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逸凡
工艺的生产过程具有物质生产和艺术创作两种属性。艺人不仅是制作者也是设计者,在提高手工艺品经济价值的同时,融入了自身的艺术修养与价值观念。反过来看,手工艺人所赋予手工艺品的艺术、文化等价值,最终又成为手工艺品经济价值的体现。随着市场需求的多元化与个性化,工艺美术中强调“手工生产”的印记更为明显。作为扮演手工艺品生产与创作主体的艺人在其中的分量更为突出,其技艺水平与文化素养决定了手工艺品的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
一方面,国家对艺人身份的明确划分,为艺人提供了继续从事创作的环境和物质保证。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开始重视手工业的发展,大力倡导工艺美术归队,手工艺的经济价值较之以往艺人的身份得以提高。为了鼓励更多的艺人重拾手艺,对手工艺行业的从业者给予了层次划分,出现了技师、工艺美术师、工艺美术大师、传承人等专业的身份名称,在为艺人带来社会地位及福利补贴的同时,也成为判断手工艺品价值的因素之一。潍坊核雕作为国家选定的“国礼”之一,得到了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广泛关注。如1964年考功卿被山东省手工业管理局授予“山东省手工业老艺人”称号;2009年王绪德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潍坊核雕代表性传承人称号;不仅肯定了他们为潍坊核雕的发展做出的贡献,也为各自的家庭带来了经济收益。
另一方面,在对外政府层面肯定艺人社会地位的同时,艺人群体对内的自我认知上又有了新变化。一是社会责任感的提高。潍坊核雕认知度的扩大,对桃核雕刻的发展前景十分看好,从国家与市场的反应中对桃核雕刻的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又有了新的认识与体会,认识到自己不仅是桃核雕刻的艺人,也是代表“潍坊核雕”这一项目的代言人。这一责任感无形中也促使艺人在工艺制作上不断创新:努力提高技艺水平,从雕塑、木雕、玉石雕刻等方面吸收技法并加以改造利用;注重文化素质的提高,对绘画、书法等方面进行涉猎,不断开拓新的题材表达;在创作样式上更是凝聚了自己的心血。二是知识产权观念不断提升。目前信息传递快捷便利,在技艺方面的交流学习也比以往更为频繁,随着从业人数的增多,对自己构想的新样式也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例如作品留下落款、制作作品简介、布置展示陈列柜等,防止作品盗用的同时,扩大宣传力度。
总的来看,当代核雕艺人已经与过去只是一门心思埋头从艺的艺人不同,社会地位的提高与自我价值肯定,让艺人们变得更加自信,在思想上更是改变了以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观念,开始注重宣传推广的效果,懂得如何去包装营销自己,具有了现代的商业意识。在此过程中,潍坊核雕被重新赋予了新的艺术形式与内涵。艺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融入新的观念,不断对其加工改造,日益朝向更加现代化的方向转变。
经济的发展、现代文明的普及与渗透,接受了现代观念的民众自身的审美需求也在不断改变。无论是与传统生产方式相关联的物质功利性,还是与传统信仰有关的精神功利性,都在新时代的发展下产生了变化。
首先,创新是创作的基本特征,也是衡量其艺术价值的必备条件。桃核雕刻由最初的驱灾避邪逐步向清赏把玩功能延伸,融汇了以工巧为技艺核心、以材美为首选、以吉祥寓意为功用的标准,对桃核雕刻的艺术价值又有了新的解读。核雕的创新是始终存在的,每一个时代都有反映一个时代的艺术作品,每一个时代出现的贴合社会需要与民众审美观念的样式对之前来说都是新的发展创新。如果有些样式的出现一定时期内无法展现桃核的个性特色与文化价值,它最终也会随着时代的不断选择而被淘汰。
