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振铭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教务处)
约翰·亨利·纽曼(1801-1890)是19 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著名的神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和语言学家。其关于大学教育的一系列演讲被收录在《大学的理想》一书中,其中的一些大学理念时至今日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并值得人们深思当下的大学。雅斯贝尔斯(1883-1969)是德国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其《大学的理念》写于1945 年,时值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之际,其呼吁对大学的关注以及大学精神的回归。罗伯特·M·赫钦斯(1899-1977)则作为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创作了《美国高等教育》,其在书中以锐利的眼光批判了美国高等教育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其中涉及的大学理念依然对当下的大学具有重要的启示。三本书代表了三位不同国籍的教育学家对大学理念的理解,虽然有一定的片面性、时代性,但是其中的思想理念却是影响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引发人们的思考。
“理念”一词在我国出现得较晚,被翻译为“理想”“理念”等版本,1998 年《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有词条“理念说(theoryofidea)”[4],但直到2004 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才正式收录“理念”一词,并且该词直到20 世纪末才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并逐渐频繁使用[5]。对于理念的含义,《教育大辞典》认为理念是共相、概念、普遍的真理和原理大法。《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给出了3 种较为完整的解释:一是思想、观念,如文化观念;二是信念,如人生信念;三是认定和追求的某种目标、原则、方法等,且多具有个性、行业性和学科性,如语文教育理念。
而对于“大学的理念”,学界对这个概念的说法不一,学者眭依凡认为大学理念是人们对大学世界的总体看法,是人们关于大学世界的基本观念,它包括人们对大学是什么、它具有什么使命、发挥什么作用这样一些大学基本问题的价值判断和识别,即大学理念是人们对大学这一本体所持有的基本看法和对大学本身的理性认识,它是大学各种教育理念中最基本的理念,是引发或构建其他教育理念的基础理念或元理念[6]。王冀生认为大学理念是人们对大学的本质及其办学规律的一种哲学思考体系,核心是回答“什么是大学”“大学是做什么的”“怎样办大学”和“办什么样的大学”这样几个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是一种大学哲学观[7]。刘宝存认为大学理念是指人们在对教育规律的认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大学的性质、职能、使命、目的、大学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大学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8]。肖海涛认为大学理念研究大学在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中的角色定位问题,涉及大学的性质与目的、职能与使命等相关概念,从根本上回答大学是什么的问题,它揭示大学的性质,反映人们对大学的追求[9]。
综合各个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大学理念指的是对大学的认识和追求,即包括大学的含义、大学的宗旨、大学的使命、大学的功能以及大学的精神、大学的目标、大学的理想等,其主要围绕“什么是大学”“大学做什么”这两个问题所做出的解答。
