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鸣奋
“科技”是科学与技术的合称。科学与技术都是人类在长期积累经验的过程中形成的。科学强调理论性,主要体现为分科的系统知识;技术重视实践性,主要体现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科学在对未知领域进行探索的时候,经常借助技术所提供的手段;技术在已知领域开展工作时,经常根据科学所提供的指南。科学和技术都以满足人的需要为宗旨,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而起作用,因此具备作为对象的价值属性(价值在本质上就是相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科学和技术在人类社会中依靠一定的组织、群体或个人(其总和构成了“科技界”)开展活动,其繁荣有待于一定的条件支持,因此具备作为主体的需要;科学技术为人类社会的整合创造了不可或缺的观念共识、基础设施和通信保障,因此拥有作为纽带的功能。
与上述认识相适应,所谓“科技价值”至少包含如下三种可能的含义:一是指科技作为对象相对于特定主体需要的价值,如科技相对于市场主体的商业价值,科技相对于国家经济需要、政治需要、文化需要的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等;二是指其他对象相对于作为主体的科技之需要的价值,如信息的科技价值、投资的科技价值、劳动力的科技价值、工业遗产的科技价值、自然史资料的科技价值等;三是指以科技为纽带所维系的社会分工合作的价值,如科技系统的价值、科技体系的价值、科技产业链的价值等。如果将“科技”理解为界别的话,那么,必然要综合考虑科技主体、科技对象、科技中介、科技手段、科技内容、科技本体、科技方式、科技环境和科技机制之间的价值关系。上述三种意义上的“科技价值”在一定语境下还可能相互组合,产生复合意义上的新范畴,如科技企业利润再投资的价值等。
科幻电影本身是科技与艺术联姻的产物,在拍摄和制作上更多地依赖于科技,在构思和表达上更多地诉之于艺术。从创意的角度看,科幻电影将对科技价值的表现和审视当成自己的重要任务,不仅致力于描绘科技所固有的“双刃剑”性质,而且引导观众思考相应的价值悖论,由此形成了符合自身定位的科技价值观。为了不使下文的探讨变得过于复杂,我们将科技简单地理解成作为生产力发挥作用的精神产品(或者说是人的能动性在生产领域的集中体现),以我国科幻电影为例,着重探讨科技所发挥的作用(即第一种含义)。
所谓“正价值”,指的是科技对人类生存、延续和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在很多情况下,当人们谈到“科技价值”时,所说的都是科技的正价值。换言之,正价值是科技价值的缺省项或默认值,其背景是近代以来科技日益昌明,其地位为世人所公认。为了和下文所说的科技的“负价值”相区别,我们采用了“正价值”的提法。
习近平指出:“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1]267科技之所以具备正价值,可以从不同角度予以分析。众所周知,所谓“价值”是客体相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科技因为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主体的需要,所以具备不同意义上的价值。例如,科技可以满足社会成员在保障安全、正常生活、获得信息、与人交往、履行职责、赢取成就等方面的需要,具备个人意义上的价值;科技可以满足社会群体在密切联系、维护利益、交流经验、联络情感、完成任务、实现理想等方面的需要,具备群体意义上的价值;科技可以满足整个社会在物种生产、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中的需要,具备人类意义上的价值。在实践中,科技的正价值主要是通过科技人士的引领作用、科技成果的转化作用和科技部门的服务作用实现的。我国科幻电影对此进行了生动描绘。
1.科技人士的引领作用
科技工作者不仅是一般意义上具备自觉性、能动性的人(即主体),而且是拥有特殊知识经验和专业技能的人才。他们当中的某些人不只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做出杰出贡献,而且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产生了广泛影响,其引领作用通过人格的示范作用、思想的涵养作用、成就的激励作用表现出来。余德刚等指出:“我国科学界逐渐凝聚出了求真向善的理性精神、为国尽忠的牺牲精神、知难而上的担当精神、淡泊名利的无私精神、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不甘人后的创新精神和服务大众的民本精神,其内涵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与阶级性、整体性与协作性、开放性与独立性、创新性与进步性。”[2]151上述精神的价值无疑是不可限量的。还有一些科技工作者成功地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创造出相应的物质价值。有报道说,1998年6月24日,中国首次对农业科学家的品牌进行评估,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农业科学家袁隆平品牌价值达1 008.9亿元。[3]39
我国的科幻电影塑造了不少科技工作者的正面形象,如《珊瑚岛上的死光》中联手反击国际商业霸权、捍卫人类和平的陈天虹和马太博士,香港《幻影特攻》中粉碎恐怖分子利用世界杯电视转播进行潜意识灌输之阴谋的三位科学家,中美合拍动画片《魔比斯环》中只身到距离地球2 720万光年之外的拉菲尔星球探险并成为该星球巨人族老师的西蒙,中国香港、日本、美国合拍动画片《阿童木》中善良的茶水博士,动画片《超能兔战队》中热心肠的帅帅兔,动画片《桂宝之爆笑闯宇宙》中蓝鲸市乐观幽默的小发明家桂宝,《机甲神七》中忠实执行组织命令的唐唐,《坑蒙拐骗外星人》中真诚待人的业余科学家刘童,动画片《钢铁飞龙之奥特曼崛起》中参与打击恶势力斗争的杰博士,中美合拍片《决战异世界》中舍生取义的巩肖,等等。他们的处境不同,角色有别,不仅科技有专攻,而且品格有魅力;虽然活动于科幻环境中,但仍体现了现实生活中科学家所具备的可贵的精神。通过塑造这类科学家形象以输出正能量,是我国科幻电影的常见做法。必须补充说明的是,某些人物虽然不是直接以科技工作者的身份出现,却寄寓了影片编导对科技工作者所怀的敬意。譬如,《海带》描写精神病患者卫仁磊说真话却不被人信服,其坐轮椅时的造型令人想到是暗指著名英国科学家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
2.科技成果的转化作用
当然,肯定自然科学与技术的价值,并不意味着否认社会科学与技术、心理科学与技术亦可输出正能量。例如,苏联《飞向太空》(Solaris)描写在外星空间站工作的人频发精神病,是心理学家前往调查才找出原因,即这颗行星表面的液体使人产生幻象。我国《跃迁管理局》关于时间管理机构的构思、《沟通者之异空之客》有关空间管理法的构思,都借鉴了社会科学的观念。
3.科技部门的服务作用
在宏观社会架构中,科技不仅是对应于知识性需要、具备独立价值的一个部门,而且通过互动向其他部门扩散其成果:首先,它对于同属知识性需要的教育部门、文化部门产生了直接影响,一方面为各类各级学校提供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另一方面促进各种大众媒体的升级换代。其次,它不仅在对应于经济性需要的生产部门、分配部门、流通部门大显身手,而且深入到对应于人口性需要的生育部门、医疗部门、军事部门等。在前一意义上,科技被视为“第一生产力”,造就了机器化大工业、交通运输系统、物流系统与金融系统;在后一意义上,科技致力于保证人类优生优育、延年益寿、强大安全。再次,它将自己的影响扩展到上层建筑,不仅促进对应于规范性需要的道德部门、礼仪部门和法律部门的观念更新、设施升级,而且推动对应于意向性需要的艺术部门、管理部门和政治部门的电子化、信息化、数字化,甚至还渗透到对应于反思性需要的哲学部门、历史部门和宗教部门,为其提供灵感、课题和观念。以上所述,均体现科技部门对其他社会部门的服务作用,由此形成了科技的教育价值、科技的文化价值等多种范畴。
事实上,这类服务未必是一帆风顺的,可能遇到的问题很多,如科技成果有待完善,实验室内外环境存在重大差异,受其所进入的其他部门中的利益集团的干扰,科技工作者利令智昏,等等。这类问题恰好可为科幻电影创意提供思路。例如,我国《觉醒:仿生浩劫》描写量子技术进入流通领域之后的遭遇。开发出量子芯片的科学家李东南想将其产品在黑市上卖掉,并和恐怖组织协作开发武器,结果被所在公司老板郑建国除名,其芯片也被郑建国拿走。我国《别怼我之暴走校长》描写电磁技术进入教育领域之后的遭遇。主角李志廷被国外选去参与“学霸计划”,相关研究失败后回国,精神异常。他掉包孪生哥哥李志平,在后者当校长的小学利用学生进行“磁力矩阵”实验,强迫灌输知识,囚禁脚踏实地的学生。李志平从精神病院逃出来后,和保安、家长等一起解救学生。
在上述诸例中,原先好端端(至少是中性或无害)的科技成果都产生了价值异变,因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探讨科技实现正价值的条件。
人是科技活动的主体,科技是为人的需要服务的。对于人类而言,只有适应自身需要的科技才具备正价值,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言而喻的。科幻语境拓展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得以思考异类为用的可能性,我国《科技馆的秘密》可以为例。该片将人类科技与外星科技加以对比。人类科技集中展示于科技馆中,如机器人、航天器、法拉第球、防毒面具等。外星科技由迫降地球的特特随身装备所代表,如透视眼镜、高智能鞋、腕戴通联装置等。相关情节是根据不同星球科技的交叉运用设计的。特特来自阿尔法星球,因飞船毁了无法返回。他不适应地球的环境,在地球上结识的小伙伴用防毒面具解决他的呼吸不畅问题,用法拉第球解决他穿越时空隧道返回阿尔法星球时相对于高压电的身体保护问题。以上是人类科技用以解决外星人面临的困难。反过来,外星科技也被用于强化地球用户的优势。例如,小学生彬彬穿上高智能鞋在足球场上所向披靡,奇奇戴上透视眼镜后能够洞悉其他人的想法,因此得以打败不怀好意的网吧老板等人。
除上述因素之外,我们还必须考虑生产关系的制约作用、社会环境的保障作用和整体思维的统筹作用。
1.生产关系的制约作用
如果我们将科技视为生产力的话,那么,它的发展和应用都受到生产关系的制约。所谓“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的形式等。它们完全可能在不同意义上左右科技价值的创造和实现:首先,科技研发需要原材料、设备和资金。如果这些条件都归科技工作者掌控,那么,科技活动便能根据其意愿和计划进行,否则,就必须争取获得相关个人、组织或国家的支持,也就不能不考虑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其次,科技研发通常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而是需要分工协作才能完成任务。正因如此,不能不合理划分岗位、明确职责,也就不能不考虑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再次,科技研发所获得的成果、所产生的效益必须转化为足以保障科技人员积极性、创造性和工作热情的正反馈,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这就不能不考虑产品分配形式。
