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吟诵调传统形态的当代变化

2020-12-03 13:58黄晓涛
音乐生活 2020年11期
关键词:福州诗词诗歌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 而吟诵“是汉文化圈中的文人们对汉诗文的传统诵读方法,是汉诗文的重要创作方法” [1]。它一方面作为诵读方法以固定框架的基本调形式通过私塾等授业场所依托方言口耳相传, 并在代代相传过程中变异和发展,另一发面又作为诗文创作及欣赏方式,在基本调的框架基础上融入个人体验。师承关系是决定吟诵音调形成的重要因素,但不同的生活方式与体验、性格特点及喜好、审美标准乃至身体状况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音调风格的形成,但由于吟诵依字行腔的典型特质,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方言,相同方言背景下产生的吟诵必然呈现出某一共同的地域色彩。福建省因“诗钟”源头的特殊身份,保留着悠久的诗词吟诵传统。2009年5月,福建省诗词吟诵更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而其中身处政治文化中心的福州吟诵,更以一枝独秀的姿态绽放异彩。

一、福州吟诵的历史渊源

宋元明清时期,闽文化成为汉文化的主流,福建在这一阶段推动了中国思想文化的重大转变,闽地诗歌也一度呈现方兴未艾的发展之势。被誉为“福建文坛盟主”的晚唐五代著名诗人黄滔辑录了福建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泉山秀句集》。宋代闽中官员蔡襄、辛弃疾等倡导吟诗作赋,杨亿等人创立了北宋时期的重要诗歌流派“西昆体”,他在《西昆酬唱集序》[2]一书中强调,作诗的目的之一在于“更迭唱和、互相切磋”。宋末,爱国诗人谢翱对诗坛的贡献甚至影响了元代诗风。明代“闽中十子”所开创的闽诗派推崇唐音、唐调,十子之一张以宁充分认识到诗歌继承乐教感发人心的作用:“古者诗以诵不以读,以声歌不以文义”。清代同光体代表人物陈衍所撰的《石遗室诗话》则大量记录了以自己与友人出游的酬唱赠答之诗为主的唱和诗歌。到了晚清,文人士子们更是诗不离口、嗜诗如命。吟诵从汉代到清朝得以在福州稳固地安营扎寨,清嘉庆以来的诗钟又使吟诵在闽地兴盛发展并独树一帜。直到1917年文学革命,传统诗歌的生存环境遭到了破坏。但是,文化内在的延续性以及老一辈文人们对传统的依赖使吟诵这一千古绝响依然生生不息。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后,福州诗社宛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成立,诗会活动再度兴盛,别具一格的福州吟诵在各个诗会活动上层出不穷、尽显风采。活动中开奖宣唱的表演性质也使福州吟诵从中华吟诵的诸多流派中脱颖而出。

二、福州吟诵的特征

福州吟诵依托于方言、地理环境等因素以及“诗钟”活动的特殊影响,成为中华传统吟诵中一个极具艺术价值的流派,在结社吟诗上千年的历史传承中,积淀出了独一无二的表现形式及评价标准。吟诵最基本的规则是对诗词格律的把握,字调关系大致遵循平长仄短、平低仄高、平直仄曲等原则,它的节奏把握不同于我们通常所指的均分律动,而是依据诗情的需要合理安排顿、逗、气口,并对气息运用、诗意的把握要求甚高。福州吟诵的典型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旋律优美、层次丰富,既有低吟浅唱婉转悠扬的一面,又不乏高声朗吟铿锵激越的一面,音调丰富华丽,具有南北风格交融的典型特征;其次,衬词和拖腔运用频繁,共鸣腔润色及戏剧性拖腔使音的变化很好地展示了连绵不断意味深长的诗境;再次,吟诵从功能把握上可分为快读诗调与慢吟诗调。快读诗调主要指私塾等授业场所运用的读书调,节奏相对规整,速度稍快,基本一字一音,没有太多的衬词和拖腔,句式短小,主要目的是以熟悉的音调帮助记忆。慢吟诗调主要用于诗文创作及欣赏品味。福州吟诵由于主要伴随着“诗钟”活动传承与发展,以艺术性较高的慢吟诗调居多,但因为宗族集居是福建一大特色,强宗特别注重家族教育的传统,所以私塾中运用广泛的以“诵”为主的快读诗调也得到很好的传承。

