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四川 德阳,618000)
疼痛固然存在于每个术后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但也会受心理因素、情绪起伏、个人耐受程度,手术部位、方式、术后是否使用药物镇痛等方面的影响[3]。本次研究主要探讨护理干预应用于介入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对患者疼痛程度的影响,笔者通过查阅文献,现报告如下。
从患者入科开始,即进行责任制整体护理,责任护士均由年资高、技术好、服务意识强的护理骨干担任,对患者既往史、现病史、特殊情况等方面进行详细的了解、评估,并根据病情指导患者的日常生活、饮食睡眠等,帮助患者完成各项检查,了解其需求,积极协助患者与医生的沟通。初步得到患者的认可,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使用不同的方式(如宣传手册、视频播放、科室短剧演练等)讲解疼痛相关知识、使用止疼药物相关知识,建立疼痛评估手册,同时向患者及家属强调疼痛出现的时间和程度、疼痛引起的不良反应、疼痛的自我管理、常用镇痛方法及其优缺点等相关知识,以增强患者心理耐受能力,做到配合术后镇痛治疗和康复。
引起疼痛的最低刺激量即痛阈,一种是痛知觉阈(习惯以此作为痛阈),即开始知道痛的刺激强度;一种叫痛耐受阈,即能耐受痛的最大强度。痛阈有个体差异,不同部位亦有差异[4]。
术前缓解紧张焦虑情绪,减轻心理负担,避免因为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而造成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术后使患者建立治愈疾病的信心,给予患者理性合理的指导,让患者理解术后疼痛发生的常规性,积极调整心态。
为患者提供安静的休息环境,留亲人陪伴,给予鼓励。术后按介入手术要求给予患者患侧制动,加压按压的卧床体位,一切护理操作均要尽量保持轻柔尤其注意防止牵引创口而引发疼痛[5]。满足清洁需求,做好基础护理。
疼痛时做深呼吸、正确活动等。采用分散注意力的方法减轻疼 痛体验,如与患者交流引导到感兴趣的话题或想象美好的事物,使患者得到身心的放松,降低对疼痛的敏感度[6]。另外,读小说、看电视、听音乐、与人交谈等都能明显改善焦虑情绪,缓解内心压力及不适,达到转移、减轻疼痛的目的。
护理人员全面收集患者的相关资料,掌握加压包扎程度,并对穿刺处进行密切观察,注意是否有出血、渗出、感染情况,对患者的疼痛做出客观的评估,为有针对性的制定疼痛护理计划及措施提供依据,以达到减轻或消除外科疼痛患者疼痛的目的。
详细记录患者疼痛出现的时间、性质、部位以及症状等;根据患者的临床特征适量合理的使用止痛药物,对患者的临床状态及时的进行观察和评估[7],防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对持续疼痛无缓解趋势的患者需要及时寻找痛因并进行处理。
由病人在10分制的标尺上根据疼痛自评:0级为无疼,1~3级为轻度疼痛,4~6级为中度疼痛,7~10级为重度疼痛。
0级:指无痛。
1级(轻度疼痛):平卧时无疼痛,翻身咳嗽时有轻度疼痛,但可以忍受,睡眠不受影响。
2级(中度疼痛):静卧时痛,翻身咳嗽时加剧,不能忍受,睡眠受干扰,要求用镇痛药。
3级(重度疼痛):静卧时疼痛剧烈,不能忍受,睡眠严重受干扰,需要用镇痛药。
综上所述,导致患者疼痛的原因具有多样性,在临床护理中要分析患者的疼痛原因并进行相关指导,此外,采用心理护理、理疗等方式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以缓解患者的疼痛做到防大于治,合理用药,按需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