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光公益三十年启示录:中国民营企业的慈善进阶之路

2020-12-03 11:43
南方周末 2020-12-03
关键词:蓝光幼教助学

俯瞰蓝光援建的凤禾中心校。

蓝光集团董事局主席杨铿参加蓝光冬衣助学行动,在四川地震灾区学校送温暖。

扫码观看公益走访故事

“在历史长河中,一个人的生命只是一瞬间,企业的生命也是有限的。一家企业,不能仅仅只有经营目标,还应有社会责任目标。企业的价值是社会给予的,企业也就一定要有社会贡献。在社会需要时,企业就该义不容辞。”

这句承诺,已经伴随作为蓝光集团的创始人和掌门人的杨铿走过了整整三十年。

从四川蓝光到中国蓝光,在杨铿带领下,不仅企业的业务能力不断发展壮大,其热心的慈善公益事业也实现了从早期捐款捐物、赈灾扶贫到产业扶能、教育扶智的跨越式发展。

30年,万物生长,云雾渐开。通过三十年持续的公益实践,独特的蓝光公益品牌标签和清晰可溯的蓝光公益版图已然形成。

虽然蓝光公益的成长仅仅是中国民间公益崛起的一个缩影,但是回望蓝光公益30年,既是一册企业公益演化史,又是一部社会公益启示录。从这背后,或许可以发现中国企业公益未来的更多可能。

缘起:从爱心慈善模式开始

几次活动大会现场,蓝光集团董事局主席杨铿都像介绍自己的孩子一样如此介绍蓝光公益的起步之路

——

自1990年起,蓝光便将关注的目光聚焦在贫困学童身上,至今在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援建中、小学校三十多所,为2万多名贫困学生和幼儿提供了学习机会。

这家成立于1990年的四川本土民营企业,历经三十年的艰苦创业,如今已达到千亿规模,已然成为“明星企业”。除了引人瞩目的业绩外,更让人交口称赞、铭记在心的则是其对公益事业持续不断的投入。

从1999年投资7880万元帮助成都无线电一厂顺利完成国有企业重组改制,到2019年致敬“最美教师”向四川省教育基金会捐赠200万元,蓝光集团在四川大地上的公益脚步从未停止,甚至不断扩大。今年7月,其赠50万元建设的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三板桥乡清水村“红领巾营地”正式建成启动,这也是蓝光集团建设的首个川外脱贫攻坚项目。

而在这三十年的公益道路上,2008年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这一年的5月12日14时28分,里氏8.0级特大地震袭击了汶川。第二天一早,杨铿就提出:“作为川企中相对成熟、发展状况良好的企业,我们一定要对社会、对灾区有所动作。”于是,蓝光集团第一时间向灾区捐赠人民币现金1000万元,并根据实际灾情追捐1700万元现金及物资,修建十余所灾区学校。

李文茜是汶川映秀小学的学生。地震发生时她正在四楼的教室,“跑下去的同学很不幸,四楼已经变成了一楼”。虽然她幸免于难,却因此失去了左腿。映秀小学复课后,李文茜受邀来到蓝光集团总部。

“当时我还坐着轮椅,杨伯伯亲自过来推着我上了舞台,还为我系上了红领巾。”现在的李文茜刚刚大学毕业,回忆起那时的感受还是会觉得“心里特别温暖”。

在杨铿的带领下,蓝光将这样的温暖继续传递给了更多同胞。无论是青海玉树地震,还是雅安芦山地震、阿坝州九寨沟地震,蓝光集团都始终第一时间冲在赈灾的前列,为灾区捐款捐物,前后累计捐款捐物超过1亿元。

杨铿在接受采访时,曾透露比尔·盖茨和李嘉诚是自己的学习榜样。在他看来,尽管两人已经成为了各自行业领域中的佼佼者,“但他们一直不断地将自己的财富投入到大量的公益事业当中”——这样的价值“不以金钱的多少来衡量”。

升级:公益项目专业化

在捐款捐物的传统公益模式之外,“可持续”是蓝光一直思考的方向,由此杨铿对公益项目的专业化程度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2010年7月,蓝光助学基金会获得政府批准正式成立,成为中国房地产界最早获得官方认可的公益基金之一,并于2018年10月被正式认定为慈善组织。2018年6月,蓝光集团又成立了企业社会责任室,建立起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再加上2007年成立的蓝光志愿者团队,蓝光集团的公益事业拥有了更加专业化的组织保障和运作机制。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蓝光集团30年来参与的170余项公益慈善项目中,“蓝光教育扶贫工程”专题项目占比达到76%。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芦山深度助学项目和凉山“一村一幼”项目。

芦山深度助学项目源自于2013年四川雅安发生7.0级强震后,蓝光集团对震中芦山教育灾后重建的2000万元捐助。这笔捐款用于定向援建蓝光芦山第三初级中学(原“蓝光思延中学”)和蓝光凤禾中心校,两所学校于2015年12月9日正式落成启用。

为了保障灾区人民脱贫致富拥有坚实的教育基础和智力支撑,2018年初,蓝光集团决定追捐1000万元,计划用三年时间,以四川成都蓝光助学基金会为实施主体,通过与政府密切联动,外引名校资源,持续聚焦灾区教育内生性造血功能,致力将两所学校打造成雅安乃至川西名校。