三、诗词吟诵代表性传承人“陈氏兄弟”

今年95岁的陈侣白先生和92岁的陈炳铮先生是在福州乃至中华吟诵界都有一定影响的人物。母亲薛念娟是民国时期福州著名的才女,师从福州名儒何振岱先生写诗填词,外祖父又常与好友——近代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林纾一起吟诗作画。薛念娟的吟诵自小耳濡目染又勤学苦练,集各家之精华,孩子也自幼受其教导和熏陶。因此,他们的传统吟诵有很高的传承价值。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吟诵的抢救、整理与研究》计划建立一个系统完整的中华吟诵资料库。该课题先后采录了近700位吟诵传人,其中不乏文史大家,诸如周有光、南怀瑾、叶嘉莹、屠岸、周笃文、钱明锵等,福州地区则以陈侣白和陈炳铮先生为代表。但“陈氏兄弟”更致力于福州吟诵的创新发展,他们认为,吟诵是源远流长的传统事物,随着各个时期社会、文化、习俗等因素的变化,吟诵的面貌也应有所不同,所谓推陈出新正是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陈炳铮先生更从格调、语言、节奏、腔调、曲谱和表演等方面通过比较提出了吟诵的现代化发展方向,并特别指出在普通话推广的当代社会,“吟家如果也能掌握用普通话吟唱的方法而在某些交流场合吟唱,则必有助于吟诵艺术的影响之扩大。” [3] 因此他们的吟诵更多的是以传统吟诵为基础,借助歌曲创作技巧,进行普通话吟唱。

陳侣白,福建福州人,1925年生,1949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与编辑,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主席团荣誉委员,福建省音乐文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华吟诵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诗人、词作家、诗词吟诵艺术家,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诗词吟诵代表性传承人。中国著名词作家乔羽先生曾对陈先生的诗歌成就表示敬佩,作曲家王立平先生则赞其"诗歌世界,笔墨春秋"。陈侣白先生曾结合其作品《中国古典诗词吟诵集锦》[4]开设了多场关于吟诵艺术的专题讲座,以自己编曲的《静夜思》和史镐传腔的《乌衣巷》等作品为例,精彩展示了传统国学吟诵的魅力。陈老虽已年逾古稀,但嗓音明亮干净、吟诵清新自如、所编曲调婉转优美,深受广大师生欢迎。2020年9月,陈老发起成立了福建省海峡之星吟诵学会,同时举行了《陈侣白国学吟诵集锦》首发式。该集锦共收录了五言绝句平声韵、五言绝句仄声韵、五言律诗、七言绝句平声起、七言绝句仄声起、七言律诗平声起、七言律诗仄声起、四言诗、词平声韵、词仄声韵和词平仄韵共11类谱例。

