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
120年前的清末庚子年,也就是1900年,当人类文明跨入新纪元之际,中国正遭受着近代史上最为屈辱的一幕。1900年8月14日,英、法、德、俄、美、日、意和奥匈帝国组成的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就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的前夕,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仓皇西逃,垂暮之年的李鸿章再一次被慈禧太后推上风口浪尖,被任命为全权大臣,与身体抱恙的庆亲王奕劻一道与西方列强展开和谈。翌年,清廷与列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这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条约中仅赔款一项就高达4.5亿两白银,需分39年还清。随着清王朝的覆灭,庚子赔款却并未终结。数额如此庞大的赔款,中国政府是如何偿还的呢?
谈及八国联军侵华,还得从清末的“百日维新”说起。早在咸丰十年(1861年),恭亲王奕?、桂良、文祥等人联名向朝廷上奏《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掀起了一场以“中体西用”“富国强兵”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历经30余年的发展,中国的军事及民用工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在洋务运动蓬勃兴起之际,清廷打造了一支被誉为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北洋水师。然而,就是这样一支看上去英勇雄威的水师舰队,却在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中惨败。北洋水师的全军覆灭,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为了纾解被日本帝国主義鲸吞的厄运,李鸿章不得不赴日,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条约内容不仅要割让台湾及其附属岛屿,而且还要赔偿日本两亿两白银,中国的国际地位瞬时一落千丈,也由此掀起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此时的清王朝为了挽救颓废不堪的统治,希冀效仿日本变法图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近无实权的光绪皇帝决定任用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推行戊戌变法。由于触及守旧派的根本利益,慈禧太后决意发动政变,一面剿杀“戊戌六君子”,一面废除变法举措,戊戌变法宣告失败。随后,慈禧太后欲废黜光绪皇帝,立端郡王载漪次子溥儁为储君,但遭致各国列强一致反对。无奈之下,只能将光绪皇帝软禁于中南海的瀛台。慈禧太后废帝计划失败后,转而认为洋人乃万恶之源,遂觉“民气可用”,借以抵制洋人。正所谓,“甲午之丧师,戊戌之变政,己亥之建储,庚子之义和团,名虽四事,实一贯相生,必知此而后可论十年之朝局”。
果不其然,随着帝国主义瓜分狂潮的出现,中华民族的生存危机愈发加深。面对巨额的战争赔款与封建统治者敲骨吸髓的肆意盘剥,民众不堪重负,决意奋起反抗。于是,在山东、直隶(今河北省)等地掀起了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义和团运动。义和团原名义和拳,为山东、直隶一带民间结社和习武组织。时任山东巡抚的毓贤妄图利用义和团的力量来对抗外国教会势力,因此对义和团采取“剿抚兼施、以抚为主”的举措。这一政策引发了列强的强烈不满,毓贤不久就被革职待查。入京后,他向端郡王载漪、庄亲王载勋、大学士刚毅等人力荐义和团可用,并获准面见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听信毓贤之言,竟相信义和团能“刀枪不入”“枪炮不伤”,并妄图借义和团来对抗列强。此后不久,义和团又在直隶和京津等地迅猛发展,团民沿途烧教堂、拆电线、毁铁路,进攻天津租界,并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随后大批进入北京城。