蓝光集团的援助规划与时任思延中学校长陈永不谋而合——“从硬件和软件上长期持续地为学校教育发展助力”。在亲眼见证了长达七年的持续援助和帮扶过程后,陈永认为,蓝光集团的深度助学项目不仅使学生们的成绩提升明显,还提升了他们的整体素养。

“我们统计过,每年毕业班进入重点学校的学生不断增加。初中升高中的升学率同比增长28.57%。以前我们学校几乎没有学生能考上雅安中学,现在每年能考三四个。”

此外,当地的老百姓也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受益。陈永算了一笔账,如果没有蓝光的持续资助,思延中学将被合并,不复存在,而附近的学生只能前往县城就读,这就意味着,平均每位学生一个学期大概要多花6000块钱。

对于芦山两校的深度助学项目,杨铿曾多次指出,要将其作为蓝光集团第一公益工程持续打造。目前,芦山深度助学项目得到了省市各级政府和权威组织的高度认可,在获评省市级示范学校的同时,还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

相对于芦山深度助学项目而言,凉山“一村一幼”项目则更为年轻,但给当地带来的改变却是显而易见的。2018年,为响应党中央脱贫攻坚战号召,蓝光集团在深入凉山实地考察后,与凉山州教体局、凉山州教育基金会签订协议,计划三年捐资上千万,启动“一村一幼”教育援助项目。

该项目在凉山州17个县(市),每个县(市)各选出1-2个幼教点作为示范点,按照幼教点设施配备标准,协助完善幼教基础设施,帮助培养稳定专业的幼教师资,努力将每个幼教点打造成全县村级幼教示范点,促进全州专业幼儿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目前,已建起28个蓝光村级幼教示范点。

今年6岁的阿子日杂就在第一批启动的“一村一幼”示范园——凉山彝族自治州梭梭拉达幼教点读书。据梭梭拉达幼教点的辅导员日火尔体介绍,三年前的阿子日杂都不太会讲话,“父母带她过来都是哭着来的”。如今,日火尔体能看到她明显提升。“已经能够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还可以一笔一画地写出自己的名字。”

要保证学前教育的质量,优秀而稳定的师资队伍必不可少。为此,蓝光在前期专门组织队伍深入实地开展调研,将项目交由凉山州教育基金负责实施,还联合凉山州民族师范学校开设“蓝光幼师班”,培养、储备下一代凉山优质幼师。目前,共有74名学生的两个五年制“蓝光幼师班”先后组建开班。

在蓝光助学基金会理事长唐珺看来,“大凉山的孩子非常有灵性,扶贫项目更多地和学前教育结合,能激发他们的潜能,改变他们的一生。”

接下来,蓝光集团将按照既定的“一村一幼”教育援助计划,在标准化村幼建设、全域“最美幼儿教师”评选、全域幼教整体师资水平提升、贫困村幼营养午餐提供等方面着力援助。

创新:社会化联动

“让公益成为企业的义务与责任”,这是蓝光集团一直以来旗帜鲜明的公益倡导,也是支撑其与社会共生的自发动力。

无论是震区灾民,还是弱势群体,都是蓝光公益致力帮扶的对象。在对灾区同胞持续捐助之外,蓝光集团还主动帮助救助社会伤残人士、资助贫困学生,让公益的力量惠及到更多有困难的人。

因为有了蓝光的帮助,超过100名残疾人得到蓝光的职业培训和就业安置,因车祸失去双腿的魏浩宇重新学会了走路,来自低保家庭的陈科君如愿进入高中、考上大学继续学习,地中海贫血患儿陈博两年多来的医疗救助一直得到支持……

当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吹起,蓝光集团积极响应号召,发挥企业自身优势,融入精准扶贫的行动中,为改变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落后现状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撑。

仅2018年,蓝光集团就配合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帮扶举措,包括采购10万元四川马边县贫困群众的自制绿茶、与凉山州甘洛县签署结对帮扶协议、与甘孜州石渠县的“生命禁区”麻呷村结对、在全国工商联“联盛e家”线上消费扶贫平台“四川馆”采购农副产品等。

如今,蓝光公益已形成了覆盖助学、赈灾、扶贫、助孤和助残的“蓝光公益矩阵”。

面对脱贫攻坚战,蓝光集团积极推动由“资金扶农”模式向“内生脱贫”模式的转变,并在教育扶贫实践中总结出“政府+企业+名校”的“授渔助学模式”,坚持以助学为核心,力争从根本上改善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助力激活贫困地区贫困人群的内生动力。

2018年,全国人大代表杨铿在全国两会上提出“产业扶能+教育扶智”的相关建议,倡导“一技之长”长效脱贫模式。

为此,蓝光集团成立了专项组织,制定严格管理制度,努力联合地方政府、高校和公益组织等多方力量,并通过蓝光集团持续不断的公益实践,见证这个模式的兑现和落地,确保扶贫成效的最大化。