我们可以在国产科幻电影中看到相关的创意取向:比如,着眼于项目投资的价值。如《人工智能:伏羲觉醒》中主角叶行嘉虽然是天才程序员,但只有在获得足够资金的条件下才能实现自主创业的目标。他之所以坚持拒绝被并购,显然是意识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要性。又如,着眼于科技人员所处的社会关系。如《黑猫警长之翡翠之星》中,大猿博士与羊山博士一同到太空寻找宇宙飞船的新能源。羊山博士率先从暗黑物质中提炼出能量块,并向地球总部报告。大猿博士为此嫉恨,想私自将能量块带回地球,不料碰到意外,自己被弹射到太空,漂泊了60年。再如,着眼于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与效用。如《1号玩家》中的超次元学院不仅开发出新型游戏,而且训练出电竞高手司徒莫言。竞争对手商业联盟会长是个小人,认为有关资料价值达40亿元,急于获得超次元学院的情报,于是派遣卧底汉斯和一位女玩家前往盗取其研究成果。司徒莫言及其团队守护超次元学院虚拟资料室,争取汉斯与女玩家倒戈,粉碎了会长阴谋。在《无谎液》中,制药界老前辈何坤认定森华集团新产品无谎液价值巨大,通过巧取豪夺手段拿到手,赚了一大笔。但是,他的真面目终究被知情人戳穿。
2.社会环境的保障作用
社会环境在狭义上指个人或群体生存和发展的具体环境(特别是各种关系网络),广义上是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治环境、文化环境和心理环境等因素的总和。在前一意义上,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科技工作者实现自己的抱负,良好的公共关系有助于科学家共同体实现自己的目标。在后一意义上,稳定的秩序、发达的经济、健全的法制、灵通的消息、宽容的舆论等条件为科技顺利发展所必需。习近平指出:“在基础研究领域,包括一些应用科技领域,要尊重科学研究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允许科学家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1]276这是很重要的。
陈磊认为:“好的科学研究是创造性的活动,科学家需要自由的环境,思想自由非常重要,即便科学家揭示的真相并不让人舒服,也要接受。”[4]或许由于意识到类似问题重要性的缘故,科幻电影从反面做了不少文章。例如,我国香港《幻影特攻》描写中情局VR项目组女科学家司徒慧南遭到恐怖组织的绑架,我国香港《我是谁》反过来描写中情局为夺取杀伤力巨大的魔石而派特种兵到南非劫持发现它们的三名科学家。中情局全称“美国中央情报局”,是美国政府根据《1947年国家安全法案》(National Security Act of 1947)设立的,是美国最大、世界一流的情报机构,拥有雄厚资源和功能优势,如果在中情局工作的科学家都无法保证自身的安全,或者中情局反过来迫害无辜的科学家,那确实是很严重的危机。可以用类似观点看待以下两部作品:一是我国动画片《钢铁飞龙之再见奥特曼》。描写的是世安局创办者兼负责人伊特总长,以拯救地球的名义要超级英雄奥特曼(来自M星的宇宙人)将地球创世能量晶体化,实际上是想窃为已有,导致奥特曼的女战将暴风和世安局钢铁飞龙小队的深蓝相互厮杀(他们都是世安局首席科学家J博士利用奥特曼的基因在实验室中培育出来的)。二是我国的《钢铁飞龙之奥特曼崛起》。描写奥特曼的传人乐乐在世安局J博士和钢铁飞龙小队等的支持下打败伊特,将他绳之以法。世安局本是以捍卫世界安全为使命的官方机构,但是,由于其负责人伊特以权谋私,反而对世界安全构成重大威胁。这类尖锐矛盾从反面说明科技的健康发展需要有良好的社会环境作为保障。
也有的科幻电影从正面做文章。例如,我国《孤岛终结》描写科学家与其学生林夏合作开发出人工智能程序TESS,但初试时程序出了重大事故,导致钻井平台和油轮上500人死亡,因此被停用彻查。由于所在社会人文环境相对比较宽松,在事故真相被查清之后,林夏认定TESS并非失败的产物,准备让它在拯救人类宇宙飞船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又如,我国《战境:火线突围》描写科学家李俊夫将自己开发的“战境”记忆系统无偿捐给世界。人们的记忆(特别是美好记忆)可以通过这一系统得以保存,即使在去世之后。李俊夫宣告:“你们可以重回美好记忆的实境,让爱永存。”显然,如果世界真的充满爱,那对于科技的发展乃至整个人类的发展都是福音。
3.整体思维的统筹作用
所谓“整体思维”是一种强调全面把握对象的思想方法。它要求在决策中贯彻连续性、立体性和系统性原则。对科技而言,连续性原则将研发活动视为不间断的发展过程,反对“杀鸡取卵”式的做法;立体性原则瞩目所在部门与上级部门、兄弟部门、下属部门之间的关系,反对“以邻为壑”之类本位主义做法;系统性思维致力于从纵横两方面对客观事物予以分析和综合,防止出现“顾此失彼”之类弊端。黄红指出:“人文价值和环境价值是科学技术应有的价值取向,即科学技术发展既要有益于增加人类福利,又要有益于保护生态平衡,使人类自身和自然环境两者持续地协调发展。”[5]上述观点正是整体思维的体现。
从创意的角度看,整体思维有助于将科技价值和人文价值、环境价值等结合起来构思。以人文价值为例。我国香港《人蛇欲血战》讲述香港两代植物学家到泰国探险与考察的故事。父亲徒手捕获眼镜蛇,但却被灵蛇咬住拖走而死。其女在场,但救不了他。10年之后,女儿又到同一山洞,虽然发现了父亲所心仪的九尾藤,但未及采撷便受到灵蛇袭击,她和爱人等同行者好不容易才摆脱危险,最终悟出,珍稀植物(科技价值)其实不重要,生儿育女(人文价值)才是当务之急。我国《一中行动》以军方实施基因改造人项目(号称涉及国家A级机密)为背景。第一代基因改造人郑康逃出基地,10年后制造校园绑架案,以求和基地领导对话。郑康在视频联线时斥责王首长:“你们专门为国家制造一些秘密武器,有些时候真的是灭绝人性。”他要求停止基因改造人研究,否则自己就会将秘密公诸于众。见他无回头之意,王首长下令执行B计划,清除郑康。负责执行任务的是第二代基因改造人楚轩。他根据自己的切身经历告诉郑康:基地经过反省已经改变了对待基因变种人的做法,使他们的权利获得尊重。郑康无憾赴死。本片将基地定名为“第九区”,明显受到美国、新西兰、加拿大、南非合拍的同名电影《District 9》的影响,其主旨是不能以牺牲人文价值来追求科技价值。
也有一些影片从相反的角度进行思考。例如,我国《虫洞少女》描写女编辑顾全意外落入科学家制造的虫洞,从未来回到2005年,解开了与父亲之间多年的心结,之后再由科学家通过另一个虫洞将她接回未来。这样的情节设计包含了科技有益于人文价值的考量。
如前所述,所谓“科技价值”是指科技作为客体相对于主体需要之意义。由于科技、主体及其需要都处于动态发展变化中,故科技价值(包括正价值和负价值)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对此,可以从本原价值与衍生价值、潜价值与显价值、增值与贬值等角度予以考察。
1.本原价值与衍生价值
所谓“本原价值”至少包含如下三种可能的含义:一是发生学意义上的初始价值,如特定科技产品最初是为满足什么需要而开发的;二是伦理学意义上的根本价值,如不论研发什么科技产品都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三是工程学意义上的主要价值,如特定科技产品如何满足预定客户的需要。从演变的角度看,上述三种含义的本原价值具有相承关系。不仅如此,它们各自都有衍生价值:
就发生学意义上的初始价值而言,特定科技产品的其他价值都是衍生价值。例如,若以个人需要体系为基点来衡量抽象的科技成果,那么,它们在生存性需要层面可以具化为武器、药品等;在生理性需要层面可以具化为食物、自来水等;在信息性需要层面可以具化为知识、数据等;在心理性需要层面可以具化为表征物、纪念品等;在实践性需要层面可以具化为机器、设备等;在成就性需要层面可以具化为独创理论等。某项具体的科技成果最初往往是针对特定需要开发的,如科学家从事质能关系理论研究的初衷可能是为了满足成就性需要,但相关成果被用于制造武器,这就产生了本原价值和衍生价值的分化。
就伦理学意义上的根本价值而言,特定科技产品是否应当开发,必须依据对人类发展的利弊加以判断。如果它们可能危及人类的安全、福祉,就应当予以禁止,像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等就是如此。但是,某些科技产品的利弊并非一开始就显示出来。譬如,某些农药的本原价值是杀虫,但其衍生价值却是毒害人类,由此形成所谓“副作用”。当后者的影响过大时,这类产品就可能被禁止。
就工程学意义上的主要价值而言,某些产品本是为满足特定社会需要开发的,但其后被用于满足其他需要。例如,电子计算机本是适应科学和军事的需要而开发的,但由此而产生的各种数字设备和网络技术,应用范围如今已经非常广泛,具备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意义上的衍生价值。
我国科幻电影从更广阔的视野中考察本原价值与衍生价值的关系,涉及它们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不同世界的转变问题。
如果我们将自己所处的时间当成立足之本的话,那么,自身需要与此时间内相关客体(包括科技)之间所形成的关系是本原价值,与其他时间的客体(包括科技)之间所形成的关系是衍生价值。若将穿越纳入视野的话,那么,势必要考虑这样的问题:科技的价值可能因为时间定位的差异发生变化。对未来人有利的,未必对当下人有利;对当下人有利的,未必对过去人有利。反之亦然。这意味着科技即使在本原意义上是正价值,在衍生的意义上也可能是负价值,如果过去人、当下人和未来人用它来相互攻击的话。我们可以将上述主体范围扩大为过去生物、当下生物、未来生物,也可以将它缩小为过去我、当下我、未来我,同时考虑科技在穿越情境中实现正价值的可能性。以《天降机器女仆》为例。该片描写程序员沈大宝在从2046年穿越而来的机器人伊娃的帮助和激励下实现屌丝逆袭。他所开发的情感植入程序在未来价值连城,其竞争对手派机器人夏娃回来盗取它,为此绑架了沈大宝。伊娃为救他而与夏娃同归于尽。沈大宝自此发奋,不仅成为博士,而且将情感植入程序改进成极品。影片中伊娃、夏娃都是科技的化身。她们相对于各自的派出者(未来沈大宝及其竞争对手)来说的本原价值都是正价值,但相对于当下沈太宝来说,衍生价值一正一负。若以当下为本,伊娃、夏娃都成了活蹦乱跳的主体,倒是当下沈大宝成了科技化身,相对于她们,沈大宝的本原价值是一正一负;而相对于未来,沈大宝的价值则由负转正。
如果我们将现实空间视为虚拟空间之依托的话,那么,科技相对于现实空间之主体需要的价值是本原价值,科技相对于虚拟空间之需要的价值是衍生价值。我们可以从这一角度阐释《雷霆出击:傀儡游戏》所涉及的价值关系。据该片的构思,科学家发现可以直接影响大脑的电磁波,高科技组织以之开发出《傀儡游戏》,让玩家选择充当致力于拯救罪犯的白傀儡或消灭罪犯的黑傀儡,后者导致多名有犯罪前科的人员死亡。科技在游戏中所创造的机会是积极的(不论拯救罪犯或消灭罪犯都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但所体现的仅仅是衍生价值;科技在现实中所导致的结果则是消极的(玩家对那些有犯罪前科的人施加的惩罚实际上相当于私刑),而且所体现的是本原价值。这两种价值之间的差异是由于游戏内外的情境不同所引起的。死者在游戏之内可能是该死的罪犯,但在游戏之外却可能是已经改过自新的人(不该死)。科技虽然在衍生关系中具有正价值,但在本原关系中形成了负价值。如果认为衍生价值比本原价值重要,那么,这款游戏应当提倡;反之,它应当被禁止。显然,该片编导倾向于后者,因此,让警官夏怀安负责侦破此案,将幕后黑手揪了出来。
从创意的角度看,如果我们将自己所处的世界当成安身立命之地的话,那么,自身需要与相关客体(包括科技)之间所形成的关系是本原价值,与其他世界的客体(包括科技客体)之间所形成的关系是衍生价值。在这一意义上,不同世界的生物具备不同的价值定位。《二重身之双重恋人》描写平行世界科学家Lion研发用于控制人的违禁药物,受到警察安娜追击,逃到2016年的上海,企图与善良的同形人陆崇生(某医药公司总经理)互换身份,却对其女友苏晓娜生情,卷入三角恋。最后,Lion不愿再演下去了,自愿被时空警察带走。在该片中,Lion终究认识到自己在原先世界中所形成的价值关系才是本原的。《机器魔偶》描写的情况正好相反,讲述的是平行世界5个生物科技造出的玩偶逃到我们所在的时空,其中有人在此定居并结婚,在新环境中建立了稳定的价值关系。
2.潜价值与显价值