其次,潍坊核雕在趣味性的表达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更多反映日常生活的作品,在展现艺人精湛技艺的同时,也体现了潍坊的地域特色。趣味性的增强,反映了现代社会给予民众的精神压力下,审美诉求进一步强化,对内容刻画的要求更为精细,对个性与文化含义的表达也更为深刻明朗。
手工艺的发展与各种生产造物活动一样,生产资料包括了原材料与生产工具,但与其他造物活动所不同的是,手工艺的生产资料累积了艺人的技艺经验和对材料的认识,凝聚了艺人经年累月的手工记忆,是表现其心灵意象的物质媒介。
对桃核的选择一般从外形、色泽以及质量上进行判断。从外形来看,腹部过大的桃核不适宜雕刻。通常根据题材来选择适合的桃核,比如雕刻马车需要选择扁长形的、核舟需要稍微呈正方形且饱满的形状。从色泽来看,桃核的外在颜色能够表现核料的质地和特性,通常棕色的桃核最佳,这样雕刻出的成品在日后的保养把玩中呈紫红色,十分美观。从质量来看,重量较大的桃核质地坚密、比较坚硬,给人的手感浑厚结实,比起轻薄、粗糙的桃核更适合雕刻。核雕使用的大多是当地的桃核以及青州蜜桃的桃核,虽然小巧但质地坚硬。之后开始逐渐以肥城的桃核为主,这种桃子的果核较大、纹理清晰、核皮厚重且果仁很小,往往是进行桃核雕刻的首选。
当代,桃核材料已经初步形成了集种植、挑拣、简单处理等于一体的生产链条。一些有条件的艺人为寻找更为合适的雕刻品种,会通过供应商直接采购或自己承包桃园,种植未经过人工嫁接的桃树,保证桃核的质量,提供更为专门化、系统化的桃核售卖、处理、加工的服务。
自造物文化活动开始,劳动工具就被设计和制造出来了。在长达数千年的造物历史中,为实现满足日用生活器具、建筑居所的制作,创制了大量不同类型、用途的劳动工具。“三分手艺巧,不如七分家什妙”,工具是手的延伸,能够顺利施展艺人对作品的巧思制作。
早期并没有专用的制作工具,多是使用潍坊木雕、嵌银的工具,再根据桃核雕刻的需要加以简单改造。之后,随着雕刻技艺的不断发展,艺人开始定制专门适合核雕的工具,大大提高了雕刻效率,降低了雕刻难度。艺人自制或定制的刀具种类少,只有大中小号的区分,一般就是平口单刃刀、斜角双刃刀与平口双刃刀三种,以及锉刀、磨石等。早期雕刻主要使用的是锉刀,多为定制。一把锉刀有三个作用,两面分为毛锉(打坯塑形)和光锉(修整抛光,修整细节),两边之间的棱呈锯齿状,切割大体位置。过去核雕主要使用的就是锉刀,锉出整体形状后再用刀具稍加修整就可以了,如桃篮、简单的十二生肖等。现代的核雕工具就主要以雕刻刀为主,一套从10把到25把不等,有平刀、圆刀、左斜刀、右斜刀、尖锥刀等,种类十分丰富。有些刀具的刀头类似于磨具,对一些简单的陈设辅景能够一次成形,更为先进、简单。雕刻刀的质量也从过去的铁质、弹簧钢到现在的白钢,更为坚硬耐磨,成为现在核雕工具刀的固定用材。如今的核雕刀具形成了一条专门的生产链,专门生产刀具的厂家与私人工坊也应运而生。
此外,现在的制作工具也出现了电动化的机械工具。早期进行核雕打磨的电动工具是用以石雕琢玉的轴式吊磨机,现在多为牙医用来磨牙的电动磨具,能够完成简单的雕刻、抛光、研磨、切割等生产制作。电动工具的投入使得核雕制作更为简便快捷,提高了工作效率,这也使得在鉴别核雕作品时又多了一项对手工与机器雕刻作品的内容。一般来看,手工作品的创意、构图、布局都是经过了艺人根据麻纹走势提前进行了勾画,表情神态、五官刻画等生动逼真,因为桃核的特殊性往往不会出现两件一模一样的作品。机械雕刻的作品由于是机器打磨、切割的,没有刀工雕刻的痕迹,无法展示细节,缺乏生气,无法全部完成如核舟、仙鹤等需要精雕细琢的作品。作品完成后,机械使用后产生的高温会对桃核造成一定的破坏,这也使得机器雕刻作品的包浆效果也无法与手工作品相比,虽然表面相类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油质的下渗要远比手工作品缓慢。