陈炳铮,1928年生,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诗词吟诵代表性传承人。

陈炳铮先生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开始了对吟诵的研究,在中华诗词吟诵界享有盛誉。他在《陈炳铮吟诵曲选》[5]对传统诗词吟诵从形态特征到技巧把握作了较为细致全面的归纳总结。他认为,传统吟诵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即兴性。吟者无时不刻不深受客观环境及主观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凭“感兴”呈现诗词的不同色彩,同一位吟者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吟诵同一首诗歌,所呈现的形态不尽相同甚至相去甚远。其次是地方性,传统吟诵以方言为载体,遵循最严格的依字行腔。早在普通话推广以前,各地的语言交流倚赖各自的方言,不同区域呈现不同腔调,这就决定了吟诵“南腔北调”的特性。但是,吟诵又具有一定的程式性,即同一位吟者通常有着大体不变的吟诵框架,在此基础上,依作品的平仄关系、體裁格式及思想情感稍作改变,但主干音不变。值得强调的是,吟诵还具有很强的自娱性,一卷在手,高吟低哦、曼咏浅唱,自有乐在其中。陈炳铮先生强调,吟诵应注意以下几点:“真实”是艺术的生命,真实才能感动自己感动别人。“沉醉”于诗的意境中,做到真情迸发,是吟诵的头等要务,吐字要清晰。传统诗词极富有音乐性的声律美,这种美感必须通过清晰准确的咬字归韵来体现,节奏分明。节奏是吟诵的“骨架”,对吟诵起着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它不仅体现诗作的意境,也体现吟者的心境,行腔自然。吟诵的腔调是语言和音乐的融合与渗透,它的形成以作品的思想感情为依托,而“自然”与否是关键,构思讲求天然去雕琢。他在“谈古典诗歌的吟诵”一文中明确指出:无真实感情不可吟诵,吟诵时必须严格遵守语音声调的调值规律,必须对诗歌中的节奏点进行特殊处理,自然地掌握速度和强弱的变化,切忌造作,并在音的连系以及衬音、定调等方面都阐明了自己的见解。[6]他认为吟诵关于每一种体裁的作品大抵只用一两种腔调的特质显得“千人一面”了,因此首先提出了“吟诵曲”这一概念。“吟诵曲”是遵循传统吟诵的规律,为诗词谱写的声乐演唱曲。[7]他所配谱的诗词歌曲多达近千首,并为当时初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诗词谱曲。这些作品大部分曾由福州人民广播电台录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多次转播。

他先后出版了著作《中国古典诗歌译写集及吟诵论文》[8] 、《陈炳铮吟诵曲选》。酷爱吟诵的日本友人热情地誉其为“中国吟诵之第一人”,并多次邀请他与日本吟诗团做学术交流。陈炳铮先生对中华吟诵的研究不仅带动了福建地区抢救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觉性,推动福州吟诵在新时代的创新与发展,更为中华诗词歌曲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虽然“吟诵曲”在当今业界是一个存有争议的概念,但陈氏兄弟凭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及肩负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推动了国学吟诵在遭受重创时的持续发展,同时为推动福州吟诵与时代接轨与世界接轨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并为中华吟诵在当代的崛起并发扬光大不遗余力地倾注了心血,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它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

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是文明的创造力所在,是我们的先辈创造的丰厚遗产。诗词吟诵艺术是一门综合性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和独特的地位,它在强调音乐的文学使命的同时也巧妙地呈现了文学的音乐价值.濒危的福州吟诵是中华传统吟诵中一支艺术性很高的流派,“陈氏兄弟”等前辈们不畏世事变迁,倾注几十年乃至一生的精力对其加以系统的研究、传承并以不懈的努力推动其在新时代的发展,我们应更深入和广泛地加以挖掘和传播,努力推动吟诵重返课堂, 让这一优秀的传统绝学在当代继续绽放光彩,并向世人展示本民族音乐文学的独特魅力。

本文系2017年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福州吟诵调的挖掘与研究”(FJ2017B081)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徐建顺:《论吟诵的基本方法》,《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9辑,2011年第2期。

[2]谭洁:《北宋文人杨亿的人生际遇及其诗歌创作》,《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9年第9期 。

[3]陈炳铮:《吟诵的现代化》,《当代诗词》2000年第2期。

[4]陈侣白:《中国古典诗词集锦》,福建省文艺音像出版社,2004年。

[5]陈炳铮:《陈炳铮吟诵曲选》(内部资料)2006年。

[6]陈炳铮:《谈古典诗歌的吟诵》,《中国音乐》1981年,第3期。

[7]陈炳铮:《漫谈“吟诵曲”》,《福州晚报》1984年3月23日。

[8]陈炳铮:《 中国古典诗歌译写集及吟诵论文》,作家出版社, 2003年。

黄晓涛 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福州诗词诗歌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诗词书法作品
【诗词篇】
七月诗歌
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 2020年将在福州举行
背诗词的烦恼(下)
背诗词的烦恼(上)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以人为本 追求卓越——福州十中简介之一
以爱之名 和谐至美——福州十中简介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