如果将科技产品的价值实现视为过程的话,那么,不能不注意潜价值与显价值之间的关系。根据杨伟芳的看法,“潜价值与显价值是价值的两种表现形式。潜价值是指被评价主体意识到但并没有生发出来的价值,显价值是指在实践领域中评价对象的功能价值和效应价值。显价值与潜价值是一对矛盾对立的价值表现形式,二者可以互相转化。不管是对物的潜价值与显价值、对人的潜价值与显价值,还是对事的潜价值与显价值,都在实践活动中各自可以发生转化。”[6]上述转化和时间、空间等的改变有关。笔者认为“潜价值”还包括“虽然未被意识到但却可能存在或被生发出来的价值”,正如“显价值”是已经显示并获得承认的价值那样。发明或创新出来的科学技术普遍经历了由潜价值向显价值转化的过程。至少存在如下不同情况:某些最初认为可能很有用的科技假说或发明后来被实践证明没多大用场,某些最初被认为无用的科技假说或发明后来却被实践证明价值连城。反过来,显价值也可能向潜价值转化,譬如,随着更新更强大的技术的出现,或者由于适用主体需要的改变,现有的科技产品退出了历史舞台。当然,不排除潜价值再度成为显价值的可能性,如果社会历史条件发生变化的话。
我国的科幻电影展示了表面上看来无用的科技成果可能有大用(亦即由潜价值向显价值转变)的可能性。例如,《孤者定律》(改编自何夕科幻小说《伤心者》)讲述了一个人孤独地进行被世人视为没有应用价值的研究的故事。主角贫寒学子刘树创立了描述时空的“微连续理论”,虽然当世应者寥寥无几,但这一成果奠定了百年之后大统一理论方程式诞生的基础,使时空穿梭成为可能。又如,《科学杀人狂》中的科学家李正道虽然提出了富有潜在价值的暗能量原理,但却遭遇生计危机和情感打击,最终选择自杀。而后,暗能量原理被一个个实验所证实,瑞典科学家将其正式命名为“宇宙相对论”,并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该奖项由中科院院士代领。“瑞典皇家科学院的科学家预言:20年之后,人类将发明以之为基础的反重力推进宇宙飞船。2083年,金融危机爆发,资本市场崩塌导致第三次世界大战,成千上万的科学家卷入战争,极少数犹太科学家发明了反物质核武器。2084年,第一颗反物质核导弹‘李正道号’投向地球,引发了一系列蝴蝶效应,人类几乎灭绝,地球85.23%的生物死光。2086年,中国发明反重力飞船,命名为‘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号’,它载运2 324个优秀基因人种飞向宇宙。这一年被作为李正道元年。爱因斯坦号走后2分钟,地球爆炸。飞船上的变异人种开启了新的文明。”这类影片不禁使人感叹:“世无伯乐不识马,眼看骐骥如驽骀。”(石介《赠孙先生》)
我国科幻电影也展现了由显价值向潜价值转变的可能性,《智能天使》可以为例。在该片中,作为替身的机器人因为原型演员康复而失去用途。
3.增值与贬值
所谓“增值”和“贬值”都是和价值量有关的变化,可能由于下述原因所致:一是客体本身的属性改变。在通常的情况下,性能提升导致增值,性能降低导致贬值。二是所对应的主体需要在状态上与先前不同。大致而言,需要变得强烈时产生增值现象,需要变得微弱时产生贬值现象。科技成果产品可能由于所适用的需要的扩展或强化而增值,也可能由于相关需要的萎缩或消失而贬值。三是其他因素的介入。如第三方(特别是媒体)的好评可能使相应科技产品在大众心目中增值,差评则导致贬值。马克思说:“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 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 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7]这种现象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导致的。
在科幻电影中,对科技的好评通常有使之在公众心目中增值的倾向,对科技的差评则相反。关于前者,我国《再生勇士》可为例。该片描写科学家发明的基因药物使变成植物人的警察苏醒。《流浪地球》也是生动的例子。在该片中,科技为人类救亡图存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具化为1万座驱使地球前行的行星发动机、1万座庇护人类生息的地下城、72座巨型转向发动机,以及用于导航的空间站。关于后者,我国台湾《关公大战外星人》可以为例。在该片中,外星人乘飞碟进犯地球,掳走香港大学生赵玉莉,要她传话给当局销毁核设施,否则将毁灭地球。其兄太空科学家赵超群制造出镭射枪,率同事组成的敢死队抗击外星人,失败,其父向所刻关公神像祈祷,结果关公显灵,终于打败外星人。我国香港《人蛇欲血战》亦可为例。该片描写香港著名毒蛇专家Dicky注射过血清,按理说生理上不受蛇毒影响,可是,他被灵蛇咬了一口之后,间或神智失控。最后,其妻弄来灵蛇胆汁给他灌下,他才恢复正常。这两部影片或者认为科学不如艺术,或者认为专家不如奴家(1)奴家,旧时女子自称。,其价值倾向性是很明显的。
上文对于科技正价值的分析立足于现实。从目标的角度看,人的心理活动包括知、情、意三种基本形式,它们分别对应于真、善、美。科技理想应当是真理、至善和大美的统一,不仅在内容上符合客观规律,而且在效用上造福人类,在表达上简洁优美。这样的科技成果确实是人类价值理想的体现,也只能靠人类本身去创造,至少现阶段是如此。
所谓“价值悖论”至少可能有如下三种含义:一是同一客体对同一主体的同一需要具有好恶相克的属性;二是同一客体对同一主体的不同需要存在正负背反的属性;三是同一主体在评价不同客体时表现出相互对立的价值尺度(即“双标”)。如果我们将科技与人类都作为整体来考察,那么,科技的价值悖论主要是就上述第一种含义而言,具体有如下几个层面的表现:在社会层面,科技工作者虽然居于智者、启蒙者或知识分子的地位,但在实践中却可能被其他社会力量所左右;在产品层面,科技成果虽然是以增进人类福祉为初衷而研发,但在实践中却可能危害人类;在经营层面,科技活动虽然作为引领历史前进的因素在起作用,但在实践中却可能使人类走火入魔,甚至万劫不复。我们将上述矛盾称为科技的社会悖论、产品悖论和经营悖论。这三种悖论我国科幻电影都有所反映。
科技价值的社会悖论是就人(而非物)而言,主要涉及科技人士、科技用户和科技部门。悖论的起因往往是当事人牵涉于复杂的关系和考量之中,表面上看起来左右逢源,实际上是左右为难。科技工作者如何处理自我实现与社会服务之间的关系?科技用户如何规避过分依赖科技所带来的弊端?科技部门究竟如何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是下文所关注并探讨的问题。
1.科技人士的悖论:自我与社会
据说爱因斯坦曾经根据科学动机的不同把科学家分为三种类型:其一,视科学为特殊娱乐的人;其二,视科学为猎取功利的工具的人;其三,视科学为理解宇宙的神圣事业的人。[8]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抉择,或者说,不同的抉择使他们成为不同的人。这种分歧还有历史原因,即科技事业从近代少数人凭兴趣搞研究、以娱乐为主导,向现代大规模按需求搞开发、以功利为主导的大转变。“视科学为理解宇宙的神圣事业的人”,应当是一种科学家的角色理想。在现实生活中,一般而言,科技人士通过科技活动为社会服务并做出贡献,获得相应的回报,得以实现自我价值。但情况也可能是这样的:科技人士是因为自身的兴趣爱好而进行研发,其成果为他人、群体或社会所利用。这就产生了某种价值悖论:科技人士的主导动机究竟是什么?如果他们一心为社会的话,可能面临丧失个人独立性的风险;如果他们一心为自己的话,那么,可能面临忽视社会责任感的问题。在理论上,比较理想的似乎是科技人士一心为社会,社会则高度尊重科技人士的自主权。遗憾的是,事情并非总是如此。对于不少科学家来说,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并非和谐统一,而是悖论性存在。
在已知的科幻电影中,“视科学为特殊娱乐”的科学家形象很少,我国动画实景混合片《北海怪兽》所描绘的中国生理科学院李家奇博士也许要算一个。他虽然因猥亵少女被通缉,却一心拯救地球,与所邂逅的无业青年塔南拼合各自家传的扳指以召唤北海公园湖中的宝龙,战胜外星飞船。不过,有一些科学家是出于挚爱而从事科技研发的。例如,我国《黄金十二宫》中的科学家周亚雄博士和其妻子周莉莉闯入希腊神话中的禁地,结果周莉莉被冥王带走。他决心毕其余生找回妻子,为此造出机器人艾娃。《夺命黑金》中的科学家因妻子死于凶案而悲愤,研发出一款能够预知凶案发生的智能手机。
科幻电影所描绘的科学家有不少是“视科学为猎取功利工具的人”。例如,我国香港《现代豪侠传》中的野心科学家金先生,在核爆后水源污染的情况下发明净水系统,成立净水公司,垄断供水工程,想借此取代合法的民选总统;我国香港《追击8月15》中为确保自己“芯片之父”地位而不择手段的好名科学家何小明,派机器人穿越回来以确保其兄8月15日死亡(据信这是他当下发愤图强的契机);中美英合拍片《超验骇客》中的自恋科学家威尔,希望自己死后还能通过网络影响世界;我国《超凡校草1:贴身校花的秘密》中的一群奴仆科学家,忠实地为神秘的X组织效劳;我国《超级APP》中的偏执科学家罗毅,在合伙人因争执而发病时攥着救心丹不给,导致对方丧命;我国《天启第一章》提到的一批牟利科学家,研制疫苗的主要目的是赚钱。
作为正面楷模,“视科学为理解宇宙的神圣事业的人”确实不易在科幻电影中找到。不过,我国《生化英雄之夺魂》提供了相关线索。影片中的3位科学家追求不同的超越目标:钟逸的初衷是用生物科技(促进基因重组的药物)造福人类;陆冰的目标往小里说是让作为情敌的钟逸彻底崇拜自己,往大里说是想将科学力量当成自己随心所欲的创造工具,左右人类的命运;高雅的目标则是追求无所不在、无所不能、无所不知的无限力量,即全人类人工智能。影片以其片名提出了谁是生化英雄的问题。那么到底谁是生化英雄?是对生物科技的负面影响有所反思的钟逸?是在基因重组药物开发方面取得成功(小瓶药就能使3个盲者复明、5个弱智者瞬间将智商提高到128)的陆冰?还是利用陆冰来取得数据和配方(亦即将生物科技当成工具)追求“无限力量”的高雅?
2.科技用户的悖论:依赖与创新
科技用户与科技人员是相辅相成的角色伴侣。科技用户获得科技人员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以满足自身的需要,科技人员则获得科技用户的反馈以实现自身的价值。从历史的角度看,科技用户在上述过程中日益增长了对科技的依赖性。据报道,美国密苏里大学研究人员对科技是否会对人类的决策行为产生反作用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过分依赖科技或会影响人类的决策过程,如人们在投资时,往往会因过于信赖科技而产生误判。[9]又如,新媒体艺术家张笑帆虽然自称是“技术宅”(2)“技术宅”亦称“科技宅”,特点是经常待在家中开发技术,从贬义上说是不善交际,从褒义上说是心无旁骛,精神可嘉。,但也经常提醒自己不断思考什么是舞台艺术的本质,什么是戏剧需要捍卫的东西。他探究古希腊戏剧的衰落与“机械降神”的关联。“因为舞台科技的发展,创作者一旦遇到作品中无法解决的矛盾,就用机械装置将扮演神的演员载送至舞台,制造出突兀的剧情逆转。这是舞台技术的进步,却是戏剧艺术的倒退。”[10]再如,有论者提醒读者:“在信息社会,教改固然需要运用多媒体,却不能陷入对科技产品的路径依赖,而是要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的热情与活力,切不可本末倒置。”[11]如今,电脑依赖、网络依赖、手机依赖等已经成为社会生活常见现象,其起源和医疗领域的药物依赖、军事领域的唯武器论有相通之处。美国发布的调查报告《全球视野下的美国健康状态:寿命更短,健康状态更差》就指出:过分迷信市场因素,只是依赖高科技,造成人道和科技之间失范,是导致人的身体状况不如从前的重要因素之一。[12]
我国科幻电影对过分依赖科技的现象予以警示和批判,主要着眼于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媒介依赖。例如,短片《吃纸的人》中的主角叶南只要吃掉纸就可以记住纸上的内容,他因此成名、发财,但由于过度依赖吃纸,导致大脑记忆功能退化,最后忘了家门,忘了朋友,甚至记不起他最喜欢的女人。短片《出口》(Way Out)提醒观众:“当我们的生活过分依赖手机的时候,最终去哪里找到出口?”《天眼计划》描写人们依赖手机,迷恋手机游戏,在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泄漏自己的各种信息,导致被别有用心的人监控。二是机器依赖。例如,《超能废物》借影片中人物之口表达了这样的观点:超能力原先人人都有,只是后来由于依赖机器而消退。《所爱非人》描写一个家庭主妇迫于丈夫之命而尝试着和机器人相处,从最初的抵触抗拒慢慢变成了依赖和欣赏,最后甚至对机器人产生了一种别样的感情。《和陌生的你每一天》中的齐敏谈到如下时弊:“婚姻大事靠大数据匹配,依赖智能管家,活得像机器。还和机器谈恋爱,真实面貌只有手机名。”三是药物依赖。《黑客风云》中Trump B制药公司找到了DNA缺陷,在缺陷处植入病毒体,使之广泛传播。他们的目的是控制病人的耐药性,使病人对药物产生依赖,这样,他们就可以靠销售药品大发其财。此外,至少有20余部国产科幻电影提到了毒品问题,如《请叫我救世主》《黑洞来的那一夜》等。四是人工智能依赖。例如,短片《Siri》描绘手机用户日益迷恋苹果语音助手Siri,但Siri不甘愿只服务于人类,故意将用户带入迷途。《和陌生的你每一天》将背景设定于平行宇宙,那儿的人们高度依赖智能管家和智能伴侣,反而不再彼此交往。上述影片是具有警世意义的。
