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批评就是接受进步

2020-12-04 14:21樊伟伟周佳谊
政工学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纳谏隋炀帝唐太宗

☉樊伟伟 周佳谊

习主席多次在讲话中引用一句古文:“观于明镜,则疵瑕不滞于躯;听于直言,则过行不累乎身。”闻过则喜、从谏如流历来是立身做人为官不可或缺的品质。历史上,齐威王开门纳谏,汉文帝广开言路,唐太宗常以“三镜”自照不足,不仅使他们成就了一番伟业,还被传为佳话美谈;周厉王诛杀劝谏之人致使“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隋炀帝杨广骄奢淫逸拒听批评之声,最终都落得个身死名裂的下场。无数事实充分证明,接受批评就是接受进步,拒绝批评就是拒绝提高。

陈毅元帅说过:“一个人听不到批评,不能证明他是‘完人’,只能证明他‘完了’。”对党员干部来讲,正确对待别人的批评,客观看待自己的缺点,及时校正行为上的偏差,是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工作和生活中,如果能经常听到领导、同事和群众的批评或忠告,无论对履行岗位职责还是提升个人修养,都大有裨益。当你洋洋得意时,批评就是一剂让你清醒稳重的良药;当你遇到挫折时,批评就是一支使你屡败屡战的号角;当你出现纰漏时,批评就是一盏让你少走弯路的明灯。

毋庸讳言,批评可贵,未必悦耳,甚至会使人脸红心跳、如芒刺背,这就需要有足够勇气去面对。当下,少数党员干部习惯听好话、表扬话,对批评的承受力不强,闻过则“辩”的有之,一事当前先为自己开脱;闻过则“惘”的有之,听到批评就感到茫然无措;闻过则“疑”的有之,把批评视为“鸡蛋里面挑骨头”。殊不知,批评虽露一时之丑,却少了长久之惑;虽尝一剂苦药,却能除久病之痛。我们党一直把批评和自我批评作为强身治病、保持肌体健康的锐利武器。今天,我们应对工作生活中的各种诱惑考验,广大党员尤其要多用常用、用够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一武器,使之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自觉、一种责任,更好地改正不足、实现进步。

涵养乐于闻过的气度。《古文辑要》上记载:初唐名臣裴矩在隋朝做官时,对隋炀帝总是阿谀逢迎、溜须拍马;可到了唐朝却一反常态,敢于当面跟唐太宗争论,成了忠直敢谏的诤臣。司马光后来评论道:“裴矩佞于隋而诤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诤化为佞;君乐闻其过,则佞化为诤。”这则故事启示我们,只有真心听才能听到真心话。面对问题,党员干部想要听到真批评,就必须有虚怀若谷、开门纳谏的态度,自我批评真心真意,相互批评实心实意,接受批评诚心诚意,坦然、欣然、诚然地闻过,切实为避免错误而“喜”、为提升自我而“喜”、为坦诚相待而“喜”。

砥砺善于省过的态度。明代吕坤在《呻吟语》中有句名言:“有过是一过,不肯认过又是一过;一认则两过都无,一不认则两过不免。”接受批评才能改正错误,最终“两过都无”。日常工作中,我们对待批评和意见,决不能有视而不见的“鸵鸟心态”,应该主动把自己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既就事论事、就问题谈问题,又注重透过现象看本质,从思想、政治、作风、能力、廉政等方面深挖根源、反躬自省,条分缕析地明确改进方向、改进措施,真正触及症结、触及实质、触及根子。

提升勇于改过的力度。接受批评不是目的,实现进步才是关键。毛泽东同志说过,对待批评“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党员干部对批评指出的问题,必须坚持即知即改、立行立改,从灵魂深处反省,在具体问题上纠治。能够当下改的,确定时限要求,按期整改到位;一时改不了的,始终盯住不放、日进日改。同时,把虚心接受批评、主动查漏补缺与自我修炼、自我塑造结合起来,把公而忘私、大公无私作为党性修养、精神境界,不断追求无我、提升大我、工作忘我,把自己搞得很阳光、很硬气、很上进。

猜你喜欢
纳谏隋炀帝唐太宗
唐太宗慧眼识马周
唐太宗 善听劝谏
隋朝末年的“奇人”宇文化及
隋朝“江都之变”风云
唐太宗因何会砸了魏徵的墓碑
论《左传》关于春秋霸主重耳的纳谏叙写
太宗纳谏
栾书纳谏
李渊起义
马路公仆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