从赈灾扶贫到产业扶能、教育扶智,蓝光的公益之路也在不断进阶。2018年底,蓝光集团正式创立“蓝光公益日”,成为其开拓全民公益之路的开端。

“蓝光公益日”定于每年的10月31日,是国内为数不多由企业设立的“公益日”。与其同步推出的,还有“健康运动·积步配捐”活动。

为了积极推动“智能+”公益的创新探索,进一步挖掘互联网和信息化在慈心善行中的无限可能,蓝光合作开发出专属定制、助力公益的企业咕咚“积步配捐”微信小程序,成为国内第一家企业行为的“积步配捐”线上公益平台。

通过这个平台,每个员工、每个注册平台的公众可以将每天走路、跑步的步数即时换算成公里数。每积步1公里,蓝光即会为公益配捐0.1元。由此为企业全员、社会公众提供了参与公益事业的便捷链接平台,推动健身运动公益化、常态化,赋予每个人前行步伐的全新使命,让全体员工和社会公众的每一步都变得更有意义。

启示:从共生到共创到共赢

对于蓝光而言,关爱是由内向外的力量。

一次采访里,聊到“最美乡村教师”项目,蓝光助学基金会理事长唐珺很自然地说:“其实跟对员工是一样的概念。老师的精神得到了尊重,老师的生活得到了满足,她才可能把她的爱和暖给到别人,如果她自己都没有,她怎么给?”

在蓝光的企业文化中,核心理念的提炼是:客户满意是我们的第一目标,尊重和关心员工的个人利益。2019年蓝光集团旗下公司一个员工的孩子,在路上被大卡车碾压到下半身,入院后截肢。董事局主席杨铿获知后第一时间以家庭名义捐助了20万元,基金会也同时捐助了10万,并向全体员工发起关爱倡议,两天募集善款15万元。

“这对普通家庭就是雪中送炭。”这样的案例在蓝光集团内只是沧海一粟,“我们所有的员工家里如果家人得了任何重大疾病,我们都会这么做。”正是有这样的初心,蓝光集团单在2018年以来,就先后向自己的5名员工或员工父母,提供了超过40万元的医疗救助或困难帮扶。

由内向外的关爱,也体现在了“慈生我心善行天下”的公益理念之中。以产业扶贫为基础,以教育扶贫为根本,自觉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积极聚焦精准扶贫、开发式扶贫,并紧紧围绕助学核心,积极探索深度助学公益路径,持续激活受援地区、受援人群内生动力。

南方周末CSR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显示,目前在国内90%的企业“责任案例”通过专业基金会组织来执行或与专业机构合作;85%的“责任案例”拥有独立的公益品牌;平均执行时长达到8.2年,其中执行达10年以上的公益项目占39%。

这是每年通过对近500家上市公司进行调研后观察出的一个现象,蓝光集团的公益之路不经意间暗合了这样的规律。

回头反观蓝光三十年的公益之路,从上世纪90年代修建贫困工程,为当地村民捐赠打沙船;到2001年开始参与捐建学校,在灾难面前迅速响应,直至近十年在精准扶贫和教育领域持续关注与实践,整个过程,企业的公益行为越发聚焦,受益群体显著扩大。其间,不只是投入资金以几何倍数增长,不只是积极响应时局,更会思考调整自己的公益战略规划,按照更长效的公益参与逻辑去探索实践,深耕不怠。

剖析蓝光公益和外部的互动与协同,从公益项目、慈善模式、人人公益理念和做法等方面找到可持续性和开源性,展现了一个企业在公益方面探路者的形象。这种探索,是成功的,具备样本价值的。对于后来者企业,是可以选择复制的、减少社会资源浪费的优质模式。

从持续性公益实践的深耕到典型项目和标杆样本的打造,再到“智能+人人公益”新模式,从蓝光公益身上,可以看到中国民营企业公益的迅速崛起。

在践行公益的过程中,蓝光集团董事局主席杨铿反复强调,反对把公益当作一个经营的工具,“坚决不会跟整个经营挂钩”。

“要去了解到这个地方确实需要帮助,然后才能力尽所能。”蓝光在确定运作每一个公益项目之前,都需要做详尽的调研。而在确定运作后,蓝光所要做的就是和相关的公益机构、慈善组织对接,确保自己的善款捐助到位,后期可以跟踪了解和动态管控。这也正是蓝光公益慈善异于很多企业慈善行为的纯粹之处与严谨所在。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重大的、极具时代意义的命题,拥有强大内生动力的先锋民营企业蓝光通过大胆探索、用心投入和持续赋能为公益事业写下独特的注脚。

在蓝光集团创始人杨铿的办公室,“慈生我心善行天下”这一蓝光公益理念多年来一直挂在那里。“也记在我们的心里。”蓝光的员工如此说道。

猜你喜欢
蓝光幼教助学
内黄县举办第四届 “村干部爱心助学,圆学子梦”金秋助学活动
巧设新授课助学单激活学生的深度学习
第三届亚洲幼教峰会评出十位“最美幼教人”
五环节助学教学设计案例
蓝光TOP推荐
本期看点
蓝光TOP5
蓝光影片20元一张咯
EMS爱心助学特快专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