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茜丝
(河北师范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24)
笔者近日有幸躬览了郑敏先生的《视唱练耳教学研究札记》(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5月版,以下简称《札记》),对其视唱练耳教学的思考以及亲切平和的笔风颇为受益,该著对于视唱练耳学科从理论到实践面面俱到,具有较强广度和深度,堪称该领域的集大成者和实践先行者。
《札记》共分为14篇,整体分为三项内容,以总—分—总的形式排列,开篇以《视唱练耳是怎样的一门课程》引入视唱练耳科学教学问题,并为后续涉及的各项知识点舒展脉络,引发问题;第2篇至第12篇为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各项问题研究,分别就唱名法、教师作用、教材编写、教与学双重角度、节奏、对比教学、听写、音乐表现功能、“繁—简”辩证关系、现代音乐教学思考、视唱练耳与乐理12个问题进行阐述;最后两篇以《杂感几则》和《感悟》总结,提出对视唱练耳学科建设的看法。其突出特点体现在主题明确、内容全面、成果实用三个方面:第一,主题明确。在于《札记》共分为14篇,各篇相对独立且集中阐述一个问题,包括理论论证、实例范征、分析解证和方法实施,问题清晰,论证合理。第二,内容全面。表现在教学对象宽泛且内容涉及教学中的各个难点,从初学者到深层次研究者均有对应的练习方法。第三,成果实用。即研究成果具有较强应用性,提出对比、“繁—简”辩证关系等一系列实践性成果,对教师和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实践方案。《札记》的内容涉猎较广,且研究内容具有前沿性、学术性、规范性和体系性,是视唱练耳学科的突出研究成果。
《札记》对视唱练耳课程详细解读,明确视唱练耳课程的具体任务,从培养学生掌握音乐中各基本要素、提高看谱即唱的能力、发展内心音乐听觉、提高音乐记忆能力、单声部和多声部旋律听写能力、多声部和声织体分析能力、和声听觉能力和音乐风格分析能力几项内容入手。其突出的学术成果表现在:(1)系统论述现代音乐教学;(2)内容全面新颖;(3)教育对象涉猎各个专业学生;(4)首次提出“首调固定”唱名法;(5)教与学双重身份贯穿教学全过程。《札记》从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训练学生能力,具有较科学的训练体系和严谨的学术性。
《札记》的体系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为整体框架具备视唱练耳学科研究的基本教育大纲;二为章节内容中阐述内容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教育体系。首先,《札记》整体框架具备完整体系。其从视唱练耳本体出发,以总分总形式从学科发展要求、视唱练耳要素、重难点问题解决、提升音乐表现、律动教学和现代音乐教学分别阐述,提升学生对各项音乐知识的把握,总结得出视唱练耳教学“严、活、博、通”的训练手段和方法。整体框架在科学的视唱练耳训练体系基础上建构,内容合理且具有推进性。其次,《札记》章节内容具备严格论证体系,14篇文章均在问题提出、论述逻辑、结构框架、成果四个方面涉猎,对教师教授和学生学习视唱练耳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逐一论述,层层递进,得出成果。
《札记》有较强的规范性,在其各个章节中均可体现。其分别表现于逻辑层面、方法层面和形式层面。逻辑层面上,作者以视唱练耳为研究本体,从学术缘起、问题意识、个人经验、已有研究、个人独创和理论发展层面对视唱练耳学科进行逻辑思维与创造性的研究,在视唱练耳学科的思想深化和理论研究层面有所创新;方法层面上,《札记》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以观察法、实验法、测验法、经验总结法为主,并结合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使得该著更具有效性和科学性;形式层面上,《札记》是作者从事五十余年视唱练耳教学经验的总结,因而在难点解析时形式较多且均具有统一格式规范,如引证出处、参考书目、曲目范例、难点解析图例,论证形式多样,将抽象的内容容易化,便于师生接受。
从《札记》中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出其研究成果的前沿性,如其提出的“首调固定”,是视唱练耳学科对于固定调和首调关系中最具贡献的学术成果;作者将“繁—简”辩证关系提升为哲学辩证思维层次,由易至难,层层递进,更具学术价值;《对现代音乐教学的一些思考》是视唱练耳学科第一篇系统讲解20世纪视唱练耳训练方法的文章,这一成果在《现代音乐视唱教程》中得以具体体现。因而,从多个层次分析,郑敏《札记》是视唱练耳学科的一项突出性研究成果,且其研究内容具有前沿性,具有较强的应用和发展价值。
