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春萍
阳明先生说良知即是天理,良知即是道,良知也本是人人都有的,但随着人心被物欲、私欲和人欲遮蔽,良知也会慢慢沉淀于记忆的底层,被遗忘到脑海中的深渊。良知犹似照亮心灵之路的灯,当它被人心“三欲”之尘埃遮蔽的时候,道心就感觉不到光明而显昏暗,当潜意识中的那颗道心还处在沉睡之中,只有致良知才能让它醒来,此时的人心就被道心所牵引,其行为就会彰显良知,按照知行合一生发开来,良知就能形成正知正行、深知深行,从而成就人生的伟大。
良知,是王阳明从孟子那借来的概念。《孟子》说:不学而能叫良能,不虑而知是良知。不用思考就能知道,就是良知。显然,良知是一种本能的觉知。本能的东西怎么可以指导人们的道德行为呢?见了财,谁不起意?见到食物,谁不想吃?这就够了。王阳明说,这些都是天理,但是如果超过了度,就是私欲,比如,吃饭是天理,想吃美食则是私欲。要去私欲,存天理。
于是人們会有第二个疑问:我怎么知道那个度?吃饭还算是好理解的,吃饱就得嘛,工作生活中遇到事时,怎么判别那个合理的度?王阳明的回答是:你自然知道。你能问这个问题,就说明你知道。他这里说的是人的自我觉察能力,即反省能力。人能反省,就能知道那个度。因为每个人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关键不要让自己陷入昏暗的状态。
《传习录》记载:有个县官,到王阳明那里请教,回去后,应用到工作中,发现处理起事情来事事顺手,于是回来跟王阳明汇报:工作中确实好使,可是就是不知怎样找到良知?王阳明说:那么你是如何知道各项处理安排的?县官大悟。他悟了什么?书中没有说。其实说的就是良知的自发功。不学而能叫良能,不虑而知是良知。你还死死地追究那个度吗?你越追究,给镜子蒙上的尘越厚。
如何把致良知具体化呢?王阳明有个学生叫耿定向,嘉靖年间进士,御史,万历中期升到户部尚书。他在做南京右都御史时,接到一个案子。有个士大夫受恶僧侮辱,来告状。耿定向判将其开除出所在寺庙,赶走了事。士大夫不服气,非要将其逮捕入狱。耿开导他说:“良知这么广大,为何让一个破赖和尚充塞了。”士大夫回去后跟周围人说:“惩治恶僧,不是良知吗?”有人转告了耿定向。耿解释说:“这话固然不错,但是我这么判,心中是转了三转的:其一,有志于学的人,要有一颗名誉心,被人冒犯时不计较不责难,不然跟乡下人有什么不同?其二,法司以法办案,此案不应该入狱,这说的是要有一颗格式心(法律意识)。其三,听说此僧凶恶,如果量刑过当,难免发生不测,这说的是一颗利害心。我的良知考虑了这三个方面。”后来,果然有同类案子在别处因处理不周闹出了大诉讼的。耿定向听后,说:“我前面三番转用良心不是更妙吗?”
士大夫说的良知,可以说是致良知的第一重境界,即发露良知后,根据良知去本能地行动。此时欠思考。因为刚从不虑而知的状态中出来,径直去用,只是一腔意气,是简单粗疏的一种向外的力。
良知是本体,没有良知,致良知无从谈起,也失去了目标。王阳明在与弟子钱德洪的讨论中指出:“良知本体原来无有,本体只是太虚。太虚之中,日月星辰,风雨露雷,阴霾饐气,何物不有?而又何一物得为太虚之障?人心本体亦复如是。太虚无形,一过而化,亦何费纤毫气力?德洪功夫须要如此,便是合得本体功夫。”
诚意就是在心上用功,王阳明所谓的诚意,就是正心的功夫,“然至善者,心之本体也。心有本体哪有不善?如今要正心,本体上何处用得功?必就心之发动处才可着力也。心之发动不能无不善,故须就此处着力,便是在‘诚意”。诚意是要避免功利之心,纯乎天理之心,“所以谓之圣,只论精一,不论多寡。只要此心纯乎天理处同,便同谓之圣。若是力量气魄,如何尽同得?后儒只在分两上较量,所以流入功利。若除去了比较分两的心,各人尽着自己力量精神,只在此心纯天理上用功,即人人自有,个个圆成。便能大以成大,小以成小,不假外慕,无不具足。此便是实实落落明善诚身的事”。诚意还是致知的过程,推行和扩充良知,“今欲别善恶以诚其意,惟在致其良知之所知焉尔。何则?意念之发,吾心之良知既知其为善矣,使其不能诚有以好之;今于良知之善恶者,无不诚好而诚恶之,则不自欺其良知而意可诚也已”。
前几天听一个外国朋友讲起了他初到中国企业上班的状态,我这个外国朋友是德国留学回来的,父母是生意人,本来在国外准备不回国了,可是家中老人身体有恙,一家人办理手续就急速回国了,他在家时间久了,不是长久之计,父母托人给他找了个大企业去上班。
他不止一次地疑惑地说,企业内部怎么没有一个管理系统是可以调动一切部门的?有的管理部门也存在不公平的情况,制度的上传下达程序不完善。首先最突出的问题是,企业高管对内部管理条例就不太明白,模棱两可的,让职能管理部门显得很尴尬。企业太重视经济成效,没有把握住技能考核。如此之类的话,他说了很多,最后他干了半年就辞职了。
