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类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新视角*
——基于态度改变认知理论

2020-12-04 23:25刘颖刘丽娜南京邮电大学
教书育人 2020年9期
关键词:理工类责任感态度

刘颖 刘丽娜 (南京邮电大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新时代的高校大学生要担负起时代赋予的新要求,要自觉肩负起实现“中国梦”的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感是个体作为一个良好公民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社会态度和行为模式,是为建立更美好的社会而自觉承担责任的观念,其价值取向是社会的整体利益或者是比自身更高的利益。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主要是指“大学生对其在积极主动地承担其社会角色、履行作为社会人的义务而做出的行为选择、行为过程及后果是否符合内心需要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1]从心理学角度看,责任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在承担人类社会和自身发展的责任中做出的行为选择、行为过程及后果是否符合内心需要而产生的不同态度的情感体验。[2]

一 理工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重要意义

新时代新形势下,社会各方面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意识要求越来越高,因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对社会、家庭及大学生个人有着极为重要是意义。

(一)对社会而言,有助于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实现中国梦

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息息相关,如果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就会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对国家发展有用人才,努力为国家、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我国改革开放后,快速发展,但还不是世界强国,国家的强大和国民的社会责任感密切相关,而大学生又是国民中数量比较大,且很重要的社会群体,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专业人才,高知识群体,掌握着先进的技术、有着最新的思想,他们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中坚力量。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直接关系国家的发展,社会事业的发达。要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作为国家栋梁之材,应积极提供社会责任感,自觉担负起对于国家、社会的责任,为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因此,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对家庭而言,有助于家庭和睦,构建和谐社会

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是我们每个人都向往的社会,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社会正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人人都在努力,而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主力军更应该继续努力,勇于担当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奋斗。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构建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每个人的付出,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知识文化和专业技能,易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他们将引领社会的发展方向,把我国社会建设得更加和谐。因此,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让大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重任,自己要拥有远大的抱负和人生理想,能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对个人而言,有助于个人社会化,身心健康发展

理工类高校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自身全面综合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在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过程中,要特别重视高校的教育主义,特别是社会责任感的教育,让当代大学生具有责任心、感恩心,在学习中学会独立思考学,学会对社会感恩,对社会负有应尽的责任,做一个有理想又抱负又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强化理工类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多培养大学生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激发大学生自己的潜能,使其具备一个平和的心态,要慢慢地培养和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去培养和往前走,有助于大学生社会化和自身能力的提高。通过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可以让大学生自己更好地去适应社会,更进一步提高大学生自身解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果具备这样素质的大学生,对社会问题上面充满正义感和责任感的,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 态度改变认知理论

(一)态度的概念

态度是对他人、事物、观点的评价,态度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后天的环境中,逐渐形成、变化和发展的。社会心理学家将态度分为三个成分:认知成分是指人们对某一对象的想法和观点;情感成分是指人们对某一对象的情感反应;行为成分是指人们会对该对象实施何种行为,任何一种给定的态度都是基于某种经验而非其他经验。一是以认知为基础的态度。人们的评价主要是根据人们对态度对象的性质所持的信念称之为以认知为基础的态度。简单地说就是根据态度对象的优缺点就能快速分辨出我们所需要的事物。如在购买手机时,就会根据手机的功能、价格怎么样等等,选择自己需要的手机。二是以情感为基础的态度。根据感觉和价值观而不是事物优缺点的客观评价而形成的态度称之为以情感为基础的态度。如有的人在购买手机时选择苹果手机,就是因为他们喜欢苹果手机的牌子。三是以行为为基础的态度。根据对某一对象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的观察而形成的称之为以行为为基础的态度。如通过一个人天天去锻炼身体,判断出这个人喜欢运动的态度。[3]