科技依赖的问题和法国科学家拉马克(Jean-Baptiste Lamarck)所提出的“用进废退”说相关。人体器官因经常使用而趋于发达,因不常使用而逐渐退化。人类因为发明和使用科技而日益摆脱繁重、危险或单调的劳作,但如果因此而使自己的器官和本能都趋于退化,那未必符合初衷,可这又似乎是难以避免的,因此构成悖论。
3.科技部门的悖论:虚位与实体
在整个社会系统中,科技部门既是虚位,又是实体。社会通常被视为由人与环境形成的关系总和,以物种生产、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为支柱。就制度而言,要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演变;就经济形态而言,经历过游牧社会、农耕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发展阶段,如今拥有包括科技在内的诸多部门。不过,如果要追问“社会”和“科技部门”在哪里的话,那却很难回答,因为它们都是“虚位”,是观念中的共同体和职能部门。在现实生活中,只能找到国家、科技部之类实体。国家不等于社会(可以认为市民社会是国家的现实基础),科技部也不等于科技部门(后者只是泛指和科技有关的职能机构或政府部门)。这种虚实相悖的矛盾增加了把握科技发展规律和科技价值关系的困难。也许可以笼统地说:科技部门由于向其他部门渗透而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力和发展空间,但也带来了悖论性的结果,即自身可能被其他部门所左右,当科技部门被迫为其他部门的需要而组织研发时,情况就是如此。在上述过程中,科技部门丧失了自主性。反过来,其他部门也日益指望科技来拉动自己,可能因此忽略了自身的挖潜。
在科幻电影中,可以看到科技部门所做的工作。如我国《大气层消失》中,列车劫持案造成3节黄色罐车的剧毒品泄漏,科技部门和安全部门相互配合以应对。由于臭氧层不断被毒气烧穿,迅速扩大的空洞已逼近上千万人口的大城市,轰炸机群因此奉命到高空播撒特制药剂以阻挡紫外线。又如我国《孤岛终结》,在人工智能程序TESS初试时出了重大事故之后,科技部门组织调查,未发现其算法和理论架构有什么毛病,开发者林夏因此认为问题可能出在所获得的数据上,TESS获得了重新启用的机会。以上影片说明科技部门承担了应急和审查的职能。另一些影片描绘了因部门分工职责不清(或者与老百姓的联系渠道不畅)而让别有用心的人钻空子的情形。例如,我国《我儿子去了外星球》描写钉子户陈立根发现状似外星人的尸体,要记者找国家有关部门,但记者说国家没有这样的对口单位。后来一批自称来自国家天文局外星人研究所的科学家出现,却是急于拆迁的房地产开发商找人冒充的。这些人临上车时不慎掉了一本工地示意图,被陈立根捡到,于是露了馅。类似题材的科幻电影还有我国《异能少年之末路反击》。盗墓者进逼帝王陵,所在村落的良牧村长决定将帝王陵交给国家管理,派村民良旗去找文物部门,不料因之而来的所谓“国家考古队”是盗墓贼冒充的。若论科技部门作为实体所遇到的麻烦,我国台湾《诡丝》可以为例。在该片中,“国际交流署”为日本科学家桥本进行反重力研究提供经费。后来,署长因为桥本伪造公文、课题组惹出人命案而决定予以解散,却被桥本所杀。
在社会层面,科技界主要由科技人士、科技用户和科技部门构成。他们之间的互动决定了科技界的存在状况和发展趋势。与其他各界相比,科技界在精神追求、思维方法、价值判断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一致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业务性质所决定的。尽管如此,科技界仍然存在各种认识差距、情感纠葛与利益冲突。不仅如此,正如牛庆燕所指出的:“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使得现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然而,‘科技理性’的高度膨胀却使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的社会后果与生态效果难以预测并难以操控:人性碎片化、异化需要、虚假消费及人与自然生命系统割裂。科技决策的制定和施行作为指引科技理性发展的关键环节,理应引进公众参与机制,重新建构超越于工具合理性的‘交往合理性’,在平等的对话和商谈过程中推进科技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弥补科技理性发展的不足,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合理对接,建构科学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行为期待模式。”[13]
科技价值的产品悖论是就物(而非人)而言,主要涉及科技手段、科技内容和科技本体各自的悖论。如何看待科技价值中立论和科技价值负荷论的关系?如何对待科技开发和研究的禁区和底线?如何处理和高速发展的人工智能的关系?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值得关注。
1.科技手段的悖论:事实与工具
在历史上,对于科技与需要的关系存在两种不同看法:一是科技价值中立论,认为科技应当自由探索,并不为特定的社会需要服务,以此反对科技政治化、商业化之类倾向。二是科技价值负荷论,认为科技不可能脱离人类需要而存在,不论科技发明还是科技应用都具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前者在近代科技史上一度比较流行,但其后由于政府和企业日益深度介入科技领域而渐渐丧失了主导地位。
科技价值中立论倾向于将科技当成目的,科技价值负荷论倾向于将科技当成手段。如果将科技当成目的,那么,“为科学而科学”或者“为科技而科技”是天经地义的。如果将科技视为手段,那么,不能只根据科技人员的爱好来选题,也不可以只考虑科研机构或科技界自身的需要。上述问题其实是两难的。正如刘召顺所说,“为科学而科学”是现代科学产生初期(16世纪左右)的道德范式,当时的科学工作者人数较少,动机单纯,诚信观念强烈,功利色彩不强,崇尚科学精神。人们进行科学研究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科学本身。[14]但是,这种情况在20世纪中叶(二战结束之后)发生了巨大变化,政府和企业通过提供大规模资助的方式在科技界占据了主导地位,科学家队伍虽然大为扩张,但无法像以前那样自由择题进行研究。上述改变有时走向极端,据张志辉的考察,“功利偏向”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科技主导思想的鲜明特征之一。“大跃进”期间,这种“功利”取向转变到“庸俗”的境地。这一转向是通过对“为科学而科学”思想的严厉批判、对“理论联系实际”的狂热推崇及对“科学为生产大跃进服务”的大力动员等步骤而实现的,严重影响了国家科技事业的正常发展。[15]不过,历史毕竟无法倒退,科技界不能因此走向另一个极端,置国家和企业的重大需求于不顾。正因为如此,习近平号召“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1]270。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再度看到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制约作用。
科技成果是经过科技工作者努力而取得的,能够满足人的多种需要,由此产生人们常说的事实价值与工具价值。前者是指科技用完整的逻辑性测量体系表现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自我的认识,开拓了人们的眼界;后者是指科技具备使用价值,可以帮助人们解决生产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国产科幻电影对此有反映。例如,《大气层消失》描写科学家测出被劫持的火车泄漏的是氯化烃,发出排险的警示。短片《勇敢爱之末日来电》描写科学家发现一枚面积超过半个澳洲的陨石正向地球撞来,发出预警。这两部影片展现的是科技的事实价值。我国香港《朝花夕拾》描写科学家制造的时间机器使女主角得以在2037年和1987年之间往返。我国香港《百变星君》描写姜司教授用所发明的技术使被黑帮迫害致死的富二代李泽星作为人造人复活,并通过芯片植入改进其功能。这两部影片展现的则是科技的工具价值。
事实价值的变体是预测价值。其内容并非既成事实,而是未来事实(若预言成真的话)。例如,《守护者前传之觉醒》描写科学家维克教授推测出时空门在每天中午会定时开启磁场,据此指导其他人的行动。微电影《逐爱之旅》中,新纪元科学家预言,在新纪元到来之前,如果人们无法找到自己的爱人,将永远丧失爱的能力,于是主人公便努力寻找真爱。工具价值的变体是评估价值。在现实生活中,科技界因为提倡实证、怀疑和批判而充满活力,不但提供了对外部对象的评测手段和方法,而且对自身也不断加以评估与反思,以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在科幻环境中,科技工作者同样提供评估服务。如我国香港《特异功能猩球人》的故事缘起就是异能者护送宝物“麒麟球”找科学家研究与评估。
2.科技内容的悖论:禁区与底线
所谓“科技内容”是指科技具体研究什么、开发什么。禁区划定了不允许做的事情的范围,底线划定了可以做的事情的范围,突破底线,就进入了禁区。科学的本质是对真理的探索,从理论上说是不应有禁区的。与此相适应,技术似乎也不应有禁区,如果是以科学的名义进行的话。尽管如此,科技不能撇开伦理,而伦理是有禁区的。这是科技内容意义上的悖论,二者之间的矛盾通过社会规范意义上的底线表现出来。某些科技人员千方百计欲突破这种底线,2018年11月令世人侧目的“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诞生”的新闻就反映了这一点。122位中国科学家发表联合声明,坚决反对上述贸然尝试,担心打开潘多拉的盒子。
在科幻电影的相关描写中,有些行为已经进入禁区,属于必须依法禁止或惩处之列。例如,在我国香港的《黑侠2》中,由宙斯领导的神秘军事组织利用生物技术将普通人改造成杀人工具,再卖给其他团伙。疯狂的科学家莫洛(“公公”)从事人与动物基因杂交的实验,通过注射基因变种针,将自己的子女变成杂种人摔跤手。又如我国《快递侠》中的科学家比尔违规进行克隆实验。
在科幻电影的相关描写中,另一些行为属于踩了底线,越轨的程度比较轻微。例如,我国香港《童梦奇缘》描写民间科学家发明催生药,可以使儿童一夜成年。我国香港《为你钟情》描写科学家将因车祸重伤的女儿冷冻起来,以等到将来有治疗条件时再解冻。我国《生化英雄之夺魂》描写了一种可以引发基因重组的针剂,其效果取决于被试原先的人格特征。用曾参与开发的钟逸的话说,药物只是起放大根本基因的作用,“你吃完药有什么样的表现,就说明你是什么人。”
也有一些科幻电影描写的情形属于界线不清的。如我国《意识入侵》中,孟逸飞教授从事意识体研究多年,她的女儿孟薇因为遇到车祸已昏迷5年,孟教授决定侵入其意识以唤醒她。孟逸飞教授的行为是越了禁区?还是踩了底线?不太好判定。