鉴于义和团对教会及外国人安全所构成的严重威胁,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英、法、德、俄等国联合照会清廷,要求取缔义和团。4月6日,英、法、德、美等国公使又联合照会清廷,限令两个月内将义和团“剿除净灭”,否则将派海陆军开进直隶、山东代行剿除。此时的义和团在京津一带发展迅猛,甚至越来越多的清军士兵也加入其中。面对风起云涌的发展态势,清廷内部以端郡王载漪为首的排外力量开始占据上风。
1900年5月,各国公使眼见清廷纵容义和团发展,便开始商讨直接出兵平乱。
5月20日,各国公使团召开会议,正式决定以“保护使馆”为名,联合调兵入京,镇压义和团。5月30日至6月3日间,英、法、德、俄、美、日、意、奥匈八国的400余名海军陆战队士兵陆续由天津乘火车抵达北京,并进驻东交民巷使馆区。同时,各国在天津租界内集结了2000余名士兵,并在大沽口外部署了24艘军舰。6月6日,八国军队的作战计划相继得到各国政府批准。6月10日,各国领事及军官在天津召开会议,决定组成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为统帅的联军。6月11日,西摩尔率领天津租界内集结的士兵,强行乘火车,由天津径直向北京开去。随后,清军董福祥部、聂士成部与义和团联合作战,切断联军与天津的联系。6月14日至18日,义和团在廊坊、落岱、杨村一带设伏,阻击并包围八国联军,打死打伤300余人,西摩尔溃不成军,被迫沿北运河退回天津。6月17日,集结在大沽口外的八国联军海军,在沙俄将领阿列克谢耶夫指挥下进攻大沽口炮台,遭到清军的坚决抵抗。清军共击伤击沉敌舰6艘,毙伤敌军200余人。然而战事正酣之时,守将罗荣光不幸中弹牺牲,清军失去指挥后,大沽炮台很快失守。同日,鉴于严峻形势,慈禧太后召开御前会议,决定解散义和团。然而仅一天过后,在守旧派的策划下,慈禧太后收到假情报,显示八国出兵实际是要求其归政于光绪皇帝。盛怒之下,慈禧太后命刚毅、载澜统领义和团,载勋任步军统领、九门提督,准备与列强展开决战。6月20日,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在东单牌楼被巡逻的神机营章京恩海击毙,这成为列强进军京师的绝佳借口。6月21日,清廷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向英、法、德、俄、美、日、意、奥匈、西班牙、比利时、荷兰十一国同时宣战。
大沽口失陷后,英、德、俄、美等援军数千人进入海河西岸紫竹林租界,对天津及其外围区域发动猛攻,义和团开展天津保卫战。来京勤王的甘军董福祥率义和团一部进攻老龙头火车站,毙伤俄军500余人,数次占领车站。义和团首领张德成率义和团及清军一部围攻紫竹林,以“火牛阵”踏平地雷区,冲进租界。聂士成则带领清军坚守城南海光寺一带。7月9日,聂士成在天津城西八里台中炮阵亡。7月14日,八国联军攻陷天津。
8月3日,聯军决定进攻北京。8月4日,联军2万人开始由天津沿运河进攻北京,清军聂士成旧部,马玉昆、吕本元等部及李来中所部义和团顽强阻击。8月8日,李秉衡以帮办武卫军事务的名义,统率张春华、陈泽霖等勤王之师,迎战八国联军,双方相持一昼夜,李秉衡军弹尽粮绝,抵抗失败。8月13日,联军进至北京城下,14日,俄军进攻东便门,日军进攻齐化门,清军与联军展开激战,英军乘虚攻破广渠门,抄小道进入东交民巷使馆区。8月15日晨,八国联军进攻皇城东华门。慈禧太后闻讯后,急忙带着光绪皇帝从西华门至德胜门,转经西直门逃出北京,经怀来、宣化、大同至太原,最后逃至西安。
联军入城后,解除了义和团对东交民巷和西什库教堂的围攻,义和团被迫退出北京,转往外地坚持抗击侵略者。慈禧太后在流亡途中,指定李鸿章为与列强议和全权代表,发布彻底铲除义和团的命令。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城后,疯狂烧杀抢掠,公开准许军队抢劫3天,实际直到其撤离之日,也从未停止过抢劫。从公使到各级军官、士兵,无一例外参与抢劫,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金银珠宝被抢劫一空。中国“自元、明以来之积蓄,上自典章文物,下至国宝奇珍,扫地遂尽”。同时,八国联军还派兵四处攻城掠地,扩大征伐。
9月,俄军攻占秦皇岛、山海关,同时集中庞大兵力,分五路对东北地区实行军事占领。10月中旬,被联军委任为新统帅的德国元帅瓦德西率兵3万来华,攻占保定、张家口等地。但法、德联军在侵犯井陉、娘子关一带时,受到清军刘光才部的顽强阻击,付出重大伤亡后败退。
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清廷内部的议和派已频繁与列强接触,准备商讨议和事宜。1900年8月7日,清廷要求总理衙门“即日电商各国外部,先行停战”,但因总理衙门大臣胆怯而最终作罢。1900年12月22日,英、法、德、俄、美、日、意、奥匈以及西班牙、比利时、荷兰十一国公使联合向庆亲王奕劻、北洋大臣李鸿章递交《议和大纲》十二条,主要内容有:严惩祸首;禁止输入军火;对遭受损失的各个国家、社团和个人进行赔偿;北京使馆永久驻兵;拆毁大沽炮台,天津至北京间择二三处实行军事占领,以保证北京至沿海的交通畅通无阻等。惧于洋人淫威,清廷很快便同意接受列强的诉求。1901年1月15日,奕劻、李鸿章在《议和大纲》十二条上正式签字。《议和大纲》十二条上最重要的一条,便是要求严惩祸首。列强刊列出要求处死的十二人名单,即载漪、载澜、载勋、英年、赵舒翘、毓贤、启秀、徐承煜、徐桐、刚毅、李秉衡、董福祥。此外,后续还列出了要求严惩的地方官员名单共达142人之多。
