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问》到“天问一号”

2020-12-05 07:46本刊编辑部
国防科技工业 2020年8期
关键词:天问中国航天嫦娥

本刊编辑部

战国时期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长诗《天问》,想象奇绝,触人心弦,表现了作者的敢于怀疑的勇气以及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被誉为 “千古万古至奇之作”。诗中,他把问询的目光投向茫茫宇宙,“九天之际,安放安属?隅隈多有,谁知其数?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思想所及,跨越六合八荒,将人类发自心底的叩问做了带有瑰丽色彩的艺术化展示。

强烈的好奇驱动着人类向未知世界的持续进发。自从摆脱地球引力以来,航天便成为开拓科学新领域的众多先锋之一。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人类能够向更高更远迈进,去解决萦绕于心的一个个长久疑惑也就有了更多的现实选择。

2020 年7 月23 日,取名“天问一号”的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探测器成功发射,向中国古代称之为“荧惑”的火星飞去,迈出我国自主开展行星探测的第一步。

火星是离地球较近且环境最相似的星球,一直是人类走出地月系统开展深空探测的首选目标。以往的探测发现了存在水的证据,火星上是否存在孕育生命条件以及火星是地球过去还是地球未来,成为火星研究重大科学问题。研究火星对认识地球演变具有非常重要的比较意义。相比更远的行星和卫星,火星与地球有最接近的环境,也使得机器人或人类驻/住火星成为可能。在载人登月之后,火星成为人类登陆行星的首选目标。1996 年以来,几乎每个发射窗口都有火星探测器发射。

由于火星相对地球距离较为遥远,基于现有航天能力,探测器飞行时间8~10个月方可到达,探测任务对发射、轨道、控制、通信和电源等技术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1962 年苏联发射“火星1A 号”探测器算起,截止到目前,人类已对火星实施了44 次探测任务,成功24 次。然而,从这颗星球上所取得的一系列发现却激发出各国更大的火星探测热情。几乎与中国的“天问一号”开启漫漫征途的同时,美国和阿联酋也分别发射了“毅力”号火星车和“希望”号火星探测器。如果说,两千多年前屈原的“天问”还只是一种个体的表达,那么今天,借助现代科技寻找更多的宇宙奥秘、追寻人类的命运走向正成为国际性的共同行动。

我国已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完成了对月球的“环绕”探测任务,嫦娥三号、嫦娥四号完成对月球的“着陆、巡视”探测任务,今年年底嫦娥五号任务将通过铲取、钻取两种方式,采集月球样品并带回地球。届时,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中最后一步将正式收官。探月与“探火”实现的完美衔接,毋庸置疑地展现了中国航天的实力。60 多年里中国航天一个个踏实的脚印,积极呼应着两千年来中国人蕴含于“天问”中的探索情结,成为民族创新品质的生动注解。

猜你喜欢
天问中国航天嫦娥
给嫦娥一个舒适的家
“天问一号”登陆火星“前传”
“嫦娥”探月,步履不停
12345,“嫦娥”奔月那些事儿
有一种浪漫叫中国航天
“天问一号”的绝招
《读屈原〈天问〉之一》
为什么说嫦娥四号登月是独一无二的?
屈原诗·天问
“中国航天日”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