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劲宇
(吴中开放大学,江苏 苏州 215104)
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升职业教育培养质量,职业学校日益重视技能培养。技能教学对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对实训基地提出了较高要求[1]。实训基地是职业学校践行“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开展实训类课程的重要场所,也是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的硬件保证[2]。本研究以电气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为例,对建设现状和愿景、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进行分析与总结,提出以“教诊改”为驱动建设实训基地,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工作。
为了了解学生对职业的认识和对生涯的规划情况,对吴中中专电气专业三年级学生开展了职业价值、职业认知等方面的调研,调研结果显示:只有30%的学生对所学专业有一定的认知,了解专业与职业的关系,而大部分同学对专业了解较少,不了解个人职业发展,学生缺乏职业整体认知和社会服务意识,急需引导。目前电气专业的实训基地主要用于电气专业课程的实训教学,进行电工原理验证性的实验或专业课程的实训,兼具技能学测和考工需求,功能较片面。
参与调研企业均表示无法按计划招足所需人才,根本原因不是应聘人数不足,而是人才现状与企业要求不符。企业用人需求很大,如上海希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需要装配、检测、调试、技服约150人。苏州广迎精密电子有限公司招收约80人。规模较小的公司也在10人左右。调研显示,最缺乏的是自动化系统维护方面的人才,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具体体现为电气、供配电设备和仪表检测相关的维护维修岗位。大规模公司的岗位职责分工明确,小规模公司岗位的业务范围要宽泛一些。专业生产线电气控制(以PLC为主)系统及设备维护维修人才最稀缺,维修电工次之。
针对电气专业实训基地的现状,从“教诊改”视角提出实训基地的建设方向。实训基地除了要满足实训教学的需要,更要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应该兼顾教学、生产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努力实现工学结合和产教融合。
实训基地要服务于学校的教学工作,要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及时更新老化实训设备,并按学生人数配比设备数量;充实教师团队,以结构优化、技能精湛、教学能力强、职业素养高的标准配备实训教师队伍。教师要熟悉实训设备,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高效的训练模式,这样才能答疑解惑、掌控课堂。教学团队要拟定管理体制,科学规范地管理实训场所,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开发专业教学体系,紧密联系生产实践,在教学中体验企业生产和岗位,实现“教学实训化、实训生产化”的课程理念,将企业生产的工艺流程、品控管理融入实训教学。同时引入企业的技术考核标准,为实训课程提供真实的训练场所。
除了教学工作,现代实训基地也应具备生产的功能,能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开展教学。工学交替、校企融合,是职业学校实训工作的目标之一。承担生产加工活动的制造企业,具备真实工作岗位和规范生产流程规范,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可以通过实际的生产带来效益,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体验真实的工作场景。强调实训基地的生产功能,注重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的生产性,体现“真实生产”的特点。
要实现实训基地的生产功能,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建设具有生产功能的实训车间,根据企业要求布置环境标语、严格区域划分,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养。其次,引入企业真实项目进行教学,根据岗位要求和学生学情设计教学项目,以企业质检的标准考核学生项目的完成情况,强调操作的规范性。最后,邀请企业兼职教师参与生产教学,学校的教师在教学和管理的同时,与企业教师共同探讨,相互学习,在教学中体现企业的生产标准和管理流程,严格规范学生的实践操作,保证生产具有实践性和效益性。
实训基地需要大量资源投入,在教学工作之余,可以拓宽视角,开发多种服务功能。通过实训基地的对外开放,提高实训场地和设备的利用率,多方位地为社会提供服务,使资源得到优化,同时也能提升学校的名誉度和社会影响力,创造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例如:(1)依托具备真实生产和完善管理体系的实训基地,可承担企业行业培训、技能证书鉴定等工作。(2)真实的生产车间能完成产品的加工制造,可承接企业订单,开展生产加工业务,实现经济效益。(3)建立研发团队,开展一定的技术研发工作,与企业深度合作,服务企业发展。(4)开展创新工作,集思广益,汲取师生的创意思路,在实训基地硬件条件下探索创意创新的路径和方法。(5)可为在校学生提供职业体验,激发职业兴趣。促进职业规划教育,为学生今后的创业就业提供参考方向。
实训基地是培养高水平的实用性技能人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场所,建设高水平的实训基地、完善实训基地管理机制关系着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良好健全的管理机制是实训基地建设和运行的必要保障。实训基地管理机制的建立要严格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综合考虑教学工作实际和人才培养质量。建立责、权、利划分明确的管理制度和责任机制,建立基地独立的财务管理机制,规范对原料损耗、维护保养、专家课时等项目的支出管理。如有校企合作项目,则要依据企业和学校对实训基地的资产投入情况,综合教学培训、加工制造、创新科研等方面的收入,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分配机制,激发企业与学校深度合作的热情。
要以服务学生、服务教学工作为主要目标,建立学校、企业、行业和科研单位共同参与学生培养的教学机制,探索工学交替、校企合作、中高职衔接、分段式对接应用型本科、订单培养等多种人才培养方式,健全工学交替实习的管理细则、顶岗实习的报酬和保险制度等相关措施。引入企业管理规章,从制度层面管理和规范学生,培养学生的工作意识和职业素养。
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综合能力强的高素质教师团队,基地配置的教师都应具备“双师型教师”资格,即具备教师任职资格和专业职业资格中级以上。因为大部分专业教师是毕业后直接进入职业学校任教,实际生产实践能力较为欠缺,需要参加企业工作实践,定期到对口企业实习,承担生产加工任务,向双师型实力型教师转变。在参与企业生产任务的同时,熟悉企业的生产流程、加工工艺、质检标准、考核要求等,并将在企业的所见所得转为教学资源,利用学校现有实训设备,引入企业相关要求,提供真实生产情境。此外,邀请对口企业行业实践经验丰富、专业能力过硬的技术人员或专家参与学校教学科研工作,担任基地实训指导老师,与学校专业教师一起,探索教学模式的改进与创新,开发适合校企合作的典型案例和校本教材。部分技能精湛的教师还可以与企业专家合作,共同建立技能工作室,在实践中应用新的工艺和技术,既服务企业的科研与创新,又服务学校的教学与实训。
职业院校的教学培养目标是高技能实用性人才,这也是职业院校学生就业的优势所在,就业单位和岗位都要求学生具备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这一现状决定了实训基地要突出真实生产环境,引入真实生产项目,学生在实训基地中实训实践,同时能感受企业生产氛围和生产要求,意识到实训的真实性和严肃性,尽快掌握岗位的工作技能,熟悉行业的设备和工艺,提高沟通技巧和协作能力,从而累积实际生产工作经验,提升自身综合职业素养,还可以激发创新创业意识,培养有理想的高层次技能人才。
技能人才的培养不仅依靠职业院校,更需要社会力量、行业企业的共同参与[3]。基于“教诊改”视角,建设学岗结合的实训基地,兼具课程教学、生产加工、科研创新等功能,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学理实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实训基地的教学与服务水平,促进企业与学校的良性合作、持续发展,进而提高职业院校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和企业行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