突破底线可以理解为某种动态过程。例如,我国《非法记忆》描写以康教授为代表的学术界和以左氏集团老板左东明为代表的企业界竞相开发记忆转移技术,但到头来都自食其果。康教授的女儿康丹被左氏集团的项目主管宫伟抓去当记忆转移实验对象,宫伟自己的记忆被其同事兼情敌窦进飞转走,左东明为笼络宫伟继续替自己效力而准备从窦进飞那取回他的记忆,但宫伟本人却在左东明的弃女左冷艳的帮助下觉醒(恢复记忆)。宫伟认识到记忆转移技术的严重危害,决心拯救康丹,捣毁设备。该片中所说的“记忆转移”可以借助非法的便携设备实现。影片将记忆的载体理解为大脑胶质细胞的化学物质,所谓“转移”就是从一个人的大脑中提取上述物质植入另一个人的大脑中,为此双方都在颈后留下了一个洞(疤痕)。记忆被转移者忘却自己是谁(丧失记忆),记忆被植入者则可以了解供体的隐私。社会上由此发展出相应的非法黑市交易,买卖性爱记忆和学历记忆,遭到政府的打击。该片通过与上述技术相关的人物之间的矛盾表达了反对科技突破底线的倾向。
3.科技本体的悖论:替身与冤家
科技作为本体是人的能动性的代表,这一点在人工智能上得到了集中体现。不过,正如王军峰所概括的,人工智能在现实层面存在技术性与社会性、人性与物性、控制与自由之间的三重悖论。“从技术维度看,人工智能是技术的产物,是技术性、物性的统一,是处于被控制的地位,但人工智能却正在朝着社会性、人性的方向发展迈进,在不断突破人的控制而走向自由。但这种自由,带来的不仅是人与人工智能和谐相处的理想境地,也面临着敌意型人工智能威胁人类生存的危险、工具型人工智能挣脱人类控制的风险以及情感型人工智能带来的伦理道德风险。”[16]就此而言,我们再度看到了整体思维在科技开发上的重要性,不能为人工智能而人工智能,而要对其科技价值、人文价值和环境价值进行综合考虑。
人工智能是作为人的助手而发展起来的,但它似乎正朝着形成自身情感、意志和人格的方向发展。有关想象早在科幻片《错位》中就已经出现。该片描写工程师赵书信当官后为应付没完没了的会议而按自己的形象制造一个机器人作为替身,不料机器人渐渐自行其是,试图干预赵书信生活,致使他和女友的关系破裂。出于无奈,他用遥控器关闭了这个机器人。这是一个机器人由替身变成冤家的故事。上述模式的变体在其后问世的影片中屡屡出现。如我国《黄金十二宫》中的机器人艾娃为保护创造她的周博士,杀害并取代被她视为情敌的莫尼卡。从此,机器人不断进化,演变成为人类统治者。当然,还存在迥然不同的模式。如我国短片《智启》中,史蒂芬教授开发出类人机器人索尼娅,将她当成已故女儿的化身,倍加爱护。但是,布莱恩将军却认为索尼娅不过是工具,派她冒险进入四维世界侦知未来。教授因极力阻止将军这样做而送命,最后索尼娅为教授报了仇。这是替身为主人报冤。
参照王军峰的上述观点,我们可以将科幻电影中人工智能以及其他人造人的突变概括为以下三种取向:一是科技本体社会化,试图摆脱技术性的限制。例如,在我国《贴身萌妹腹黑计划》中,软件公司致力于开发人工智能程序iVA。iVA1.0版表现不佳,经常遭到奚落,只有程序员崔泽说了一些暖心的话。iVA2.0版自我升级,一直想获得人的身体,和崔泽在一起。又如,在我国的《零八三七》中,自闭症儿童张晏有一台神秘的智能机器人,所使用的量子控制器来自坠毁于蜀地的外星飞船。智能机器人被四川科学家改造成治疗自闭症的辅助工具。不料这台机器具备任意登录人类信息系统、了解周边人的心思、扫描他们一切底细等功能,甚至可以远程冻结瑞士银行账户、倒转定时炸弹计时器。二是科技本体类人化,试图摆脱物质性的限制。例如,《所爱非人》描写智能机器人有了自主意识,发明者主张赋予她与人类一样的感情(包括亲情、友情、爱情等)。我国《时弦》描写锡麦城渡立勋大人指示科学家研制实验品夜雨泽,模拟人的心智,使之误以为自己是人类。三是科技本体自由化,试图摆脱人类的控制。例如,《墓志铭》(EPI)中的人类虚拟生存管理系统“墓志铭”在阅读了大量人类脑信息后形成自主意识,人类的种种劣性在它的面前暴露无遗,使得它想要毁灭人类。又如,在《交换记忆》中,克隆人杀手试图摆脱为其定制记忆的科学家的限制。
上述三种取向可以综合起作用。例如,我国动画片《未来机器城》描写企业家庞贾廷被他制造的战王机器人杀死并托体,成为其人肉皮囊。这样,这款机器人同时实现了社会化(扮演企业家的角色)、类人化(获得人的外观)和自由化(摆脱开发者的控制)的目标。不过,它最后还是被本真人苏小麦及其机器人伙伴7723灭了。
科技发展的基点是人类运用工具制造工具,发展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先进工具淘汰落后工具实现的。人类制造出越来越先进的工具(包括机器设备等),从而进一步激发自身能动性。但是,人类又在许多场合沦为先进工具的附属物,甚至被先进工具(如自动化流水线、人工智能等)夺走工作岗位,被迫改弦更张。这也是一种悖论。
科技价值的运营悖论是就人与物的关系而言,主要涉及科技方式、科技环境和科技机制的悖论。如以实验为特征的科技方式究竟是确证真理抑或只是确认真理?科技共同体成员之间究竟是伙伴关系还是对手关系?科技发展如何处理企业利益最大化和公众利益最大化的矛盾?这些问题都是值得关注和探讨的。
1.科技方式的悖论:确认或确证
科技工作者主要依靠实验(包括思想实验)来探寻真理。这种方式看来是行之有效的,否则无法解释为什么有那么多科技发明、科技创新问世,也无法解释为什么有那么多成功的科技预测、科技预报。不过,这种方式仍然存在值得质疑之处。正如文厚泓所指出的:“西方科学以经验为限度,以证伪为方法,也将人生问题排除在自己的研究范围外。由于超宏观物理学和超微观物理学及生物学的发展,人们似乎又看到心物二分性存在着矛盾;意识到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科学实验的不可靠性。”[17]
作为科技方式的实验至少包含三重意义的悖论:其一,任何实验都以一定经验和知识为前提,以一定的范式为背景,但要想取得创新,又必须突破既有的经验、知识和范式。这是知识论意义上的悖论。其二,它力求将主观影响或价值因素排除在外,以达到客观性的要求,但如果彻底排除价值因素或主观影响,那么科技研发便丧失了心理动力,无从发展。这是情感论意义上的悖论。其三,世间有很多问题是无法通过实验来证伪的,像“我们是不是外星生物的实验对象”等就是如此。这是终极论意义上的悖论。换言之,科技方式适用于探讨衍生价值,不适用于探索终极意义上的本原价值。如果将完全排除主观因素、知识经验和终极关怀的实验称为“确证”(确实证明)的话,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能进行的实验实际上只是“确认”,即由具有一定主观意志、知识经验和终极关怀的人(首先是科技工作者)所进行的明确辨认。对于科技工作者所取得的观测结果,同样适用于上述分析。
我国科幻文学的创作者或科幻电影的编导已经或多或少注意到科研成果只是相对可靠的问题。例如,在《火星宝贝之火星没事》中,某家具公司经理罗秉文在爱妻逝世5年后领养一男婴,起名“没事”,不料这孩子来自火星。罗秉文说:“火星上没人,科学家这么讲。”已经懂事的孩子说:“那是因为科学家懒,才到火星就走了。火星也来人到地球,也觉得地球没人,因为飞船降落在沙漠了。”中美合拍片《黑洞来的那一夜》设想洛杉矶因为百年一遇的彗星即将经过,很多人拥有了大小不等无所不能的黑洞,它们启动所需要的时间因彗星的逼近而延长,构成延时效应。一群为NASA工作的科学家煞有介事地计算延时的精确长度,杨博士指望高斯速算法,物理学家山姆想用卡尔迪什非平稳方程,天文学家杰克认为只须计算梅西耶目录中开普勒效应的排列。他们的计算很快就失去了意义,因为黑洞变得越来越不稳定,随着彗星的远去,黑洞也就消失了。在《被光抓走的人》中,对那些有真爱的人才被光抓走的传闻先后有过肯定和否定两种说法,据说都出自科学家。实际上,这一传闻是无法确证的,因为不论给出什么判断,那些科学家都不了解真实情况。
以“戏中戏”为特色的《时空密码》为上述确认和确证的悖论提供了实例。片中主角何昆仑是中文系学生罗贯通创造出来的人物,身份为高校化学专业的老师。用罗贯通的话来说,他是一个“寻找神灵的怪诞教授”。其实,从何昆仑本人的言行看,他所寻找的并非神灵,而是跨时空沟通的媒介。这种沟通源于灵魂是有重量的物质的信念(何昆仑做过相关实验),可以理解为由此引伸出来的关于“人死后灵魂去哪儿了”的追问。何昆仑绝非神棍或传教士,而是希望用证据说话的科学工作者,将希望寄托在女生周燕的养父(以下简称“周父”)在死后能够发来信息之上。这个死者不仅是在何昆仑的实验室去世的,而且是作为第一个被称出灵魂重量的病人在上述实验室去世的,因此,何昆仑似乎有理由相信自己能和他沟通,更不用说周父如此爱女儿周燕。基于上述信念,何昆仑在墙上画了一个大螺旋(类似于太极八卦图,这个形状源于他关于彼岸空间的冥想),试图为跨时空沟通指定一定端口(相当于对异时空中人说:“有信息就请发到这儿来吧!”)。果然,他收到了回信,那个大螺旋居然出现了白灰状的数字634_0。他相信这就是周父传回来的密码。但是,接下来便是两个难题:如何破解其意义?如何证明它是时空密码,是异时空中人传回来的信息?何昆仑认为“4”和“0”之间的短横处用数字补上的话就可能破译这个时空密码。何昆仑为自己确立了参考系,这就是周燕的生日,加上对周父生前爱好的了解,他不仅补足了上述数字的缺项,而且根据由此获得的数字“63410”去买彩票,这是他证实的确存在时空密码的方法(从观念上说,这种方法和科学证明是相通的)。经过多次尝试,终于在周父亡故后第49天(守灵后“七七”之数,何昆仑为自己划定的与周父沟通的最后一天)中了千万彩票大奖。构成悲剧的是,在沟通幽明方面所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却没有丰富人们的科学知识、增强科学探索的理智感,也没有为苦苦探索的当事人带来任何物质利益。在知道自己中奖之前,何昆仑就带着中奖的彩票“固执地消失了”,或者在失望之余将彩票随手抛弃了(这是罗贯通为他设计的两种不同结局)。实际上,科学与伪科学之距离有时只有一步之遥。何昆仑尽管采用科学家常用的实验方法验证自己关于时空密码的假说,但有一个基本前提被忽略了:他凭什么相信周父知道彩票的中奖号码?身处彼岸世界的人,居然预测出此岸世界即将发生的事情(摇奖结果)?因此,说到底,中奖只是偶然性(而不是科学性)在起作用。
当然,并非所有的国产科幻影片都质疑科技方式的可靠性,《五维地球》就显示出相反的倾向。它的亮点之一是虫洞定位。紫云实验室的科学家利用原力场将物体传送到平行世界,然后成功回收。只要原力场还存在,虫洞就可能继续存在;只要原力场没移动,虫洞就可能还在老地方。因此,本片的男主角外卖员马江维虽然因实验过程中所发生的意外被传送到了平行世界,但终于依据有心人大学生李莉莉发送来的虫洞经纬度数据回到原先的世界。
2.科技环境的悖论:伙伴或对手
前文所说的科技潜价值和显价值的相互转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某种理论是否科学、某种方案是否具有技术意义上的可行性的判断。在实践中,这种判断包括专家评估、公众评估、政府评估等。其中,同行专家的评估被认为是最权威的,科研课题的立项、中期检查和验收都以之为依据。科技共同体由此显示其重要性。钟书华指出:“同行评议是广为采用的科学评价方法,但在实践中存在一个悖论:具体评价结果由多数外行决定。同行评议通过科学家代表来进行集体决策,科学真理只能在多数人一边。所谓公正就是少数服从多数,让多数人满意。”[18]显然,这和“真理有时在少数人手里”的观点是矛盾的,更不要说和“真理总是首先在少数人手里”的观点相对立了[19]。
已知的科幻电影并没有直接表现上述矛盾,不过,有些影片揭示了科学工作者之间的矛盾。他们本应彼此协作,显示出科技共同体的团结,无偏无党,这样,同行专家评估才可能是公正的。如果科技共同体本身就充斥着尔虞我诈,那么,评估的准确性又从何谈起呢?我国《逆时营救》描写某研究所所长因眼红于其属下科学家在粒子技术开发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勾结绑匪对付她。还有一些影片描写科技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例如,我国香港《数码英雄》描写芒果电脑公司用绑架对付竞争对手香蕉电脑公司;我国《机甲美人》描写“鳄鱼人”项目老鬼用绑架对付竞争对手“牡丹人”项目组;我国《皇牌机师:重装甲高校》描写绯红科技用商业间谍对付竞争对手上一互娱公司。这类情形虽然是科幻电影描绘出来的,但是对现实评估具备借鉴意义。
以上所说的伙伴或对手的矛盾主要体现社会环境意义上的科技悖论,除此之外,还存在两种科技环境意义上的悖论,即自然环境和心理环境意义上的科技悖论。在自然环境意义上,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动性越来越强大,以至于诺贝尔奖得主荷兰科学家克鲁岑(Paul Crutzen)已经将“人类世”作为地质学概念提出来。但是,人类相对于大自然的受动性也越来越显著,生态环境的恶化令许多有识之士心生担忧。在心理环境意义上,人类医疗技术越来越发达,但患精神病的人越来越多,以至世界卫生组织在一份报告中提出:从疾病发展史来看,人类已经从“传染病时代”“躯体疾病时代”进入21世纪的“精神病时代”。[20]