约翰·亨利·纽曼认为大学是一个传授普遍知识的地方,大学的目的是理智而非道德的,它是以传播和推广知识而非扩增知识为目的的,即他强调大学应该是传授普遍知识和培养人的理智能力的地方。他所认为的知识是指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和完整的知识,知识的所有分支是相互补充、相互纠正、相互平衡的,过分突出其中一门科学或者忽略其中一门科学,都破坏其中的和谐,并认为宽阔的学科范围并没有坏处。大学就提供这样一个场所:一大群学识渊博的人埋头于各自的学科,又相互竞争通过熟悉的沟通渠道,为达到理智上的和谐被召集起来,共同调整各自钻研的学科的要求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而卡尔·雅斯贝尔斯则认为大学是一个由学者和学生组成的、致力于寻求真理之事业的共同体,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学校,其不仅是作为一个传授学问的场所,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主动地参与科学研究,并凭借这个经验获得终生受用的学术训练和指导,并拥有学习的自由。大学是这样一处所在,凭借国家和社会的认可,一段特定的时光被专门腾出来尽最大可能地培养最清晰的自我意识。人们出于寻求真理的唯一目的而群居于此。大学就是一个将以献身科学真理的探索和传播为志业的人们联合起来的机构。
赫钦斯虽然在《美国高等教育》一书中没有明确阐明什么是大学,但是其在书中以锐利的眼光揭示出当时正处于实用主义盛行的美国高等教育存在的混乱,其观点继承了中世纪大学以来,思想家们普遍把大学视为探索高深学问和真理的学者社团,强调大学在两个目标(一个是纯粹对真理的追求;一个是为人们毕生事业做准备)的冲突中,应该注重前者。
综上,关于什么是大学?三位教育学家各有侧重,纽曼更加侧重的是传播普遍知识的场所,其尤为强调传授知识的功能,这与德国卡尔·雅斯贝尔斯的观点有明显的不同,雅斯贝尔斯认为大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科学研究的场所,也是人们追求真理的场所。赫钦斯在这方面则侧重于其作为探索真理而非为职业准备的场所。笔者认为,纽曼的观点具有片面性,其过分强调传授知识,而认为创造知识和科学研究是可以交由其他专门的机构去执行,事实上,大学也是科学研究最好的场所,因为其拥有着大量的学者,学者聚集在大学,能够相互交流和学术探讨,更易于创造知识和进行科学研究,大学为创造知识和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同时具备将最新的知识传授至学生的条件。毫无疑问,大学亦是一个人们聚集起来追求真理的场所。
约翰·亨利·纽曼认为大学应该以自由教育进行,自由教育指的是心智、理智和反思的操作活动,其认为自由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知识本身,知识本身即为目的,反对专业教育,其认为知识按照其程度变得越来越特殊时,知识就越不能成为其知识。体现为培养绅士所具备的特质:具备有教养的才智,有灵敏的鉴赏力,有率直、公正、冷静的头脑,待人接物有高贵、谦恭的风度。另者纽曼认为大学还应进行理智的培育,他把理智的至善至美称为哲学、哲理知识、心智扩展或启发,他反对在大学里只是对各种信息进行收集和机械化的记忆,主张通过知识的交流来扩展才智,即不是被动地接受一堆原来不熟悉的观念,而是对这些奔涌而来的新观念进行积极、即时的处理,使知识客体转化为我们自身的主体事物,对知识进行消化吸收,融入我们原先的思想内容。
而对于这个问题卡尔·雅斯贝尔斯则认为,大学应包含学问传授、科学与学术研究、创造性的文化生活三方面,并且三方面要保持均衡,不能将其中任何一方面剥离出来,因此其认为有三件事情是大学必须要做的:职业训练、整全的人的教化和科学研究,并认为科学研究是第一要务,教学才是第二任务。雅斯贝尔斯侧重于整全的人的培养,但其未对整全的人下明确的定义,但是文中可以得知整全的人具有几个特征:独立思考、批判地学习、客观的认识分析事物的科学态度;受过不仅包括特殊领域的知识的教育而且包括所有知识门类的整体知识的教育;具有责任意识,学会为自己负责,追求学习的自由。他认为大学的宗旨是:在理性王国的领土之内,装备一切必要的工具,提供一切可能的条件,引导每个人开辟全新的知识疆土,引导学生无论在做什么决定的时候都能够反省,引导他们注意培养自身的责任感。
赫钦斯认为大学应该进行普通教育,普通教育指的是面向每个人的教育,不管他是否继续进行大学深造。普通教育的核心是永恒的学习,永恒的学习的一部分是指消化多个世纪以来的名著,其认为在四年里花一部分时间用于阅读、讨论和消化这类名著,同样有利于为专业学习做准备,而为了读名著,还要学习文法或阅读规则和修辞、逻辑等。而在三年级时,才进行高等教育。高等教育以形而上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本内容为学习内容,同时学生突出其中一门作为学习的重点。
综上,三位教育学家在关于大学做什么的问题上进行过深入探讨,纽曼强调的是为了知识而知识,主张绅士特质的培养、理智的培育。而雅斯贝尔斯强调大学应在传授、科研、文化上有所作为,培养整全的人。赫钦斯强调大学提供的教育内容不应该职业化,而应该注重普通教育的培养,对古典名著的消化和对形而上学的学习,以此为核心再向专业化发展。三者的共同点都在于对于人的培养,只是培养的类型和培养的方式有所不同,三者均强调对人的思维和理智的培养,反对专业教育以及机械地灌输知识,强调知识和能力的内化。