(二)态度改变的路径

态度有时是会改变的,态度的改变是社会、教育及环境影响的结果,人们对某一事物的态度随着时间,地点等发生改变。

1 通过改变行为来改变态度

霍夫兰和他同事对说服性沟通进行研究提出“耶鲁态度改变研究法”,主要内容是“谁”向“谁”说了“什么”。“谁”:沟通的来源,如演讲者、教师等;“什么”:沟通的性质,如争论的性质、演讲者是否提供问题的两个方面等;“对谁说”:听众的性质,如有敌意的还是有好的。也就是说“耶鲁态度改变研究法”包含了沟通者、沟通对象、沟通信息和沟通情境,这四个基本要素构成态度改变的主要因素,其中沟通服者、沟通信息和沟通情境构成了态度改变的外部刺激。在态度改变的作用过程中,沟通首先要学习沟通信息里内容,在学习的基础上发生情感转移,把对一个事物的感情转移到与该事物有关的其他事物之上。

在说服性通过过程中会产生两个不同路径,这也是影响他的改变的因素,即说服的中心路径和说服的外周路径,当与个体相关性很高时,人们就会专注内容采用中心路径,如果相关性不高时,人们就会采用外周路径。研究表明,采用中心路径形成的态度改变维持时间比较长久。[4]

2 通过情绪来改变态度

通过人们的情绪来抓住人们的注意力,有时为了吸引人的注意力,改变态度通过激发人们的恐惧来改变态度也就是引发恐惧的沟通。当然情绪造成态度改变的另一种方式,以情绪作为自己对事物的态度的线索,当人们采取外周路径达到说服时,通常采用启发式。态度改变的不同类型,其能否成功和人们想要改变的态度类型有关,对以认知为基础的态度要用理论性来改变,对以情感为基础的态度要用情感来改变。

三 基于态度改变认知理论的理工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途径

通过对态度改变理论分析,可以得出,理工类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是由于认知失调引起的。要解决认知失调、改变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态度,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理工类高校不能用简简单单的处理方式,甚至回避的态度。理工类高校管理者可以试图从影响态度改变的四个方面因素新角度,寻找培养理工类高校大四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新途径。

(一)建立理工类高校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

“耶鲁态度改变研究法”中提出,沟通的来源也就是沟通者,对态度改变有很大影响,沟通者的人格魅力对动态改变有重要。因为沟通者的人格魅力与沟通对象,沟通者与说服对象的相似性等都会影响沟通效果,作为沟通者,特别是理工类高校的教师更要注意自己威信和人们魅力,通过各种方式提升自身素质,以期改变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态度。所以,理工类高校在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时,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沟通方式也会影响态度的改变。在实际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过程中,也会有很多怨言要说,所以作为沟通者首先要学会倾听,要让沟通对象把心里话说完,不管是非对错,要让倾诉。不要因为沟通对象所说的和沟通者不一致,就随意打断,阻止他的倾诉。在倾听的同时可以更好地找到理工类高校在社会责任感培养中存在问题的来龙去脉,能找到切入点去沟通,以达到沟通效果。[5]

“为人师者,必先正其身,方能教书育人,此乃师德之本也”(《礼记》),因此,理工类高校的教师要建立自己的人格魅力,提升自身素质与修养,在传道授业解惑中,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播,也要用行动也感染学生,为大学生树立榜样。要建立理工类高校高素质教师队伍,一是加强教师岗前培训制度,注重教师的师德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年轻教师特别是新入职的教师要加强岗前培训,通过培训使新进教师独特的魅力和人格,以自己精神力量去感召学生、激励大学生,引导大学生提高自身文化素质,从而能更快地成长、进步和发展。二是定期开展思想政治培训和业务培训等,树立正确的大学教育理念。通过教育培训使教师认识各种教育理念,能在比较中发现各种教育理念的异同,切实理解我国的大学教育理念。三是鼓励教师在提高专业水平的同时,提升大学教师的全方位素质。教育育人是全方位的,不仅仅需要过硬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文化素养等知识。大学要出台政策鼓励大学教师,不仅仅要提升自身专业素养,还有通过各种形式提高自己的全方位素质包括文化素质。