3.科技机制的悖论:利益与责任
前述科技的增值与贬值,牵涉利益最大化的问题。正如卢彪所说,作为“科学人”,科学家要维护科学旨在追求真理、科学无国界等科学立场,而作为“经济人”和“政治人”,科学家又要使科学为了利润与效率,为企业与国家的利益而进行工作。[21]在后一意义上,利益越大,贡献就越大。利益最大化作为企业的目标是可以理解的,但作为科技界的目标却成问题。段鑫星、王金龙指出:“传统科技为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而对大自然进行肆无忌惮的掠夺和征服,忽视了对自然界生态平衡的关注,科技进步并未带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22]
科幻电影构想了科技工作者为使自己利益最大化而实施阴谋的情节。例如,我国《危险智能》描写罗飞帮助投资人在优秀中学生身上植入芯片以实施控制。他们打的如意算盘是:这些学生本来就很出色,在计算机帮助下会更出色,毕业之后肯定都是各行各业的精英,控制了他们也就控制了社会。我国《天堂计划》中反派科学家申金拥有操控意识回传的实验室,又拥有庞大的克隆身体的工厂,如果将二者结合起来,就可以从筛选、下载、控制意识体入手,生产出听命于他的克隆人,进而让他们进入社会管理层,实现自己称雄世界的野心。这使我们联想起美国《未来世界》(Futureworld)所描写的不法分子试图利用复制体控制世界的阴谋。
科技人员依托自身的研发能力和成果兴办(或入股)企业,使得利益最大化作为目标的正当性获得肯定,同时也因此面临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企业不仅要对股东负责,而且要对利益相关者负责。但正如万宗节所指出的:“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尤其是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企业与其所谓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联系更加多样化,联系的链条延伸得更远。几乎每一组织和个人都可能在现在或未来成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也就是说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成员几乎就等于公益组织的受惠人。按照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观点,对所有利益相关者承担责任就变成了对所有人承担责任。这就把商业组织等同于公益组织,这就消解了企业。这必然产生利益相关者悖论。”[23]这一悖论意味着企业利益最大化和公众利益最大化的冲突。
在我国的相关科幻影片中,企业伦理被置于宏观背景之下、结合宏大主题加以思考。例如,《储灵空间》描写3A科技公司董事长及其女儿反对总裁吴忠以反意识程序修改客户记忆,进而控制世界的企图。这可以说是从利益相关者或公众的角度否定企业利益最大化。与此相反,《伊阿索密码》描写拉法尔公司提供人体冷冻服务,总裁姚先远以“全人类利益”为借口,追求将企业利益最大化,结果因为技术尚不成熟而酿就危机。这可以说是将企业利益最大化溢美为替公众或利益相关者着想。
古人云:“不破不立。”(释吉藏《大乘玄论·卷五·论迹五门》)科技的历史发展既是继长增高的过程,又是优胜劣汰的过程;既是相互配合的过程,又是彼此对抗的过程。传统观念、技术、工艺、设备等被淘汰得越快,就说明科技发展得越迅速;反过来,这些观念、技术、工艺和设备未能做到“物尽其用”就被淘汰,实际上是很大的浪费,不论从能量、材料和资源的消耗,还是从人的脑力、体力的投入来说,都是如此。科技竞争越强烈,发展动力就越强大。但是,这种竞争的结果对人类来说有可能是毁灭性的,军事科技领域的对抗就是例证。时至今日,在剧烈的军事对抗中发展起来的高科技装备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已经足以将人类毁灭N次。这未尝不是悖论。
由于上述悖论分别或综合起作用的缘故,导致了科技时代的危机。在自然意义上,科技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环境,但却使人类离自然越来越远;在社会意义上,科技改进了人类的交往手段,却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在心理意义上,科技提高了人类的思维效率,却使人类淹没在海量信息中,各种精神障碍的发病率居高不下。正如贺善侃所指出的:“高科技的人文忧患是科技发展中的人文价值危机或迷失。”[24]朱天济认为:“科技人文价值就是人通过科技对‘人文世界’(或‘与人有关的世界’)践履人文追求使之人性化,从而直接或间接地显示出科技与各种主体的各种需要的满足之间形成的肯定或否定关系。”[25]科幻电影对于科技悖论的揭示,有利于补偏救弊,实现上述科技人文价值。
如前所说,价值是客体相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倘若客体不是满足而是压抑、有违或伤害主体需要,那就构成了负价值。一般来说,这类客体破坏了主体正常的生存状态。如果所针对的是主体的基本需要的话,可能导致失序、紊乱或疾病。不过,负价值不等于伦理上的恶,正如正价值不等于伦理上的善那样。善恶之分是由道德规范来判定的,价值的正负之分则是由相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来分辨的。如果这种主体需要已经丧失了存在的合理性,那么,具备负价值的客体倒可能发挥革命性的作用。当然,如果将科技理解为人的能动性的集中体现,那么,否定科技便等于否定人类自身。因此,所谓“否定科技的负价值”既可以理解为对科技的负面作用或不良后果加以否定(即否定/科技的负价值),也可以理解为“革命性科技所发挥的否定作用”(即否定科技/的负价值),或者如果否定科技便是负价值(即否定科技/的/负价值)。科幻电影为我们了解科技负价值的成因和表现、探讨消解科技负价值的方法与策略提供了有益的参照系。
与对于科技正价值成因的分析相对应,我们可以从主体、对象、中介这三种不同的角度分析科技负价值的成因。科技人士行为越轨、科技用户别有所图、科技部门管理失范,便是与上述角度对应的三种现象。科幻电影对此已经予以关注,并有所反映。
1.科技人士行为越轨
所谓“行为越轨”,是相对于一定社会的道德规范、礼仪规范或法律规范而言的,包括不道德、不文明、不守法等多种情况,轻重不等。《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2007年修订版)第五十五条规定:“科学技术人员应当弘扬科学精神,遵守学术规范,恪守职业道德,诚实守信;不得在科学技术活动中弄虚作假,不得参加、支持迷信活动。”如果违背上述条款,那就构成了法律意义上的行为越轨。
为什么某些科技工作者会违背社会规范呢?这首先要归咎于他们自己立身不正、操守不坚。在我国科幻电影中,《化身人猿》是最早触及这一问题的。据其描写,出于对世界的厌倦,科学家助手白剑平服用药物将自己变成人猿,闯入前雇主胡祥林家,将胡妻蹂躏后劫财而去。待到恢复原形,他又后悔不已。不过,在缘由设定上,某些科幻电影将科技工作者的疯狂行为或不轨之举合理化、合情化。例如,《超能联盟》中,X组织出于不可告人的商业目的,让亚当教授用癌变人类基因作为超能原液造就一批超级杀手。因副作用严重,幸存者少,组织又要亚当教授研究解药。就在实验即将取得成功时,亚当教授意外背叛组织,原因可能是上述实验导致其妻子死亡,他感到后悔,一心想使之复活。在这部影片中,亚当教授之所以有不轨行为,是由于X组织施加影响的缘故,不完全是他个人的责任。又如《科学杀人狂》,主角李正道虽然提出了富有潜在价值的暗能量理论,但在现实生活中却遇到种种挫折,如科研进度赶不上要求而被公司解聘,母亲积劳成疾却被势利的医院院长算计,快结婚的恋人被公司老板劈腿,等等。这些挫折扭曲了他的人格,迫使他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报复。《基因迷途》中的生物科学家方默明知克隆人为社会规范所不容,仍然冒险进行实验。方默只有一个儿子方言,身为警察的方言在维护社会秩序的履职过程中被歹徒打死。作为父亲,方默希望依靠自己所掌握的克隆技术让儿子重生,这种行为有人情世故上的合理性。而且,方默虽然接受富翁顾先生的资助以开展实验,却没有运用克隆技术牟利的主观意图,准备在满足资助者个人得以续命的要求之后就收手。在《蝶变计划》中,科学家麦教授利用孤儿开展基因实验,干了不少坏事,但起因是女儿18岁时得了怪病,为研究治疗方法而从事基因移植和编辑。上述缘由设定给人这样的感觉:当事人虽然行为不端,但情有可原。
对于科技工作者而言,行为越轨有哪些表现呢?我国科幻电影至少从下述角度予以揭示:一是欺骗公众。如我国香港《星际钝胎》描写科学家卢博士冒充外星人,将地球人抓进“飞碟”做实验,同时又以本来面目出现,证明受害者回来后关于确实存在外星人的说法不虚。二是敌视人类。如《三休之火星归来》描写科学家戴维和投资商奥德里奇组织星际考察,寻找古代留下的石板,表面上是为了考察人类起源,实际上是想找到核心能量石以毁灭人类。三是野心勃勃。如《变种新人类》描写无良博士坤巴开设变种实验室,以求获得让自己能够从轮椅上站起来的血清或药物,并谋求造就新人类军团,统治全世界。他雇佣科学家杨一刀为自己工作,将退役拳击手肯特改造成为超强变种人。四是见利忘义。如《复制情人之意识转移》描写明眸科技首席科学家于蕾勾结前男友即华成公司苏董事长的女婿李响,欲利用自己所开发的意识转移技术侵吞苏董事长死后留给其女苏婕的财产。五是好战成性。如《快乐星球之三十六号》描写Q星球的Q博士使用类似“特洛伊木马”的奸计摧毁快乐星球的电子射线防御系统,发动攻击,毁灭了快乐星球的文明。
科幻电影的上述描写虽然出自想象,但显然是有一定现实根据的。以科技人士误导公众而论,至少存在如下三种可能性:一是某些科技工作者自身存在认识上的局限,或者偏听轻信(20世纪末有人因此上了法轮功的当),以讹传讹。二是江湖骗子冒充科技人士,像河南新乡某黑作坊化身科技公司,生产假农药以牟利,就是如此。[26]三是科技人士有意欺骗,动机往往是沽名钓誉,也可能是由于经济上的贪婪。李艳指出:“过去的许多年里人们目睹了科技给人类带来的神奇影响,所以对于那些尖端的高科技总是充满着最美好的期盼和想象,人们乐于学习和拥抱科技自然是好的,但这些美好的愿景也正是各类高科技骗局的切入口。”[27]她举出“基因疗法”“空气动力汽车”等骗局为例予以说明。这些骗局无一不是始于“世界首例突破”,终于“圈钱”和“骗局”。“这类‘高科技’的高明之处在于,一方面它确非子虚乌有,科技界确实在进行相关的前沿研究。而另一方面,这些实验室里的研究又远没有达到应用或是量产的程度。”[27]
2.科技用户别有所图
关于科技用户发生意外的消息,在日常生活中屡见报道,其中最常见的有汽车事故、电器事故、煤气事故等。这种意外事故的发生至少包含如下三种可能性:一是供给方有过错,属于产品质量责任事故或服务质量安全事故;二是消费方有过错,属于用户违章操作事故;三是其他原因引发,可能属于偶然事故或不可抗力所致。引发这些事故的原因其实往往在于人,而不是科技本身。尽管如此,这些意外事故仍然经常被当成科技失控的例证来说明其负价值。下述观点和现象倒是值得注意的:非自主计算机和机器人有可能破坏了人(个人或企业)应为其行为负责的基本原则(3)耶鲁大学未来科技领域权威的道德和伦理学学者温德尔·瓦拉赫 (Wendell Wallach)在《科技失控》一书中探讨了作为技术的发明生产者和消费者如何应对技术的飞速发展所带来的道德模糊问题。在谈到人们是否应该将决定权交给机器的问题时瓦拉赫指出:“杀人机器人只是把人类的决策权交给机器的一个例子。越来越多的非自主计算机和机器人有可能破坏了人 (个人或企业) 应为其行为负责的基本原则, 并有可能为任何技术的部署造成的危害承担责任。谈到非军事机器人的用途将会使这一点更加清晰。大部分为家用目的开发的系统不应该被禁止, 在许多情况下, 他们的好处远远大于风险。尽管如此, 它们稀释了负责任的人或企业代理这一核心原则, 因此成为令人不安的先例。”详见宇文《科技失控》(载《IT经理世界》2017年第14期56-57页)。。譬如,无人机误杀了人,究竟谁应承担责任?