随着艺术与科技的进步,艺人对材料与工具的认知也越来越丰富,不管是传统的生产资料,还是新材料、新工具的出现,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创作更好的手工艺品,展现艺人的情感诉求与创作意图。
潍坊核雕在保留传统题材的同时,也跟着社会发展的走势,出现了一些反映时代特色的作品。如新中国成立伊始各种革命文化题材《沙家浜》《红灯记》《在烈火中永生》,反映青年支援农村时期的《有志青年志在四方》,对普通英雄人物的塑造《欧阳海》《刘英俊》等。现代随着文化发展的逐步融汇,艺人在创作时又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可以尝试各种题材,表现各种内容。各种佛教题材以及具有富贵求财之意的形象成为目前最得到受众喜爱关注的内容,如各类“罗汉”“明王”“佛家八宝”“金刚”以及“龙”“少狮太狮”“金鱼”等内容,极大丰富了潍坊核雕题材的种类。
现代从事潍坊桃核雕刻的艺人们认识到了作品不仅需要展现个性及承载文化的丰富性,展现潍坊核雕的地域性色彩,也看到了当下关于佛教题材与富有吉祥寓意的作品有更好的市场价值,不再拘泥于原先的表现内容与形式,更多地注重形式感和艺术性的表现,创作时更加注重对市场需要与地域文化价值的体现,不断推陈出新,题材表现更为丰富,赋予了更多的寓意内涵。
不仅桃核采集、制作工具等更为专业化、系统化,桃核雕刻的过程在变迁中也发生了改变。手持桃核的方式从过去类似执毛笔式的方式成为如今普通握笔的姿势,更为方便省力。这一方面是由于拿笔姿势习惯的改变,另一方面过去传统的雕刻姿势有一定“保密”的含义,而如今艺人心态的改变,也愿意将自己所有的技艺传授给徒弟。现代的这种执刀方式便于雕刻,方便学生进行学习。制作过程与传统相比并没有很大的变动,在风格上更加追求细节的刻画,人物的表情动作等更加追求神韵,偏向于南方橄榄核雕追求的精致雅趣。在创作技法上多使用浅浮雕、深浮雕、立体雕、镂空雕以及混合型的雕刻技法。
潍坊核雕进入市场后,因其雕刻所需时间长、工艺复杂的特点,无法及时满足市场需要。因此,在传承方面,开始更广泛地招收学徒,为其提供学习核雕的场所。学徒也是工人,能够进行简单的作品雕刻,提高了生产效率。核雕的内容题材十分丰富,一些复杂的题材不容易学会且耗时长,无法像那些简单而又符合市场需求的题材,能够及时带来经济利益,这也无形中限制了核雕题材的范围,雕刻的基本功也有所欠缺。举例来说,过去学习核雕最先掌握的是能够熟练地雕刻出“仙鹤”。“仙鹤”造型复杂、工序繁多,对雕刻技艺要求极高,既要求表现造型形象传神,又要将仙鹤的神态动作进行生动描述。这就需要大量的时间进行练习,无法短时间内获得可见利益;而现在则先学习“金鱼”的雕刻方法,容易上手且能够迅速获取收益,在技艺传承方面出现了过于浮躁的氛围。
不可否认,工具、技术等外界保障的进步,使得当下手工艺行业的发展能做到比过去更为精湛、丰富,潍坊核雕的题材内容与技艺手法更为多样,但创作的初衷与意图却没有得到及时的跟进提升。柳宗悦在《工艺文化》中谈道:“美不能只局限于欣赏,必须深深地扎根于生活之中,只有把美与生活统一起来的器物才是工艺品。如果工艺的文化不繁荣,所有的文化便失去了基础,因为文化首先必须是生活文化。”[1]随着潍坊核雕在当代的进一步发展,不应只局限于“能不能做到这个”,而是要思考“为什么要做这个”“做到这个的价值意义都有哪些”,让潍坊核雕在变迁过程中体现时代的特征。国家和艺人自身也要不断反思,为变迁中的潍坊核雕提供更加适宜的生存土壤。
注释:
[1] 柳宗悦:《工艺文化》,徐艺乙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1年,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