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彩玲 赵丰英
(玉门市第一人民医院 甘肃 酒泉 735211)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治疗不当、病情延误可进展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或因急性坏死性中耳炎直接延续所致,病程通常为6~8 周,近年来手术治疗成为该症的主要疗法,但大部分患者术后自我护理能力不足,对手术治疗效果会造成不良影响,可能会再次发生不干耳[1]。在患者出院后进行延续性护理能改善患者听力状况,控制病情复发风险。以下将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护理需求分析入手,对延续性护理措施进行综论述。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病时耳道反复流脓、耳痛、听力受损,若病情延误,炎症可直接侵入颅骨骨质,诱发颅内外危险并发症。目前多采取乳突根治术和鼓室成形术治疗,以实现干耳,恢复患者听力为目的,但人体耳道结构十分脆弱,手术操作要求较高,且术后容易发生出血、细菌感染等并发症,导致患者术后听力改善效果欠佳。瞿燕平[2]等人研究认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术后第2 周是决定术后康复和转归的关键时间段,而这一时段的患者多已经出院在家中进行康复休养,住院护理采取的健康宣教、遵医行为指导等知识可能已经被患者逐渐遗忘,患者自身约束力和护理能力不足,例如不注意预防感冒、不合理饮食、忽视异常病变等问题,从而影响到预后质量,因此做好出院后的延续性护理十分必要。
延续性护理是住院护理的延伸,让患者出院后仍能获得医护人员的指导和护理服务,从而提高患者自护能力和依从性,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延续性护理具有多维度、多专业的特征[3],其护理核心在于借助信息化工具,以微信、电话、视频等方式对出院后回归家庭的患者开展开放式护理服务。
①定期随访。首次随访意味着患者延续性护理的开始,一般情况下在患者出院后第1 个月内,应每周至少进行2 次电话随访,出院后2 ~6 个月每月至少进行1 次电话随访。针对存在特殊情况的患者,需根据实际情况增加随访次数并对随访内容进行调整;②现场指导。出院1 周后嘱咐患者复诊,进行现场咨询,时间需保持15 ~30min,详细询问患者出院后康复状态,为后续护理进行指导;③远程指导。建立微信群、QQ 群便于管理,及时解答患者家庭生活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促进病友间交流和分享,提高患者自护能力。
①基础护理。了解患者伤口恢复情况、遵医行为达成率、康复知识掌握情况、饮食状况、生活习惯等,及时纠正不良行为和生活习惯。通知患者定期复诊,观察其外耳道是否存在分泌物或发生耳鸣、眩晕、面瘫、继发性鼓膜穿孔、耳痛等症状,检测患者听力情况。嘱咐患者出院后坚持自我检测血压、心率、体温等生命体征,做好保暖措施,不要用力打喷嚏或咳嗽,若出现鼻塞、流涕需及时使用滴鼻剂和抗组胺药,避免中耳气压变化导致病情复发。强调预防感染的重要性,张剑利[4]等人认为铜绿假单胞菌、金葡菌是患者出院后容易感染的两类病菌,需嘱咐患者换药过程中做好无菌操作,严禁用手直接腹膜触碰外耳道口和手术伤口,患者之间尽可能避免直接接触,以防交叉感染。
②心理干预。电话随访期间询问患者心理状态,针对存在消极情绪的患者需进行疏导,为患者讲述治疗成功、预后良好的病例,鼓励患者走出家门,多参加户外运动,感受大自然,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病情。
③生活和饮食指导。嘱咐患者出院3 个月内禁止游泳、乘坐飞机、掏挖耳朵,避免外耳道进水和剧烈运动碰撞患耳。建议清淡饮食,禁食海鲜、辛辣等易致敏食物,少食用发物以及生硬、活血补血的食物,进食时细嚼慢咽,避免用力咀嚼导致伤口牵拉疼痛。指导患者利用手机摄像头观察耳道分泌物,判断伤口愈合情况。在患者第1 次复诊时拔除纱条,以后复诊时清理耳道分泌物,告知患者若发现耳道渗血,有淡红色或淡黄色分泌物,伴随耳痛、眩晕情况时及时就诊。
④并发症预防。眩晕、面瘫、脑脊液耳漏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术后常见并发症,若患者发生眩晕,应保持闭目静卧,护理人员可通过电话随访进行更多的心理干预,消除患者紧张心理,减少患者下床活动,避免因眩晕导致跌倒,必要时可使用胃复安、非那根、眩晕停等药物干预;面瘫与手术导致的面神经损伤有关,可嘱咐患者入院采取抗生素联合地塞米松静滴治疗;若患者耳道有清水样分泌物则提示脑脊液耳漏,应嘱咐患者保持绝对卧床至少7d,床头抬高15 ~30°,控制颅内压,保持呼吸道通畅,让患者家属观察患者脉搏、血压、呼吸频率、瞳孔和神志变化,预防上呼吸道感染。
延续性护理对慢性病术后康复有重要作用,由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程较长,患者出院后自护能力对病情康复有重要影响,在延续性护理中注重基础护理、心理干预、生活和饮食指导、并发症预防,做好定期随访,鼓励患者家属参与到护理过程中,督促和帮助患者,从而降低疾病复发风险,改善患者康复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