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婷燕
(河西学院,甘肃 张掖 734000)
河西走廊为我国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的一个关键构成地域,该地区的主要民族是汉族,另外还有藏族、蒙族、裕固族等许多少数民族,属于多民族地区。从古至今,河西走廊地区不仅是中华灿烂光辉的传统文化的生动展示牌,也是中原文化“西旅”以及西域文化“东输”的要道,这里聚拢了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以及许多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使河西走廊当下的社区音乐呈现出比较多样化格局,而要让当地的社区音乐活动在今后更好地发展下去,就需要基于河西走廊特殊的文化环境进行相关分析研究。
社区音乐的概念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提及,许多“音乐家”出现在音乐厅、艺术大厅之类的正规演出场所之外,更多的人拥有了享用音乐所创造的美好精神食粮的机会。这里所说的社区音乐实际上就是一类不在参与主体方面进行限制的文娱活动,即男女老少都可以参加进来,哪怕没有很丰富的音乐知识和演奏技巧也没关系;另一方面,社区音乐在举行活动的时间、地点方面没有限制,音乐类型的选择也非常自由。可以说,社区居民只要喜欢音乐,就能以灵活自由的方式参与到社区音乐类活动。
社区音乐属于社区文化的内容,这一类活动对于居民整体素质的提升是很有帮助的,同时也可以作为人们沟通交流的纽带,更有利于促进居民的和谐相处和社区稳定。社区音乐活动也为大家带来了丰富精神生活的良机,目前国内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发展也在不断提速,人们在享受更好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希望拥有更完美的精神生活,社区音乐让现代人的精神生活有了归处,这类活动的开展通过满足大众精神层面的需求让其获得更高的幸福感,提高社会综合幸福指数。因此,为进一步提高国内居民的综合素质,促进和谐社区的发展并更好地满足人们在新形势下的精神需求,应当积极发展社区音乐。
1.大众普及活动
河西走廊多民族地区现存社区音乐中包括同大众联系较为密切的普及类活动,其中包括广场舞、剑舞、社火以及民间乐队自乐班子等。广场舞是在后来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根据实际生活环境创新而得到的一种舞蹈形式。目前,广场舞作为河西走廊多民族地区社区音乐的一种主要内容而存在,帮助当地的人们充实他们的业余生活;剑舞也被人们称为剑器舞,之所以得名是因为舞者需要手持剑器舞蹈。在我国唐宋时期,剑舞作为一种民间舞蹈形式而存在,表演者手里拿着短剑完成舞蹈表演。在表演过程中,艺术家在剑柄及剑体之间安放的活动装置帮助下可对短剑完成各种操控,从而制造出富有规律性的音响,同舞蹈动作完美配合,给观众带来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剑舞也是河西走廊多民族地区社区音乐的一个组成部分,构成了当地独特的社区音乐文化。社火这种艺术是在古代人们祭祀需要的兴起下形成的。当时人们将农事、狩猎等的胜利寄托于超自然力量,他们通过祭祀各种“神”来祈求生活平安、富足,而人们祭祀所借助的外在形式就是社火;到后来,社火成为人们在春节期间举行的庆祝活动,不同的地区在社火的具体形式上也不尽相同。河西走廊多民族地区在开展社区音乐活动过程中也把社火作为一项内容。除了传统的艺术形式之外,河西走廊多民族地区的社区音乐活动还采取民间乐队自乐班子的形式,通过民间自行组建乐队将喜欢音乐的普通人组织起来,给他们提供参与乐器演奏、演唱等音乐活动的机会,帮他们实现自己的音乐梦想,丰富自己的业余文化生活。
2.民族歌舞活动
河西走廊多民族地区现存社区音乐还包括民族歌舞类活动,具体有天祝地区藏族歌舞、肃南地区裕固族歌舞、阿克塞哈萨克族歌舞、肃北蒙古族歌舞等。天祝县是一个藏族自治县,“天祝”在藏语中的意思是英雄部落,唐朝以后,藏族逐渐成为当地多民族形态中的主要民族,因此藏族歌舞在这里比较流行,也是河西走廊社区文化活动中民族歌舞类的代表;河西走廊中部的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是我国仅有的一个裕固族自治县,裕固族歌舞是当地喜闻乐见的民族歌舞形式,也是河西走廊社区艺术的构成部分;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主体民族为哈萨克族,以该民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在甘肃省仅此一个,在全国范围内也仅有三个,当地的阿克塞哈萨克族歌舞很有特色,河西走廊社区艺术活动中也时常能见到这类歌舞的存在;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隶属于甘肃省酒泉市,这里生活的蒙古族人口占到全部的将近四成,所以蒙古族歌舞在这一地区的艺术中占有较大比重,也是河西走廊社区音乐活动的特色组成部分。