我想是因为他确实对国内的行情不了解也不习惯,这与企业领导的管理思维和发展眼光有直接关系,中国哪一家企业不是一开始先抓经济利益,这个无可厚非,但做着做着就觉得管理可有可无了。所以依附领导的高管、经理等人也就只对功利有兴趣,企业的其他发展和他们没有关系。
现在职场中存在的一种特别普遍的现象——利己主义,也可以理解为功利心,就是做每件事情的唯一目的必须对自己有利。那种唯一性,哪怕面对集体利益,也是不可动摇、高高在上的。当然,功利心的存在也有其必然性。职场中,追求名利和金钱,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和企业发展一样,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是商界的第一定律。职场中用业绩说话同样最容易得到重视,没有业绩,就没有核心价值。这是不可否认的。
但是功利心是一道多选题,而不是单选题。在企业里,只重视企业的业绩发展,而不考察员工的基本工作素质,是企业长期发展的一颗定时炸弹,对员工也是不负责任的。企业发展,业绩和管理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只有两条腿一样长,路才走得稳,步子才能跨得大。同样,职场中,很多人做事情,只捡容易出成绩的,那些看似琐碎又很麻烦的事情,总是推来推去,耍小聪明。这种行为就是一种典型的功利主义,与王阳明的致良知背道而驰。
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也不是以行來吞并知,而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致良知,知行合一。这是阳明文化的核心。先有致良知,而后有知行合一。追求的是良知与行为的统一,用良知来指引自己的行动。
放到当今职场里面,如果狭义理解,知,可以理解为有知识,有理论,有理想;行,可以理解为重实际,重行动,重结果。正如德鲁克所说,要把才华应用于实践之中——才能本身毫无用处。许多有才华的人生命碌碌无为,通常是正因他们把才华本身看作一种结果。在现实中,职场员工通常表现为四种形态。
第一,会“知”,不会“行”。这种员工的特点是善于言谈,口若悬河,平日喜欢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发起牢骚来满腹经纶,开起会来滔滔不绝,让他实际操作却束手无策。借用诸葛亮先生的话说: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因为种种原因,每个公司都会这样的员工,很考验管理者的管理能力:使用得当,可以成为管理者们的高参;使用失当,会成为组织里面的一颗毒瘤。
第二,会“行”,不会“知”。这种员工平日不善言辞,踏踏实实,默默工作,属于实干家。他们往往拙于言辞,比较内秀,需要管理者慢慢发掘和体会,如果把握得当,可以成为团队里面的中坚力量,成为管理者们解决问题的左膀右臂;如果使用不当,又缺乏充分沟通,可能会导致员工人心涣散,心灰意冷,萌生去意。
第三,不会“知”,也不会“行”。这种员工各方面都非常平庸,平时不多言不多语,工作上也难有亮点,任你用心辅导,也难见起色,需要管理者们及时考虑处理方式,避免对组织起到消极影响。
第四,会“知”,会“行”。这种员工才能出众,撰写报告,起草流程,提笔就来;协调纠纷,解决争议,也可以处理妥当。这样的员工可以算是知行合一的高手了,既属于公司的重点培养人才,也属于猎头们追逐的对象。这样的下属,往往很难驾驭,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行动,如果管理者胸襟不够宽广,激励措施不够到位,迟早会面对无言的结局。
其实,没有谁是生来就会“知”会“行”的,成为高手之前,都会经历无数的曲折挫败。有效的管理者在用人所长的同时,务必容忍人之所短。作为员工,要有学习提高的理念,要有脚踏实地的行动,不断朝着知行合一迈进。作为管理者,要有对员工潜力的信心,又要有培养员工的耐心,还要有及时清除毒瘤的决心。
知行合一,就是要坚持儒家的常道和践行仁义礼智信。“通人物,达四海,塞天地,亘古今,无有乎弗具,无有乎弗同,无有乎或变者也,是常道也。其应乎感也,则为恻隐,为羞恶,为辞让,为是非;其见于事也,则为父子之亲,为君臣之义,为夫妇之别,为长幼之序,为朋友之信。是恻隐也,羞恶也,辞让也,是非也;是亲也,义也,序也,别也,信也,一也。皆所谓心也、性也、命也。”
王阳明强调,在“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的过程中,必须紧密联系社会生活,结合人生实践。知行合一,不能舍弃人伦事物,不能离开日常生活,不能回避人心险恶。王阳明诗云:“ 肯信良知原不昧,从他外物岂能撄?老夫今夜狂歌发,化作钧天满太清。”致良知充满着善意和理性的光芒,给了王阳明信心和力量,造就了王阳明的辉煌人生。
作者单位 西南医科大学 法学院