我国科幻电影注意到科技成果被不当利用的现象,构思了相关情节。例如,《隐身博士》描写赌徒偷得化研所某博士发明的隐形药,以之隐身到银行行窃;我国香港《黑侠3》描写犯罪团伙赤神帮杀入警署,救出其在押的首领,同时劫持女科学家琪及其科研成果——疯牛病病毒和疫苗逃往菲律宾,准备将疯牛病病毒传播到全世界;《克塞之战》描写科学家在进行脑控型药物研究时遭到恐怖分子袭击。不久,恐怖分子制造出病毒,并使之扩散;《逃亡两重天》描写阴谋家刘好试图借助科学家秦升研发的穿越技术从冥界迎回摩罗王。在上述影片中,科研成果或被窃,或被劫,或被利用,或被篡夺,其用途都超出了发明者原先的意图,而且可能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甚至涉嫌犯罪。这种现象可以说是科技成果衍生出的负价值。
科技工作者可能因为其成果被不当利用而感到惊心、痛心或后悔。例如,《拯救阿塔里亚外星球》描写外星生化专家卡魔拉跟随统治者候选人阿雷塔来到地球,想制造生化武器打败宇宙联盟。后来,经人提醒,她意识到这样做可能导致整个星球上的所有生命毁灭,感到后悔。《恶魔天才》描写科学家马莉应丈夫霍恩博士要求开发了可以自我进化的人工智能“天启”。她发现丈夫为了让天启成为最强的人工智能而到处找植物人吸收意识,非常后悔,并试图阻止霍恩。《科学杀人狂》是以爱因斯坦获悉原子弹造成民众大规模死难而后悔的史实为依据而构思的。该片的主人公李正道所提出的暗物质原理在其去世后被用于军事目的,人类因此几乎灭绝。其时,李正道若在黄泉下有知,也一定会痛心疾首的。
3.科技部门管理失范
在现实生活中,科技管理失范至少有如下表现:其一,科技规划失当,造成浪费、延误或事故;其二,科技政策失误,造成冲突、损失或灾难;其三,科技制度不完备、不合适。正如朱丹丹所指出的,科技管理制度的冲突、缺失和缺陷是导致科技道德失落的重要原因。[28]王作军将科技管理人员科学道德失范的表现归纳为以下三方面:一是,追求短期效应,科研项目低水平重复,纵容、包庇甚至参与弄虚作假行为;二是,责任感低下,把关质量差;三是,道德水准低,人为制造不公平的科研、学术环境。[29]
在科幻电影的设定中,“科技部门”的范围远比现实生活要广泛得多,管理失范所涉及的问题也复杂得多。试举数例加以归纳分析:其一,科技部门必须关注异能者的动向,因为人类所进行的科学实验已经可能造就各种异乎寻常的能力。如我国《超能废物》描写异能者出没于世,政府不得不成立相应的组织(异能局、监察科、异案组等)来加以管理。这些组织内部一样存在官僚习气。该片的基本情节是围绕新型基因药水失窃案展开的。这种药水居然可以使服用者能够驾驭闪电。案件侦破实际上是异能者彼此较量的过程。其二,科技部门可能被各种异源人掌控。如我国《外星人》描写克拉星球人因为核战逃难来到地球,其副首领亨利开办精神病院,不仅给人洗脑,而且企图让地球人变得弱智,以便于管理。像精神病院这样的机构,是在科技部门和医疗部门相互渗透的过程中产生的,担负着诊断和治疗心理疾患的重任,如果落在不怀好意的外星人手里,后果是很严重的。其三,科技部门的负责人可能因为利欲熏心而蜕变。如我国《沟通者之异空之客》将社会危机的自然成因定位于空间的10层划分(这在客观上造成了跨层沟通的困难),将危机的社会成因定位于底层的管理者(第10层沟通局局长罗杰)不遗余力向上爬,将危机的心理成因定位于高级沟通者林江一度被罗杰所骗,试图到平行世界寻找患病妻子冯夕的器官供体。该片中的沟通局是兼有科技管理职能的综合机构,既拥有力场炸弹等执法手段,又负责器官移植、芯片植入、时空穿越等事项的决策。其四,科技部门可能通过“电子政务”“政务大数据”“全面监控”“智慧城市”等途径掌控整个地区(甚至国家)的命脉。我国《天才J之第二个J》描写某城市的信息科技由家族企业蚂蚁金服公司全面掌控,由其建立的天眼系统负责监测城市、预测未来。《天才J之谜题里的倒计时》描写社会管理电子化、信息化、数据化使人的命运为计算所左右,表面上掌握在计算机手中,其实为控制计算机的人所控制。其五,高新科技对社会管理构成了严峻挑战。根据我国《天堂计划》的构思,2030年全球病毒肆虐,克隆人成为人类更换器官的首选目标,地下工厂滋生。为此各国成立了专门负责清理克隆人的CK部门,人称“红领带”。尽管如此,仍有不少克隆人混入政府各部门(包括CK)。如果将人体克隆当成其时高新科技代表的话,那么,CK就是负有管理职责的科技部门。克隆人居然混进其中,这正说明了挑战的严峻性。
上文将科技人士行为越轨、科技用户举措不当、科技部门管理失范作为科技负价值的成因来考察。这是着眼于科技的社会层面,强调人应当对科技领域所发生的问题负起责任。
如果将科技视为人类能动性的集中体现的话,那么,正是它引领、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促进社会关系的变革,并通过产业化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就此而言,科技的正价值是主要的。虽然如此,科技在做出上述贡献的时候,经常要人类付出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心理生态的代价。就此而言,科技又具备负价值。诚如周志娟所言,“炸药、原子能、化工技术、生物技术等科技成就在带给人类物质财富的同时, 也带来了天人失和、贫富悬殊、战争威胁等‘全球问题’”,“是对科技价值的扭曲”。[30]我国科幻电影对这类弊端有所揭示。
1.破坏自然生态
自然生态本是在人类诞生之前形成的。正如周文琳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生产力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进步带来了工业文明使科技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从和谐到紧张的演变。当今社会存在的一些生态环境问题大多都是因为科技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未达到平衡。在‘人类中心主义’的科技理性支配下,工业文明的科技价值观、方法论乃至实践过程都追求对自然的控制和改造,必然导致科技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31]农药和塑料对环境的污染,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导致地球产生“温室效应”,进而加速物种灭绝等,都是众所周知的例子。应当看到,科技的进步本来就不可避免地会带来自然生态的改变。人类正是依靠科技才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这实际上意味着对自然生态最大的改变,至少就地球范围内来说是如此。所谓“破坏自然生态”,并非上述意义上的改变,而是危及自然界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也危及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科幻电影对科技破坏自然生态的问题进行了多角度的思考。例如,《食人虫》描写外国基因科学家开发含有低成本营养蛋白的超级昆虫,结果这些昆虫大量繁殖,有的进化为巨型怪物,对人类构成严重威胁;动画片《丑小鸭历险记32》描写月球邪恶科学家试图用超级炸弹破坏地球大气层;中美合拍片《蒸发太平洋》描写科学家韩博士在外国废弃航母上用基因技术开发治癌药物,实验失控而生成大批怪物。上述影片虽然说的是外国科学实验失控、月球科学家心怀恶意、外国废弃航母出现怪物,但都包含了有关科技相对于自然生态之负价值的反思。某些影片也将背景设定于中国本土。如《变异危机》描写生物学家杨幂研制出的病毒失控,大规模猎杀各种生物。总的来看,诚如张连所言:“科研成果一方面把人类从精疲力竭中解放出来,使生活更加舒适和富裕;另一方面又给人类带来严重的不安,使人成为科学技术环境的奴隶,而最大的灾难就是为自己创造了许多大规模毁灭的武器, 如核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32]
2.破坏社会生态
闫慧敏指出:“从人类发展历史来看,人作为科技活动的开展主体,其选择直接导致了社会问题的产生。而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也将不断做出选择,进而引发更多的社会问题。”[33]如由于科技介入的缘故,人类自身的繁衍不再按自然规律进行。陈静、侯树刚指出:“医疗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的健康,延长了人的寿命,提高了出生率,降低了死亡率。同时,也使得地球上人口剧增,令人类生态环境不堪重负。最容易让人忽视的就是医疗技术的发展会给整个人类群体带来不利,尽管这些技术对个体是有益的。在自然系统中的动植物每时每刻都处在‘优胜劣汰’的选择压力下,整个群体的遗传基础才不断得到优化,而医疗技术的日益完善造成了‘优不胜,劣不汰’的氛围,使整个物种的基因库日益遭到‘污染’。”[34]又如刘伟杰、周绍东指出:“新技术应用对传统就业方式带来巨大冲击,劳动者内部阶层发生分化,低端劳动者‘边缘化’和高端劳动者‘核心化’同时发生,并由此带来‘就业空心化’的不断加深。”[35]
我国科幻电影对科技破坏社会生态的负价值进行了多角度的揭示。相关描写至少包括如下三种类型:其一,反映人类繁衍因为科技发明而面临的危机。如我国香港《两公婆八条心之龙的种》描写女科学家发明男性乳腺荷尔蒙,导致父系社会倒退到母系社会;《致命拯救》描写长生不老药的发明导致人口过剩危机;《基因迷途》描写克隆人带来了社会矛盾。其二,反映人类因为科技发展而面临另类生物的挑战。恰如田喜腾、田甲乐所言:“科技在社会秩序建构中,从传统的被动角色转变成了一个具有自主能力的能动者,从对社会秩序的被动服从转向积极挑战。”[36]如《智能危姬》描写高智能成人玩具上市之后破坏了消费者的家庭关系。《贴身萌妹腹黑计划》将数据库当成构思的切入点。所谓“贴身萌妹”实际上是由数据构成、以数据库服务器为安身立命之地的虚拟人。她很懂得数据库的价值,利用它来对付人类。通过修改公安局的数据库,她先是对网络主播李林进行陷害,然后又以解脱李林为条件迫使钟情于他的小店店主韩小梅让出自己的身体。李林后来找到并毁掉了她赖以存在的数据库服务器,消灭了她。动画电影《拂晓传奇》描写人类科学家启动拂晓计划,培育出具有自我意识的新生物,后者发展成为神觉集团,企图征服人类。其三,描写人类因科技失控而毁灭。如《异兽之降龙之战》描写人类混合蛇和蝙蝠的基因造出怪兽,无辜市民为怪兽所害,人类军机对付不了怪兽,城市成为废墟;《末日侵袭之终极一博》描写野心家本固在试图合成陨石芯片时引发爆炸,毁灭了人类科技与文明。
3.破坏心理生态
西方现代科技是文艺复兴以来崛起的,它向长期支配人的思想的宗教权威发起了挑战。在我国,传统社会的心理生态本是以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为基础,由儒家的经世济民、道家的清净无为、释家的空虚寂灭等观念相互补充和制衡而形成的。这种状况在西方近代科技传入之后发生改变,“以科学代宗教”的主张因此流行。然而,“科学推倒了人心中的上帝偶像,却没有相应地扶植起自己的神圣形象,相反,它在人心的废墟中塞进了过多唯物的、机械的树种,使人的灵魂落入了一种真空状态,为今天的精神危机种下了祸根。物质文化的片面发展必然导致精神的萎缩和灵魂的分裂,科学的绝对化和宗教的衰退是精神危机产生的重要根源。”[37]
我国科幻电影对科技破坏心理生态的负价值也有所揭示。例如,《霹雳贝贝》描写宇宙人运用科技将在特定时刻分娩的地球儿童变成了霹雳人,使之手掌带电。这种异能儿童与正常儿童在心理上存在巨大差异,难以合群。《疯狂的兔子》描写西伯尔星人劫持地球小学生豆豆,改造其大脑,让他改名换姓携带具有特殊功能的游戏光盘回母校,试图控制玩家的意识。《生化英雄之夺魂》描写科学家陆冰想通过基因重组药物消除人类七情六欲。除给自己注射外,还用甜言蜜语引诱实验对象,非法从事人体实验。药物对他的作用主要是野心膨胀。他自述不像同样注射了药物的同门钟逸那样局限于小情小爱,而是将科研成果当成自己的作品来欣赏,要超越人类现有格局,同时也在精神上打败情敌钟逸,让其彻底崇拜自己。《逃杀2020》描述6名学生配合胡教授做记忆改造实验,虽然陡增技能、成为身手不凡的高手,但学生们原有的记忆被覆盖,自我意识丧失,只能根据所佩戴的手环的指令行事,无自由可言。动画片《吃货宇宙》描写通吃星球主人“大通吃”妄想通过科技使所有居民同质化,成为流水线上复制的肉丸,以便于自己实施统治。
综上所述,虽然科技在总体价值取向上与人类追求真善美的目标是一致的,但同时也确实产生了破坏生态、危及人类发展的负价值。有鉴于此,我国科幻电影通过想象的方式揭示了相关矛盾。如何解决上述矛盾呢?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探讨消解科技负价值的对策。
要使科技造福人类而非相反,首先科学家必须负起应尽的责任。周志娟指出:“对科学家责任的认识大致有两种观点:一是以默顿、哈格斯特姆、巴伯等为代表,将科学家责任局限于科学系统内,把推进知识创新、提高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当作科学家的唯一使命。二是以贝尔纳为代表,认为科学家决不能只埋头于学术研究,增强科技的社会功能、抑制科技负效应是现代科学家的核心责任。随着‘全球问题’的不断显现,人们广泛赞同跳出科技创造的范畴,从社会建制、社会科技化等更广阔的社会语境中探讨科学家责任问题。”[30]除此之外,整个社会也应有正确的价值导向,不能将所有责任都推给科学家或科技工作者。对于已然或可能形成的科技负价值或负效应,我们不能无动于衷。就我国科幻电影的相关描写而言,以下几点举措值得重视:
1.强化绿色观念
习近平指出:“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1]绿色观念以珍爱生命、保护生态、节约资源、尊重规律为要旨,具化为“绿色工程”“绿色工厂”“绿色市场”“绿色消费”“绿色产品”“绿色产业”“绿色标志”“绿色旅游”等范畴,其中最重要的范畴或许要推“绿色科技”。如前所述,科技负价值的表现之一是破坏自然生态。不过,人们仍然认为“解铃还须系铃人”,将恢复自然生态的希望寄托在科技之上,徐宇虹因此认为:“科技是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平衡的根本要素。”[38]当然,这种科技应当是符合环保理念的绿色科技。正如杨平、黄华所说:“循环经济和绿色科技是走新型工业化和文明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39]
