握许多演奏乐器时所需的技能,比如演奏者手指的姿势和按键的顺序、弹琴时手部的和动作等。在表演的时候,大脑会使演奏者获得并执行一个转换机制,演奏者将语言能力和所掌握的知识相互转化便是由这个转换机制完成的。
脑干电位研究表明,语言的音高、时间和音色信息在大脑皮层中的神经表达与脑干相互关联,音乐体验加强了这种联系。音乐家大脑中结构和功能的神经可塑性过程可能影响他们的认知功能,这揭示了与非音乐家的区别。一些研究表明,儿童正规音乐训练与非音乐认知能力(如识字、第二语言学习、阅读理解和一般智力)的提高之间存在着积极的联系。
音乐训练与习得二语学习中涉及的语音能力之间的关系密切。长期的音乐训练使学生在音乐和语言学习能力方面对语音的感知能力增强。音乐训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包括对音高、节奏、呼吸以及发声方法和咬字吐字等训练。通过音乐训练可以培养音乐听辨能力和读谱的能力,这些能力在第二语言的学习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将音乐融入语言的学习对于第二语言语音系统的掌握非常有益。歌词中的节奏,律动可以感知例如英语口语中自然的语音调的变化,其中包括强弱变化、抑扬顿挫、音节伸缩,由此而降低母语口音的干扰,改善学习者的外语发音。
音调形成了音乐中的旋律和语言中的语调或韵律(“言语的旋律”)。韵律不仅限于基本频率(F0)的波动,还指语音的其他属性,例如响度的波动、音节的持续时间、讲话速度和声音质量。长期的音乐训练也会影响口语中音高轮廓的感知。这意味着音乐训练会影响学生对第二语言学习的语音处理,达到改善口语和提高第二语言发音技巧的目的。
大量研究证明,受过音乐训练的学生第二语言的语音语调较为准确,是由于在一些音乐训练中,经常会唱一些非母语的歌曲,无形中有利于促进第二语言的口语发展,同时学习到口语中的一些短语表达、词组搭配等。音乐训练在训练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识别的过程中同时刺激了学生区分语音成分的听觉系统,使他们无论在音乐方面和语言方面都有较强的辨别能力。
空间视觉化能力涉及在头脑中对图形或物体进行旋转、操作或翻转的能力。在第二语言学习中,音乐训练可以提升音乐家的空间视觉化能力。在学习语言的时候,掌握语言学习情感的关键,就是语言的美学审视。音乐训练对于语言的视觉化有着很大的帮助,在长期的训练下,就可以使视觉化的感受变得更加丰富,使我们产生语言情感。当获得了语言情感后,在学习第二语言的时候,就可以让枯燥无味的语言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提高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语言学习的根本是个体的感官体验,要建立丰富的感官体验才会有足够的学习动力。以感官作为重要媒介,来激发学习者对于外语学习的兴趣,提高对外语学习的理解能力。
有研究表明,音乐训练对我们自身的空间认知能力存在着激发人们热情和积极的影响。这使接受音乐训练的学生在第二语言的学习中可以形成多元化的感官体验,丰富语言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在第二语言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第二语言的积极性。长期的音乐训练使学生在多元化的感官体验中促进了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的发展,带动学习的深入,强化对语言学习的理解能力。学习音乐还需要一种动力和投入,这种动力和投入可以帮助学生在总体上取得学术的成就,还可能延伸到其他第二语言技能,如语法的掌握方面。
在张辉研究看来,在语言创造能力方面来说,未接受过训练的学生相对差于接受过音乐训练的学生,原因就是长期的音乐训练丰富了孩子们的感官体验,延伸了语言的认知空间,能够以多元化的语言创造能力加速语言学习能力的转化。
众所周知,学习记忆力的培养对于提高他们学习外语语言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记忆能力是外语语言获得的基础和根源,通过音乐的训练可以增强记忆能力,这是由于长期的音乐训练,需要学习者常年记忆乐曲的乐谱、音调和旋律等。很多音乐大师到晚年仍能够信手拈来弹奏曲谱,这也就说明了语言学习对记忆力的影响。
音乐训练并不一定都是长期的,短时间的接触也会对记忆产生影响,例如背景音乐、先导音乐等音乐对于记忆的提升也有帮助。许多人都研究了音乐是否会对记忆产生影响。他们做过许多实验,杨青等人在实验后发现了背景音乐与学习者工作记忆之间的联系,学习者的工作记忆效率与背景音乐节奏的快慢有着极为明显的联系,快节奏的背景音乐能够提高幼儿工作记忆的水平。
一些行为研究已经提供了工作记忆和音乐训练之间关联的证据,并探索了工作记忆系统中哪些子系统可能受到音乐训练的影响。例如,接受过音乐训练的儿童和成人在听觉和视觉记忆的测量方面表现出优于没有受过音乐训练的儿童和成人的控制,例如对于数字广度方面、非单词广度、操作广度、空间跨度,和言语工作记忆跨度任务。有研究表明,长期受过音乐训练的人有更好的语音工作记忆,受过音乐训练的人在音高比较任务中的表现优于没有接受音乐学习的人,这表明了音乐的学习有存储听觉信息的优势。
个体在音乐训练中需要全身心地投入,灵活运用眼、耳、口、手、脑等各种感觉通路,将音乐形象具体化,运用思维分析这样的思想活动。也正因如此,长期进行演唱、听辨、演奏、识谱等音乐活动也就相当于进行着长期的脑力训练,这些活动会促进身体的听觉系统、运动系统、感觉运动系统、胼胝体以及边缘系统等多个脑区的良好发育,也可以增强和提高个体的注意力、想象力、记忆力、敏捷反应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等。这对于第二语言的学习起到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音乐训练对于第二语言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第二语言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音乐训练的融入丰富了语言系统,为语言学习过程提供丰富的元素内容。大量的研究在探索音乐训练对于语言学习能力的关系中存在积极联系,但没有明确阐述两者的因果关系,以及区分具体的音乐训练类型对于语言习得的影响。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该加强对这两个领域的追踪研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明确音乐训练对培养第二语言学习之间的关系,为语言学习能力的培育提供借鉴,和新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