第一,“什么是大学”“大学做什么”的现代启示。当下的大学已经不再纯粹是一群追求真理的人聚集在一起探讨高深学问的场所,大学也不再仅仅是传道授业与科学研究的地方,当下的大学被赋予了更多的功能和使命,与此同时,大学也因此而逐渐偏离大学的初衷,丧失了大学传统的理念,过分对实用性和职业性知识的重视正是当年赫钦斯强烈批判的方面,过分强调科学研究而忽略知识传授正与纽曼的大学理念背道而驰,当下大学的氛围与雅斯贝尔斯所倡导的自由是大学教育最重要的因素相差甚远。三位教育学家对大学理念的认识值得我们当下大学反思和借鉴的,虽然他们的大学理念受到一定时代和生活背景的局限,但他们的理念却是超出那个时代并对大学具有深刻指导意义的。这就要求当下的大学与时俱进的同时不忘传统,科学研究和传授知识均衡发展而不失偏颇,注重专业知识的培养而不忘人文社科的熏陶,侧重知识实用性而不忘知识本身即为目的的初衷,简而言之,传统与现实均衡结合,不偏不倚。
第二,追寻学术自治与自由的精神。雅斯贝尔斯认为大学拥有自治权,这种自治权甚至得到国家的尊重,是来自一个具有超国家、普世性特点的不朽理念:学术自由。这是大学所要求的,也是它被赋予的。同时他强调教师的传授是自由的,学生的学习也因而是自由的,没有权威,没有清规戒律,没有学习监督,所有中学里面司空见惯的东西,在大学里面都是被禁止出现的。而当下大学缺乏自治权利和学术自由,部分大学依托于国家或者社会机构,无法实现大学理念中的学术自治,受到世俗的众多束缚,学生没有学习的自由,受专业的束缚严重。笔者认为,当下大学应该尽早回归到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的大学精神中,还大学一个自由的环境。
第三,改革狭隘的教育内容和模式。纽曼认为大学要培养绅士所具备的特质,虽然这个观点与纽曼身为英国人,具有英国传统的文化背景不无关系,但这也值得我们对现实的反思,如今的大学注重的是知识和技能的培育,而忽略了对学生品德和举止儒雅的塑造,这导致了许多学生虽然在知识和能力上出类拔萃,但在行为举止和品行方面却没有良好的修养,这是值得当今大学借鉴的,作为培养人才的大学,不应只重视知识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对人的培养,全面地培养为有素质之人。而赫钦斯在大学教育内容上则给了我们另外的启示,他强调大学的教育内容不应以职业为导向,而应在普通教育阶段以名著为主,高等教育阶段开展形而上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其揭示的现象也正发生在我们当下的大学,学科的开设偏重于职业的实用性,一些与职业密切相关的专业大量开设和招生,而对于哲学、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等职业性不强的专业则不重视。笔者非常赞同赫钦斯所设想的模式,即将大学前两年分为普通教育,传授历代流传下来的名著经典著作,辅以文法、修辞、逻辑的学习;在三年级以高等教育,学习形而上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基本问题,并选择其一进行突出的学习重点。当下大学在教育内容上,过早对学生进行专业划分,以至于大部分学生很少或从未修习过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基础的思想内容,缺乏思维的训练、对问题的思考和批判精神,缺乏理智的训练。毫无疑问,大学更应该培养学生的是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逻辑思辨的内容,需要培养的是学生高屋建瓴的思想观念,而不是对专业知识的机械化记忆与灌输。
第四,均衡协调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纽曼坚决地认为,大学是传授知识的场所,它以传播和推广知识而非增扩知识为目的,其认为同一个人兼备发现和教学的职能是不多见的。而雅斯贝尔斯则认为大学的科学研究是首要任务,而知识的传授是其第二任务。当下大学在教学和科研的关系问题上也存在较大争议,大部分大学尤为注重科研而忽视教学,笔者认为,大学应该均衡协调两者的关系,一方面,教学促进科研。学生作为有创新性的团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前沿知识传授下去,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提问,这将激发教师的灵感,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同时将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精神传递到学生身上,能够独立地引导学生接触到真实的求知过程。另一方面,科研促进教学。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丰富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也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最好的科学研究人员同时也应该是首选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