3.地方音乐元素活动
河西走廊多民族地区现存社区音乐中也包括一些地方性音乐元素,如诙谐音乐、河西宝卷念唱、凉州贤孝念唱、秦腔戏剧演唱等。河西走廊诙谐歌曲也被当地人唤作“打绞儿”,是当地多民族融合的产物。春节来临时,人们很愿意来几首诙谐歌曲,这类歌曲从整体上反映了历史发展过程中各个民族在文化层面沟通交流的情况。河西宝卷念唱中的河西宝卷是唐敦煌变文以及宋朝说经等形式演变而来的一类民间吟唱形式,如今已经被列为“非遗”,是河西走廊多民族地区的社区音乐中的一个要素。凉州贤孝最早从起凉州东北乡出现,一般以歌颂各种品德高尚的人物、传播世间道理等为内容,也因此而得名;这种富有地方特色的“草根”艺术形式也已被列为“非遗”,并在河西走廊多民族地区的社区音乐生活中发挥作用。至于有“梆子腔”之谓的秦腔,它是我国汉族“年龄”最大的一种戏剧,从西周时候就有了,同样也已经申遗,之所以叫它秦腔是因为过去陕西、甘肃等都属秦国领地。起初,秦腔表演采用敲枣木梆子的方式进行伴奏,因而又被唤作“梆子腔”。秦腔戏剧表演非常“接地气”,受到河西走廊地区民众的喜爱。
1.传统性较强
通过上面对河西走廊多民族地区社区音乐活动主要内容的分析讨论可以看出,这些内容大多是从古时起就存在的传统类艺术,一方面让相关艺术形式的精髓和精华得以保留下来,带给人余味无穷的感觉,但是另一方面,这类传统内容同当今前沿的艺术和音乐潮流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出现了一定的“断层”,尤其缺少对年轻群体的吸引力。
2.专业性较低
由于上述表演内容比较古老、传统,没有在现代音乐环境中得到充分的了解和发扬,河西走廊多民族地区社区音乐活动在组织上也不缺乏专业性,缺少了较为专业的指导,当地社区音乐活动不太容易保持较高的演出水平,难以满足那些对专业性要求较高的居民的需要。
3.组织管理较松散
河西走廊地区特殊的历史和当地社区音乐本身的性质导致这里多民族地区的社区音乐活动在组织和管理上都比较松散、随意,一方面阻碍了社区音乐的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分参与者的积极性。
4.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活动汉化
河西走廊多民族地区社区音乐活动方面呈现的另一大问题是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活动汉化的倾向,少数民族歌歌舞活动同少数民族的语言与服饰一样,都代表着本民族的文化内涵,是宝贵的民族精神财富,但是目前河西走廊多民族地区社区音乐活动中少数民族地区汉化的现象逐渐加剧,民族特有的艺术内容的减少意味着当地少数民族文化面临衰退的危险。
要让河西走廊多民族地区的社区音乐发展更好,就必须重视当地传统经典文化内容的传承。这一地区的很多艺术形式不仅是本民族的瑰宝,也是中华灿烂文化宝库中极其珍贵的遗产,它们给河西走廊地区的社区音乐带来了活力和生机,因此要对其进行良好的保护,并在此基础上以适当的形式在社区音乐活动中进行体现,让传统经典更好地为当地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服务,并且在今后的日子里获得可持续发展。
要让河西走廊多民族地区的社区音乐发展更好,也需要重视活动中专业人才的作用,并适当提高社区音乐活动中专业人员的参与程度,让更多的专业人员参与到活动指导、组织管理以及演出等各个方面,借助专业力量的带动作用让河西走廊多民族地区的社区音乐朝着更有水准的方向迈进。
河西走廊多民族地区的社区音乐的发展还需要建立在良好的活动组织管理上,因此,在今后的社区音乐活动中,应当努力提高本地区社区音乐活动组织管理的科学性,让经典的文化艺术内容通过高效、合理、有序的组织管理活动进一步走入千家万户,促进当地社区音乐的繁荣发展。
河西走廊多民族地区的社区音乐要发展更好,就应当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环境与现实,采取科学、系统的行动,保留住本地区的文化经典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继承发扬,还要通过安排更多的专业人员参与到当地社区音乐活动以及加强本地区社区音乐活动的科学组织管理等方法,促进这一地区社区音乐活动的发展。通过采取种种手段,让本地区的社区音乐更好地发挥服务本地居民精神生活和精神文明建设,也能使社区音乐这种新的文化形式更好地在当地传播开来,并为国内其他多民族聚居地区社区音乐活动的开展起到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