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传统文化的渗透研究

2020-12-04 15:14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张家洼街道白龙店小学屈学翠
青年心理 2020年26期
关键词:教科书中华素养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张家洼街道白龙店小学 屈学翠

一、现今时代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状况

(一)教师不重视传统文化

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只专注于学生的考试成绩。在系统教育中,教师无法用科学的方法向学生解释知识,这样的教学现状严重降低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热情、积极性。具有这样思想观念的教师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了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不能切实地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性格特点和实际需求来进行教育活动,这就降低了语文课堂教育的效率,导致优秀传统文化不能够很好地渗透学生的语文学习。

(二)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

功利主义对学生社会化成长不利,而学生的社会化是由小学校园里的读书氛围以及语文教师的教育思想导致的。这样的功利动机即使是在教学任务相对轻松的小学,也很容易让幼小的学生感到厌倦乏味,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语文基础课本中,教育部选择了更多具有代表性的古典文学作品,欣赏经典的文学著作能够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水平,进而帮助学生更多地了解我国的优秀文化作品以及古典文化。即便如此,学生仍旧不了解古典文学。尽管市面上有许多参考书,但大部分教科书习题的答案是严格统一的,这样千篇一律的答案在某种程度上严重地阻碍了学生思维空间的发展,造成了小学生解决问题思维的僵化,只会向着标准答案的方向去思考。学生僵化的解题思维导致了学生很难透彻地了解、感悟文章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主题、思想感情。近年来,学生的“实用”学习态度仍然存在,教师依旧只引导学生专注于回答技巧,同时提出更多类似的问题并反复练习。

(三)教学模式陈旧单调

新时代正在迅速发展,但是许多校园、教师仍旧沿袭使用以往陈旧老套的教学模式。所以要想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教师需要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之中率先开始革除旧观念,接受新的教学思想。教师要以正确的教学理念对学生进行教学,只有教师秉持先进正确的教学思想,才能进一步激励学生学习语文,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找寻学习语文的乐趣及领悟思想的成就感。

二、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有机结合的积极作用

(一)培养学生、提升审美

中国历史文化悠久,在历经千百年来的历史传承发展之下,我国的传统文化已经充分吸收、运用了悠久文化的核心。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有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博大精神。教师在教导小学语文的同时,将我国历史上的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课堂进行融合,能够积极地帮助学生培养出优秀的文化思想素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人文习俗,进而充分提升其对于文化的相关辨别能力和审美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热情。

(二)帮助学生了解文化韵味,养成良好习惯

小学语文教师教授学生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对抗外来文化侵袭的有效措施,它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继承传统文化。准确掌握汉语和历史文化,弘扬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与中国素质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因此,语言素质教育应根据更加独特的学习经历和规律,注重汉字的特点。重点应体现在三个方面。(1)养成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认真阅读和背诵,认真纠正,认真思考和写作。(2)文本的选择应基于最佳经典和时间、文章的质量、联合阅读和文字应美观。应该引导学生有选择地阅读最能反映中国人特征和规律的诗、词、音乐、民谣和句子。为了充分体现时代精神、伟大的文学和科普书籍的美,就必须对学生进行指导,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并帮助学生理解和使用。(3)教师需要教学生如何学习中华民族文化,吸收民族文化的本质,充分利用中华民族思想,强调整体辩证法和直觉理解,在阅读和写作中进行系统全面的运用。

三、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深入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举措

(一)透彻学习教科书,追溯传统文化的本源

教科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基础,为了促进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课程的创造性融合,教师追求以教科书为基础的文化渊源,并深入探究该教科书的传统文化元素以进行推广。小学之中语言文学素养同传统文化渗透之间的完美融合,对于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能力水平以及相关的教学思想、方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在组织传统文化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着眼于文章作者的思想,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文化的精神含义,为学生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下基础。通过深入学习了解古代圣人的生活习俗文化,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化审美情趣、素养。

(二)营造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

学校的学习环境可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所以在小学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想要引导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在班级、校园之中营造积极、欢乐的学习氛围,以帮助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安排学生朗诵优秀经典的文章,帮助学生深入学习、认识优秀传统文化,并结合教学活动的效果,以确保教师及时反思并实现中国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原始融合。语文课本的教学是现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传播方式,通过阅读经典可以使学生体验传统文化及其象征意义,了解传统文学作品中传统文化意象的创造和使用,提高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意识,并发展传统文化激发理解。

(三)创新设计语文教学的选材、方法

为了实现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育有效融合的教育目标,教师必须首先定义教育设计的内容。小学的传统汉语教育侧重于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和关注他们的分数,这显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学习能力。因此,在有关教材和教学目标的教学设计过程中,小学的语文教师可以合理、科学地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为传统文化教育奠定基础。在学生获得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教师在制定传统文化教育的教育计划并实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之前,必须准确掌握教材并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这些设计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受和感觉,使他们能够更快、更熟练地学习文章的思想含义。

(四)采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新型教育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实现教育目标尤其重要。教师在进行教育活动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学习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调整他们的教学策略,并了解学生学习的实时动态。教师通过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使用现代教育设备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和照片,从而营造一个适宜的课堂环境,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学习《可爱的中国》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来向学生介绍方志敏烈士创作此文的历史背景,并根据作者生活的时代特征,使学生了解当时想要享有自由和平等的不易以及坚持奋斗的坚韧,以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五)广泛阅读积极知识、传承卓越文化

传统文化的传播不应仅限于教科书知识或课堂范围,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积极扩大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逐步引导学生阅读更多的经典著作。学习经典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含义的理解,并激发他们对于阅读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可以将《诗经》《孔子分析师》《唐宋诗感恩词典》和《外国名著指南》等当作学生课后阅读和学习的材料。这样的举措可以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的学习自主性和自觉性,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鉴赏能力。

(六)开展关于传统文化的有趣活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不仅需要体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应当根据汉语学科的特点扩展进行有趣的课外文化活动,以培养学生汉语学科的核心素养,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与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教师可以适当地举办课外活动来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而不是局限于课堂内的活动。例如:将传统节日作为起点,组织学生参加传统节日活动。以重阳节为例,教师可以在这样的节日里举办定制展览,通过视频演示如何酿造菊花酒,指导学生酿造菊花酒来探索节日的文化习俗。

总之,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够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中永远屹立不倒。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增强学生的核心素质,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要运用好教科书,认真解释教科书,挖掘教科书背后的深厚文化底蕴,充分利用教科书。同时,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增强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让学生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营养,塑造积极的人生态度并全面提高文化素养,为传播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教科书中华素养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打麦
藏起来的教科书
集合学习中的数学素养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