《札记》是集视唱练耳学科之大成,内容涉猎教学各个环节,教学重难点分化较为清晰,学术研究成果显著,是视唱练耳学科的学术规范示范教学书籍。
《札记》涵盖了视唱练耳课程的所有内容。在视唱、练耳和乐理基础之上,分别就唱名法、视唱教材、听写、节奏、对比、音乐表现力、现代音乐、视唱练耳和乐理多项内容进行专项研究,全文14章节,共有11章为针对性较强的专项题目。全文以总——分——总的框架,提出问题,专项解决问题,最后以《杂感几则》和《感悟》进行总结并提出学科建设意见。
《札记》记录了初学级知识引导、教学难点分析和练习方法、学科领域较深较难内容的方法建议、对教师和学生的不同要求和视唱练耳专业建设的意见。在作者的感性教学经验基础上,将内容综合形成理性的理论依据,全书的写作由浅及深,不仅各个章节之间具有条理性,章节中阐述的中心问题也集理论、实例、分析和方法于一体,细致且具有说服力。
在第十篇《用音乐中的“繁——简”辩证关系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中,作者从感性认知旋律和节奏难点到理性分析解决,在复杂知识点时将感性与理性完美结合,提出适用于解决训练难题的方式方法。
笔者愿用“通”一字来概括郑敏先生《札记》中关于视唱练耳学科以及学科创造力的问题。当学生有了较为扎实的学科问题解决能力,掌握了科学的研究方法,便开始知识产出,即“学问生产力”。《札记》中每一篇幅均对这一问题进行阐述,其不仅可以科学解决学生视唱练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也可引导学生作为课程主体,激发音乐创造力。将枯燥的内容转化为学习兴趣点,诱发学生自己探索总结,从而解决问题,不仅提升学生自身学问涵养,更提升了学问生产力,引导学生创造、教学、实践等环节,以“生产力”带动自身发展。
在《札记》第2篇《固定唱名法和首调唱名法》中,作者分别就固定调唱名法和首调唱名法针对训练学生、训练形式、方案实施等环节进行论述,提出和弦架构调式感、建立固定音高距离感和和声色彩感,并要求学生具备移调技能。最为突出的研究成果“首调固定”,即用首调开始,转调时不换唱名(在首调上唱固定调),是视唱练耳学科首次将固定调和首调结合应用于一首视唱曲中的具体实践方法,对于提升每位学生的固定调和首调唱法有显著作用,对视唱练耳学科唱名法问题作出突出研究贡献。
《札记》中考虑学生的专业特点和艺术实践需求,满足学生共性和个性的实际需要,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如对作曲专业学生侧重培养音乐思维、重视理论知识与听觉实践结合,要求其通过视唱和听写储备更多旋律素材、节奏素材和对和声复调的内心感受;演奏专业学生侧重培养对音乐灵敏、严格准确的音高感、和声感、节奏感和音乐记忆能力;声乐专业学生以发展听觉为前提,提高其视唱能力和音乐表现力;师范专业学生注重基本功、明确学习目的和教授方法。这些内容在14篇文章中均有涉及,是国内第一本研究音乐学科各专业视唱练耳教学特点的著作,其提出的教学方法具有实用性和前沿性。
郑敏先生在现代音乐范畴进行多年研究,并得出突出性的研究成果,如《现代音乐视唱教程》(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10月版),将运用现代作曲手法创作且易于视唱的片段选为教材,对于学生把握现代音乐有着实践性的借鉴意义。在《札记》的第11篇内容中,作者就现代音乐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在旋律和音调训练方法上,分别对音程感、等音和等音程、大跳音程和增减音程、全音音阶和增三和弦、“半音移动”五个问题讲述训练方法;在节拍、节奏的训练方法上,分别就节奏重音、拍子变换、自由拍子三个方面进行讲解并提出训练方法;在多声部问题上,作者对传统模仿手法、对比手法、双调性重叠、复节拍四个问题进行讲解;最后,作者对现代视唱练耳教学提出建议。该项研究弥补了现有的视唱练耳教材体系和教学方法,针对20世纪音乐的涉猎较少,且受众群体仅局限于视唱练耳专业生和研究生等问题,具有较强学术价值。
综上,《札记》无论从内容、写作手法、编写理念,还是学术观点、研究成果,都是近年来中国视唱练耳学科研究中的佼佼者。作者将视唱练耳学科的系统训练方法深入讲解,是视唱练耳学科规范化的研究成果。该书的问世,从某种角度上讲是视唱练耳学科的体系建构,其涉及的训练方法、训练内容、研究方法、实践方案适用于现代视唱练耳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反映了我国当前视唱练耳学科研究的方向。郑敏先生的论述平易近人,虽没有冠冕堂皇的话语,但其中包含的逻辑性、学术规范性足以证明其为一本具有学术研究价值的理论性书籍,而这一平和贴切的笔风使得读者更易接受其论述内容。瑕不遮掩,读者在该著中感受到视唱练耳学科的科学教育体系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开卷有益,该著作将对视唱练耳教师及学科研究者起到启迪思路、开阔研究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