(二)更新理工类高校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教育内容

态度的改变取决于沟通的性质即沟通的内容,所以在沟通过程中,沟通者要注意沟通内容的选择。一是注意信息面的选择。社会心理学从信息本身产生的效果将信息分为两类,即单方面信息(正或反)与双方面信息(正和反)。[6]也就是说沟通者在进行沟通选择时要根据沟通对象选择内容,如对大学低年级的学生进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时,可以采用宣传单方面的信息,这样有利于提高沟通效果;对于大学高年级学生,可以从双方面信息进行,让高年级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教育有自己的认知,有自由选择权利,所以,更具有说服力。二是沟通者善于利用沟通方式。沟通内容方式、方法也会影响沟通的效果。一般来说,口头说服比书面沟通效果好,理工类高校在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时不要仅仅是书本上的宣传教育,也要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交流,以通过效率。面对面的沟通比通过大众传媒沟通效果好。因为面对面交流时,除了沟通信息本身,还有一些辅助的支持性信息参与了说服过程。在培养过程中,不仅要进行媒体沟通,也要实实在在地通过教师、辅导员、管理者等去面对面的教育、培养。

理工类高校的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内容一定要注意与时俱进,联系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新时代的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容有的已经比较落后了,作为高校必须认清实际情况,及时更新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内容,注入新的活力。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要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教师要及时对大学生的行为给予评价,促进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逐步形成。高校要不断改进社会责任感的教育方法,增加实践活动,实行各种评价制度,帮助大学生培养社会责任感。

(三)厘清理工类高校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教育对象

在态度改变理论中,“对谁说”:听众的性质也就是沟通对象,在态度改变中起决定作用,因为态度的改变就是要改变沟通对象的态度。沟通对象自身特征也会影响沟通的效果。一是沟通对象自身的人格因素,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依赖性较强的接受者信服权威,比较容易接受说服;自尊水平高、自我评价较高的接受者不易转变态度。社会赞许动机的强弱也是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高社会赞许动机的接受者易受他人及公众影响,易于接受说服。[7]

所以,在社会责任感培养过程中,高校要了解大学生的性格特征,那些人时易于改变态度的,在教育时可以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对那些不容易改变态度的大学生,高校要从大学生的人格中寻找新的突破口。二是沟通时要遵循沟通对象的心理发展规律。当让大学生改变自己的态度时,大学生自身的压力、从众等心理会使其产生拒绝别人的沟通、说服,从而影响大学生的态度改变。理工类高校在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要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按规律办事,事半功倍。

理工类高校要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提髙他们对社会责任感的认识。要引导大学生首先认识自己的人格特征,明确社会责任感的内涵。强化理工类高校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要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等,从认识自我到接纳自我,完善自我,从而增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理工类高校的大学生在培养过程中最主要从自身开始,把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高校培养大学生自我的社会责任感,大学生自己要正确地认识自己身上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正确的处理公认与社会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

(四)优化理工类高校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环境因素

态度的改变,影响因素不仅仅是沟通者、沟通对象和沟通内容,沟通的环境因素也对态度改变有着重要影响。一是强化环境因素,在沟通时,沟通者有意创设一种温馨和谐,令人愉快的氛围,会使沟通性信息在愉快的环境中的发挥积极作用,增加沟通的效果,达到改变态度的结果,因此,理工类高校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过程中,要注意环境的作用,优化校园环境,会取得不错的效果。二是沟通信息重复性,也就是沟通信息要有重复发频率,一般来说,中等强度的重复频率效果较好,但信息重复之后,也要引入一些新颖的信息,以吸引沟通对象,产生通过效果。理工类高校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过程中,也要利用信息的重复,而不是上课讲一遍就可以了,在重复中,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软实力,在大学生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校园环境和谐优美对大学生的成长大有裨益,为大学生完成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提供了养分。因此,理工类高校应该打造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校园环境,帮助大学生形成社会责任感。理工类高校要充分发挥高校校园文化作用,通过校园文化、科技节、学术报告会等活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以期对大学生对自身的责任意识与奉献精神的塑造的影响。

通过态度改变以期达到理工类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目标,使大学生把个人前途和国家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树立社会责任感意识,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实现中国梦。

猜你喜欢
理工类责任感态度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培养孩子立身之本
——责任感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分部积分法在少数民族预科理工类高等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3300多名本科新生清华报到 理工类超八成
态度决定一切
对理工类职业的四个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