关于十二名“首恶”的最后结局,其实在议和之前,已有三人死亡。兵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刚毅,在随慈禧太后西逃途中病死。四川总督、长江水师大臣李秉衡进京勤王,兵败后服毒自尽。大学士、理学家徐桐在北京沦陷后,感到大势已去,自缢身亡。剩下的九人中,端郡王载漪与其子大阿哥溥儁被清廷流放新疆伊犁,但并未成 行,后改为流放西安;宣统元年,他们前往兰州暂避;1917年,借张勋复辟之机,载漪重获自由,最终于1922年去世。辅国公载澜被发配新疆,凭借皇亲贵族身份,在新疆生活骄奢;辛亥革命后,他假道西伯利亚回到奉天(今辽宁沈阳),最终病死家中。庄亲王载勋,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被革职,取消爵位,同年2月21日以“庇拳启衅”罪名,赐其自尽,奉赐在山西蒲州(今山西永济)自缢身亡。正红旗汉军副都统、工部右侍郎英年,随慈禧太后西逃,在列强压力下,最终在西安的狱中自尽。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赵舒翘,颇受百姓爱戴,慈禧太后最初给他以“革职留任”处分,但迫于列强压力,最终令其自尽。大学士徐桐之子徐承煜,礼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启秀,被清廷斩于菜市口。时任山西巡抚毓贤,随慈禧太后西逃,最终在兰州被杀。甘军董福祥护驾有功,最终被革职,屯田隐居,终老田园。
关于战争赔款的数额问题,民间有一种流行的说法是,当时清廷治下的中国有4.5亿人,侵略者为了打击中国,让中国人民不敢再反抗,决定让每一名中国人赔偿1两白银,合计为4.5亿两白银。但上述说法过于简单,事实远比这个要复杂得多。实际上,就清廷究竟要支付多少赔款,列强内部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众多国家中,英、法两国与中国打交道甚久,他们在签订不平等条约方面很有经验。在他们看来,赔款数额不能超过清政府的赔偿能力。于是,英国公使最先表达了英方意见,认为所提出的要求不应该超过合理的数目。德、俄两国却并不这么认为,他们想借机“大捞一笔”,尤其是俄国曾出兵东北,所耗军费最多,因此冀望获得更多的赔款。此外,德国公使的态度也尤为强硬,他认为清廷必须赔偿各国的全部开支,列强们“没有理由在这一问题上对中国表现出过分的仁慈”。相比之下,日本的心态则十分矛盾,他们一方面希望得到更多的赔款,另一方面又不希望清政府背负过重的负担;因为此前日本与中国已签订了《马关条约》,按照条约规定,中国需向日本支付两亿两白银,当时尚未还清,日本害怕列强过分压榨中国,以致影响《马关条约》赔款的支付。美国与其他列强不同,主动提出应尽量减少清政府赔款,但这一态度并没有得到其他国家的认同。
为了合理确定中国的赔款数额,各国代表决意委托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进行测算。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3月,赫德向赔款委员会提交了一份关于中国赔款的报告,对当时清廷的财政状况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几项建议:一是每年的偿付数额不应超过2000万两白银;二是在未来的若干年内进行分期偿付更具可行性;三是赔款来源有盐税、常关税等,初期一年有2000万两白银,之后或许能达到3000万两白银;四是以厘金、盐税和关税作为偿付赔款的保证,并提出条约中的通商口岸,由清廷控制的常关与列强控制的洋关予以合并。根据赔款委员会的反复测算,得出可行的赔款数额应为4.32亿两白银。因为据测算,清政府每年的实际税收不到1亿两白银,分摊到4亿多人口上,每人每年仅负担2钱白银,这个水平尚可承受。
1901年5月7日,赔款委员会宣布汇总各国对赔款数额的要求,总计为6750万镑,约相当于4.86亿两白银。鉴于清廷的实际承受能力,最终将赔款数额确定为4.5亿两白银,以分期付款的方式支付,支付期限为39年,每年按4.5%收取利息,本息合计约为9.8亿两白银。5月11日,奕劻、李鸿章照会列强公使,接受赔款总额的要求。5月23日,德皇威廉二世电召瓦德西回国,并通知各国取消瓦德西所担任的联军总司令职务。8月8日,八国联军从北京撤军。(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