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普罗科菲耶夫的艺术生涯与创作道路

2020-12-05 04:51孙栗原
北方音乐 2020年16期
关键词:祖国创作音乐

孙栗原

(天津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天津 300000)

谢尔盖·谢尔盖耶维奇·普罗科菲耶夫(Sergey Sergeyevich Prokofiev,1891-1953)是20世纪前苏联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和指挥家。要想深刻理解作曲家的艺术思想、创作手法和独特的音乐风格,需要先了解他的艺术人生。

一、艺术生涯

普罗科菲耶夫于1891年4月23日生于乌克兰叶卡捷琳诺斯拉夫地区的松卓夫卡村。父亲是经管庄园的农艺师;母亲擅弹钢琴,喜爱贝多芬、肖邦、鲁宾斯坦的作品,是普罗科菲耶夫人生中的第一个音乐启蒙老师。普罗科菲耶夫自幼对音乐抱有极大的兴趣,从五岁起在母亲的指导下学习钢琴并且显露出出色的音乐创作才能。他在童年时期就相继创作了钢琴曲和歌剧等作品,如六岁时即兴创作的钢琴曲《印度风格的加洛普》、十岁时自编剧本谱写的歌剧《巨人》。经塔涅耶夫介绍,从1902年夏天起,他跟格里埃尔(1914年起任基辅音乐学院院长)学习了两年作曲,这对他早期的音乐学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04年,少年普罗科菲耶夫带着原创的多部作品考入了彼得堡音乐学院,师从利亚多夫、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叶西波娃和切列普宁(齐尔品)等著名教授。他于1909 年获得作曲学位,1914年获得指挥和钢琴学位。在彼得堡音乐学院十年的学习为他获得全面的音乐技术和修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生性聪慧,才华出众,在校期间就不乏有力作问世,例如《第一钢琴协奏曲》(1912年)、《第二钢琴协奏曲》(1913年)、钢琴曲《讽刺》(1914年)等。他不仅以出色的创作成绩获得了金质奖章,而且在毕业演奏会上演奏了自己创作的《bD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并因此获得“鲁宾斯坦荣誉奖”。

作为一个音乐家,普罗科菲耶夫经历了复杂的成长历程。

毕业以后,他以作曲家、钢琴家和指挥家的身份活跃在国内外乐坛上,演奏并介绍自己的作品,还接触到当时欧洲各种新的音乐潮流,结识了俄国现代音乐的代表人物斯特拉文斯基和佳吉列夫等人。这两位艺术前辈关于在创作中既要发扬俄罗斯民族传统又要勇于接受现代音乐流派中优秀成份的艺术观点深刻地影响着普罗科菲耶夫。这一时期的经历,扩大了他的视野,拓展了他的创作思路。

青年时期,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中显示出旺盛的创新精神。他以激烈的节奏和滑稽大胆的旋律表现出朝气蓬勃、富于动感、清新奇丽的早期创作特点。他1916年创作的《西古提组曲》和1917年创作的《古典交响曲》确立了他在俄罗斯青年作曲家中的突出地位。[1]1918年4月,在高尔基的帮助和介绍下,想要到美国作巡回演出的普罗科菲耶夫得到了出国护照和写有“为了艺术方面的任务与恢复健康”的不限定滞留期的出国通知书。1918年5月,普罗科菲耶夫离开彼得格勒,经日本、美国檀香山,抵达旧金山后,于9月到达纽约。

初到美国,一切并不顺利,美国评论界的保守派不理解普罗科菲耶夫音乐创新的实质,没有予以积极支持。几经挫折,他设法举办了一系列演奏会,演奏自己的作品,终于获得了成功。例如1921年在芝加哥上演了童话歌剧《三个橙子之恋》,同年12月,在纽约演出了《第三钢琴协奏曲》。但是,由于当时美国听众对新的音乐几乎不感兴趣,因此,他的一些优秀作品没有马上被认可。对此,普罗科菲耶夫深感失望。他开始感到更乐于接受自己音乐的听众在欧洲、在巴黎。于是,1922年,普罗科菲耶夫离开了美国,在德国小住一年后,全家迁居巴黎,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巴黎生活。巴黎的生活使他结识了一些法国进步的音乐家和艺术界名流,并接触到西方现代音乐文化的各种风格,这促进了他创作思想的发展。在此期间,他创作了许多颇具特色的舞台作品和交响乐作品,其中有舞剧《钢之舞蹈》《在第涅伯河上》《第二交响曲》《第三交响曲》和《第四交响曲》,等等。普罗科菲耶夫努力使自己的创作独树一帜,“尽管西方某些流派对他创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从歌剧《火天使》(1927年)中可以感到表现主义的影响,作品带有过分紧张、神经质的情绪。《第二交响曲》(1924年)和舞剧《钢之舞蹈》(1925年)是在崇拜机械和技术的结构主义影响下写成的……但是他的作品……以其形象性和强烈的节奏而令人折服”。[2]这一时期,他以钢琴家和指挥家的身份在欧洲各大城市举办音乐会,演奏自己的钢琴作品或是指挥上演自己的歌剧、舞剧和交响乐作品。他充满活力的“敲击风格”和激情洋溢的演奏气质令欧洲的观(听)众为之惊叹、为之倾倒,他也因此获得了广泛的声誉。

