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亮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重庆 402160)
医疗检验设备状态将会直接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目前很多医院对于医疗设备维修管理还缺乏理论依据与科学认知,这就使得其维修管理的方式滞后或者单一,效果不佳[1]。另外,检验设备的精密性要求维修人员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在我国当前的社会环境而言,很多维修人员的技术还存在一定的缺失。针对该种现象,临床必须要不断对医疗检验设备维修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明确,在知晓问题并加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改善措施。
在医疗检验设备运行的过程中,对于周围环境也有所要求。目前,检验设备主要是处理体液标本和血液标本。例如,在使用血球计数仪稀释液时,必须保证周围环境温度在18℃-30℃,如果温度高于30℃就会使得稀释液变质,血小板降低;反之,则会增高,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另外,血气分析仪、电解质分析仪等,对于环境的温度要求也较高。因此,在对设备进行维修管理时,不仅要针对设备本身,还需要对使用环境进行控制。
在实际上,工作状态也会对医疗检验设备的质量管理产生较大的影响。通常在正式运用之前,仪器会自检,例如自动生化分析仪、血球计数仪等。操作人员每天在使用前要检查设备的各种试剂是否充足,废液桶是否需要清理,保证设备处于正常的待机状态。还有部分设备,需要保持24h 开机,这会使得设备消耗加大。但是,如果关机再开机,将会影响设备的工作状态。因此,在维修时,也必须要将这类问题作为重点,预防这类问题引起故障。
检验设备以试剂处理为主,这就涉及机械运作、光电处理等,传感器运用较为普遍,一旦发生碰撞及抖动,就会引起异常,影响检查结果。操作人员的自身技能也对设备的正常状态有很大的影响。如果操作不当,就会引起一系列的故障。例如标本放置不规范,就可能造成吸样针变形,或者进样卡槽。此外,因为是教学医院,实习学生对设备操作不熟悉,也会引起设备的报错。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疗设备的种类呈多元化发展。临检、生化、免疫、微生物、分子等设备在原理与结构上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医疗检验设备的维修形式上,主要有两种——预防性维护和事后维修。目前仍然是传统的维修管理方式——事后维修,是指各个医院设备科,在医疗检验设备出现问题后,再联系对应的科室与厂家来进行设备修理[2]。这种形式存在较强的被动性与落后性,造成检验设备在使用的过程中,正常状态无法得以保障。预防性维护虽然也在各个医院逐渐推广,但是由于缺乏对设备本身的认知,在维护的时间规律与指标上还存在缺失,实施效果欠佳。
医疗检验设备是高新科技的综合体现,其具有较强的精密性与先进性,其维修人员必须要具有较高的科学技术涵养与操作水平。虽然设备科工程师能够保证检查与维修的实效性,维修操作较为方便,成本也相对低廉,但其技术水平有限,在很多设备的维修技能上都存在缺失。尤其精密性较高的医疗设备,在零配件的要求上会较为严苛,使得维修难度较高[3]。虽然设备厂家的维修技术与零配件较为完善,但人员配置存在缺失,同时也会增加维修成本。
无论是哪种维修方式,在维修后都必须填写维修记录,将设备出现故障的具体现象与原因进行明确,同时注明维修的时间与处理方式,使得检验设备维修档案形成。根据档案可以定期对设备的使用状况进行了解,针对性的制定维修计划。维修人员在填写报告时,会存在自己的风格,缺乏专业素养,难以辨别,使得档案的规范性存在缺失,使得检验设备的管理力度减弱,质量受损。
从上文中可以看出,在医疗检验设备进行维修和管理过程中,存在多种多样的问题,这就使得维修质量受到限制。其中以维修技术人员的专业性缺失、医院对于检验设备的维修管理认知和制度缺失、事后监察缺失等现象为主[4],还包括操作人员的技能熟练度。基于此,笔者认为需要采取如下几项措施来进行调节。
医院在注重引进高新设备技术的同时,还要审查厂家的资质实力,完善及时的售后服务是临床检查工作正常开展的保障,此外还要根据医院的实际状况加强对医疗设备的管理意识,医院领导要重视设备科维修人员队伍建设。在此基础上,医院根据具体状况,自上而下的创建管理制度,使得医疗设备从购进到维修管理的整个过程,都能够得到监督,使之得以落实[5]。
医院要保证其维修工程师队伍的稳定性并制定相应的技术人员培养模式,在购进新检验设备要及时派维修人员进行技术学习与知识更新,定期外出进修,使得维修人员能够将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从而培养出一支专业性较强,且能够掌握多元化检验设备维修技术的队伍[6]。
因为检验设备运行频率高,对设备进行保养就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故障率,降低后期的维修成本,及时发现潜在的故障,避免试剂浪费。由设备操作人员负责日保养,主要检查设备是否运行正常,表面清洁,零部件是否完整,有无螺丝松动等。大部分设备都有日保养的维护程序,直接按程序操作即可。由检验科设备管理人员按计划进行周保养与维护,主要包括吸头或探针的清洗,清除附着在设备上的固体和液体废物。由设备科工程师、厂家工程师共同进行月保养,主要包括操作性能测试及调整、光路性能测试、水路密闭性测试、气路密闭性测试、清洁、润滑、检查和更换易损部件等。
医疗技术的不断优化与发展将为临床诊治工作提供诸多便利,但也会给临床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当前的医疗设备精密度较高,在长期的使用中会存在一定的损耗,为了保证检查结果与治疗效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必须要定期对医疗设备进行维护。其中,医疗检验设备的维修与管理更是重中之重,必须要以存在的问题为基础,制定措施,从而保证维修与管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