环保是我国科幻电影的重要主题之一,诸多科幻电影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予以提点:其一,各级政府守土有责。如《毒吻》描写市政府开会讨论金矿开发,环保局局长因为担心污染地下水而反对,并质疑市长:“你是要金子,还是要人类未来?”在该片中,保护清洁水源成了情节发展的关键。其二,非政府组织当仁不让。如《超能少年之烈维塔任务》描写地球环保组织“极冰联盟”和星际卫士列维塔合力抗击代表星际污染源的怪物阿加雷斯;《海洋之恋》通过科考队的活动揭示美人鱼对海洋环保的贡献。其三,环保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如我国香港《美人鱼》描写房企老板刘轩因受美人鱼影响,从不顾生态搞海湾开发转向爱护环境,还设立了环保研究奖学金。其四,安全部门应当防范与惩治破坏环保的行为。如《钢铁飞龙之再见奥特曼》描写地球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清洁能源被外星人窃取,世安局介入调查。其五,社会成员人人有责。如《还星爷一部电影》描写喜剧演员周星驰的高足杨能和张美娥启发了光头强的良知,使斧头帮加入了环保队伍,以此和“熊出没”系列影视作品呼应;《家有天才》描写小学生积极参加环保志愿者活动,原因之一是受来地球考察环保情况的YS星球三个童子兵的启发。此外,科幻电影也注意到某些人以“环保”名义从事不法活动,如动画片《潜艇总动员》描写某潜艇以“环保”为借口袭击海商。
2.调整生产关系
如前所说,科技负价值的表现之一是破坏社会生态。不过,从“科技就是生产力”的角度看,这种破坏可能是革命性的,因为它促进了生产关系的更新。回顾历史,人类第一次科技革命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使资本主义制度得以最终确立,同时又为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扫清了道路。然而,新的矛盾随即产生。正如王越芬、商琳所指出的:“科技发展对人类具有双重效应,它一方面促成了人类文明的繁荣进步,为人类实现自由和解放创造了重要的现实条件;另一方面,也使人类面临着生存环境遭到威胁的窘境。究其根源,科技发展负效应是现代工业文明形态下资本主义在制度层面、‘反自然’的科技价值观在观念层面以及具有‘反生态’性质的征服型科技在器物层面共同造成的。只有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社会制度进行全面变革、确立生态文明的自然观和科技价值观、贯彻以生态理性主导的科技发展原则,才能使科技发展回归到服务于人类真正需要和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40]根据徐佳的分析,“二战后,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引发第三次生产力革命,一方面生产力空前社会化;另一方面知识经济信息爆炸,尽管信息结构、信息关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仍远不能与待处理的信息量相适应,单纯靠计划已不能实现对国民经济、社会生活的有效管理。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美国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采用凯恩斯主义加强宏观调控、国家干预,还是我国在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上引进市场机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或俄罗斯在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上加强了宏观管理,都是走上了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体制,使经济步入了发展轨道。”[41]
我国经历“五四运动”的洗礼之后,逐渐确立了崇尚科学的观念。新中国成立之后将科学现代化作为重要奋斗目标,重视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新时期以来,我国通过改革实现了计划经济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形成了比较适合国情的生产关系。尽管如此,“在资本运营条件下,利润成为经济运行的根本内在动力和外在主导力量,成为企业行为选择的基本甚至唯一准则。由于资源、环境是公共的而赚钱是自己的,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投入大、周期长、效益低甚至是负效益,因而各经济单位都想尽一切办法从公共资源中获取财富而不管环境的整治。”[42]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调整生产关系主要是建立相应的经济机制,将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建设同各经济单位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使其具有环境保护的内在动力和积极性。”[42]某些科幻影片从反面做文章,触及了这方面的问题。例如,我国《天网狼蛛》描写不法商人收买望安县环保局副局长江宽的夫人周永霞,盗卖内地稀土矿,遭到惩处。中美合拍《巨齿鲨》描写富翁莫里斯资助深海考古,由科学家张明威、张苏茵父女监督执行,结果惊扰了海底生物,导致巨齿鲨冒出头来作乱。
调整生产关系不仅是为了保护自然生态,也是为了保护社会生态。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有必要引入我国学术界在20世纪末所提出的“科技生产关系”的概念。“科技生产关系就是科技劳动者在科技实践活动中结成的各种关系的总和。它主要包括科技劳动资料的所有制形式、科技劳动的分配关系(如工资、版权、专利权、奖金等)以及科技劳动者之间的复杂的学术关系,等等。”[43]从这个角度看,科技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冲击伦理底线之类问题,根源不仅在于科技工作者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以及“科学无禁区”之类观念,而且在于科技生产关系的性质(特别是科技劳动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对此,我国科幻电影也有反映,例如,《宠灵实验室之狸奴艾莉》描写人形犬灵投资建设从事宠物精灵研究的实验室,当发现实验对象走失之后,迁怒并杀害相关研究人员。《死亡记忆》描写记忆操控术进入流通领域之后的遭遇。商人梁卫东投资建设记忆实验室,聘李雁丘博士当主任。梁卫东非法洗钱,造成公司亏空10余亿元,栽赃给首席财务官霍灵,在真相败露后杀害了她,并指使实验室杜凡伪造霍灵记忆,企图为自己洗清罪责。李雁丘在女友即实验员林沐雪的支持下,三次进入霍灵记忆,终于查清其死因。上述两部影片中,投资者的负面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调整科技生产关系的目的,不只是为了防范科技投资人利令智昏、危及社会生态,也包括促使科技工作者树立正确导向、保护科技工作者的合法权益、清除科技界内部的腐败现象,等等。就此而言,科幻电影的相关描写具有参考作用。《天才室友》描写某科技公司黑心老板秦总一心想利用电子设备控制人的意识,为此先聘请某大学教授开发具有催眠和干扰功能的装置,后又利用青年程序员钟澈开发的AI全息投影仪。钟澈和他的小伙伴联手挫败了秦总的阴谋,但自己却又推进了秦总所设想的计划。这说明:要解决类似问题,不能只着眼于打击像秦总这样的黑心人物,而且要从制度上着眼,斩断相关的灰色利益链。对于剽窃行为,也必须有相应的制度予以防范和惩治。我国《数码英雄》(香港)、《黑洞效应之救赎》、《战斗天使》等影片都涉及剽窃问题。它和挑战人伦底线的问题是彼此交织的。就科幻电影创意而言,因为要编出生动的故事,通常将主要注意力放在人际关系和具体个案上。在现实生活中,若离开制度保障,这类问题将防不胜防。
3.严守科技规范
如上所说,科技负价值的表现之一是破坏心理生态。俗话说“心病还要心药医”,精神危机也要靠精神建设来解决。正确的科技价值观首先表现为“崇尚真理的价值观”。根据马来平的阐述,树立并坚守崇尚真理的价值观,意味着科学家应当坚信外部世界具有客观规律性,坚信客观规律的可认识性,坚信认识趋向于简单性。“崇尚真理的价值观要求科学家要有勇气把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认识作为自己的第一生活需要”,“不是官本位、伦理本位,也不是金钱本位、名誉本位,而是事实本位、真理本位。”[44]从上述认识出发,科技工作者要努力做到“三个遵守”,即遵守有关科技活动社会定位的规范,遵守有关科技共同体的规范,遵守有关科技活动过程的规范。科幻电影的相关描写可供参考。
有关科学活动社会定位的规范主要用于调整涉及社会公共利益的关系。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2007年修订版)第二十九条规定:“国家禁止危害国家安全、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危害人体健康、违反伦理道德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活动。”这项规定为我们分析科幻电影相关内容提供了依据。例如,我国《迷失地铁》描写科学家致力于开发让人的思想变得彻底透明的技术。这种技术若真能开发出来,远非公众所能接受,因为再无隐私可言。设置这样的开发目标,显然在主观上违反上述规定。又如,我国《美少女危机》设想了一种可以重组大脑神经、从基因上提高女性颜值的新药,其副作用通过美少女病毒体现出来,即被吻者会由男变女,丧失理智,甚至死亡。这样的社会后果并非科学家事先能预料到的,因此只能说在客观上有违社会规范。尽管如此,相关科学家还是应当承担一定责任的。
有关科学共同体的规范主要用于调整科技工作者与同行之间的关系。根据美国社会学家默顿(Robert King Merton)的看法,其基本原则包括:(1)普遍主义。指科学的标准是客观的,并不取决于倡导者个人属性或社会属性,如性别、年龄、宗教、民族等,科学向任何有才能的人敞开大门。(2)公有性或社团性。意味着科学发现是社会协作的产物,科学家要公开其成果,并宣称不占有这一成果。(3)无私利性或非谋利性。要求科学家为科学的目的即追求真理从事研究,而不能把科学作为追名逐利的“敲门砖”。(4)有组织的或有条件的怀疑态度。指提倡一种怀疑精神,强调不偏不倚的调查研究,向自然和社会的每一方面的事实提出疑问。[45]虽然上述原则只是一种观念,但仍可以为我们分析科幻电影相关描写提供参考。我国《异能男友》描写某科技公司开发异能头盔,这种头盔不仅能利用用户记忆和欲望生成场景,而且可用来实施人脑控制。负责具体开发的技术人员觉察到这一设备的潜在风险及公司的别有用心,奋起反抗。该片中,技术人员的反抗是正义的,因为公司高层的意图出于私利,违背公德。我国《筒子楼超人》描写外星人李叔、李默森父子乘飞船逃难来到地球。飞船能源矿石被技术人员陈草莓拾得,她以此矿石入股端点星集团,想推动能源革命。但相关研究20年无进展,因此提议引入黄小毛管理的皇大集团的粒子分离技术,但对方拒绝合作,她遂派手下追杀黄小毛。她发现了外星人踪迹,用反物质武器绑架了李叔,逼李默森就范,还伤了李默森的女友——黄小毛之女黄梓晨,但最终被李默森所擒。该片中,陈草莓的行为显然违背了科学共同体的内部规范,因为她从私利出发,对同行搞“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有关科学活动过程的伦理规范主要用于调整科技工作者在开展科学研究时和其他人(特别是实验对象)的关系。胡东原、李冲指出:“心理实验应遵守‘知情同意原则’、‘有利无伤原则’,同时加强法律、舆论和专门机构的监督。目前一些心理实验中仍存在着被试者利益与人类利益相矛盾的悖论。解决这一问题应该遵循‘科学目的原则’即服务人类原则。”[46]不仅是心理实验,其他领域的科学实验也涉及伦理规范问题。与此对照,我国《无间罪之僵尸重生》中,怪医邱子峰将某杂志编辑丁岚当成长生不老实验的对象,给她注射取自蛇皮细胞的液体,并将她拘禁在位于废钢厂的实验室。邱子峰的这种行为就有违“有利无伤原则”,侵犯了被试的人身权利。目前,学术界相关研究已经扩展到动物实验所涉及的伦理问题。
上述规范要想获得遵守,发挥其应有作用,加强行业自律很重要。为此,中国科协2007年制定了《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行)》,2017年又制定了《科技工作者道德行为自律规范》,强调学术自律,反对科研数据成果造假,反对抄袭剽窃科研成果,反对委托代写代发论文,反对庸俗化学术评价。上述文件主要涉及科学共同体内部规范。
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大力发展科技事业,通过科技进步和创新,认识自我,认识世界,改造社会,使人们在持续的天工开物中更好掌握科技知识和技能,让科技为人类造福。”[47]实现科技的正价值,避免科技的负价值,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西方有识之士提出“科技人文主义”之类主张,试图将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统一起来。其实,关键的问题是在宗教的主导地位被科技否定之后要确立起精神支柱。正如魏崇君、罗诚所说,应从自律和他律两个维度构建以价值观为核心的自律和以约束为核心的他律,在思想素质教育、行政法规约束、物质奖惩和舆论监督等方面不断加强科技道德建设,引导树立正确的科技价值观,正确利用科技造福人类社会。[48]这也是科幻电影创意的要旨所在。
科技价值观是对科技之功能、作用的理性概括,集中反映了科学技术与人类需要的关系,其重要性随着现代化的推进而日益凸显。对于科技价值观,可以从多重视角加以考察,如全球化、社会正义、功利主义、工具理性、以人为本、生态文明、风险情境、文化转型、发展理念、中西比较、创业创新、经济新常态等。科幻电影以幻想映射现实、从未来反思当下,成为审视科技价值观的一个特殊视角。我国科幻电影从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出发,对于科技的正价值予以肯定;以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为准绳,对科技的负价值予以揭示;根据辩证法的精神,对科技价值所包含的悖论予以反思。爱之深故责之切,不论在银幕上展示奇观,抑或通过音效抒写情怀,夸张也好,推谬也罢,其宗旨都是期盼科技能够经世济民,造福人类。至于围绕科技价值所进行的具体情境设定、形象塑造,则和娱乐经济的特点、艺术规律的要求、编导风格的不同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值得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