20世纪20年代中期,普罗科菲耶夫在国外期间的成就达到了最高峰,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确立了在世界乐坛上第一流作曲家的地位。20世纪20年代末,由于长期侨居异国他乡,创作的题材与内容日趋匮乏。普罗科菲耶夫的创作出现了危机,作品中多了抽象的意念,而失去了创作的热情。他意识到这是因为长期远离祖国,脱离熟悉的环境所致。在巴黎与音乐评论家谢尔加·莫尔交谈时,他不无感慨地说:“异国的气氛不合我的心愿……我的两耳必须听到俄罗斯语言和我的骨肉同胞的话,只有他们才能使我重新得到这里所得不到的东西,他们的歌声,我的歌声……”[3]可见,侨居国外的漫长岁月并没有磨蚀掉普罗科菲耶夫对祖国俄罗斯的爱。他从国外寄来的信中写道:“有一股不可遏止的力量,把我引向俄罗斯。”[4]

普罗科菲耶夫深深感到自己需要回到祖国。他于1927年和1929年两次应邀回国演出,都受到热情欢迎,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他还广泛接触苏联革命后的各种音乐艺术实践活动,对祖国艺术事业的前景充满希望,相信祖国需要他的艺术。1932年,他回到祖国,参加了国内的音乐艺术活动,到各地旅行演出和举办讲座,并从1933年起连续多年在莫斯科音乐学院兼任高级作曲班的教学工作。1935年7月,他的全家由巴黎回国,定居莫斯科。

回国以后,普罗科菲耶夫成为了苏联音乐文化的积极建设者。面对全新的社会环境和人民群众,他深切感受到了祖国的影响和俄罗斯民族精神的力量。他给自己提出了“既要走在时代最前面又要面向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普罗科菲耶夫在1937年曾说过这样一段话:“音乐为少数唯美主义者所写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在今天,广大的群众和严肃音乐面对面相遇,他们期待它有如大旱之望甘霖……广大群众要的是伟大的音乐,伟大的事业,伟大的友爱和活泼的舞蹈。他们了解的比某些作曲家所认为的还要多,而他们还想了解得更深入。”[5]

祖国是普罗科菲耶夫音乐中俄罗斯民族精神植根的沃土。他的创作思想从此发生了转变,与祖国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走上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并且逐渐形成了新的艺术风格。他选取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和史诗意义的题材,与电影、文学、戏剧大师合作,进入了创作上的繁荣时期。

回国后的二十年,普罗科菲耶夫先后创作出众多富有个性和人民性、雅俗共赏的名作。这些作品的风格贴近生活,音乐语言大众化,注重抒情,民族色彩和时代特征极为鲜明。其创新的手法和独特的风格使这一时期的许多作品成为世界音乐中的宝贵财富。1943年和1947年,因其创作上的杰出贡献,普罗科菲耶夫被授予红旗劳动勋章和俄罗斯联邦共和国功勋艺术家称号。他还多次荣获苏联国家奖金和列宁奖金,以及国际上的多项荣誉称号:罗马“圣塞西莉亚”科学院院士(1934年)、瑞典王国音乐研究院院士(1947年)、布拉格“名家学会”荣誉会员等。

二、创作道路

普罗科菲耶夫的创作因不同的历史时期而迥然不同,但各自都有着鲜明的创作风格。在不同时期的作品中,既有民族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倾向,也有“构成主义”和“原始主义”等现代乐派的特征,最终表现为通过俄罗斯民族风格走向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他的音乐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是健康、明快、诙谐和强烈的戏剧性,具有深刻动人的思想和“蛛丝般柔弱的”“泉水般清澈的”的抒情色彩。

正如苏联音乐评论家涅斯齐耶夫指出的“在自觉的创作活动年代里,作曲家在趣味与艺术倾向方面曾经历过一个明显的演变过程。这个演变过程与他所度过的复杂时代的社会条件紧密相连。我们追溯普罗科菲耶夫的作曲发展史,把它分为三个时期:青年时期(1907-1918)、国外时期(1919-1933)、苏联时期(1933-1953)”。[6]

(一)青年时期(1907-1918年)

他致力于对新的表现手法的探索,古典抒情性也被他赋予了新的含义。这一时期的作品迸发着丰富的奇想,充满了童稚、明朗、乐观的情绪,音乐清新可人。

(二)国外时期(1919-1933年)

“初到国外的几年是普罗科菲耶夫在艺术上和经济上都比较困难的时期,可他的一些最具特色,也最为流行的作品大多诞生于此时。”[7]这一时期的作品有着艰深的技术和新颖独特的手法,形成了富有个性的风格,成为当时音乐艺术发展的一个有代表性的方向。

(三)苏联时期(1933-1953年)

普罗科菲耶夫对苏联音乐的未来有着这样的想法:“我们需要的是伟大的音乐,也就是在概念和写作的技巧上,都能与这个时代的伟大壮丽齐头并进。这样的音乐对我们的音乐发展将是一种刺激,它在国外也能够显露我们真正的自我……首先,旋律一定要简单,而且容易了解,不可重复或太过琐碎……技巧和语汇也是同样的道理:一定要简单明了,但是不能够平凡无味。我们一定要追求新的单纯。”[8]这一时期的创作中采用了“明朗的旋律和尽可能朴素的和谐的语言”,表现出对生活时代的反映。作品中蕴涵着独特的抒情意境,在各种体裁的创作中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不朽之作。

猜你喜欢
祖国创作音乐
我和我的祖国
对祖国唱出爱
我和我的祖国
《一墙之隔》创作谈
音乐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我爱我的祖国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