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上塘镇中心小学 许 梅
如今,教育部对口语交际能力越来越重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还详细规定了对学生学习口语的要求:必须具备日常交际的能力,不仅要学会倾听别人,还要学会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学会与别人愉快地交流。这是一个有素质的文明社会,在口语交际过程中,要求我们文明地交流、交往、沟通。但是“说”这个能力长期以来就不被重视,学生如何“说”,怎么“说”,怎么“说好”,却没人为我们解答。今天,本文就运用有效策略侧重于口语交际这个问题提出一些参考性的意见。
口语交际不是自己说自己的就行了,还要和对方沟通,注意对方的观点,时刻和对方互动。在表达自己观点的同时,还要倾听对方的诉求。交流的目的也许是陈述事实,抒发感情,交换意见,还有可能是评论判断。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的交流,最后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制定合适的策略,才能引起学生的好奇,给学生创造一个舒适的交流氛围,才能使学生收获颇丰,以此来证明策略的有效性,不是随意的策略都可以成为建议。
比如说在学习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文《我是什么》之前,教师就可以先把问题留给学生:今天的你和昨天的你一样吗?在奶奶家的你和在姥姥家的你是同一个人吗?一年有四季,在不同的季节,你还是你吗?现在呢,同学们就有一个好朋友,在不同的天气、温度里是不一样的,是会变化的,同学们猜一猜这个好朋友是谁呢?小学生一定会充满好奇,这个策略对小学生最有效了。
然后就可以把《我是什么》这篇课文讲解一下,学生就会知道,“我”指的是谁了。最后把学生分成五组,每组有三个学生,每个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把课文编成一个故事。每组的学生都要带着自己的角色来和其他组员交流,还可以制作相应的服饰标签,来代表自己,这样就会使表演的过程十分愉悦。如果好奇心是策略的前提,那么舒适的氛围就是策略的核心。
有些学生的表达能力跟不上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也许在脑子里想的是“我要怎么说”,但是话到嘴边又说不出来。还有的学生是害怕表达,一到自己发言就会恐惧、紧张,发言的时候手足无措,不知道手要放在哪里,一点都不从容淡定。还有的学生,觉得别人交流的这个话题自己不感兴趣,拒绝参与,内心就有一种排斥感。这些消极的因素会进一步阻碍学生的表达,最后的结果是恶性循环,越不敢表达越难以表达。不感兴趣这个问题,上面所提到的对事物感到好奇这个策略已经解决了。
接下来就是克服恐惧心理,不管面对谁,都要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没有问题,但是遇到教师就会害怕,认为教师不好沟通。教师一定要给学生灌输平等的意识,在课堂上,教师只是比学生多一些知识而已,并不代表教师就高人一等。在课文《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中,教师就可以扮演里面妈妈的角色,学生来扮演小女孩还有豆荚里面的五粒豆子。这样就无形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大家可以一起表演一部小型话剧。这个策略就会有效减少师生的距离感,真正让师生成为亦师亦友的关系。
上面所提到的两个策略都是针对学生,这个鼓励型评价是对于教师而言的。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也没有相同的学生。不管是哪个学生,都是特别的,所以他们的表达方式也会千差万别。有的学生表现很优秀,善于表达,有的学生就会磕磕巴巴。遇到不善于表达的学生,教师一定要有耐心地引导学生,这样的学生更应该多给机会从而锻炼自己。比如四年级口语交际《我们与环境》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做准备,在表达的时候也可以引导学生,你最喜欢去哪里游玩呢?那里有什么好玩的或者好吃的推荐给我们呢?学生受到鼓励,就会认为自己得到肯定,也会克服表达障碍,觉得自己也能表达看法,还会给自己加油打气,就会增强表达自信心。鼓励型评价这个策略不仅是对于表达,对于所有的事情都一样会起到作用。
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有效策略的实施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凡事都有一个过程,一个缓慢的表达与接受的过程,所以一定不能急于求成。不是说今天锻炼了口语交际,明天就能发表演讲了。口语交际的过程主体包含着教师与学生,家长也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毕竟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也要时不时地表扬孩子,给孩子自信,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能文明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也不能以自我为中心,还要和同学们彼此之间相互欣赏,相互合作,相互接纳。希望以上所提到的策略对教师的口语交际教学能有一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