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前后,正是蚕豆成熟的时节。此时的蚕豆最为鲜嫩,这种现摘、现剥、现吃的情景,对许多人来说,总是难以忘怀。
蚕豆,为豆科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茎四棱中空,偶数羽状复叶,总状花序腋生,花冠白色,具紫色脉纹及黑色斑晕。荚果肥厚,豆粒扁平,呈椭圆形,种皮革质,青绿色,灰绿色至棕褐色,稀紫色或黑色。蚕豆主要分布于四川、云南、湖南、湖北、浙江、江苏等省,花期一般四至五月,果期五至六月。
蚕豆,又称罗汉豆、佛豆、川豆,等等。因其豆形状如老蚕而得名“蚕豆”,恰如明代李时珍所说:“豆英状如老蚕,故名蚕豆。”又因其相传为西汉张骞自西域引入,故又称胡豆。江南一带,喜欢在立夏时节食蚕豆,因此又称蚕豆为立夏豆。蚕豆在一些地方还有俗称,如温州人俗称蚕豆为槐豆,宁波人则习惯叫蚕豆为倭豆。
蚕豆,曾引得文人墨客赞叹,宋代释行海在《暮春词》中写道:“雨洗樱红蚕豆绿,金衣公子可怜谁。”宋代舒岳祥在《春晚还致庵》中吟道:“翛然山径花吹尽,蚕豆青梅存一杯。”就道出了暮春初夏,蚕豆、青梅同时成熟可采的景致。南宋杨万里直言:“翠荚中排浅碧珠,甘欺崖蜜软欺酥。”诗人笔下的蚕豆味之美不言而喻。清代汪士慎在《蚕豆花香图》中吟道:“蚕豆花开映女桑,方茎碧叶吐芬芳。田间野粉无人爱,不逐东风杂众香。”清代有诗写道:“消梅松脆樱桃熟,新麦甘香蚕豆鲜。”在诗人笔下,蚕豆是初夏餐桌上的美味之一。
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一文中所写的“茴香豆”,其主料即为蚕豆。著名作家汪曾祺在《食豆饮水斋闲笔》中流露了对蚕豆的喜爱。在民间,江南在立夏前后,几乎家家户户吃蚕豆,不少人家还将蚕豆跟大米饭一锅煮,称为“蚕豆饭”。
蚕豆入口软酥,沙中带糯,柔腻适宜,美味可口,既可作主食,又可制菜肴;既可为主料,又可作辅料,且咸甜皆宜。在烹调中,蚕豆可炒、拌、烩、炝,且皆可调制成美味。烹调时,蚕豆应挑选当季新鲜货,以颜色翠绿、形状饱满、豆肉较为结实的为佳,这样烹制出来的蚕豆菜肴既好看,又美味。在家常菜中,鲜蚕豆炒肉丝、韭菜炒蚕豆瓣、雪菜炒鲜蚕豆、蚕豆炒虾仁、香椿拌蚕豆瓣、爆炒蚕豆,等等,都是佐酒下饭的好佳肴,令人常啖不厌。
蚕豆一经巧手烹制,还能成为地方名菜,如浙江菜中的“火腿蚕豆”,利用早熟的嫩蚕豆,同金华火腿同烹,红绿相间,清香味醇;四川菜中的“蒜泥蚕豆”,用蒜泥、酱油、芝麻油、味精、红油调制成蒜泥味汁,淋在煮熟的嫩蚕豆上,拌匀即成,咸鲜微辣,颇开胃口。
蚕豆饭,为立夏前后的传统美食,以适量的咸肉、大米、新鲜蚕豆瓣烧煮而成,鲜香咸合一,食之别具风味。蚕豆除鲜食之外,还可晒干供食用,如干蚕豆可深加工为多种零食,如怪味胡豆、茴香豆、五香豆、蚕豆罐头、蚕豆酱、蚕豆豆奶、兰花豆、水煮蚕豆等,皆为许多人喜爱的消闲食品。尤其是浙江绍兴的茴香豆,豆肉熟而不腐、软而不烂,咀嚼起来满口生津,五香馥郁,咸而透鲜,回味微甘。游绍兴时,吃一碟茴香豆,喝点绍兴老酒,别有一番滋味。
蚕豆不仅营养十分丰富,且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祖国医学认为,蚕豆味甘性平,具有健脾、利湿之功用,治膈食,水肿。《本草从新》认为蚕豆“补中益气,涩精,实肠”。《湖南药物志》称蚕豆“健脾,止血,利尿”。汪颖《食物本草》说蚕豆“快胃,和脏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